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任务
1. 用中国光辉的数学史、数学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感情
古往今来,中国数学有着灿烂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从《九章算术》到《陈氏定理》,都是极具说服力的史料,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勤奋自强的思想教育的好素材。与小学数学内容相关的内容有: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的“杨辉三角”,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九章算术》中有关方程的篇章等。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内容引用有关的史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有效的。
2. 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法。如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数学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
3. 利用前辈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4. 数学中的美育
数学中概念(包括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的产生与发展,都具有高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数学中的简洁美无处不在,大到整个知识体系,小到一个巧妙的解题方法、一个定理的语言表达都体现着数学的简洁美。数学的和谐美不仅体现在公式、图形的对称性之中,在其他问题中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如一切空间图形都可以简化抽象为点、线、面、体,这充分显示出数学统一与和谐的美的规范……因此,数学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作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3.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原则
1. 潜移默化原则
数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其德育因素以隐性内容为主。因此,数学中的德育应以潜移默化为主,避免口号式的说教,不能将数学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这样将有失数学课的本质。数学中的德育大多是“润物细无声”的。
2. 因材施教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应针对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此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因素,要防止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贴形式主义标签。
3. 持之以恒原则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数学中渗透德育也应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 合作原则
数学中的德育应与其他学科中的德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与学校乃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使德育无处不在,才能真正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误区
1. 切入不合时宜
有些教师为了进行思想教育而不顾与教材的实际内容有无联系,生拉硬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从整体结构上肢解了数学课堂,影响了所应达到的效果,从而造成学生接受上的障碍,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 产生形而上学的观点
数学教材中讲生产总是增产的,讲成本、物价总是下降的,讲用电用煤总是节约的,这是一厢情愿、片面的,是对社会的错觉。世界上的事物是极其复杂的,产量总是有增有减的,物价总是有涨有降的,节约与浪费是同时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不注意纠正,便容易使学生形成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念。
德育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应有强烈的德育意识,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双丰收。
(通渭县文庙街小学)
1. 用中国光辉的数学史、数学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感情
古往今来,中国数学有着灿烂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从《九章算术》到《陈氏定理》,都是极具说服力的史料,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勤奋自强的思想教育的好素材。与小学数学内容相关的内容有: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的“杨辉三角”,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九章算术》中有关方程的篇章等。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内容引用有关的史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有效的。
2. 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法。如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数学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
3. 利用前辈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4. 数学中的美育
数学中概念(包括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的产生与发展,都具有高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数学中的简洁美无处不在,大到整个知识体系,小到一个巧妙的解题方法、一个定理的语言表达都体现着数学的简洁美。数学的和谐美不仅体现在公式、图形的对称性之中,在其他问题中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如一切空间图形都可以简化抽象为点、线、面、体,这充分显示出数学统一与和谐的美的规范……因此,数学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作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3.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原则
1. 潜移默化原则
数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其德育因素以隐性内容为主。因此,数学中的德育应以潜移默化为主,避免口号式的说教,不能将数学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这样将有失数学课的本质。数学中的德育大多是“润物细无声”的。
2. 因材施教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应针对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此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因素,要防止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贴形式主义标签。
3. 持之以恒原则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数学中渗透德育也应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 合作原则
数学中的德育应与其他学科中的德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与学校乃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使德育无处不在,才能真正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误区
1. 切入不合时宜
有些教师为了进行思想教育而不顾与教材的实际内容有无联系,生拉硬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从整体结构上肢解了数学课堂,影响了所应达到的效果,从而造成学生接受上的障碍,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 产生形而上学的观点
数学教材中讲生产总是增产的,讲成本、物价总是下降的,讲用电用煤总是节约的,这是一厢情愿、片面的,是对社会的错觉。世界上的事物是极其复杂的,产量总是有增有减的,物价总是有涨有降的,节约与浪费是同时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不注意纠正,便容易使学生形成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念。
德育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应有强烈的德育意识,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双丰收。
(通渭县文庙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