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随着学校自身发展的追求和需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成为深圳市南澳中心小学发展的价值选择,注重办学特色既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需要,从而将南澳中心小学创建成一所独具特色的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
南澳中心小学地处深圳南澳办事处。南澳三面环海,环境优美,但地处偏僻,并且由于市政府限制开发,经济落后,政府及各事业单位人才流失严重,学校教师流失也无可避免,并一度发生 “南澳医生的家属不在南澳就医,南澳的老师小孩不在南澳读书”的情况,只要有能力家庭都希望把小孩送到外面读书。2010年9月,龙岗区教育局指定南澳中心小学参加“深港姊妹学校结对”活动,这给学校拓宽了视野,通过学习香港教育经验的同时,也给南小人尴尬与汗颜,更加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如果香港姊妹学校来南小参观交流,我们给他们看什么,交流什么?2010年底,帮扶南小的龙岗区实验学校领导到校指导,提出要把实验的管乐团带来南小演出,让南小的农村孩子见识一下什么是管乐,就算没有机会学,也要增长一下见识。如果南小人只是深感自身不强,师生永远不会有底气,我们培养的学生永远无法走到深圳教育的前列。
面对此种情况,南小人意识到,学校必须进行改革,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成为成为南澳中心小学发展的唯一选择。任何学校特色的形成都需要课程教学来支撑,否则难以建设学校特色。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以“个性化”为核心,关注差异,这完全符合建设特色学校的要求。2010年,南澳中心小学开始进行“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办学理念,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得以彰显和持续发展;经过6年磨砺,终于打造出市民称赞的身边好学校,培养出有特长、有个性、有担当的南小好学生。
我们理解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它既可以是学校对国家的预留课程空间进行开发的过程,也可以是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这使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学校成为可能。我们理解的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引下,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从实际出发,经过较长时间的办学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成功性的学校文化,并被全校师生员工认同和内化,被社会公认的成功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南小的校本课程开发,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的办学理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建立社团课程菜单。2010年9月起,依托本土资源和学校现状,利用学校教师力量,引进有特长的社会人士,开设音乐类(吉他、葫芦丝、古筝、合唱、舞蹈)及学科类的学生社团,供学生选择,初步搭建起课程菜单。通过更新教师观念,让家长感受学校课程变化,感受学生对学校的喜爱,使教与学相融共进。
第二阶段: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南小人意识到,单靠单一少量社团活动,活动时间偏少,难于形成特色项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育现实。2011年9月起,学校开始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全校开设“国学养正”课程,利用每周一节思品课,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论语》等课程,每个年级使用《习惯养成教育实验教材》,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状态中。一年级音乐课开设识读乐谱;二年级音乐课开设竖笛教学;三至五年级实行音乐特长班模式,管乐班、舞蹈班、合唱班、葫芦丝班、竹笛班相继成立;一至三年级开设形体普及课,一年级每周两节跆拳道普及课;二年级每周两节网球普及课;三至六年级体育课实施分项教学,每周拿出两节体育课。学校还开设校园高尔夫、网球、跆拳道、跳绳、足球、篮球、形体等项目供学生选课,学生由此走到省、市大赛的舞台,参与区、办事处、社区各级各类文艺汇演,参加深圳市电视台歌曲录制,走进深圳音乐厅公益演出舞台。学校网球、高尔夫、跆拳道、帆船、跳绳被市文体旅游局、市教育局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确定全区唯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学校艺术体育特色教学得到了市教育行政部门、周边学校及家长与社会的高度认可。学生自信了,家长们踊跃报名参加义工,期待与孩子共成长。
第三阶段:确立“容融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南小人意识到,学校虽然进行多方位的校本课程开发,但是课程开发较为凌乱,不成体系。2015年,根据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南小人精心设计了“四类五域”的课程结构。四类分别是: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四类课程的构建,搭建起了课程模型结构的主干。
第一类:德育课程体系。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责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体系,使得课程表上仅有的几节德育课程,实际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第二类:学科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艺体课程为突破口,实施“9 1”学分工程,构建南澳中心新型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对此,学校一方面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另一方面以艺术、体育课程为突破口,探索国家课程特色化、学校化。
第三类:活动课程体系。以校本研究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南澳中心活动课程体系。学校将活动课程分成了普及类与社团类,普及类又分全校普及类与年级普及类。通过普及类课程,每名学生都能在小学毕业阶段轻松完成国家艺体课程“2 1”的要求。
第四类:隐性课程体系。以文化建设为根本,立足校园,辐射家庭和社区,构建富有海洋文化气息,有容有韧的南澳中心隐性课程体系(表一)。
在构建“容融课程”四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感觉到学科门类庞杂、繁多、各自为政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即,我们以整体发展为思路,尝试将四类课程融合为五大领域,五大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运动健康、艺术素养、社会交往。在课程“四类五域”模型结构逐步构建过程中,南小人进一步确定了科学的课程内容与目标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
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好的评价能够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完善。2015年开始,南澳中心小学开始统一对所有校本课程制定评价体系,从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业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评价。
教师开发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与教案(表二)。
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表三)。
学生学业的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做出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测验、学习成果展示等。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 P K ;
(4)最后按A、B、C、D分四个等级。
校本课程开发效果
学生个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张扬 德育、艺术、体育等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进程,使得学生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学生可以自由挑选,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乃至促进整个个性的发展。
教师专业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发展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专业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从被动的拘泥、从属于教材,转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主动去开发、寻找课程资源。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教育行为的转变。一方面,南小人为适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努力参与课题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反思完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同时,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激发和鼓舞教师强化学习,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完善和提升自己,以适应校本课程的要求,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自身发展与追求中,南澳中心小学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学校特色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凸显。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学校办学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特色进一步形成。
