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发展变化与执政党建设的加强

来源 :教育科学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u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发生了新的发展和重大变化,给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和挑战。执政党应加强对社会建设的领导、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切实把握好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惠民生,构和谐,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现代化及全面发展,促进社会阶级、阶层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共同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团结奋斗。
  关键词:社会阶级、阶层;发展变化;执政党的建设
  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决定了其自身建设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发生了新的发展和重大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和各社会阶级、阶层及其相互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和相互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很大的改变,对党的自身建设以及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认识和正确应对这些变化和影响,加强党的建设,是执政党的建设必须重视和面对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 适应社会阶级、阶层发展变化,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
  适应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发展变化,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反映。
  首先,是从实际出发,适应、加强、改革和创新党的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执政党建设与时俱进的反映和要求。
  其次,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社会发展新变化,加强党对经济社会正确领导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确保党根据变化了的社会阶级、阶层发展状况和所引起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制定正确的社会发展战略和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正确有效的领导。
  再次,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解决社会阶级、阶层问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一方面对發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和促进作用,一方面其本身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对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高党员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二、现阶段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发展变化呈现的新特点
  当今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发展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至少表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
  1、阶级、阶层结构的分化性和阶层类别的多样性、扩大性。原有阶级、阶层内部发生分化,阶层类别增多,并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从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成员中分化出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其归纳为六个新社会阶层。整个社会按照职业特点和占有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的多少和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十个阶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阶层调研报告》)。阶级、阶层分化,社会阶层层数增多,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扩大的趋势。
  2、社会阶层结构的不成熟性。我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一般称为“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虽已形成,但离“两头小、中间大”的现代阶层结构还相距甚远,社会绝大多数人还处于社会底层,社会中间阶层的人数和规模还很有限。这种不成熟、不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谐和稳定。
  3、社会阶级、阶层变化的持续性和不稳定性。生产力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调整必将引起主要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都在继续持续发挥作用,社会阶级、阶层变化还将长期持续。从整体上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阶层流动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限制阶层间流动的一些体制机制依然存在。“阶层固化”的倾向存在。相对于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而言,由于竞争激烈、风险不可预测以及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等,社会地位并不稳定。
  4、社会阶层间贫富的差距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政策、体制机制不成熟不完善,改革不到位,居民收入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人群差距、阶层差距拉大。缩小贫富差距成为国家和社会亟待解决好的的重大问题,任务十分艰巨。
  5、社会阶级、阶层和人员间知识、文化的多少和层次性,自我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强化性,思想、道德的多元和差异性,利益多元和诉求的多样性、交织性、强烈性和迫切性。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对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冲击,社会文化、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突出问题和失范现象。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社会阶级、阶层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利益多元、诉求多样,利益诉求和政治诉求相互交织,并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利益诉求和交织呈现出层次更高、更广泛多样、更强烈迫切的特点。
  三、社会阶级、阶层发展变化对执政党的建设的影响
  阶级和阶层是党存在、建设发展和执政的社会环境和土壤。社会阶级、阶层的发展变化给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给执政党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挑战。社会阶级、阶层作为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现阶段,中国社会包括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在内的社会结构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社会阶级、阶层及其社会关系的许多方面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不相适应,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执政党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以适应和促进社会阶级、阶层的发展变化。   给党的先进性质、宗旨、执政理念、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挑战和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国际环境、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社会阶级、阶层发展变化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的考验,执政党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转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遇到了许多要克服的艰险和困难的挑战。
  对党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影响,党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势更加复杂尖锐、难度加大。对文化建设落后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需要的现实,对社会思潮多元,文化、价值多样,社会阶层间人们生活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社会道德领域的问题,如何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保持和巩固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和统治地位,统一各阶级、阶层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克服的困难和要做的工作很多。
