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显人性真善美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dj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比较对照形成冲突是畅销书《追风筝的人》的一大写作特点,本文分别从小说故事发生时间、地点的变化对比,人物性格及成长的对比,情节细节的对比等方面阐述了作品中对比的使用及其所产生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对比人性
  
  《追风筝的人》具备畅销书的所有特点,也确实常居全美等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该书的作者胡赛尼(Khaled Hosseini)获颁2006年联合国首届人道主义奖。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剧情跨度是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全书类似自传体小说,整个作品文笔细腻,为了烘托出责任、诚实、爱情、友情、宽宥和赎罪在人性中的重要性,作者大量地使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如时间前后对比、地点环境对比、人物对比和情节前后对比等,形成对读者的心理和感觉的冲击力,使读者认识到只有善良、包容、责任、爱才能解救人类,解除民族种族纠纷,解救自我,人性的光辉是一种信仰的呼唤。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分别予以阐述。
  
  1.时间对比
  
  此作品广度上有时间前后的对比,作品故事分为两大部分,以主人公父子逃亡白沙瓦为分界。前半部分陈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匮乏的精神世界。他拥有高人一等的人际关系,拥有奢侈的物质——父亲的富有,奢侈的友谊——朋友哈森的忠心,奢侈的宠爱——周围人的尊敬,却也拥有阴暗的灵魂——充满自私、嫉妒、懦弱的品质;后半部分主人公跟随父亲逃亡美国,失去了物质的富有和显赫的名望,父子俩人对以前摧毁的真情和遗落的善良有了反省,物质的逐步贫乏对应的却是精神世界的日渐成熟和追求真善的回归与心灵的救赎。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罪恶与善行,迷失与找回人格的对比。
  
  2.地点对比
  
  作品中存在不同国度社会安宁富裕的比较,主要是阿富汗和美国的对比,一个是主人公的故土,另一个是他的居住国。阿富汗是苦难、恐怖、极端专制的代名词,在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哈森那因裸露出脚踝而被打断腿的妻子、球赛中场因通奸而被斩首的人们、满地黄沙的道路上一辆辆卡车上面目狰狞的塔利班分子、人烟稀少的街上沿街乞讨的拾荒者……空气中那弥漫着灰尘与血腥的气味。阿富汗人是愚昧、麻木、保守或是固守陈规的,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是废墟、残肢等。对应的美国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是和平、平等、富裕、温暖的,是乐园,是避难所。两国民情的对比,不由得令读者在为阿富汗人苦难的命运呜咽时,也产生了对受苦受难的各族人民的悲悯,懂得了不能践踏生命,不能丢弃人性的真善,否则人不为人,国不成国,民不聊生。
  
  3.人物对比
  
  人都有恶的、阴暗的、脆弱的一面,但每个人都有追求善、美好、真诚的一面。在《追风筝的人》中作者通过淋漓尽致的心理对比刻画,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真切的人物角色。尽管作品中充满罪恶、丑陋、自私、暴行的字眼,但这些都是为了反托作者对博爱、无畏、真诚、坚强的人文主义的强烈向往。
  作者笔下的主要人物是小主人阿米尔和小仆人哈森。通过各种心理独白,一个自私、懦弱、嫉妒的富家子弟阿米尔跃然纸上——他有强烈的等级意识:“我从来没认为哈森是好朋友,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面对崇拜忠诚的哈森,他肆无忌惮地取笑哈森:“给哈森念故事的时候,碰到他无法理解的字眼,我就十分高兴,我会取笑他,嘲弄他的无知。”面对总是鼓励:“我”的真诚的哈森,“我”却认为:“他懂什么,这个哈扎拉文盲?他一辈子只配在厨房里打杂。他胆敢批评我?”面对残疾,失去母亲(依据后来事实,也失去了父亲)的哈森,“我”妒忌,没有起码的怜悯之心:“父亲居然对仆人的儿子哈森关爱有加,他的眼神里时不时流露出对哈森的赞许,甚至为哈森请名医缝补好了兔唇。太不公平了,哈森什么都没干,就得到爸爸的爱护,他不就是生了那个愚蠢的兔唇吗?”当然,尽管哈森待阿米尔情同手足,忠诚不二,但阿米尔还是嫉恨哈森,把他当作争夺父爱的“假想敌”,直至背叛了哈森,伤害了爱他、亲他、忠诚他的哈森。主人公儿时的人物,无不在真诚善良与懦弱无良间挣扎。小主人的父亲在文章前半部分被描写成一个慷慨、大度、乐于施善、受人尊重的伟岸人物,他在面对俄国人要侮辱同胞女性时,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地予以保护;当阿米尔要娶曾跟人私奔过的女子,他也不计前嫌,让人费解地同意了这门亲事,事实上按照当时阿富汗的传统,那是很忌讳的。当故事发展到“真相大白”——父亲奸污了哈森的母亲,使她背负耻辱背井离乡,留下小哈森与仆人相依为命时,主人公父亲所做的一切就可以理解,又让人感到些许的原谅,毕竟能从恶走向善是人类的愿望。
  通过对人性本来面目的真实描写,对人性苦难邪恶与心灵自由幸福美好的对比,所有以主人公为主的人物形象无比鲜明突出,让人产生荡气回肠的感动。
  
