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傳统特征、历史信息以及文化氛围,这是每个城市、每个地域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城市街区需要在满足新时代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整体提升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城市历史街区景观缘起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城市格局中,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人文、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影响,最终体现出物质性的街巷、建筑、节点以及非物质的文化、生活、精神之间。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必须优先从文物保护、文化保护的角度,要综合不同竖向、层级的各类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从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对对其完整性和原真性进行保护与更新。
关键词:文物保护;城市更新;景观;要素
作为记载城市记忆的“文物”、浓缩城市发展的“标本”、体现城市特色的名片,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的传统特征、历史信息以及文化氛围,这是每个城市、每个地域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因此当城市街区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城市街区需要在满足新时代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整体提升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因此当城市街区中具有体现城市格局和文脉延续的历史性的文物建筑时,在满足文物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对其街区进行合理的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武昌古城都府堤红色片区整体提升工程,对基于文物保护要求的城市街区景观提升方法进行剖析,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保护与再生提供更多的方法与思路。
一、 项目基本情况
1.1 项目概况
都府堤红色片区是指中山路、解放路、中华路和临江大道围合的区域(见图1),该片区是武汉地区红色景点最密集、内涵最丰富、保护最完好的旅游片区,片区由武汉革命博物馆和武昌廉政文化公园组成。武汉革命博物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下辖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武昌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五大”会址暨陈潭秋早期革命旧址、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等四处展馆均在都府堤片区。自中央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来此参观学习的党组织和来至全国各地的游客明显增加,“四馆”和廉政公园日接待量达10000多人。当前,整个片区存在红色氛围不浓厚、交通不畅、片区周边环境待整治等问题,导致游客体验感下降。
2006年底,武汉市政府对都府堤片区进行了综合整治,恢复成立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将纪念馆对面,毗邻毛泽东同志旧居的武昌公园打造成廉政文化主题公园。这条417米,并集中三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都府堤成为历史风貌文化区。
1.2设计范围
景观设计范围包括红巷、都府堤、火炬路沿线、华东天地片区、武昌廉政文化及基址周边市政道路沿街改造,用地面积约为4.74公顷。
1.3提升整治必要性
都府堤红色片区内有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均为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开展红色革命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及社会文化价值。整体红色片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入口标志不强:入口领域感不强,缺乏导视标志。
(2)街道步行不适:路边停车严重,铺装破损严重,铺装不统一,节点铺装平淡,盲道不规范。
(3)林下景观不秀:植物配置杂乱,缺乏参与性。
(4)城市家具不靓:缺乏统一设计,文化性体现不足。
(5)建筑特色不显: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建筑质量较差,墙面破损较多。
(6)交通流线不畅:微循环道路尚未形成,停车配套不足。
为进一步提升片区影响力和美誉度、展现都府堤红色片区风貌、提升居民品质,对片区的整治提升亟待进行。
二、片区文物保护单位概况及其与工程位置关系
2.1文物保护单位概况
