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当前,地方高校普遍认识到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如何转,向什么方向转,还在实践探索中。有人认为,我国许多地方高校本身就是应用型本科,不存在转不转的问题;还有人认为,应用型本科需要重新构建,如发展高职本科、技术本科、应用技术大学等。这些疑问反映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对转型内涵没有深刻领会,而政府对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也未明确,当前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处于政府鼓励,高校自发自为阶段,如何保证高校成功转型,这就需要高校在转型中深入理解转型的内涵,紧紧抓住转型的核心要素,重新调整办学定位,不断优化办学机制。
一 转型的内涵
(一)转型的目标
“转型”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是从一种范式或逻辑向另外一种范式或逻辑的转变;也是一种模式向另外一种模式的转变;还可以是从一种制度向另外一种制度的转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就是指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高等院校转型的理想目标。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高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我国高等教育类型在官方的分类为研究生、本科、专科。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根据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布局以及地方院校发展的基础,参考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当前地方院校转型目标为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类型目前在我国是新的办学类型。应用技术大学不是一个大学名称,是新型大学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科学研究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
(二)转型的内容
转型具有两层含义,即教育类型转型和教育机构类型转型。高等教育类型的核心是教学计划,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5A(理论性的)和5B(职业性的)的表述,其中5A又可细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教育类型是指将教学计划落实为具体的课程体系。教育机构是实施不同教学计划的办学机构。任何一个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只要实施了职业性教学计划就是在进行本科职业教育。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本质是高等教育类型的转型发展而非形式的教育机构类型转型,不是在办学层次上转型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转型,是地方本科院校要在教学计划上实行从研究型、应用型向职业教育型转变。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既要“形而外”的转,即办学模式的转;更要“形而内”的转,即办学内涵的转。如果只是外延的转,是一种形式,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有内涵的转——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教育方式的创新、评价模式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升,办学特色的突显,才是转型的根本目的。地方高校可以在所有专业上转型,也可以是一个或部分专业转型,关键是看专业培养是否实施职业技能教学计划。
据统计,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共有647所,其中,新设公办本科院校256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118所),独立学院293所,新设民办本科和中外合作本科院校两类共有98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的55.3%,占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61.3%。在普通本科院校中211、985高校办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為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此类院校之前的办学定位为5A的第二类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当前国家倡导的职业教育决定此类高校应转型为5B,也就是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主要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转型的路径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从学校设置上看,有新建和改造升格两种路径,如德国1970年新建应用技术大学,芬兰1991年合并214所职业高中和职业学院,组建27所多科技术学院。如今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占据欧洲高等教育很大一块市场,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171所(含独立学院293所),其中,211工程高校(116所)占9.9%,非“211”高校(1055所)占90.1%。从高校的数量上,我国高校转型的最佳路径应该是改造,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数量多,质量良莠不齐,具有改造的迫切性和适合性。改造地方高等院校,要以应用技术大学为办学类型,从人才培养上实现转型。
二 转型发展的内涵核心要素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核心要素来源于转型的内涵,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在教育类型上由研究理论型向职业技能型教育转变,其核心是以学生职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实施岗位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核心要素不仅是有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而且培养计划是根据社会对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而确定的
应用技术型大学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习者职业发展为核心,接受社会评价。以学习者职业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当前我国研究型、理论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区别,即使有理论型高校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其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与能力是否与职业发展相适应则很少顾及。应用技术大学类型的办学目的是以学习者职业发展为核心,其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学习者具备职业所需的技能,二是学习者具有发展的能力。这两个特征就为地方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指明了办学方向,就是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学生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的能力,同时具有发展专业能力的素质,因此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核心就是要实施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 内涵核心的实现路径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困难总结为“六大难题”,即转变观念难、学校理念转变难、教材建设难、专业建设难、师资队伍建设难、学校布局难。建设独具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是一个持续、艰苦、充满激情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也是一个蝶变、超越、脱胎换骨的转型与提升过程,需要很大的勇气、信心与决心。转型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学生的职业发展,主要路径如下。
(一)优化学科结构,对接行业产业发展
要以发展应用技术类学科为龙头,充分考虑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产业发展的需要,认真审视现有学科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推进学科分类发展,大力改造传统专业,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与区域经济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应用型重点学科或特色专业。进一步集中资源,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类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专业群与区域行业、产业链紧密对接,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岗位应用导向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打通两类课程;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與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统筹校内培养与校企双主体校外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工作能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强化教学改革
要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和实践建设,构建与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工程实训教学环节,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使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实际要求结合更紧、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结合更紧、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能力训练结合更紧。要设置灵活学制,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实行弹性学制。要在教材开发与建设上有新突破。加大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和利用,建设一批适应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使之成为学校提升转型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
(四)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大力引进或柔性聘用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具备行业背景与学术经历的“两栖”人才,加快构建一支专兼结合、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12:71-75.
[2]吴仁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发 展方向[N].福建日报,2013-11-25-(11).