  4.情节发展的对比
  
  哈森的兔唇与阿米尔被阿塞夫打出的“从人中裂开”,是巧合,也是印证他们是息息相联的;扭曲的人性代表阿塞夫是邪恶的,是灵魂畸形的产物。作者通过“我”回答小索拉博的“做了他父亲本该做的事”——哈森曾威胁邪恶的阿塞夫要打瞎他的眼睛,而数年之后其子索拉博用弹弓完成了他的愿望,说明邪恶必将受到惩罚与报应;阿米尔多年没有孩子,却意外地有了有血缘的侄子,冥冥中善良之人必有好运;父一辈的友情和背叛与子辈的兄弟情和赎罪对照,矛盾的冲突让读者感动;从罪恶回到解脱,经历了心灵的历练,脱胎做回好人。阿米尔变得仁义,以前把不用的玩具送给哈森,现在他把钱悄悄放在孤儿院院长的床下;他变得勇敢,面对塔利班,他坚持要找到小男孩——他的侄子索拉博;他变得诚实,对妻子坦白了他儿时的过错,并竭尽全力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要承担照顾哈森儿子的责任,找回失去的亲情;阿米尔对索拉博的冒死营救,以及为了他能彻底地摆脱血腥与蹂躏的罪恶环境,几经周折地想把他带回美国——美国意味着温暖的家,意味着平等、和平的乐园。对小索拉博的营救的成功,象征着对愧疚、背叛的对象的救赎,儿时都是哈森勇敢地保护懦弱的阿米尔,对比如今的“我”如何“为你,千千万万遍”。这让人们看到了对人性向往真善美的呼唤与释然,“为你,千千万万遍”,贯穿整个作品情感线,也表达了人类为了追求爱、忠诚、责任、尊严、勇敢的义无反顾,息息不止。小说的主人公终于在救赎的道路上完成了自我的心灵成长与洗涤,诠释了人类追求心灵的自由、美好乐土的执着。
  
  5.“放风筝”——象征意义的对比
  
  在主人公儿时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更漂亮飞得更高,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为了私利,为了父亲的关注与赞扬,风筝不仅没带来荣誉和开心,主人公因为太想获得风筝所谓的好处,而丧失做人的正直、勇敢、诚实与友情,从此背上充满罪恶的感情债,失去心灵的平静。
  阿米尔在二十六年后找到了哈森的儿子,把他带到美国。小孩子却因曾经的苦难和可怕经历很难敞开去接受阳光、微笑和友善。在一次美国的阿富汗人的聚会上,阿米尔和当年一样,再次放起了风筝,不过这一次是和哈森的儿子。这次是没有比赛,没有私利地放风筝。通过放风筝,阿米尔是想要找回童年应该拥有的无忧无虑、美好、快乐、亲情……阿米尔在不同时间、场景下做同样的事——放风筝,通过对比,作者巧妙地昭示出放风筝应该寓意的是对一切美好的追求,不应是罪恶、不公、负罪的起源。而应象征人性的光明面。同时作者通过贯穿全文情节的放、追风筝,来说明人格的缺失,即使丢过了,也可以不惜代价地追回它。
  合上书最后一页的时候,读者的心是温暖的,就像自己经历过一样。作者胡赛尼使我们看到一个在挣扎中成长的普通人,一个孤独而卑微的英雄形象,他的自私与懦弱,他受折磨的良心,他逐渐强大起来的内心和信仰的力量。鲜明的对比写作方法使得读者不由自主地发出对真善美的渴望,对邪恶的痛恨,明白了在面对人性自我的缺陷时,我们要在正确的道德引导下完善人性。
  
