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和一位医生朋友吃饭,这位朋友感慨地说:“外人可能都以为我们医生懂得保养,身体不错。可实际上呢?你看看我们最近体检的结果,一个科就查出俩得癌的!其他人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可以说,远远没有普通人保养得好!”
这位医生说的是实情,医疗人员的工作强度常常令外人难以想象,而同时,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忽略也同样出人意料。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医不自治”现象———医生能治好很多患者的病,但自己的身体状况却不容乐观。
近些年,名医英年早逝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最令人唏嘘的就是2015年逝世的上海著名中医专家潘朝曦教授(享年66岁),和2011年逝世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享年58岁)。
2011年,黄建始教授从确诊多细胞骨髓瘤到去世仅仅历时两个月。在病情发现之前的一段时间,黄教授曾在微博里多次感叹“真的太累了”。在一篇微博中,黄建始教授深刻反思道:“大多数人对健康是叶公好龙,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明白一张一弛休息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几天前的我。”
无独有偶。2015年5月,潘朝曦教授突然病逝,其夫人说:“潘教授太累了,最后是被病毒感染带走的。”由此可见,纵是医术如神,作为一个血肉之躯,他也治疗不了自己的“积劳成疾”。从“上工治未病”的角度来看,这些医生的医德医术固然为医中翘楚,却远远还不是“上工”。
养生专家罗大伦在茅山时曾请教一位道长,为何道家如此重视自身的修炼。道长回答:“因为你把自己修炼好,大家看到,觉得这是好的方向,才会来跟你学习。如果你自己搞得一团糟,还想去救众生,怎么能做到呢?”
回望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医家,大都得享天年。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更是以102岁的高寿完美地诠释了其“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其实,孙思邈年幼时一直体弱多病,为买药治病竟然“罄尽家产”,他能年过百岁,完全是注重自身保养的结果。所以,孙思邈告诉我们: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健康不是养生书本上的高谈阔论,而是贯彻在生活中的身体力行。
这位医生说的是实情,医疗人员的工作强度常常令外人难以想象,而同时,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忽略也同样出人意料。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医不自治”现象———医生能治好很多患者的病,但自己的身体状况却不容乐观。
近些年,名医英年早逝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最令人唏嘘的就是2015年逝世的上海著名中医专家潘朝曦教授(享年66岁),和2011年逝世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享年58岁)。
2011年,黄建始教授从确诊多细胞骨髓瘤到去世仅仅历时两个月。在病情发现之前的一段时间,黄教授曾在微博里多次感叹“真的太累了”。在一篇微博中,黄建始教授深刻反思道:“大多数人对健康是叶公好龙,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明白一张一弛休息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几天前的我。”
无独有偶。2015年5月,潘朝曦教授突然病逝,其夫人说:“潘教授太累了,最后是被病毒感染带走的。”由此可见,纵是医术如神,作为一个血肉之躯,他也治疗不了自己的“积劳成疾”。从“上工治未病”的角度来看,这些医生的医德医术固然为医中翘楚,却远远还不是“上工”。
养生专家罗大伦在茅山时曾请教一位道长,为何道家如此重视自身的修炼。道长回答:“因为你把自己修炼好,大家看到,觉得这是好的方向,才会来跟你学习。如果你自己搞得一团糟,还想去救众生,怎么能做到呢?”
回望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医家,大都得享天年。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更是以102岁的高寿完美地诠释了其“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其实,孙思邈年幼时一直体弱多病,为买药治病竟然“罄尽家产”,他能年过百岁,完全是注重自身保养的结果。所以,孙思邈告诉我们: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健康不是养生书本上的高谈阔论,而是贯彻在生活中的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