[3]胥秋.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选择[J].高教发展 与评估,2012(1).
[4]阙明坤,张韦韦.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高校“升级版”[J]. 教育与职业,2014(7).
[5]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 践与政策研究报告[Z].2013:156-168.
[6]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 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
一 转型的内涵
(一)转型的目标
“转型”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是从一种范式或逻辑向另外一种范式或逻辑的转变;也是一种模式向另外一种模式的转变;还可以是从一种制度向另外一种制度的转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就是指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高等院校转型的理想目标。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高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我国高等教育类型在官方的分类为研究生、本科、专科。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根据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布局以及地方院校发展的基础,参考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当前地方院校转型目标为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类型目前在我国是新的办学类型。应用技术大学不是一个大学名称,是新型大学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科学研究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
(二)转型的内容
转型具有两层含义,即教育类型转型和教育机构类型转型。高等教育类型的核心是教学计划,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5A(理论性的)和5B(职业性的)的表述,其中5A又可细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教育类型是指将教学计划落实为具体的课程体系。教育机构是实施不同教学计划的办学机构。任何一个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只要实施了职业性教学计划就是在进行本科职业教育。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本质是高等教育类型的转型发展而非形式的教育机构类型转型,不是在办学层次上转型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转型,是地方本科院校要在教学计划上实行从研究型、应用型向职业教育型转变。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既要“形而外”的转,即办学模式的转;更要“形而内”的转,即办学内涵的转。如果只是外延的转,是一种形式,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有内涵的转——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教育方式的创新、评价模式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升,办学特色的突显,才是转型的根本目的。地方高校可以在所有专业上转型,也可以是一个或部分专业转型,关键是看专业培养是否实施职业技能教学计划。
据统计,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共有647所,其中,新设公办本科院校256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118所),独立学院293所,新设民办本科和中外合作本科院校两类共有98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的55.3%,占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61.3%。在普通本科院校中211、985高校办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為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此类院校之前的办学定位为5A的第二类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当前国家倡导的职业教育决定此类高校应转型为5B,也就是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主要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转型的路径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从学校设置上看,有新建和改造升格两种路径,如德国1970年新建应用技术大学,芬兰1991年合并214所职业高中和职业学院,组建27所多科技术学院。如今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占据欧洲高等教育很大一块市场,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171所(含独立学院293所),其中,211工程高校(116所)占9.9%,非“211”高校(1055所)占90.1%。从高校的数量上,我国高校转型的最佳路径应该是改造,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数量多,质量良莠不齐,具有改造的迫切性和适合性。改造地方高等院校,要以应用技术大学为办学类型,从人才培养上实现转型。
二 转型发展的内涵核心要素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核心要素来源于转型的内涵,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在教育类型上由研究理论型向职业技能型教育转变,其核心是以学生职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实施岗位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核心要素不仅是有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而且培养计划是根据社会对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而确定的
应用技术型大学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习者职业发展为核心,接受社会评价。以学习者职业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当前我国研究型、理论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区别,即使有理论型高校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其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与能力是否与职业发展相适应则很少顾及。应用技术大学类型的办学目的是以学习者职业发展为核心,其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学习者具备职业所需的技能,二是学习者具有发展的能力。这两个特征就为地方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指明了办学方向,就是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学生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的能力,同时具有发展专业能力的素质,因此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核心就是要实施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 内涵核心的实现路径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困难总结为“六大难题”,即转变观念难、学校理念转变难、教材建设难、专业建设难、师资队伍建设难、学校布局难。建设独具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是一个持续、艰苦、充满激情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也是一个蝶变、超越、脱胎换骨的转型与提升过程,需要很大的勇气、信心与决心。转型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学生的职业发展,主要路径如下。
(一)优化学科结构,对接行业产业发展
要以发展应用技术类学科为龙头,充分考虑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产业发展的需要,认真审视现有学科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推进学科分类发展,大力改造传统专业,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与区域经济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应用型重点学科或特色专业。进一步集中资源,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类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专业群与区域行业、产业链紧密对接,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岗位应用导向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打通两类课程;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與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统筹校内培养与校企双主体校外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工作能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强化教学改革
要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和实践建设,构建与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工程实训教学环节,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使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实际要求结合更紧、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结合更紧、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能力训练结合更紧。要设置灵活学制,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实行弹性学制。要在教材开发与建设上有新突破。加大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和利用,建设一批适应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使之成为学校提升转型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
(四)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大力引进或柔性聘用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具备行业背景与学术经历的“两栖”人才,加快构建一支专兼结合、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12:71-75.
[2]吴仁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发 展方向[N].福建日报,2013-11-25-(11).
[3]胥秋.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选择[J].高教发展 与评估,2012(1).
[4]阙明坤,张韦韦.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高校“升级版”[J]. 教育与职业,2014(7).
[5]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 践与政策研究报告[Z].2013:156-168.
[6]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 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