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总结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一是抓住中心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二是以表达顺序为依据进行文本阅读;三是从表达方式入手,感悟文本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之下,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必须进行探讨与思考的课题。阅读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我对阅读教学的再认识,重点从如何有效把握课文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怎样抓住表达顺序与表达方式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抓住中心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在阅读文本时,了解其大意是最基础的要求。在讲解某篇文章之前,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会让学生先通读课文,而且大都要读两遍,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对文本所讲述的内容了解个大概,即对于文本讲述了什么事件,具体的时间、地点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要领,如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段落的中心句,为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创造条件,而且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段落中心句的位置,如一般会在开头或结尾。以《端午粽》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阅读第三段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本段的主要内容,教师让学生找一找中心句。很多学生阅读之后,认为“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就是中心句,其位置在首句,说出了本段的段落大意。在有多个大段落的文章中,采用这种方法找到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然后把这些中心句进行归纳总结后便是文本的主要内容了。
由此可见,确定中心句是准确掌握文本内容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对那些韵味十足、内涵丰富的关键字词进行推敲之外,我们要抓住中心句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以表达顺序为依据进行文本阅读
作者创作文章时要进行谋篇布局,要安排表达的顺序。在阅读文本时,按照作者的写作规律展开阅读,抓住其表达顺序,就会使阅读有线索可循。在创作时,作者基本上会遵循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等行文,有的作者还会使用倒叙和插叙等顺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是时间顺序、插叙与倒叙,而在这三者之中,用的最多的又是时间顺序,因此在阅读此类文本时,我们就可以从时间顺序切入,从而通过阅读可以明了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在教授《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我们发现作者其实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行文的,先写小白兔觉得天气闷,然后写小燕子在空中低飞的情形,接着写小鱼游到水面上来的现象以及小蚂蚁搬家的事情,最后写空中伴随着一声响雷雨下了起来。课文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给学生讲述了大雨来临之前一些事物的变化,浅显易懂,条理清晰。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偏低。因此,在推荐阅读素材时,教师也应该首选按照时间顺序创作的文本,在阅读了大量的以时间作为表达顺序的文本之后,再陆续阅读倒叙、插叙的文本,也符合由低级到高级、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
三、从表达方式入手,感悟文本情感
叙事时要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抒情时就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了。在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时,教师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入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的表达方式有比喻、拟人、排比等,当然这只是表达方式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更准确地说可以称其“修辞手法”。
在文章表情达意方面,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功不可没。在教授《棉花姑娘》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棉花的赞美之情,有的教师便从文本的表达方式入手。这篇文章使用了拟人的创作手法,把棉花比作一个小姑娘,拟人化的表达手法更加生动形象,行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棉花姑娘的可爱之处,让人心生怜惜,阅读结束大家都对棉花姑娘产生了深深地喜爱之情。而在阅读时,教师再将这种情感蕴于朗读之中,一定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所选的文章《中秋之夜》里,作者使用了比喻、白描、衬托等表现手法,对月饼的美味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描写,从而有效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喜爱之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所使用的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阅读理解。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当中,我们总结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虽然上述策略与教学方法无法体现阅读教学的全部,但是因其是我们的经验总结,因此对于教育同仁开展相关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证借鉴意义。我们不能停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今后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乐于阅读。
参考文献:
[1]季艳梅.多策并举,亲历文本细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7(16):99-100.
[2]郭玉红.强化文本细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新区,2017(14):7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之下,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必须进行探讨与思考的课题。阅读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我对阅读教学的再认识,重点从如何有效把握课文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怎样抓住表达顺序与表达方式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抓住中心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在阅读文本时,了解其大意是最基础的要求。在讲解某篇文章之前,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会让学生先通读课文,而且大都要读两遍,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对文本所讲述的内容了解个大概,即对于文本讲述了什么事件,具体的时间、地点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要领,如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段落的中心句,为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创造条件,而且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段落中心句的位置,如一般会在开头或结尾。以《端午粽》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阅读第三段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本段的主要内容,教师让学生找一找中心句。很多学生阅读之后,认为“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就是中心句,其位置在首句,说出了本段的段落大意。在有多个大段落的文章中,采用这种方法找到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然后把这些中心句进行归纳总结后便是文本的主要内容了。
由此可见,确定中心句是准确掌握文本内容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对那些韵味十足、内涵丰富的关键字词进行推敲之外,我们要抓住中心句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以表达顺序为依据进行文本阅读
作者创作文章时要进行谋篇布局,要安排表达的顺序。在阅读文本时,按照作者的写作规律展开阅读,抓住其表达顺序,就会使阅读有线索可循。在创作时,作者基本上会遵循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等行文,有的作者还会使用倒叙和插叙等顺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是时间顺序、插叙与倒叙,而在这三者之中,用的最多的又是时间顺序,因此在阅读此类文本时,我们就可以从时间顺序切入,从而通过阅读可以明了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在教授《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我们发现作者其实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行文的,先写小白兔觉得天气闷,然后写小燕子在空中低飞的情形,接着写小鱼游到水面上来的现象以及小蚂蚁搬家的事情,最后写空中伴随着一声响雷雨下了起来。课文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给学生讲述了大雨来临之前一些事物的变化,浅显易懂,条理清晰。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偏低。因此,在推荐阅读素材时,教师也应该首选按照时间顺序创作的文本,在阅读了大量的以时间作为表达顺序的文本之后,再陆续阅读倒叙、插叙的文本,也符合由低级到高级、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
三、从表达方式入手,感悟文本情感
叙事时要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抒情时就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了。在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时,教师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入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的表达方式有比喻、拟人、排比等,当然这只是表达方式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更准确地说可以称其“修辞手法”。
在文章表情达意方面,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功不可没。在教授《棉花姑娘》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棉花的赞美之情,有的教师便从文本的表达方式入手。这篇文章使用了拟人的创作手法,把棉花比作一个小姑娘,拟人化的表达手法更加生动形象,行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棉花姑娘的可爱之处,让人心生怜惜,阅读结束大家都对棉花姑娘产生了深深地喜爱之情。而在阅读时,教师再将这种情感蕴于朗读之中,一定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所选的文章《中秋之夜》里,作者使用了比喻、白描、衬托等表现手法,对月饼的美味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描写,从而有效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喜爱之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所使用的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阅读理解。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当中,我们总结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虽然上述策略与教学方法无法体现阅读教学的全部,但是因其是我们的经验总结,因此对于教育同仁开展相关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证借鉴意义。我们不能停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今后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乐于阅读。
参考文献:
[1]季艳梅.多策并举,亲历文本细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7(16):99-100.
[2]郭玉红.强化文本细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新区,2017(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