  参考文献:
  [1]贾伟.走出一步,方能救赎——评小说追风筝的人[J].社会观察,2006,(12).
  [2]李玉霞.论《追风筝的人》中的背叛与救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2).
  [3]余钢.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及其寻找的焦虑——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的身份认同轨迹[J].电影评介,2009,(5).
  [4]张国龙,陈晖.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J].中国图书评论,2007.(5).
其他文献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作文,老师叫头疼,这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的现象,主要是:1.重模仿,轻创作;2.重数量,轻质量。并且,小学生作文时常常会遇到“三难”的拦路虎:开头难、过渡难、结尾难。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在此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数学的一些概念、性质、公式知识点琐碎,单调枯燥,而且易混淆,这给师生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五自复习方略”,在此与同行共享。    一、“绝知此事须躬行”    我班的戴忠同学曾给我写过一封信,他说:“我很想好好学,可当我坐在写字桌前时,却不知从哪复习,怎么复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他们需要掌握常用的复习整理的方法,更需要提高初步的自我
摘要: 作为素质教育核心体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正向我们袭来。全新的课程理念热切呼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教学过程中要践行互动、开放教学、合作探究以求和谐。  关键词: 新课标教师角色转换    作为素质教育核心体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正向我们袭来。全新的课程理念热切呼唤教师在反思自己传统角色的基础上,由道德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的“促进者”转变;由传统的“道德权威”向与新
摘 要: 在数字化的今天,插图设计作为绘画和设计的结合体,它的发展方向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插图的属性、功能、表现方法与艺术风格和插图发展的新高度几个方面提出插图设计发展的新高度的几个表现,尤其以插图发展的新高度的几个表现为重点探讨内容。  关键词: 插图设计 现代印刷工艺 表现方法 艺术风格    1.插图的属性    插图属于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职“2 1”培养模式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方式,阐明了三种毕业论文的开展方式,并对每种方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论文“2 1”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是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重要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工学结合”的模式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形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北美国家的“合作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中专生的教育问题,提出可从尊重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个性,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逐步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集体帮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四个方面将人文精神渗透于中专生的教育过程中。  关键词: 人文精神自尊心上进心责任心自信心    提起中专生,许多担任中专教学工作的教师都会默默地摇头,感叹整个教学过程难度大。其实不是教学内容难度大,而是如何吸引学生走进课堂,用心学习、用心创造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片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本文作者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历史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的路子。作者以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为例,对历史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从新课引入、教学组织形式、情境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策略探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课 生活化教学 教学
摘 要: 文章以“122”教学模式为例,从课程教学的内容、过程、目标、评价四个层次,阐述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观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强调技术在各个环节的应用,利用技术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将信息技术全面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观 大学英语教学 “122”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发展趋势,由信息化带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教学改革深
摘要: 网络集体备课方式是传统集体备课方式的一种创新,是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培养教师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但现实情况是网络集体备课的应用并不普及,发展并不理想。本文对网络集体备课的优越性及促进网络集体备课发展的措施进行了阐述,力图展示网络集体备课是群体优势和个性特长的完美结合,促进网络集体备课的普及和发展。  关键词: 网络环境集体备课优越性促进措施    一、引言 
摘 要: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诗人最早把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引介到中国,并把理论付诸创作实践。李金发的诗很大程度上是对法国象征派的机械模仿,虽然其中也有中国古典诗词的痕迹,但二者的糅合很机械,缺乏自己足够的消化和创造,许多作品由于过于骛新而流于怪诞。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则既全面地借鉴和吸取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不失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