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作为苏南重要板块的常州,县域发展相对滞后,破解县域发展难题已成为常州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潜力空间。让常州县域发展更具活力,关键在突破空间距离、产业层次、环保生态、城乡二元、体制政策等五个瓶颈。
一、联动融合突破空间距离瓶颈
县域发展,必须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新一届市委着眼区域统筹、一体发展,确立“大交通、大生态、大融合”的大常州发展战略。提出产业、科技、项目、基础设施“四大西进”,以战略导向新变化推动资源向西集聚、空间向西拓展、发展向西突破,加快金坛、溧阳两辖市与常州市区同城联动、融合发展。
全力推进“常金一体化”。通过区域空间布局和交通规划引领,加快常州“西进”与金坛“东拓”无缝衔接,沟通区域道路网络,构筑常金快速通道,筹划开设金坛直通常州机场、码头、高铁站的专线,加速常金公交对接互通,着力构建轴线辐射、区域一体、开放高效的城乡综合交通体系,为常金融合、一体发展扫清障碍。
重点培育“溧阳增长极”。充分发挥溧阳三省通衢的战略区位和边界枢纽优势,加快常溧高速建设步伐,进一步连通沪宁、宁杭、扬溧高速铁路网,大力推进通用机场和宁杭城铁项目,放大高铁的区域汇聚作用,增强溧阳对苏西南、皖南、浙北地区的辐射,将其建设成为苏浙皖边界的重要门户城市、长三角地区具有山水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宜溧金高”地区综合性服务中心城市。
二、错位特色突破产业层次瓶颈
根据金坛、溧阳自身资源、区域特质和产业基础现状,大力推动要素统筹配置、产业统筹培育,促进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形成差别化产业竞争格局。
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优质资源优质利用、特色空间特色开发,着眼区域统筹,指导县域做好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布局规划,促进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不同产业支撑区域在空间、用地、功能上的合理有序。以“产城一体”促进县域产业布局共生共融、良性互动。
完善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培育金坛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和溧阳先进装备制造、软件与电子信息、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依托茅山、天目湖、长荡湖等山水品牌和特色农业优势,促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休闲体验、旅游观光、养生度假等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向创新型、服务型、高端化、特色化转型,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产业载体。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通过完善规划、创新机制、政策扶持,大力推进县域产业园区品质提升、承载扩能;重点抓好金坛上阮、长荡湖,溧阳曹山、前马荡等现代农业产业园,金坛、溧阳经济开发区和华罗庚科技园、江苏中关村科技园,茅山风景旅游区、东方盐湖城、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南山竹海风景区建设。通过三大类型产业载体建设,推动县域整体跃升。
三、绿色低碳突破环保生态瓶颈
县域发展不能再走低水平扩张之路。要牢固树立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的鲜明导向,制定、落实生态规划,对项目开发、生产力布局、环境资源配置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确保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实现永续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无序建设,控制天目湖、长荡湖等湖区工业和养殖的规模,确保不出现水质性危机;以茅东丘陵山地、天目湖一南山丘陵山地等重要森林保护区为重点,实施低效林地改造、受损林地修复、宜林荒山造林工程;把路网、水网与生态廊道、生态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积极构建生态湿地和生态防护林带,提高河网水系、绿色通道沿岸沿线的绿地覆盖率和环境承载力。
加速乡村环境美化。按照“六整治”、“六提升”的总体要求加快村庄环境整治。广泛实施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工程,推进村庄净化、绿化和美化。加大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整治力度,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能力,消灭河道河塘黑臭现象。不断强化村级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把县域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农民家园。
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协调、长效执法、应急处理、生态补偿四大机制。不断健全制度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护区红线,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排放和过剩产能项目;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改造和循环经济项目,推进园区、企业、社区各个层面低碳试点,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中加快建设美丽常州。
四、城乡一体突破城乡二元瓶颈
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推进城镇化的有利时机,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四化”同步发展,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局面。
完善现代城镇体系。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演进规律,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规划,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形成布局科学、功能互补的现代化城镇发展新格局。切实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就地转移、生产要素加速集聚,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等功能,形成产业和人口支撑,使城镇真正成为县域发展的中心平台。
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进一步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塑造城镇空间特色,持续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到2015年,把金坛溧阳建成产业发达、科技先进、民生和谐、绿色生态、宜居宜游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同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方向,大力推进金坛尧塘、薛埠和溧阳南渡、天目湖等重点中心镇建设,开展中心镇强镇扩权,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综合配套改革。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户籍、土地使用、金融等领域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的“六个一体化”进程,全力保障村级收入、增强村级活力,高标准建设一批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环境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等、要素资源配置均衡。
五、市场机制突破体制政策瓶颈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大市场效应。一方面打破常州市本级对县域资金投入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束缚。在保持现有财政补助力度不减的基础上,创新资金扶持机制,建立专门项目运营公司,想方设法拓展以股权投资、项目合作等方式支持县域发展的新路径。同时健全担保贴息、合作基金、集合融资等更加市场化的投入机制,共同参与县域园区开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另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律、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鼓励支持市区的企业到金坛、溧阳投资兴业,鼓励各城区与金坛、溧阳共建开发园区,推动武进和金坛、新北和溧阳实施挂钩合作,对合作开发园区的土地指标、税收分成等方面给予协调支持。引导常州科教城等科技、教育、卫生资源向金坛、溧阳辐射,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有效的合作促进市区与县域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书记)
