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指导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关键是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文章借鉴了国外高校职业指导的先进经验,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周祥龙(1963- ),男,江苏常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江苏南京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5-011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向了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本质是要求供需见面,即用人单位能聘用到合适的人才,求职者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因此,高校必须根据这一变化和要求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做到人职匹配以实现其长远的职业发展。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就是要帮助每一个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仅仅局限于就业前的指导,目的只是要使大学生能找到工作,而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理念、能力的培养以及怎样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实现人职匹配很少重视。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要针对大学阶段是职业准备期的特点来进行。首先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教师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设计或职业生涯设计的教育和指导,其次才是以实现人职匹配为目标的就业前的指导。也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对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和分析,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国外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特点
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起步较早,从“成品包装”式的就业指导发展为“产品设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1.个性化。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自我成长和成材意识。高校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分析社会的职业性质,引导大学生如何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适合的职业种类,帮助其确定就业意向和进行职业潜力开发,确立职业目标。高校就业机构除以讲座的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职业辅导外,还着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学生可以预约与辅导教师面谈,或通过网络把自己的求职信、履历表等资料上传给辅导老师以获得具体细致的指导,以便实施职业规划。
2.连续性。大学就业指导部门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情况,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指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技艺和面试技巧等就业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和求职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专业性。西方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因此培训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有能力发展的职业方向,在高中阶段就进行了职业启蒙教育,使高中生更加合理地选择大学的学习方向。在大学阶段,学校设立了类似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辅导中心机构,配备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授作为指导顾问,并在各个层次的教育和管理中把学生的学业和校园生活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理论的代表人物舒伯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大阶段:成长阶段(0~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按照这一理论,大学期间就属于探索阶段。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通过意识培育、知识积淀、能力培养等途径积极地规划自身、发展和完善自身,是当前高校职业指导的重点。
1.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任务。即在于使大学生具备经营自我、规划自我的意识,进而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最终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个人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最重要特征,必须在入学时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经营、自我成才的意识的培育。高校可以积极发挥“两课”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关注社会,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确立既符合个人特点和能力又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合理匹配、能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合理的职业目标。
2.合理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不同的年级应确立不同的目标,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例如,一年级时通过入学教育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二、三年级时,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来校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要求等途径,力争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有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四年级时,根据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一步开展职业培训,学校通过讲座、比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求职技能和职业技能,使毕业生在就业中达到人职匹配的目标。
在教育指导中,要始终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以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贯穿在大学四年的教育中。
3.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的建设。只有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职业辅导咨询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职业心理咨询也可以运用心理学的手段与方法,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发展。
4.教育指导队伍的建设。目前高校中这方面的队伍无论是专业化程度上还是数量上都是十分缺乏的。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一般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或者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的内容和深度都十分有限。所以,加强队伍建设不仅要引进专业的人才,更应对现有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5.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与专业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合作,争取更系统的服务资源;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要在政策上给予引导,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
总之,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缩短大学生由“校园人”到“社会人”转变的时间,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实现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杜林致,张旭翔.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拓展[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4]贾金玲.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2).
[5]卜再元,黄自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性指导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6]赵颂平,张荣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3).
[7]叶晓燕,叶新民.完全学分制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5(6).
[8]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周祥龙(1963- ),男,江苏常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江苏南京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5-011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向了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本质是要求供需见面,即用人单位能聘用到合适的人才,求职者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因此,高校必须根据这一变化和要求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做到人职匹配以实现其长远的职业发展。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就是要帮助每一个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仅仅局限于就业前的指导,目的只是要使大学生能找到工作,而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理念、能力的培养以及怎样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实现人职匹配很少重视。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要针对大学阶段是职业准备期的特点来进行。首先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教师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设计或职业生涯设计的教育和指导,其次才是以实现人职匹配为目标的就业前的指导。也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对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和分析,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国外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特点
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起步较早,从“成品包装”式的就业指导发展为“产品设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1.个性化。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自我成长和成材意识。高校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分析社会的职业性质,引导大学生如何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适合的职业种类,帮助其确定就业意向和进行职业潜力开发,确立职业目标。高校就业机构除以讲座的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职业辅导外,还着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学生可以预约与辅导教师面谈,或通过网络把自己的求职信、履历表等资料上传给辅导老师以获得具体细致的指导,以便实施职业规划。
2.连续性。大学就业指导部门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情况,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指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技艺和面试技巧等就业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和求职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专业性。西方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因此培训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有能力发展的职业方向,在高中阶段就进行了职业启蒙教育,使高中生更加合理地选择大学的学习方向。在大学阶段,学校设立了类似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辅导中心机构,配备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授作为指导顾问,并在各个层次的教育和管理中把学生的学业和校园生活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理论的代表人物舒伯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大阶段:成长阶段(0~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按照这一理论,大学期间就属于探索阶段。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通过意识培育、知识积淀、能力培养等途径积极地规划自身、发展和完善自身,是当前高校职业指导的重点。
1.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任务。即在于使大学生具备经营自我、规划自我的意识,进而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最终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个人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最重要特征,必须在入学时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经营、自我成才的意识的培育。高校可以积极发挥“两课”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关注社会,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确立既符合个人特点和能力又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合理匹配、能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合理的职业目标。
2.合理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不同的年级应确立不同的目标,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例如,一年级时通过入学教育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二、三年级时,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来校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要求等途径,力争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有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四年级时,根据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一步开展职业培训,学校通过讲座、比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求职技能和职业技能,使毕业生在就业中达到人职匹配的目标。
在教育指导中,要始终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以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贯穿在大学四年的教育中。
3.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的建设。只有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职业辅导咨询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职业心理咨询也可以运用心理学的手段与方法,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发展。
4.教育指导队伍的建设。目前高校中这方面的队伍无论是专业化程度上还是数量上都是十分缺乏的。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一般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或者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的内容和深度都十分有限。所以,加强队伍建设不仅要引进专业的人才,更应对现有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5.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与专业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合作,争取更系统的服务资源;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要在政策上给予引导,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
总之,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缩短大学生由“校园人”到“社会人”转变的时间,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实现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杜林致,张旭翔.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拓展[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4]贾金玲.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2).
[5]卜再元,黄自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性指导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6]赵颂平,张荣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3).
[7]叶晓燕,叶新民.完全学分制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5(6).
[8]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