  使党的组织建设的难度加大。首先,党组织建设的难度增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阶级、阶层的发展变化,党员的结构、类型分布和活动都呈现出了复杂化的特点,再加上有些党组织对自身建设不够重视,党员党性意识不强等因素,都使党组织建设的难度增大。特别是在新社会阶层較为集中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以及流动党员中,党组织建设要克服的困难更多。其次,党员队伍建设的难度增大。近年来,党组织开始广泛吸收各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使党员队伍活力增强,素质提高,但是党员队伍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部分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功利心明显;部分地区党员队伍中工人数量减少,比例下降;一些地方农村党员老化现象严重,党在农村的事业后继乏人;党员的个体差异性明显,流动党员增多,都给党组织教育和管理党员带来诸多困难。再次,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稳固遭遇挑战,给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社会地位难以提升,对党的感情发生变化。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一些干部作风不正,对群众态度恶劣,甚至与民争利,使党群关系疏远。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告诫全党“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如何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和创新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做的工作很多。另外,党的制度建设也遇到许多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加以改革创新。
  给党的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的发展,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调整,社会各阶级、阶层人们在利益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同时,利益诉求明显增加和突出,物质诉求和政治诉求交织,如何在提高各阶级、阶层人们收入和经济利益的同时,满足人民的民主政治诉求,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和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基本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生发展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无凝使执政党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给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一些党员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些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使党的作风建设的形势严峻;一些党员干部贪污腐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和社会风气危害极大,使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任务艰巨,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任重道远。
  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挑战。社会阶级、阶层问题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各阶级、阶层都有其自身的组成特点、利益追求和视野局限,存在多种利益主体需求的复杂和冲突,给执政党和各级党组织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和路线、方针、政策带来了挑战。怎样总揽全局,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各方,调动各阶级、阶层成员的积极性,以及提高解决各阶级、阶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执政党和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现实难题。
  给党的团结统一带来挑战。由于社会阶级阶层变化给执政党和执政党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带来了影响和挑战,如何保持和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成了现实的永恒课题。
  四、适应社会阶级、阶层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一) 大力加强党对社会建设的领导、创新社会治理
  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阶级、阶层的科学理论和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阶级、阶层的正确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指导,借鉴国外关于阶级、阶层的合理思想和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我国自身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规律。
  2、正确处理当代社会阶级、阶层的地位关系。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是我们事业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各阶层群众是我们事业的同盟军。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新社会阶层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创造者。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其他各阶层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3、积极培育和推动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属于社会结构,对社会结构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的阶级阶层结构、社会结构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必须加强包括阶级阶层结构、社会结构在内的社会建设。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的经验表明,“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阶层结构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现阶段阶层结构已具备了现代阶层结构的“雏形”,出现和走上了积极较快速的向“橄榄形”结构转化的趋势和过程,但离理想、成熟的形态还相距甚远,主要原因是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基础低,农业人口还占有很大比重,贫富差距大,底层人数太多,比重太大。要积极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富裕农民;要完善利益均衡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公共财政、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加强社会公正制度建设,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和社会中间阶层规模,积极推动“橄榄型”的现代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形成。   4、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和阶级、阶层活力,化解社会矛盾和阶级阶层矛盾,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和社会和谐稳定。围绕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发展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开创和谐社会人人有责的局面。创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入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原则。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增强社会公平、公正性建设,提高社会阶级、阶层间的和谐度。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民生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包括各社会阶级、阶层在内的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公正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政治上更加注意保障社会底层人员的权益,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公民利益实现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权力保障机制,制定符合社会各阶级、阶层公平、和谐、共同发展的政治参入模式和沟通途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户籍、劳动用工、收入分配、教育公平、干部人事、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推进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力公平。促进社会阶级、阶层间合理流动,解决相关社会问题。加快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消除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完善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研究各种社会矛盾、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类型、特征、形成规模和发展趋势,注意解决好维护群众合理合法利益,促进重点人群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等方面民生问题,化解各种矛盾风险,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平安稳定。
  (二)坚持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这一主线
