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103-01
单元整体教学并不是首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其实早在20世纪就由苏联提出这一概念。我国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创新的教学方式,单元整体教学应运而生,许多教师再提到单元整体教学时指出,单元整体教学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将两年来单元整体教学实施体会做如下分享。
一、立足本位——关注一个联结点
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掌握一定的辩证法知识,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系统优化的原理等,当整体实现了内部优化后将产生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因此,教学者应确立整体观,运用整体性思维进行全局设计,在坚持整体性的基础上明确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确保系统各要素相互支持、促进,增强整体效果。即我们在教学一个新的单元时,先确定教学主题,围绕主题找到不同课文之间的联结点,再通过展示、深化和提炼这种联系,加强学生的整体印象。
(一)抓主题,在于一个“明”
教师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首先找出每篇课文的共同特点,即单元主题,开门见山告知学生,使学生了然于胸。接着教师根据每篇课文侧重点不同选出其中一个重要知识点来突破。立足知识点,讲清其中的规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创造,从而由“学会”到“会学”,倾吐不同的感悟,收获别样的发现。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由三篇课文和一组古诗组成:第一篇课文《找春天》直接由标题引出了单元主题,即描写春的勃勃生机、赞美春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叹。《笋芽儿》则从细节出发,通过描述某个具体事物的生长状态进一步深化了春的主题,更加贴近生活;《小鹿的玫瑰花》则以充满童趣的笔触向学生讲述了一个美好动人的故事,更加衬托出春的美好,使得春的主题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另外,“古诗两首”《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则以古色古香的笔墨展现了春的背景下大自然的美好。其中古诗《草》通过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春的生生不息,将其上升到精神高度;而《宿新市徐公店》则向人们描述了一片自然祥和、风景优美的乡村景色,和春的主题紧密相连。
(二)促理解,在于一个“深”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教师通过提炼单元主题将每篇课文有机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学生的整体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在实际应用中加深感悟。《找春天》一文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春的到来描述成一个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为读者呈现出春的美好和勃勃生机。在《笋芽儿》、“古诗两首”中也包含了具有强烈表达效果的精彩语句,学生们可以逐一整理出来,分析各自的语境,在今后描写春的作文中可以将其作为备用素材。
(三)用教法,在于一个“新”
进行单元整体性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明确主题,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单元中课文的中心思想以歌曲或其他易于吸收的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歌曲”中理解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构成知识体系。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为例,文章讲述了少年张衡数星星的故事,文章告诉我们张衡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从小就痴迷天文、善于观察。教师可将文章大意编成顺口溜:“有一个小孩叫张衡,从小就爱观天文。倚着奶奶数星星,一眨一眨亮晶晶。乐此不疲半夜醒,终成伟大天文家”。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学习也会充满乐趣。
二、搭建平台——确立一个延伸点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法不仅要突出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还要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延伸,以形成统一连贯的知识体系。
(一)于比较时,学方法
单元整体教学并不会忽視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忽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理论知识只有经过现实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书本知识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的过程,将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不同单元主题之间也存在相互比较的过程,学生从这种比较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差异,进而利用差异。上文实例是以描述春天为主的,我们也可以描述其他季节为主的实例与之相比较,体会作者的不同心境和表现手法。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三篇课文和“古诗两首”,分别是《风筝》、《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三篇课文和两首古诗着重描述秋的景色以及秋景之下人的心境,和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找春天》、《笋芽儿》等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将学会描述不同季节的表现手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二)于实践时,用技巧
课本知识大多以理论形式存在,导致小学生难以真正吸收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本知识本质上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增强学生的临场感。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通过这三篇课文,我们很容易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即介绍我国美丽的地理风貌、赞美祖国的大好山川、歌颂伟大的爱国之情。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以“美丽的中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①学生首先要搜集祖国名山大川、地理风貌等材料,对祖国的人物风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②选择演讲角度,比如“美丽的中国之我的家乡”、“美丽的中国之青藏高原”等;③进行分组比赛,选出入围者。最后,教师还可将此项教学实践活动扩展至全校范围,吸引各个年级的学生踊跃参与。
(三)于评估时,增了解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宽阔,尤其是当下的少年儿童,他们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越老越多,较早地获取到了各种新知识、新理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首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为《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和《果园机器人》,显而易见,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技,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学习习惯。通过了解和考察学生对自然科技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科学读物颇感兴趣,已经通过各种形式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在学习《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一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上网体验,结合书本知识对日常上网行为有了更深度的认识。
