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使用新教材要: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二、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三、把握度量,适当提示学法。四、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关键词】设计问题;转变观念;探索
新课程教学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时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简要谈一谈使用新教材实践的几点体会。
1. 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弄好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2. 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的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变得被动、缺乏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例如,在“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我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3. 把握度量,适当提示学法
对不同的教程内容,教师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教学方法的指导和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的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为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何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载入,在学习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这就足够了。如果你再告诉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一定要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他们就看不出铁丝在空气中点燃时的现象,很容易将铁丝在氧气中与在空气中点燃时的现象混为一谈,也就不知道类似的探究以后该怎样进行。因此,教师不用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决定,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4. 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例如,给过氧化氢微热可看到有较多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教师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地嫌疑。如果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那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有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方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便、省时;乙方说因加热时肯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为水,收集到的气体较纯净。双方的辩论非常精彩,令人感触,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讨论后,教师亮出自己的观点,支持乙方,并进行讲解。在学生的配合下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学生操作),此时拔掉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胶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该试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1)能让学生知道过氧化氢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2)可直接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有很好的帮助。(3)让学生体会到对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设计问题;转变观念;探索
新课程教学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时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简要谈一谈使用新教材实践的几点体会。
1. 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弄好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2. 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的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变得被动、缺乏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例如,在“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我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3. 把握度量,适当提示学法
对不同的教程内容,教师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教学方法的指导和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的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为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何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载入,在学习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这就足够了。如果你再告诉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一定要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他们就看不出铁丝在空气中点燃时的现象,很容易将铁丝在氧气中与在空气中点燃时的现象混为一谈,也就不知道类似的探究以后该怎样进行。因此,教师不用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决定,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4. 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例如,给过氧化氢微热可看到有较多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教师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地嫌疑。如果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那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有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方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便、省时;乙方说因加热时肯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为水,收集到的气体较纯净。双方的辩论非常精彩,令人感触,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讨论后,教师亮出自己的观点,支持乙方,并进行讲解。在学生的配合下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学生操作),此时拔掉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胶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该试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1)能让学生知道过氧化氢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2)可直接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有很好的帮助。(3)让学生体会到对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