  面对挑战和风险,要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首先,要抓好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基础性工作,坚持和提高党的先进性。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把党始终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保证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抓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贯穿于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始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新期待,面对党长期存在的严峻复杂的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长期执政、外部環境的考验,面对党自身存在的尖锐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以及党自身在长期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复杂和艰巨。执政党必须全面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态的整合功能,切实加强和提高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再次,党必须加强自身的纯洁性建设,保持和增强党的纯洁性。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党的肌体健康,始终充满活力。
  (三)坚持把握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坚持党的先进性、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性。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同各社会阶级、阶层的发展建设统一起来,打牢党的执政基础,夯实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党性质,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加强当代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建设。保障工人阶级领导阶级和主人翁的阶级地位不动摇,注重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和水平,发挥好农民工产业工人群体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积极作用,关心其社会地位和生存发展状况,帮助其融入城市,解决其就业、培训、工资待遇、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注重发挥广大农民的同盟军作用,通过统一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通过社会保障建设和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其同盟军的地位。加强新社会阶层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作用。
  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把解决和提高各社会阶级、阶层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水平作为党执政兴国的根本目的。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自觉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党的“人民性”是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根基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践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人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机制,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坚决防止和杜绝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执政党一切工作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坚持把各社会阶级、阶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首要奋斗目标。
  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克服和防止阶级、阶层间和社会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和两极分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体现。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防止“两极分化”、“利益固化”、阶层“利益固化”,解决贫富差距,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保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体现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积极推动合理有序、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阶层、人群间的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革公共财政制度,促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注意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群众的扶贫帮困、基本生活需要、民生改善、人文关怀和社会保障工作。   促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阶级阶层发展形势和新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任务。党必须改变以前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以行政命令和管理为主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新期待,实行主要依靠经济的民主的、主要依靠服务的制度的法治的为主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解决新形势下社会阶级、阶层发展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内在要求。
  加强党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价值观和中国道路,凝聚社会共识,凝聚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提高和丰富各社会阶级阶层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首先,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高度重视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动员和政治整合功能。增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同时,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使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文明文化“包容”、“互鉴”、“并存”。其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教育,夯实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坚定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自信和自觉,化为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巨大物质、精神力量。广泛开展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党性锻炼,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注重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团结教育人民。把广大人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意识。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时,对于市场经济下各阶层形成的“竞争、效率、公平”等意识合理吸收、保护尊重,以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妥善处理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利益最大化”等意识与社会主义提倡的团结协作、大公无私等精神的矛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意愿和追求。改革开放后,隨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分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冲击、封建腐朽思想意识的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对民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度弱化,出现了“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等现象,在价值多元化时代,社会价值观要展现更多包容性,尊重公民的正当利益诉求和多样化的价值取向。用国家、社会价值观来统领、协调、包容。再次,加强公民社会道德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规范社会道德行为和秩序、净化社会道德环境,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提振世道人心,形成全社会讲道德、守道德,自觉抵制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的良好社会氛围。深入开展道德领域专项治理和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相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想工作方式。加强对各社会阶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的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第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各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生产更多更丰富的的社会文化产品和文化成果,提高各阶级、阶层人们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为人民提供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食粮,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和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水平。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素质,打通和广开全社会和各社会阶级、阶层及人员间的流动渠道和正常流通、晋升通道。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反对不正之风。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注重坚持做好和加强从工人、农民和各阶层人士中吸收、选拔干部和各方面人才工作。
