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当前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理念,将课程与实际生活相链接,增强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当代时代发展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掌握终身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是新歌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高中历史课堂落实生活化教学的出发点。对此,笔者分别从合理利用教科书、创设生化情境以及课堂拓展的生活化三方面,围绕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最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其也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在高中历史课堂落实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效果上还略显不足。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对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认知不够明确和充分,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操作不合理,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有待提升。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历史教学真正与生活相联系,无法有效达成高中历史课堂面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目标,对此,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针对生活化的历史教学策略展开具体探究。
一、合理利用教科书,整合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历史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课程内容链接学生生活与现实社会的教学理念。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认知,以历史教材为教学依托,深刻挖掘其中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部分,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围绕教材,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一起成为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参与者。进而以教材为核心全方位的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将学生所见、所想、所知的事物引入历史课堂,合理充实教材内容,拉近历史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保证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例如,在“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对古代农业发展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农业生活常识,与教材中古代的农业对比,激发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带入本课的学习。以本课教学内容为核心,播放学生熟悉的《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戏曲片段,使学生在熟悉的乐曲中感受其中所表达的古代生活的特点,有效拉近学生对于本课的亲近感。对于古代耕作工具的介绍教学,如犁、灌溉筒车等,教师可以展示对应的图片,和现代的工具相联系,感受我国农业的变化,感悟其一脉相承的发展进程,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古人智慧与劳动的伟大。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展
情境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对此,教师可以将情境与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围绕历史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教学元素引入历史情境中,进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习、接收历史知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前档的情境创设方法,如问题情境、角色体验情境等,让学生通过情境深度接触历史,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在逼真、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实现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
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中,针对“天国悲剧”模块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的内讧改编成历史剧场,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化语言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教师可以根据相应历史背景为学生的历史情景剧增添点缀,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借助角色扮演的形式站在不同的历史人物身份和不同思考问题角度,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并在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的情境中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深刻感知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明确其失败的必然性。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教师可以在表演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农民阶级的角度思考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反省“自己”的错误,进而引导学生真正體会历史的风云变幻,体会历史的深刻性。
三、课堂拓展生活化,实现内讲与外扩的统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搭建起历史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但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能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仅仅局限在课内的理论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不论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范围还是学生空间的范围,将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进行适当地延伸拓展,真正实现内讲与外扩的和谐统一。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在教材与课堂小范围的教学,这不利于学生真正深化历史知识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拓展、延伸课外,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中验证自己的历史所学,反思课堂。同时促进学生将感性理论转化为理性认知和经验,进而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例如,在“文学的繁荣”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十九世纪的文学成就与特点,在教材原有文学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真正阅读本课相关的书籍或者由书籍改编的电影,在阅读或者观看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其中现实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的文学特征,边读边想象对应的社会背景,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养成高尚的文学情趣。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或者文化遗址,组织学生参观并对应到自己已经学到的历史知识,感受历史中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此外,教师也可以布置历史时间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学校与社会资源积极了解有关历史的资源。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调查与探索深入理解吸收历史知识,进而通过课外实际活动为历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让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更加轻松地学习、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够将历史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中生活中,进而实现学习来源于生活有作用于生活的学习闭环,而不是将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这样,学生在兴趣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历史的情感,促进新课程改革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切实落地,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珊.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历史--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探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40-41.
[2] 何雄.高中历史生活化重构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6,(3):72.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最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其也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在高中历史课堂落实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效果上还略显不足。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对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认知不够明确和充分,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操作不合理,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有待提升。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历史教学真正与生活相联系,无法有效达成高中历史课堂面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目标,对此,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针对生活化的历史教学策略展开具体探究。
一、合理利用教科书,整合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历史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课程内容链接学生生活与现实社会的教学理念。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认知,以历史教材为教学依托,深刻挖掘其中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部分,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围绕教材,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一起成为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参与者。进而以教材为核心全方位的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将学生所见、所想、所知的事物引入历史课堂,合理充实教材内容,拉近历史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保证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例如,在“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对古代农业发展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农业生活常识,与教材中古代的农业对比,激发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带入本课的学习。以本课教学内容为核心,播放学生熟悉的《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戏曲片段,使学生在熟悉的乐曲中感受其中所表达的古代生活的特点,有效拉近学生对于本课的亲近感。对于古代耕作工具的介绍教学,如犁、灌溉筒车等,教师可以展示对应的图片,和现代的工具相联系,感受我国农业的变化,感悟其一脉相承的发展进程,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古人智慧与劳动的伟大。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展
情境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对此,教师可以将情境与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围绕历史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教学元素引入历史情境中,进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习、接收历史知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前档的情境创设方法,如问题情境、角色体验情境等,让学生通过情境深度接触历史,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在逼真、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实现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
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中,针对“天国悲剧”模块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的内讧改编成历史剧场,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化语言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教师可以根据相应历史背景为学生的历史情景剧增添点缀,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借助角色扮演的形式站在不同的历史人物身份和不同思考问题角度,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并在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的情境中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深刻感知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明确其失败的必然性。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教师可以在表演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农民阶级的角度思考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反省“自己”的错误,进而引导学生真正體会历史的风云变幻,体会历史的深刻性。
三、课堂拓展生活化,实现内讲与外扩的统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搭建起历史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但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能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仅仅局限在课内的理论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不论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范围还是学生空间的范围,将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进行适当地延伸拓展,真正实现内讲与外扩的和谐统一。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在教材与课堂小范围的教学,这不利于学生真正深化历史知识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拓展、延伸课外,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中验证自己的历史所学,反思课堂。同时促进学生将感性理论转化为理性认知和经验,进而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例如,在“文学的繁荣”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十九世纪的文学成就与特点,在教材原有文学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真正阅读本课相关的书籍或者由书籍改编的电影,在阅读或者观看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其中现实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的文学特征,边读边想象对应的社会背景,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养成高尚的文学情趣。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或者文化遗址,组织学生参观并对应到自己已经学到的历史知识,感受历史中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此外,教师也可以布置历史时间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学校与社会资源积极了解有关历史的资源。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调查与探索深入理解吸收历史知识,进而通过课外实际活动为历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让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更加轻松地学习、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够将历史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中生活中,进而实现学习来源于生活有作用于生活的学习闭环,而不是将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这样,学生在兴趣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历史的情感,促进新课程改革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切实落地,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珊.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历史--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探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40-41.
[2] 何雄.高中历史生活化重构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