题头摄影:胡平 责任编辑:段培华
一、联动融合突破空间距离瓶颈
县域发展,必须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新一届市委着眼区域统筹、一体发展,确立“大交通、大生态、大融合”的大常州发展战略。提出产业、科技、项目、基础设施“四大西进”,以战略导向新变化推动资源向西集聚、空间向西拓展、发展向西突破,加快金坛、溧阳两辖市与常州市区同城联动、融合发展。
全力推进“常金一体化”。通过区域空间布局和交通规划引领,加快常州“西进”与金坛“东拓”无缝衔接,沟通区域道路网络,构筑常金快速通道,筹划开设金坛直通常州机场、码头、高铁站的专线,加速常金公交对接互通,着力构建轴线辐射、区域一体、开放高效的城乡综合交通体系,为常金融合、一体发展扫清障碍。
重点培育“溧阳增长极”。充分发挥溧阳三省通衢的战略区位和边界枢纽优势,加快常溧高速建设步伐,进一步连通沪宁、宁杭、扬溧高速铁路网,大力推进通用机场和宁杭城铁项目,放大高铁的区域汇聚作用,增强溧阳对苏西南、皖南、浙北地区的辐射,将其建设成为苏浙皖边界的重要门户城市、长三角地区具有山水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宜溧金高”地区综合性服务中心城市。
二、错位特色突破产业层次瓶颈
根据金坛、溧阳自身资源、区域特质和产业基础现状,大力推动要素统筹配置、产业统筹培育,促进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形成差别化产业竞争格局。
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优质资源优质利用、特色空间特色开发,着眼区域统筹,指导县域做好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布局规划,促进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不同产业支撑区域在空间、用地、功能上的合理有序。以“产城一体”促进县域产业布局共生共融、良性互动。
完善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培育金坛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和溧阳先进装备制造、软件与电子信息、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依托茅山、天目湖、长荡湖等山水品牌和特色农业优势,促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休闲体验、旅游观光、养生度假等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向创新型、服务型、高端化、特色化转型,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产业载体。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通过完善规划、创新机制、政策扶持,大力推进县域产业园区品质提升、承载扩能;重点抓好金坛上阮、长荡湖,溧阳曹山、前马荡等现代农业产业园,金坛、溧阳经济开发区和华罗庚科技园、江苏中关村科技园,茅山风景旅游区、东方盐湖城、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南山竹海风景区建设。通过三大类型产业载体建设,推动县域整体跃升。
三、绿色低碳突破环保生态瓶颈
县域发展不能再走低水平扩张之路。要牢固树立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的鲜明导向,制定、落实生态规划,对项目开发、生产力布局、环境资源配置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确保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实现永续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无序建设,控制天目湖、长荡湖等湖区工业和养殖的规模,确保不出现水质性危机;以茅东丘陵山地、天目湖一南山丘陵山地等重要森林保护区为重点,实施低效林地改造、受损林地修复、宜林荒山造林工程;把路网、水网与生态廊道、生态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积极构建生态湿地和生态防护林带,提高河网水系、绿色通道沿岸沿线的绿地覆盖率和环境承载力。
加速乡村环境美化。按照“六整治”、“六提升”的总体要求加快村庄环境整治。广泛实施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工程,推进村庄净化、绿化和美化。加大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整治力度,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能力,消灭河道河塘黑臭现象。不断强化村级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把县域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农民家园。
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协调、长效执法、应急处理、生态补偿四大机制。不断健全制度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护区红线,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排放和过剩产能项目;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改造和循环经济项目,推进园区、企业、社区各个层面低碳试点,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中加快建设美丽常州。
四、城乡一体突破城乡二元瓶颈
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推进城镇化的有利时机,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四化”同步发展,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局面。
完善现代城镇体系。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演进规律,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规划,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形成布局科学、功能互补的现代化城镇发展新格局。切实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就地转移、生产要素加速集聚,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等功能,形成产业和人口支撑,使城镇真正成为县域发展的中心平台。
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进一步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塑造城镇空间特色,持续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到2015年,把金坛溧阳建成产业发达、科技先进、民生和谐、绿色生态、宜居宜游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同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方向,大力推进金坛尧塘、薛埠和溧阳南渡、天目湖等重点中心镇建设,开展中心镇强镇扩权,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综合配套改革。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户籍、土地使用、金融等领域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的“六个一体化”进程,全力保障村级收入、增强村级活力,高标准建设一批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环境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等、要素资源配置均衡。
五、市场机制突破体制政策瓶颈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大市场效应。一方面打破常州市本级对县域资金投入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束缚。在保持现有财政补助力度不减的基础上,创新资金扶持机制,建立专门项目运营公司,想方设法拓展以股权投资、项目合作等方式支持县域发展的新路径。同时健全担保贴息、合作基金、集合融资等更加市场化的投入机制,共同参与县域园区开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另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律、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鼓励支持市区的企业到金坛、溧阳投资兴业,鼓励各城区与金坛、溧阳共建开发园区,推动武进和金坛、新北和溧阳实施挂钩合作,对合作开发园区的土地指标、税收分成等方面给予协调支持。引导常州科教城等科技、教育、卫生资源向金坛、溧阳辐射,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有效的合作促进市区与县域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书记)
题头摄影:胡平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