  创新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打通服务发展、创新社会治理、联系和服务各社会阶级、阶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各社会阶级、阶层群众和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和联系、服务社会各阶级、阶层群众的桥梁纽带。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适应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优化组织设置,在巩固发展乡村、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同时,推行在片区、楼宇和流动党员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经验。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新社会阶层人士中发展党员,着力把各方面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要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和农村党支部建设,要创新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要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特点,把一件件涉及群众利益的实事、难事、具体事办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服务企业、农村需求和员工、村民生产生活、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做好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保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工作覆盖和服务到社会各阶级、阶层、各个方面。   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统一战线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性质、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民主和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法律制度保障。改革创新政治体制机制。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挥制度优越性,通过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保障和维护各社会阶级、阶层人民利益,切实切实维护其政治权利和提供更多更全面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权利保障,保障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秩序,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使各阶级、阶层人士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圆梦的机会和权力,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把民生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紧迫和突出的战略位置,更加重视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的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积极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建设。做好“广覆盖”、“保基本”、“兜底线”的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形成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和谐局面。
  坚持改进党的作风,坚定不移地反腐败。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开展好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觉反对和抵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侵袭,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的作风凝聚党心、人心。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严格执行党内反腐倡廉教育和制度建设,不断探索规律,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的形势教育、法治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和社会条件。建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局面。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社风民风。
  加强党内外民主建设和社会公正性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更加注重社会公正。一方面,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充实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落实党员的知情权、选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完善保障党员权利的具体措施;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员参入党内事务的渠道,扩大和增强党的领导和决策的基础。确立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化、规范化基础。推进实行党代会党代表提案制。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完善党内选举,扩大基层组织直接选举范围,改革和完善选举的范围和比例。不断总结各地各类型的试点经验,加快推进党代表常任制度,加快制定党代会闭幕期间党代会和党代表作用发挥的刚性规定。完善党内决策机制,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党和国家的重大事务、重大决策,首先在党内作充分讨论,广泛听取各级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意见;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应交由广大党员讨论或充分听取党员意见。“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意愿”。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工作,并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注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实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民主集中制,切实处理好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辩证关系,使民主充分,集中正确。另一方面,切实推进社会民主、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社会公正性建设,真正落实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和共享公开公平公正发展的机会、规则和权利。提高群众的参政水平。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工作一线代表在党代会、人大、政协中的比例,选拔优秀新社会阶层人士到政府部门挂任领导职务;凡事关民生的重大事项、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听取群众意见,广开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在发挥原有制度、渠道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信息收集机构,收集群众诉求,分析研究群众需要,提供给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保障群众的选举权,让人民群众按自己的意愿选举当家人。实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促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监督,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工作,建立与群众定期的沟通、通报机制,主动接受媒体、群众的监督。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入,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拓宽民意来源渠道,提高社会民主意识、公正意识。提高公民的参入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高和积极培育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公众精神。基层党组织要多运用协商民主的办法,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中,组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管好自己的事务,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健全保障阶级、阶层和社会公正的制度和机制。
  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政党关系、政社关系、党群关系,发挥好其各自在协调、调动社会各方面、各阶级、阶层关系和力量方面的功能和优势。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发挥各民主党派、政协组织的参政议政、民主协商的重要作用。发挥各人民团体、统一战线组织在团结人民、汇聚力量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统一战线在协调新社会阶层工作方面的独特优势。发挥社会组织在擴大群众参入、规范行业行为、反映群众诉求、组织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实行基层社会自治方面的积极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社会、各阶级、阶层人民的积极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增加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因素,增强全党全社会的团结和统一。