(1)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武汉农民运动进习所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由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组成学校最高领导机构,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旧址原为北路学堂,大革命失败后一度为军队驻地,后一直为学校。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有房屋四栋,为晚清砖木结构学宫式建筑。1958年筹建旧址纪念馆,1963年正式开放。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图2)。
保护范围: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及周围一定范围。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四至:东、西、内面至旧址围墙以外10米,南至红巷道路边线。
建设控制地带: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实行联体控制。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东、西两面向外延伸40米,南面向外延伸至中华路规划红线,与毛泽东同志旧居和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建设控制地带连为一体,北面向外延伸50米。
(2)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都府堤二十号的中华路小学谭秋校区,始建于一九一八年,其前身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小(见图3)。纪念馆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内有七幢融合西式风格的学宫式建筑,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设规模系国内党代会纪念馆之最。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与同条街上的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互相映衬,形成了一片“红色景区”。
保护范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及周围一定范围。西至:以旧址外墙为界,东面向外延伸至都府堤规划道路红线,西面向外延伸20米,南、北面向外延伸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实行联体控制。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东面向外延伸至毛泽东同志旧居以东60米,西面向外延伸30米,南面向外延伸至中华路规划道路红线,北面向外延伸至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以北60米。 (3)毛泽东同志旧居
毛泽东同志旧居是1926年12月至1927年8月毛泽东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所(见图4)。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旧居是晚清民居式建筑,坐东朝西,青砖灰瓦,三进三天井。原建筑于1957年修武昌儿童公园时拆除。1967年经省、市委批准在原址按原貌重建,1976年经市委同意在旧址南侧修建陈列馆,其门面按当年居民房复原,内部为平顶回廊式大厅。陈列面积312平方米。1977年9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
保护范围:毛泽东同志旧居及周围一定范围。毛泽东同志旧居四至:旧居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实行联体控制。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东面向外延伸60米,西面向外延伸至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保护范围以西30米,南面向外延伸至中华路规划红线,北面向外延伸至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建设控制地带。
2.2文保单位与设计范围的关系
本项目景观设计范围包括红巷、都府堤、火炬路沿线、华东天地片区、武昌廉政文化及基址周边市政道路沿街改造,用地面积约为4.74公顷。其中,位于文保單位保护范围线内设计面积471.01㎡,位于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设计面积12831.90㎡,位于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设计面积28705.31㎡。景观设 计范围与文保单位关系详见下图5。
三、都府堤红色片区文化整治提升方案
3.1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入口广场节点改造
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入口广场节点位于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现状存在问题:缺乏仪式感及文化氛围;都府堤道路人车混行,零乱缺乏轴线感;园路流线单调缺乏休憩空间;植物种植零乱;现状高杆型号发射塔过于突出,影响农讲所入口形象。
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入口广场节点改造措施:第一,规整公共绿地空间,增加人的参与性;第二,取消入口广场两侧绿地,设置林荫广场,兼具日间林下活动及夜间停车功能;第三,保留大乔木,场地局部增加林下铺装场地,通过园路与主轴线道路连接,丰富场地可活动空间;第四,增加休息坐凳,提供可停留的林下空间;第五,增加文化浮雕,强调主轴线文化内涵;第六,将现状高杆信号发射塔进行仿树型设计。