单元整体教学并不是首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其实早在20世纪就由苏联提出这一概念。我国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创新的教学方式,单元整体教学应运而生,许多教师再提到单元整体教学时指出,单元整体教学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将两年来单元整体教学实施体会做如下分享。
一、立足本位——关注一个联结点
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掌握一定的辩证法知识,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系统优化的原理等,当整体实现了内部优化后将产生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因此,教学者应确立整体观,运用整体性思维进行全局设计,在坚持整体性的基础上明确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确保系统各要素相互支持、促进,增强整体效果。即我们在教学一个新的单元时,先确定教学主题,围绕主题找到不同课文之间的联结点,再通过展示、深化和提炼这种联系,加强学生的整体印象。
(一)抓主题,在于一个“明”
教师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首先找出每篇课文的共同特点,即单元主题,开门见山告知学生,使学生了然于胸。接着教师根据每篇课文侧重点不同选出其中一个重要知识点来突破。立足知识点,讲清其中的规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创造,从而由“学会”到“会学”,倾吐不同的感悟,收获别样的发现。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由三篇课文和一组古诗组成:第一篇课文《找春天》直接由标题引出了单元主题,即描写春的勃勃生机、赞美春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叹。《笋芽儿》则从细节出发,通过描述某个具体事物的生长状态进一步深化了春的主题,更加贴近生活;《小鹿的玫瑰花》则以充满童趣的笔触向学生讲述了一个美好动人的故事,更加衬托出春的美好,使得春的主题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另外,“古诗两首”《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则以古色古香的笔墨展现了春的背景下大自然的美好。其中古诗《草》通过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春的生生不息,将其上升到精神高度;而《宿新市徐公店》则向人们描述了一片自然祥和、风景优美的乡村景色,和春的主题紧密相连。
(二)促理解,在于一个“深”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教师通过提炼单元主题将每篇课文有机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学生的整体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在实际应用中加深感悟。《找春天》一文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春的到来描述成一个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为读者呈现出春的美好和勃勃生机。在《笋芽儿》、“古诗两首”中也包含了具有强烈表达效果的精彩语句,学生们可以逐一整理出来,分析各自的语境,在今后描写春的作文中可以将其作为备用素材。
(三)用教法,在于一个“新”
进行单元整体性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明确主题,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单元中课文的中心思想以歌曲或其他易于吸收的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歌曲”中理解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构成知识体系。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为例,文章讲述了少年张衡数星星的故事,文章告诉我们张衡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从小就痴迷天文、善于观察。教师可将文章大意编成顺口溜:“有一个小孩叫张衡,从小就爱观天文。倚着奶奶数星星,一眨一眨亮晶晶。乐此不疲半夜醒,终成伟大天文家”。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学习也会充满乐趣。
二、搭建平台——确立一个延伸点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法不仅要突出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还要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延伸,以形成统一连贯的知识体系。
(一)于比较时,学方法
单元整体教学并不会忽視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忽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理论知识只有经过现实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书本知识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的过程,将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不同单元主题之间也存在相互比较的过程,学生从这种比较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差异,进而利用差异。上文实例是以描述春天为主的,我们也可以描述其他季节为主的实例与之相比较,体会作者的不同心境和表现手法。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三篇课文和“古诗两首”,分别是《风筝》、《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三篇课文和两首古诗着重描述秋的景色以及秋景之下人的心境,和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找春天》、《笋芽儿》等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将学会描述不同季节的表现手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二)于实践时,用技巧
课本知识大多以理论形式存在,导致小学生难以真正吸收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本知识本质上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增强学生的临场感。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通过这三篇课文,我们很容易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即介绍我国美丽的地理风貌、赞美祖国的大好山川、歌颂伟大的爱国之情。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以“美丽的中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①学生首先要搜集祖国名山大川、地理风貌等材料,对祖国的人物风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②选择演讲角度,比如“美丽的中国之我的家乡”、“美丽的中国之青藏高原”等;③进行分组比赛,选出入围者。最后,教师还可将此项教学实践活动扩展至全校范围,吸引各个年级的学生踊跃参与。
(三)于评估时,增了解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宽阔,尤其是当下的少年儿童,他们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越老越多,较早地获取到了各种新知识、新理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首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为《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和《果园机器人》,显而易见,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技,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学习习惯。通过了解和考察学生对自然科技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科学读物颇感兴趣,已经通过各种形式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在学习《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一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上网体验,结合书本知识对日常上网行为有了更深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