  坚持改革创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社会阶级、阶层发展的能力,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自身建设的能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而努力。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体制和机制,理顺党与人民群众、社会与公民、中央与地方、集体与个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社会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力量。实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目标是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基本保证。党和社会、个人一样,需要不断地学习人类一切先进知识,继承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与时俱进,担负起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建设服务型政党是新形势、新任务、新的发展要求和人民新期待对党的领导职能、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现实要求。建设创新型政党既是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又是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必然反映,是党的政党品格的表现,是党保持先进、永葆生机活力的真谛所在。以“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府和“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社会建设,形成全党、全社会、全民族好学上进、服务社会和他人、创新求实的生动和谐的政治局面,释放全社会的活力、内生动力、创造力和正能量。   (四)、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领导、团结全社会各阶级、阶层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共同成长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
  适应和促进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发展变化,加强执政黨的建设,需要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结合起来。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党要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忠实践行“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现阶段,就是要坚持和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建设、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就是要在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提高生态效益,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人与人和社会、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防止和克服经济建设一条腿长,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一条腿短的状况。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发展民生。实行“有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建设,发展和富裕农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释放改革的活力和红利,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惠民生、促和谐提供尽可能坚实、必要的物质条件,为满足和提高各社会阶级阶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水平提供必要和必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为社会阶级、阶层和谐、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人与人和社会、自然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领导、团结和带领社会各阶级、阶层人民共同发展、和谐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2015—2019年上海市普陀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呼吸道病毒病原特征,并研究腺病毒的基因特征,为呼吸道病毒的防控特别是腺病毒的防控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普陀区监测医院内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使用多重PCR方法进行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并对腺病毒阳性标本扩增Hexon基因测序分析。结果共检测775例标本,检出阳性525例,阳性率为64.74%。甲型流感病毒检出率
国内每年有超出数百万的婴幼儿在全身麻醉下接受外科手术,而婴幼儿此时正处于神经发育关键期,全身麻醉药物刺激可能会对快速发育中的大脑结构功能产生影响。文章概括了最新的研究全身麻醉影响患儿远期神经行为学功能的临床试验结果,同时将基础研究中全身麻醉药物可能存在与临床上神经行为学改变密切相关的毒理机制进行了总结,为全身麻醉药物更加合理、安全地运用于婴幼儿提供临床参考。
睡眠障碍在哮喘患者中非常普遍,尤其是严重哮喘患者。睡眠障碍与哮喘控制和生活质量较差有关。哮喘患者的睡眠障碍可能与气道生理及炎症反应的昼夜变化有关,但也可能与特定的睡眠障碍有关,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胃食道反流、肥胖、心理问题等。哮喘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又称为重叠综合征,发病率较高。OSA是哮喘控制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哮喘会加重OSA,
摘要:纳米材料作为联系宏观物体与微观粒子的桥梁,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新的规律,本文试图从哲学角度分析纳米材料与块状材料在性质上的巨大差异,利用质量互变规律解释说明纳米材料不同于一般块状材料的具体原因。  关键词:量变、质变、纳米材料  材料被看作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可以称之为世界材料发展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纳米(nanometre, 10-9米)体系一跃成为科学家们十分关注
期刊
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气道黏液分泌、降低病原体载量等非抗菌作用。儿童支气管扩张症严重影响患儿生存质量和生长发育,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感染、慢性气道炎症、黏液纤毛清除作用受损参与其发生发展,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非抗菌作用可在这些环节发挥作用。该文就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非抗菌作用在儿童囊性纤维化、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等应用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供临床实践参考。“,”Macrolide antibiotics have corresponding non-anti
摘要:在总结国内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对特厚表土层井壁破裂机理的研究过程和井壁破裂治理工程实践现状基础上,充分分析徐庄矿井壁结构、井壁多次破裂特征、井筒周围水文地质特征,从注浆设计、监理、施工和矿方相互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作为矿方井筒日常检查代表应从多变量角度为地层注浆治理井壁破裂过程中动态调整原则、方法和时机提供信息参考和必要的辅助,确保注浆参数的优化设计、注浆过程的动态调控、井壁附加应变和井塔(地
期刊
摘要:大直径筒桩作为一种新型桩,在我国东南沿海软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常应用于桥头软基处理。采用大直径筒桩进行桥头软基处理,从稳定、沉降及满足结构物的承载力要求等方面出发,以工后沉降及路基稳定性为控制指标;同时为保证桥头路段与一般路段之间的路基沉降的缓和过渡,通过调整筒桩桩径、桩距等设置软基处理过渡段。  关键词:桥头软基处理 大直径筒桩 工后沉降  引言  我国沿海及内地湖泊地区存在大量
期刊
摘要:在缅甸耶涯RCC大坝施工中,通过合理规划RCC分期及入仓方式、配制缓凝混凝土、利用翻转模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实现了RCC大坝提前半年完工,凸显了RCC与常态混凝土相比快速施工的优势,可供其它RCC施工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RCC;快速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耶涯水电站位于缅甸曼德勒市东南约50 km处的Myitnge河上,RCC重力坝,坝后式厂房,装机容量4×197.5MW。
期刊
过敏性疾病是影响儿童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很多患儿经过常规治疗症状仍难以控制。奥马珠单抗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及结合性的人源化单克隆抗IgE抗体,现已被批准作为中至重度持续性哮喘及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患者的附加治疗方式,同时也有数据证实其在其他过敏性疾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该文主要综述了奥马珠单抗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并重点讨论了各种疾病临床实践中的疗效评价体系,同时探讨潜在生物标志物对疗效的预测与评价作用。“,”Allergic di
卡西酮类策划药的结构和药效与苯丙胺类兴奋剂相似,多通过对已管制毒品进行细微化学修饰或全新设计、筛选获得,使人体产生类似或更强的兴奋或致幻作用、认知功能障碍等。近年来,卡西酮及其衍生物的品种和流行性与日俱增,游离于管制内外,其滥用致依赖性严重危害公众健康,而目前对其脑功能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尚少。文章通过概述卡西酮类策划药的结构、种类、药效等,对其作用机制、致行为学和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