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w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多数是每篇课文从头讲到尾,从概括段意到归纳中心、写作特色,久了,学生会生厌,教师也感到无味,学生思想的火花就难以点燃,思维也就将进入抑制状态。要想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僵硬的程式化教学,不断地探索运用鲜活的教学形式,上“活”语文课,让语文课鲜活起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的几种方法,觉得效果不错。
  一、找准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么找准切入点呢?
  (一)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结构,如果再加上主语“祥子”,谓语“拉车”,便清楚了祥子是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我们不仅要问这是为什么,再深入探究便能了解文章的主旨。再如朱自清的《背影》,看标题就可以知道作者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沿着标题追问:这是父亲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时的背影?这背影凝聚了父子之间怎样的感情?经过这样追问,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主旨。
  (二)抓文眼、抓关键词句
  《春酒》一文结尾说“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这句话就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这句话,运用逆向思维可解读课文的主题:什么不是道地家乡味?→那么春酒中的道地家乡味究竟是怎样的?→既是这样,在外地不是也有办法做出来吗?→噢,作者怀念的并不是春酒本身的味道,令她念念不忘的还有家乡的亲人,家乡春节的氛围,家乡的民风和人情。《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过渡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而且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条件”。只要抓住了这一句,文章的结构及本文的论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在导语上下工夫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一位老师在给学生上口语交际“说特征,猜同学”时,用了故事导入法:同学们,我先送给大家一段精彩的人物对白,听完之后请大家说说精彩在哪里,好吗?话说邓小平有一次接见法国总统密特朗,两人一见面立刻亲切地握手表示友好,但是密特朗一见邓小平的身高,不禁笑道,“您真不愧为东方的巨人啊!”邓小平抬头一见密特朗的大光头,立刻感叹道,“哪里哪里,您才是西方的明灯啊……”听了老师的导入语,学生大笑,在笑中做了回答:他们两人分别抓住了对方身材矮小和秃顶的特征,使对白幽默精彩。幽默精彩的对白使学生很快进入上课状态,接着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描写,去猜猜分别写了什么人,并说说你喜欢哪一段文字,为什么?用故事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用了歌曲导入法。先给学生放电影《水浒传》主题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接着向学生发问:“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是谁?为什么?”一石冲开水底天,同学们都抢着回答:“是鲁提辖,因为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就显示了这样的英雄本色。”于是,我就再顺着同学们的回答作点拨:作品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请同学们在主题歌的感情酝酿中自读感知有关内容,领会文章的精巧构思,把握人物特点。这样的导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又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目的,让课堂充满了活力。
  (四)找线索
  如教《白杨礼赞》一文,如抓住“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线索,文章也就好理解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等方式作为切入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妙运用悬念
  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悬念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情境,产生学习兴趣和急于求知的紧迫心情。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可先提出“杨修聪颖过人,又正值曹操用人之际,却为何被曹操所杀”的问题来设置悬念,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描写杨修的七个事件,弄清曹操对杨修的心理变化过程:“忌之”—“恶之”—“愈之”—“大怒”,最后因“鸡肋”之意被杨修揭破而杀之。从而使学生明确杨修因恃才放旷、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而招杀身之祸。这样导入新课,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强烈的“乐学、乐知”的欲望。
  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达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最佳教学境界,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得有滋有味。
  三、注重知识的迁移
  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有的教师在教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课文,不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重视知识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纵向迁移、横向式迁移、情境类似迁移、点面结合迁移,如词语、句式的联系,文章体裁的联系,景物风情的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促使知识迁移,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由此看来,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兴趣,从而达到上活语文课,让语文课鲜活起来的目的。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In this study, the enhancement of catalytic activity of ceria when modified with co-catalysts such as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and silver was established. The m
The performance of Co supported over ceria and doped ceria (by Sm and Pr) catalysts towards the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was studied for the removal of CO from
期刊
Three kinds of novel hydroxyapatite@terbium complex core-shell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with 2-chlorobenzoic acid, 4-chlorobenzoic acid, and 2,4-dichlorobenz
期刊
Nb doped MnCe0.2Ox complex oxides catalysts prepared via a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 for synergistic catalytic removal of NOx and chlor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新产品开发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生产模式结合了定制生产和大规模生产两种生产方式的优势
Herein, a new mechanism involving Lewis acid-oxygen vacancy interfacial synergistic catalysis for aniline N,N-diethylation with ethanol was proposed, and the SO
摘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地下水还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近年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时有显现。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势必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安全,对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遏制地下水过度开采的主要途径是明确科学评价地下水含水系统的可开采量及其承载能力,并合理确定开采井和开采量的时空分布,通过法规、行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