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以想见的是:在未来,必然会有来自于各个国家的知识提供者跨越语言藩篱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当下的中国互联网,不管是学说普通话、理财、品鉴红酒等技术性的,还是诗歌、话剧等非技术性的,掏钱在网上学知识突然爆火了,一反之前的对知识的不待见的地位。
随着消费升级,网络支付等外在条件搭建完毕等前提下,同时个体意识空前强大,越来越追求自我的实现与价值。于是,不管是出于自我完善,还是虚荣心,或者安全感等各种心理需求,知识的需求出现了一个小阳春,随之而来的知识付费的浪潮来了。一向提倡免费主义的互联网界,开始发现原来知识这个领域还可以刨到新的商业机会,开始扎堆进入。知识付费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火爆程度。
在中国,火爆的知识付费!
从2016下半年知识付费大潮开始,得到、知乎、喜马拉雅等都上线了多档知识付费的产品与课程,包括李笑来,马云湖畔课堂等无数大咖以专栏和演讲形式加入,创下一个一个的惊人记录,比如李笑来创下了超过2500万的最贵个人付费专栏的记录。
知乎周源曾经说,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来分享知识,将每个人的知识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
第三方机构易观公布的《2016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用户对于“内容”和“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正在发生转变,从不愿付费变得对于显著高质量、服务更好的类似产品愿意付费,用户信息获取的方式在发生变化;从漫无目的地接收信息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选择行为更为成熟,从而推动了知识付费行业的爆发。
从平台角度来看,类似知乎这种围绕知识分享的社区属性产品,本来就已积累了大量各行各业的知识达人,既有热门行业大V,也有冷门小众领域的“知道分子”,做知识付费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便捷性。如果说之前的知乎属于是中规中矩的产品,那么知乎后来推出的知乎Live,就是在充分结合了自有平台积累后的一个付费的突破口,同时还可以延伸到实体书、电子书和版权销售等商业模式。
国外尚未出现知识付费热潮
反观大洋彼岸的欧美,在用户付费习惯优于国内的前提下,走的并不顺利。美国最大的知识问答社区Quora,目前的商业模式,除了传统的广告业务之外,也在做一些新的尝试。现有的信用系统用户,在回答问题之后,系统会根据他获得的点赞数、评论量而调整他的信用评分,同时用户之间的信用,也是可以转让的。在未来,一方面可以通过付费,使自己的回答获得更多推广机会,另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悬赏的方式吸引其他用户回答问题。
2017年1月,Quora新推出了knowledge prize功能,提问者可以通过现金悬赏,吸引相关的专家回答问题,最后最优质的回答者会获得这笔钱,奖赏是完全公开的。比如最近一个拿了250美金的回答就是关于亚马逊印度电商策略的回答。Quora还可以提供付费的特别版,比如一个针对白领人士的Quora或者一个针对创业者的Quora,上面会集中提供相关领域的高质量问答。但目前并没有特别耀眼的成绩。
时间拨到更早的2010年,新闻集团对旗下的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电子版收费,每周2英镑。但收费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半年后,两家报纸网站首页的点击数下降了43%,用户则减少近90%。2016年初泰晤士报旗下的时报周刊,每月收费3.99美元。结果也是门可罗雀,被迫关停。而Evan Williams 创立的美国最大的博客平臺Medium,推出的付费订阅服务,每月 5 美元起。为付费用户提供没有广告的独占文章内容、离线下载等,但数据不佳,目前在调整方向。
之所以有这么大差异,一方面包括了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认识的差异性,同时也包括了网络硬件支付等条件的成熟。苹果CEO库克在这次访问中国时,特别提到了中外支付的差异性。
他认为之所以移动支付,中国比美国和欧洲还要繁荣,这可能部分是因为是支付传统的原因。“在美国硅谷可以使用移动支付,但是你去美国腹地,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移动支付,他们更习惯用信用卡消费。中国的信用卡没有美欧那么普及,一些初创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了变革,中国人更愿意接受新的变革,在任何地方可以使用移动支付。”
知识付费表面上是规模化的知识购买的形式,但深层次上,它创造了新的人与人连接的可能性,和获取认可和收益的方式。在国外,还没有类似的产品和模式。之前比较流行的付费模式,是相对传统的新闻订阅和专门的教育平台培训。这和国内现有的知识付费,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知识付费进军海外!