改造思路上,以保留现状苗木为基础,充分考虑新增植物、地面设施与历史街区原始风格的协调性,从色彩、高度、郁闭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3.2农垦局宿舍休闲绿地
农垦局宿舍休闲绿地节点位于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现状存在问题:现状两道平行围墙,破旧且由于两道围墙中间杂形成荒地;围墙外植物疏于修建,长势混乱;农垦局宿舍外无休息休息空间。
农垦局宿舍休闲绿地节点改造措施:第一,拆除外层围墙,改造内层农垦局宿舍围墙;第二,梳理现状植物;第三,增加口袋公园。
3.3毛泽东同志旧居节点改造
毛泽东同志旧居节点位于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现状存在问题:现状竹子种植混乱,对毛泽东同志旧居这一文保单位造成了遮挡。
毛泽东同志旧居节点改造措施:移除现状竹子,将文保单位充分展现在人们面前。
3.4泵站外纪念林节点改造
泵站外纪念林节点位于建设控制地带内,文物保护范围外,现状存在问题:配电箱较大并裸露,影响景观效果;植物配植较为散乱,大乔木规格较大。
泵站外纪念林节点改造措施:第一,现状围墙移除,并将电箱移至筷子湖泵站内;第二,扩展休息空间,增加文化景墙;第三,梳理现状植物。
3.5廉政文化公园景观提升
廉政文化公园总面积20669.50㎡,大部分位于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部分位于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部分位于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外。
现状存在问题:轴线不强,实用性不强;廉政文化庄严性不够,高差考虑不足;现状植被大而密,导致居民无活动场地而都集中在主轴上。
对于廉政文化公园的提升改造,在毛泽东同志旧居保护范围内的部分保持现状,其他部分进行提升改造。
A. 整体设计
保留公园整体结构,利用主轴进行功能划分。主轴南侧定位为廉政文化展示区,保留部分现有道路,整体设计成横平竖直道路体系,拆除原有弧形廊架,并设计红色文化舞台;主轴北侧定为市民活动区,设计运动场地、儿童活动场地、广场舞场地、休息廊架等。廉政文化公园提升改造合理布置漫步游道,梳理与周边城市道路系统关系,并考虑游人集散及休闲功能需求,人性化角度设计各个重要景观节点,提供给市民在公园内安全、舒适的交通环境。
B. 交通设计
公园内交通均为人行交通,通过明确的功能分区,使文化参观流线与日常活动流线形成相对独立的交通系统,组织原则是保证行人流线简单、明确,行人流线尽量以直接、简单为标准,并充分考虑无障碍行人通道的设计。通过广场地面铺装的方向性指引以及标志牌的设置来完善引导系统。同时还要考虑到人员集会时快速疏散的需要,保证整体交通组织流线顺利高效的运转。
地库出入口设计:保留现状车行及人行出入口。
市政道路出入口:保留现状东侧主要出入口。将原有8.5m入口广场扩宽至
30m,广场两侧各设置一段20m长的文化景墙,形成框景,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集散空间:在广场东西主轴设计平均宽度不低于10m,局部30m的硬质广场空间,满足场地内主要人流要求,并承担文化活动的要求。主轴两侧灵活设置2m-5m不等景观园路,局部设计小型集散广场与休息设施,充分考虑并满足游人休闲、通行与停留的需要。 C. 主轴设计
主轴整体扩宽,整体由2.5m扩宽成 12m,提升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这一文保单位形象轴线,突出文保单位展示面。保留主轴中心圆形广场及休息廊架,以及主轴高大乔木,如榉树、香樟等。因公园没有车行要求,为考虑与都府堤整体风貌相协调,对于主轴属于面积较大的硬质场地,采用剁斧面花岗岩铺装。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口现广场由8米扩大到28米,形成开阔的林下活动场地,设计现状雕塑仪式轴线及宣誓广场。
D. 主轴南侧廉政文化展示区设计
保留部分现有道路,整体设计成横平竖直道路体系;拆除原有弧形廊架,并设计140㎡方形红色文化舞台;现状景石众多,保留或根据景观设计移动景石。
E. 主轴北侧市民活动区设计
保留现状公厕、休息亭、地库人行出入口、公园管理中心及大乔,增加300m运动跑道、2个羽毛球场、210㎡儿童活动场地、20m弧形景观廊架。
F.植物提升设计
公园现状大乔木长势良好,在后期提升改造中尽量保留现状大乔,对下层植物进行梳理。公园空间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灌木花草为辅,乔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植物配置原则,发挥乔木的遮阴降温功能。在相对热闹、人流较多的区域,根据其特点选用树形端正、造景性强、观赏价值高、易养护的植物品种,增加些开花的乔、灌木,创造四时浪漫,色彩斑斓的热闹气氛。
在主要入口空间内,由于人流量大,植物配置上适宜用小型花草组成小花坛、花钵等,既可以阻挡车辆进入,又可以分隔人流;在步行街不同路段节点处,采用孤植、对植形式布置特色不同的树木,可起到标识和引导作用。
对于相对集中的绿化区域,植物应与其他设施结合,在街道中间布置座椅休息的绿色空间,满足购物、观光人群的休息需要,可种植冠形优美、常绿阔叶乔木,树下设座椅、花台等,构成林荫休闲空间。
根据不同场所要求,可以灵活选用的乔木有:悬铃木、香樟、榉树、女贞、杜英、白玉兰、银杏等;可以选用灌木有:杜鹃、紫叶小檗、南天竺、栀子花、二月兰等。
还可以种植时令花卉,打造花镜景观,结合不同环境下的功能要求,可以灵活配置专类植物花镜、混合式花镜或宿根花卉花镜,重点打造双面观赏花镜,辅以单面花镜与对应式花镜。在选择植物材料时,应考虑其生长习性,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抗寒性等,在植物配置上做到观赏性和生态效果并重。在花镜种植中,耐阴或喜半阴的植物是常用的观赏植物,通常应种植在乔灌木的边缘半阴条件下,如一些耐阴的植物有:玉簪、八角金盘、八仙花、常青藤、沿阶草等。
