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颗在12秒内相继被引爆的炸弹,瞬间打破了波士顿马拉松赛的热烈气氛。在马拉松赛的终点线附近,血肉模糊、浓烟滚滚的景象让许多亲历者直呼“感觉9·11又一次发生了”。截至美国东部时间4月18日凌晨,这次爆炸事件已经造成3人死亡,180余人受伤,是9·11以来美国本土遭受的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事件发生3天后,嫌犯终于被警方锁定:现年26岁的塔梅兰·察尔纳耶夫(Tamerlan Tsarnaev),以及他的弟弟、19岁的焦哈尔·察尔纳耶夫(Dzhokhar A. Tsarnaev)。令人震惊的是,这对来自车臣、长期居住在美国的兄弟不但实施了波士顿爆炸案,还在当地时间18日晚在位于波士顿的卫星城沃特敦与警方交火。哥哥最终被击毙,而被警方称作“穷凶极恶、全副武装”的弟弟仍然在逃。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警方发现察尔纳耶夫兄弟在马拉松比赛现场引爆的炸弹的制作手法“令人吃惊的简易”。这种自制的简易炸弹被装在高压锅内,整个制作成本甚至可能不超过100美元—换言之,这起恶性事件的触发门槛非常低。如果不是嫌犯再度在波士顿露面,恐怕警方难以如此迅速地锁定目标。
“高压锅炸弹”在最近几年的恐怖袭击事件中并不罕见。2010年5月发生的纽约时代广场汽车炸弹未遂爆炸事件中,犯罪嫌疑人就是将炸弹放置在车内的高压锅中。再往前追溯,造成200多人死亡的孟买系列铁路爆炸案,恐怖分子同样也是利用高压锅作案的。显然,对于这种“制作成本极低”的爆炸装置,政府是难以管控的。波士顿爆炸案的发生,无疑说明了美国国内的安全环境正变得“防不胜防”。
本土的威胁
9·11以来,美国朝野上下对国土安全空前重视,但美国本土仍然屡遭恐怖袭击威胁。除了2010年的时代广场爆炸未遂案外,美国警方还连续破获过纽约地铁爆炸案、底特律航班内衣炸弹案、理查德·雷德鞋弹案等多起未遂的、可能造成巨大伤亡的恐怖袭击案件。客观而言,这次波士顿爆炸案并非“10年平静期”后的突然爆发,而是一系列恐怖袭击未遂后的“终于得逞”。
“爱国者日”象征着反对暴政、自发抵抗,捍卫民众武装自卫的权利。选择这个日子作案,和“爱国者”组织一贯标榜的价值观非常契合。考虑到克林顿政府推动控枪立法后不久就发生了俄城爆炸,这次波士顿爆炸案难免被和奥巴马今年年初推动的控枪法案联系起来。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近年来发生的公共安全恶性事件中,来自本土的威胁正在日益增高。尤其是奥巴马当选总统以来,随着民主党政府采取支持控枪、宽松的移民政策等取向,加上经济迟迟未能复苏,美国国内的极端主义势力明显抬头。
根据美国著名的民权团体“南方贫困法律中心(SPLC)”的最新报告,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国内持反政府立场的“爱国者”组织的数量正大幅增加。这类自称“爱国者”的组织在2012年达到1360个,为历史新高,相比5年前增长了9倍。在它们之中,有多达321个“爱国者”组织是“准军事化”的—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强烈反对联邦控枪的立法进程,或激烈抵制堕胎、同性恋等“挑战传统价值底线”的社会现象。从全国视角看,“爱国者”组织在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和密歇根州分布最多。
实际上,来自美国本土的威胁从未消失过。早在1990年代初,美国就迎来了一波强劲的极端主义逆流。1993年,时任总统克林顿签署布瑞迪法案 (Brady Handgun Violence Prevention Act),强化枪支管控,要求对枪支购买者进行背景调查。一石激起千层浪,布瑞迪法案的颁布直接导致了90年代中期美国极端主义势力的反弹。1995年4月19日,俄克拉荷马城的联邦大楼被炸弹摧毁,168人死亡。这是美国在9·11之前遭受的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而实施这起惊天爆炸的蒂莫西·麦克维(Timothy McVeigh)正是参加过海湾战争的老兵,强烈反对克林顿政府的控枪政策。