马化腾曾提到国一个现象的变化,中国以前的互联网模式叫C2C(Copy To China拷贝到中国),但是发展到现在是叫KFC(Kaobei From China从中国拷贝),中国模式逐渐开始反过来影响欧美互联网模式。据说当硅谷的创业者,第一次听说中国火爆的知识付费的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多不太能理解。因为这是相对陌生的领域,他们之前已经习惯于通过付费订阅等形式,来为有价值信息买单了。而且其他国外的知识付费产品主要集中在一对一咨询,体量和知名度也都非常小。
截至目前为止,国外都没大规模的开始做这方面的事情,主要还都是以广告和教育培训等比较老派的形式,而类似知乎Live这样的模式,还属于空白地带。知乎所搭建的知识市场体系,似乎在反其道行之,并没有一门心思做网红、名人、大IP收割,而是赋予每一个拥有知识的普通人以参与机会。类似符合新用户场景的产品应当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所以对于欧美来说,这种规模化的知识付费的形式,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个全新的机会。它打造一种创造了新的人与人连接的可能性,同时在获取认可和收益的方式也与之前迥然不同。
知识付费与电商等模式一样,符合用户属性的基本需求,应当是完全可以全球化的。可以想见的是:在未来,必然会有来自于各个国家的知识提供者跨越语言藩篱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以知乎Live近期邀请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Joseph,谈特朗普上台的经济发展走向的分享为例,据称单场收入超过34万。既然中国的共享单车等模式已经开始向海外输出,在美国硅谷等地布局,知识付费这个在国内的火爆模式,进军海外只是时间问题了。
责任编辑 华南
当下的中国互联网,不管是学说普通话、理财、品鉴红酒等技术性的,还是诗歌、话剧等非技术性的,掏钱在网上学知识突然爆火了,一反之前的对知识的不待见的地位。
随着消费升级,网络支付等外在条件搭建完毕等前提下,同时个体意识空前强大,越来越追求自我的实现与价值。于是,不管是出于自我完善,还是虚荣心,或者安全感等各种心理需求,知识的需求出现了一个小阳春,随之而来的知识付费的浪潮来了。一向提倡免费主义的互联网界,开始发现原来知识这个领域还可以刨到新的商业机会,开始扎堆进入。知识付费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火爆程度。
在中国,火爆的知识付费!
从2016下半年知识付费大潮开始,得到、知乎、喜马拉雅等都上线了多档知识付费的产品与课程,包括李笑来,马云湖畔课堂等无数大咖以专栏和演讲形式加入,创下一个一个的惊人记录,比如李笑来创下了超过2500万的最贵个人付费专栏的记录。
知乎周源曾经说,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来分享知识,将每个人的知识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
第三方机构易观公布的《2016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用户对于“内容”和“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正在发生转变,从不愿付费变得对于显著高质量、服务更好的类似产品愿意付费,用户信息获取的方式在发生变化;从漫无目的地接收信息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选择行为更为成熟,从而推动了知识付费行业的爆发。
从平台角度来看,类似知乎这种围绕知识分享的社区属性产品,本来就已积累了大量各行各业的知识达人,既有热门行业大V,也有冷门小众领域的“知道分子”,做知识付费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便捷性。如果说之前的知乎属于是中规中矩的产品,那么知乎后来推出的知乎Live,就是在充分结合了自有平台积累后的一个付费的突破口,同时还可以延伸到实体书、电子书和版权销售等商业模式。
国外尚未出现知识付费热潮
反观大洋彼岸的欧美,在用户付费习惯优于国内的前提下,走的并不顺利。美国最大的知识问答社区Quora,目前的商业模式,除了传统的广告业务之外,也在做一些新的尝试。现有的信用系统用户,在回答问题之后,系统会根据他获得的点赞数、评论量而调整他的信用评分,同时用户之间的信用,也是可以转让的。在未来,一方面可以通过付费,使自己的回答获得更多推广机会,另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悬赏的方式吸引其他用户回答问题。