(作者系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中心小学校长)
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
南澳中心小学地处深圳南澳办事处。南澳三面环海,环境优美,但地处偏僻,并且由于市政府限制开发,经济落后,政府及各事业单位人才流失严重,学校教师流失也无可避免,并一度发生 “南澳医生的家属不在南澳就医,南澳的老师小孩不在南澳读书”的情况,只要有能力家庭都希望把小孩送到外面读书。2010年9月,龙岗区教育局指定南澳中心小学参加“深港姊妹学校结对”活动,这给学校拓宽了视野,通过学习香港教育经验的同时,也给南小人尴尬与汗颜,更加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如果香港姊妹学校来南小参观交流,我们给他们看什么,交流什么?2010年底,帮扶南小的龙岗区实验学校领导到校指导,提出要把实验的管乐团带来南小演出,让南小的农村孩子见识一下什么是管乐,就算没有机会学,也要增长一下见识。如果南小人只是深感自身不强,师生永远不会有底气,我们培养的学生永远无法走到深圳教育的前列。
面对此种情况,南小人意识到,学校必须进行改革,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成为成为南澳中心小学发展的唯一选择。任何学校特色的形成都需要课程教学来支撑,否则难以建设学校特色。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以“个性化”为核心,关注差异,这完全符合建设特色学校的要求。2010年,南澳中心小学开始进行“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办学理念,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得以彰显和持续发展;经过6年磨砺,终于打造出市民称赞的身边好学校,培养出有特长、有个性、有担当的南小好学生。
我们理解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它既可以是学校对国家的预留课程空间进行开发的过程,也可以是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这使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学校成为可能。我们理解的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引下,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从实际出发,经过较长时间的办学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成功性的学校文化,并被全校师生员工认同和内化,被社会公认的成功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南小的校本课程开发,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的办学理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建立社团课程菜单。2010年9月起,依托本土资源和学校现状,利用学校教师力量,引进有特长的社会人士,开设音乐类(吉他、葫芦丝、古筝、合唱、舞蹈)及学科类的学生社团,供学生选择,初步搭建起课程菜单。通过更新教师观念,让家长感受学校课程变化,感受学生对学校的喜爱,使教与学相融共进。
第二阶段: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南小人意识到,单靠单一少量社团活动,活动时间偏少,难于形成特色项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育现实。2011年9月起,学校开始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全校开设“国学养正”课程,利用每周一节思品课,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论语》等课程,每个年级使用《习惯养成教育实验教材》,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状态中。一年级音乐课开设识读乐谱;二年级音乐课开设竖笛教学;三至五年级实行音乐特长班模式,管乐班、舞蹈班、合唱班、葫芦丝班、竹笛班相继成立;一至三年级开设形体普及课,一年级每周两节跆拳道普及课;二年级每周两节网球普及课;三至六年级体育课实施分项教学,每周拿出两节体育课。学校还开设校园高尔夫、网球、跆拳道、跳绳、足球、篮球、形体等项目供学生选课,学生由此走到省、市大赛的舞台,参与区、办事处、社区各级各类文艺汇演,参加深圳市电视台歌曲录制,走进深圳音乐厅公益演出舞台。学校网球、高尔夫、跆拳道、帆船、跳绳被市文体旅游局、市教育局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确定全区唯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学校艺术体育特色教学得到了市教育行政部门、周边学校及家长与社会的高度认可。学生自信了,家长们踊跃报名参加义工,期待与孩子共成长。
第三阶段:确立“容融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南小人意识到,学校虽然进行多方位的校本课程开发,但是课程开发较为凌乱,不成体系。2015年,根据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南小人精心设计了“四类五域”的课程结构。四类分别是: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四类课程的构建,搭建起了课程模型结构的主干。
第一类:德育课程体系。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责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体系,使得课程表上仅有的几节德育课程,实际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第二类:学科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艺体课程为突破口,实施“9 1”学分工程,构建南澳中心新型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对此,学校一方面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另一方面以艺术、体育课程为突破口,探索国家课程特色化、学校化。
第三类:活动课程体系。以校本研究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南澳中心活动课程体系。学校将活动课程分成了普及类与社团类,普及类又分全校普及类与年级普及类。通过普及类课程,每名学生都能在小学毕业阶段轻松完成国家艺体课程“2 1”的要求。
第四类:隐性课程体系。以文化建设为根本,立足校园,辐射家庭和社区,构建富有海洋文化气息,有容有韧的南澳中心隐性课程体系(表一)。
在构建“容融课程”四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感觉到学科门类庞杂、繁多、各自为政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即,我们以整体发展为思路,尝试将四类课程融合为五大领域,五大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运动健康、艺术素养、社会交往。在课程“四类五域”模型结构逐步构建过程中,南小人进一步确定了科学的课程内容与目标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
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好的评价能够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完善。2015年开始,南澳中心小学开始统一对所有校本课程制定评价体系,从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业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评价。
教师开发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与教案(表二)。
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表三)。
学生学业的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做出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测验、学习成果展示等。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 P K ;
(4)最后按A、B、C、D分四个等级。
校本课程开发效果
学生个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张扬 德育、艺术、体育等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进程,使得学生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学生可以自由挑选,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乃至促进整个个性的发展。
教师专业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发展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专业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从被动的拘泥、从属于教材,转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主动去开发、寻找课程资源。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教育行为的转变。一方面,南小人为适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努力参与课题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反思完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同时,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激发和鼓舞教师强化学习,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完善和提升自己,以适应校本课程的要求,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自身发展与追求中,南澳中心小学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学校特色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凸显。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学校办学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特色进一步形成。
(作者系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中心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