另外,德克萨斯州的韦科惨案(Waco Siege)也是这波极端主义兴起的重要标志。1993年3月,一批美国“大卫教”教徒在德州的韦科镇对执行搜查任务的美国司法当局进行武装对抗。4月19日,警方发起强攻,教徒集体自焚。韦科惨案和俄克拉荷马事件的发生,均被看作美国极端保守力量对克林顿“自由派”政府的强力示威。
“爱国者日”的巧合
俄克拉荷马爆炸案和韦科惨案均发生在当年的4月19日,跟这次波士顿爆炸案的时间非常接近。如果再算上1999年4月20日的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案、2007年4月16日的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这些案发日期的接近真的仅仅是巧合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波士顿马拉松赛,是在每年的“爱国者日”举行的。“爱国者日”是为了纪念1775年4月19日,美国人民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后来,马萨诸塞州政府将该纪念日改作“每年4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导致美国有了两个“爱国者日”。从这个意义上说,俄城爆炸、韦科惨案、弗吉尼亚枪击,以及这次的波士顿爆炸案,都是在“爱国者日”当天发生的。
“爱国者日”象征着反对暴政、自发抵抗,捍卫民众武装自卫的权利。选择这个日子作案,和“爱国者”组织一贯标榜的价值观非常契合。考虑到克林顿政府推动控枪立法后不久就发生了俄城爆炸,这次波士顿爆炸案难免被和奥巴马今年年初推动的控枪法案联系起来。
近年来美国国内时常发生的恶性枪击案,让奥巴马政府加快了控枪议程。然而,来自民间的阻力仍然巨大。理查德·麦克(Richard Mack),这位20年前因麦克诉美国案(Mack v. United States)而声名大噪的前亚利桑那州警长,近日就表示在他认识的200多名警长中,都认为“宁愿自己先死掉,也不愿看到联邦政府更多的枪支管控”。20年前的麦克诉美国案中,联邦法院最终以5比4判处布瑞迪法案中的部分条款违宪,所以,麦克警长的这番表态具有特别的标志意义。 尽管警方没有指明有伊斯兰背景的察尔纳耶夫兄弟是否与美国本土的“反控枪组织”有关,但值得玩味的是,在4·15马拉松赛场爆炸两天后,奥巴马自己政党所控制的参议院就否定了旨在扩大购枪背景调查的控枪提案,显示了对民间“极右翼”组织的让步。更令媒体奔忙的是,白宫4月16日刚刚截获一个寄给总统、初检含有蓖麻毒素的邮件,次日在20年前发生韦科惨案的地点附近,夜里突发造成重大伤亡的化肥厂爆炸事件。一连串的突发事件让美国社会的“反恐”神经更为紧绷,而根据西点军校打击恐怖主义中心的一份报告,“美国目前发生的暴力袭击和预谋袭击主谋者中,‘极右翼’的组织和个人数量正在飞速增加”。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最新预测数据,到2043年,美国人口中的白人将不再占据多数。而如今的移民立法又有“大开方便之门”的倾向,美国人口的多元化仍在加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未来本土安全的最大威胁很有可能来自有关“移民身份”的“仇恨犯罪”。
“仇恨犯罪”
除了“反控枪”组织,来自美国本土的威胁还体现在日益增多的“仇恨犯罪”。
美国1990年联邦《仇恨犯罪统计法》将仇恨犯罪定义为“全部或部分由于行为人在种族、宗教、国籍、性取向等方面的偏见引起的对人身或财产的犯罪”。有时,“仇恨犯罪”也被称为歧视与敌意犯罪(discri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