2017年1月,Quora新推出了knowledge prize功能,提问者可以通过现金悬赏,吸引相关的专家回答问题,最后最优质的回答者会获得这笔钱,奖赏是完全公开的。比如最近一个拿了250美金的回答就是关于亚马逊印度电商策略的回答。Quora还可以提供付费的特别版,比如一个针对白领人士的Quora或者一个针对创业者的Quora,上面会集中提供相关领域的高质量问答。但目前并没有特别耀眼的成绩。
时间拨到更早的2010年,新闻集团对旗下的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电子版收费,每周2英镑。但收费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半年后,两家报纸网站首页的点击数下降了43%,用户则减少近90%。2016年初泰晤士报旗下的时报周刊,每月收费3.99美元。结果也是门可罗雀,被迫关停。而Evan Williams 创立的美国最大的博客平臺Medium,推出的付费订阅服务,每月 5 美元起。为付费用户提供没有广告的独占文章内容、离线下载等,但数据不佳,目前在调整方向。
之所以有这么大差异,一方面包括了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认识的差异性,同时也包括了网络硬件支付等条件的成熟。苹果CEO库克在这次访问中国时,特别提到了中外支付的差异性。
他认为之所以移动支付,中国比美国和欧洲还要繁荣,这可能部分是因为是支付传统的原因。“在美国硅谷可以使用移动支付,但是你去美国腹地,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移动支付,他们更习惯用信用卡消费。中国的信用卡没有美欧那么普及,一些初创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了变革,中国人更愿意接受新的变革,在任何地方可以使用移动支付。”
知识付费表面上是规模化的知识购买的形式,但深层次上,它创造了新的人与人连接的可能性,和获取认可和收益的方式。在国外,还没有类似的产品和模式。之前比较流行的付费模式,是相对传统的新闻订阅和专门的教育平台培训。这和国内现有的知识付费,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知识付费进军海外!
马化腾曾提到国一个现象的变化,中国以前的互联网模式叫C2C(Copy To China拷贝到中国),但是发展到现在是叫KFC(Kaobei From China从中国拷贝),中国模式逐渐开始反过来影响欧美互联网模式。据说当硅谷的创业者,第一次听说中国火爆的知识付费的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多不太能理解。因为这是相对陌生的领域,他们之前已经习惯于通过付费订阅等形式,来为有价值信息买单了。而且其他国外的知识付费产品主要集中在一对一咨询,体量和知名度也都非常小。
截至目前为止,国外都没大规模的开始做这方面的事情,主要还都是以广告和教育培训等比较老派的形式,而类似知乎Live这样的模式,还属于空白地带。知乎所搭建的知识市场体系,似乎在反其道行之,并没有一门心思做网红、名人、大IP收割,而是赋予每一个拥有知识的普通人以参与机会。类似符合新用户场景的产品应当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所以对于欧美来说,这种规模化的知识付费的形式,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个全新的机会。它打造一种创造了新的人与人连接的可能性,同时在获取认可和收益的方式也与之前迥然不同。
知识付费与电商等模式一样,符合用户属性的基本需求,应当是完全可以全球化的。可以想见的是:在未来,必然会有来自于各个国家的知识提供者跨越语言藩篱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以知乎Live近期邀请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Joseph,谈特朗普上台的经济发展走向的分享为例,据称单场收入超过34万。既然中国的共享单车等模式已经开始向海外输出,在美国硅谷等地布局,知识付费这个在国内的火爆模式,进军海外只是时间问题了。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