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理性师爱”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它博大而纯洁,蕴含着对社会的责任和对未来的期望。在以“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适应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的素质教育中,要赋予“师爱”更多的理性成分,使“师爱”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同情、期待与严格要求等方面,而且应表现在对全体学生树立100%的成才期望值,使每一位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热爱学生很自然地被赋予了社会的道义性,这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教育的目的是人道。”①师爱理性成分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注重人道”,热爱学生便是教育人道化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让师爱施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发现他们的优点,不因学生的美丑、贫富而有所区别,不因学生父母的地位高低而有所影响,也不因学生成绩的优劣而生好恶,更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眼前利益,而不对学生的未来和前途负责,真正做到如我们先贤所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理性的师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把关心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师作为负有社会重托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能不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果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关心和热爱,就往往不能被学生很好地接受和理解。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这样说:“教师既要激发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对学生心灵滋长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就应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这种结果的真谛就是对学生的关心,也只有这种关心才能如水载舟,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你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②因此,真正的关心和热爱学生应该是该宽就宽,该严就严,宽严并济。
  理性的师爱需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情况,认清每位学生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激发兴趣,开发潜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综合素质都得到发展,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理性的师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积极进行教研活动,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艺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③教师要通过不断完善自己,创造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突发问题,使教学具有艺术魅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摒弃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威——依存”旧观念,形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新理念。
  理性的师爱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一是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感培养、情感陶冶和情感熏陶等手段,力求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二是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善于倾听不同的见解,不论对错,教师都要给以赞许的目光。要知道教师一个赞许的点头、一缕鼓励的目光、一丝会意的微笑都会渗入学生的心田,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使学生受到教育和鼓舞。三是将培养兴趣贯穿教学实践始终,把较多时间留给学生,把问题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从热爱学习转化为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实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实施师爱的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
  ①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②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③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编辑 郭卿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办法对同心圆柱套筒实验装置内的流场进行了分析研究.数值模拟采用柱坐标系下三维 k-ε 紊流模型和 Boussinesq 假设,使模型充分考虑了流动的曲率
一个强大的,被称为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技术,给机器人视觉领域带来了一场风暴。“如果你想感受机器人领域的艺术,”人工智能研究员斯科特·菲尼克斯(Scott Phoenix)说,“你就
新课改以来,我们听到最多的是“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等类似的说法,而忽视了让学生品味“碰壁”后的难得体验。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错误是难得的资源”,受挫后不能轻易放弃,而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弱点并加以改正。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在审视、探索、纠错的过程中,学生们都有了对事物最真切的体验。  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免会有偏差或失误,即错误。记得一次我上公开
我校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健全组织,加强学习,狠抓落实,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进行课改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改,我们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与思考,旨在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为高中新课改创造一个具有宽松、融洽、勃勃生机的环境。    总结新课程改革成果,夯实发展基础     1.以机制建设为动力,系统构建课程改革体系。在近两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认为,没有科学、高效的课程改革运行机
作为政协委员、专委会的成员,从2008年到今年的这几次调研从不同角度和层次都参加了。作为我个人来讲,参加调研有以下几点体会:调研选题准。政协每年的调研都是结合了市委市政
中国有句古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体验教育中获得的情感、知识、能力体验远比坐而论道得到的更直接、更深刻,也更能领会其教育意义。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两层含义。其中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加强体验
著名的Jensen不等式可表述为:设函数f-I→R(I为给定的区间)为凸函数,如果x1,x2,…xN ∈I,那么有不等式:N-1·∑N i=1f(xi)≥f(N-1·∑Ni=1xi).借助于积和式及数学归纳法,将这
最近两年市政协组织的联合调研,我认为是政协最具吸引力的活动。我积极参加了这些调研,既有主持的调研、也有参与的调研,甚至有的是参加了跨专业委员会的调研。作为一个学者,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说过“这条轴线并不是供人行走的,而是引导人向中心建筑致敬的。”这条轴线指的就是北京城中轴线。 Master Liang Si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很多著名的数学结论都是从猜想开始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下面以《圆锥的体积》为例,采用数学猜想与验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索和研究空间。    创设情境,诱发猜想  1.课件演示,呈现问题情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它们的形成过程,请仔细观察大屏幕。大家看到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