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的现象,文章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生成的四条途径。
关键词 数学活动 交往互动 有效生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的组织,对于改善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数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有些小学数学课堂“活”而不学、“动”而无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与情感为基础,以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为目标,追求有效生成的数学活动。
一、用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引发有效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引发课堂生成,与学生的思考与情感相互交流,和谐发展。
教学“比例尺”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作业纸上画出与一元硬币同样大小的圆形图,并将实物与图进行比较,感受图与实物同样大小,即“图上的长度∶实际的长度=1∶1”。随后向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把长300米,宽200米的学校操场画在纸上吗?”学生惊叹:“操场太大,纸太小,怎么画得下呀!”我相机引导:“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怎么能绘制出地区、国家、地球的?”有学生想到把实际长度缩小后画到图纸上,利用已学的“比”的知识,把操场的长和宽都同时缩小若干倍——“这就需要根据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确定一个比”。学生认知伴随着情感的发展而发生,惊异过后的思索获得感悟,使学生产生欢愉与探究学习的动力。他们很快画好了按比例缩小的操场地图。“比例尺”的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由学生在纸上画操场的实践活动中,在学生的困顿、喜悦等情感体验中有机生成了。
二、用探索性的数学活动造就有效生成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中的这一阐述道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生成的途径与规律。数学课的活动安排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学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有效生成。
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如果只是让学生用老师准备好的圆柱和圆锥成功地复现实验,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只是既定活动程序的“操作员”,不利于他们的主体生成。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后,不是将同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形容器直接交给学生,而是把与圆柱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和等底不等高的各类圆锥、沙子、水等物件都一股脑儿地“推”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一个探求、寻觅、选择的“愤悱”过程。让学生带着“圆锥体积如何计算?”的疑问和探究目标,面对各种尺寸的圆柱与圆锥,开动脑筋,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用手脑结合的数学活动迁移有效生成
有效的数学活动,需要教师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数学活动机会和活动空间。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数学活动,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我在数学教学中坚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做数学”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由来,感悟“再创造”的方法,提高再创造的兴趣,引发数学认知结构的自我生成。
“圆的周长”的教学,特别是圆周率即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π值的发现,是让学生知识自我生成的一个极好契机。我注意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参与“做数学”的实践,成为探索者。我让学生课前预先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圆盘。学生在圆面上画出了一条直径,直径的一端钉上一根纱带,纱带的长度正好等于该圆的周长。课上学生通过操作,“化曲为直”,使圆周转化为线段,进而研究圆周长与直径长度的倍比关系,得出“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然后,再用实验的方法或讨论的方法,比较圆周长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和外切正方形的周长,确认3<π<4,使之不拘泥于教科书安排的繁琐操作和计算。
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推理的方法与实验的方法相对照,使得探究活动除了动手操作外,更添加了动脑思考、推理论证的成分,使知識生成的心理机制更加圆满。
对于“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我强化活动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复习、运用已学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顺利迁移,自主生成。首先,让学生温习1—6的乘法口诀,从中体验乘法口诀组成的规律;再帮助他们总结自编口诀的经验:①从一想到几,依次有序思考,得到的每句乘法口诀都是由三个数组成的。前两个数是相乘的两个数,第三个数是它们的乘积。②编口诀想连加,编几的口诀,每次就多加一个几;每句口诀的第二个数就一直都是几。③不平均用力,重点突破难记的或易写错的,等等。
学生经过交流生成的有关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对于7的口诀的生成起到了方法迁移的作用。在创编口诀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口诀意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数学课堂追求有效生成的数学操作活动。我们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组织数学活动,悉心体察课堂的发展逻辑,使课堂的结构服从于学生思维的规律;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活课堂探究创新氛围,让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数学课堂,因有效操作而灵动,因互动生成而精彩,使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关键词 数学活动 交往互动 有效生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的组织,对于改善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数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有些小学数学课堂“活”而不学、“动”而无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与情感为基础,以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为目标,追求有效生成的数学活动。
一、用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引发有效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引发课堂生成,与学生的思考与情感相互交流,和谐发展。
教学“比例尺”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作业纸上画出与一元硬币同样大小的圆形图,并将实物与图进行比较,感受图与实物同样大小,即“图上的长度∶实际的长度=1∶1”。随后向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把长300米,宽200米的学校操场画在纸上吗?”学生惊叹:“操场太大,纸太小,怎么画得下呀!”我相机引导:“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怎么能绘制出地区、国家、地球的?”有学生想到把实际长度缩小后画到图纸上,利用已学的“比”的知识,把操场的长和宽都同时缩小若干倍——“这就需要根据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确定一个比”。学生认知伴随着情感的发展而发生,惊异过后的思索获得感悟,使学生产生欢愉与探究学习的动力。他们很快画好了按比例缩小的操场地图。“比例尺”的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由学生在纸上画操场的实践活动中,在学生的困顿、喜悦等情感体验中有机生成了。
二、用探索性的数学活动造就有效生成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中的这一阐述道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生成的途径与规律。数学课的活动安排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学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有效生成。
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如果只是让学生用老师准备好的圆柱和圆锥成功地复现实验,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只是既定活动程序的“操作员”,不利于他们的主体生成。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后,不是将同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形容器直接交给学生,而是把与圆柱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和等底不等高的各类圆锥、沙子、水等物件都一股脑儿地“推”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一个探求、寻觅、选择的“愤悱”过程。让学生带着“圆锥体积如何计算?”的疑问和探究目标,面对各种尺寸的圆柱与圆锥,开动脑筋,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用手脑结合的数学活动迁移有效生成
有效的数学活动,需要教师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数学活动机会和活动空间。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数学活动,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我在数学教学中坚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做数学”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由来,感悟“再创造”的方法,提高再创造的兴趣,引发数学认知结构的自我生成。
“圆的周长”的教学,特别是圆周率即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π值的发现,是让学生知识自我生成的一个极好契机。我注意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参与“做数学”的实践,成为探索者。我让学生课前预先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圆盘。学生在圆面上画出了一条直径,直径的一端钉上一根纱带,纱带的长度正好等于该圆的周长。课上学生通过操作,“化曲为直”,使圆周转化为线段,进而研究圆周长与直径长度的倍比关系,得出“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然后,再用实验的方法或讨论的方法,比较圆周长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和外切正方形的周长,确认3<π<4,使之不拘泥于教科书安排的繁琐操作和计算。
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推理的方法与实验的方法相对照,使得探究活动除了动手操作外,更添加了动脑思考、推理论证的成分,使知識生成的心理机制更加圆满。
对于“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我强化活动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复习、运用已学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顺利迁移,自主生成。首先,让学生温习1—6的乘法口诀,从中体验乘法口诀组成的规律;再帮助他们总结自编口诀的经验:①从一想到几,依次有序思考,得到的每句乘法口诀都是由三个数组成的。前两个数是相乘的两个数,第三个数是它们的乘积。②编口诀想连加,编几的口诀,每次就多加一个几;每句口诀的第二个数就一直都是几。③不平均用力,重点突破难记的或易写错的,等等。
学生经过交流生成的有关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对于7的口诀的生成起到了方法迁移的作用。在创编口诀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口诀意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数学课堂追求有效生成的数学操作活动。我们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组织数学活动,悉心体察课堂的发展逻辑,使课堂的结构服从于学生思维的规律;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活课堂探究创新氛围,让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数学课堂,因有效操作而灵动,因互动生成而精彩,使数学课堂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