其次,植物搭配要能表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例如宿根花卉(如:芍药、石竹、荷包牡丹、蜀葵等)与花灌木(如小叶女贞、海桐、杜鹃、连翘、黄杨等)搭配,不同层次展现植物特性不同。
花镜植物配置时还应选择相互促进、控制病虫害的植物组合,如牡丹+芍药、石榴+太阳花、月季+石榴、百合+绣球、百合+美人蕉、金盏菊+月季等。
E.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的建设活动
在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改造建设总面积约4108.18㎡,更换及新建人行铺装(含基层)1552.31㎡;优化中层小乔及下层灌木2555.87㎡,保留现状乔木(含小乔)94棵,迁移现状乔木(含小乔)74棵,新增乔木(含小乔)43棵。
在文物保护建设控制地带内、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外改造建设总面积约8308.14㎡,更换及新建人行铺装(含基层)2552.83㎡;拆除现状廊架1个,新建300m运动跑道、2个羽毛球场、210㎡儿童活动场地、20m弧形景观廊架1个;优化中层小乔及下层灌木5345.31㎡,保留现状乔木(含小乔)197棵,迁移现状乔木(含小乔)106棵,新增乔木(含小乔)174棵。
3.6美化城市家具
统一升级片区座椅、垃圾桶、路灯及宣传立牌、车挡石、树池篦子、雨水收集盖板、市政井盖、路缘石、排水立缘石等,提高红色氛围观感。统筹设置片区旅游标牌、道路标牌,清理重复、混淆的导视标识。通过统一的标识设计,加强街区文化气息,使之与街区的气质融合。
四.结论
城市历史街区景观缘起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城市格局汇总,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人文、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影响,最终体现出物质性的街巷、建筑、节点以及非物质的文化、生活、精神之间。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必须优先从文物保护、文化保护的角度,要综合不同竖向、层级的各类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街区保护一定是系统的、整体的,充分考虑各种保护要素的相辅相成、相互递进,理清改造内容与历史文化街区各构成要素的关系,从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对对其完整性和原真性进行保护与更新。
参考文献:
[1]孙津、钱云,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构成研究,主题 文化景观,中国园林,2018(4),139-143。
[2]张天慈.地域文化语境下的历史街区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方尉元.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初探[D].北京:北京林業大学,2006.
[4]汪原.生产·意识形态与城市空间:亨利·勒斐伏尔城市思想述评[J].城市规划,2006(6):81-83。
[5]邵钰涵、刘滨谊,城市街道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研究,主题 风景园林感受,中国园林,2017(9),17-22。
作者简介:王迪(1981.3—),男,汉族,湖北武汉人,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
关键词:文物保护;城市更新;景观;要素
作为记载城市记忆的“文物”、浓缩城市发展的“标本”、体现城市特色的名片,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的传统特征、历史信息以及文化氛围,这是每个城市、每个地域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因此当城市街区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城市街区需要在满足新时代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整体提升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因此当城市街区中具有体现城市格局和文脉延续的历史性的文物建筑时,在满足文物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对其街区进行合理的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武昌古城都府堤红色片区整体提升工程,对基于文物保护要求的城市街区景观提升方法进行剖析,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保护与再生提供更多的方法与思路。
一、 项目基本情况
1.1 项目概况
都府堤红色片区是指中山路、解放路、中华路和临江大道围合的区域(见图1),该片区是武汉地区红色景点最密集、内涵最丰富、保护最完好的旅游片区,片区由武汉革命博物馆和武昌廉政文化公园组成。武汉革命博物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下辖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武昌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五大”会址暨陈潭秋早期革命旧址、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等四处展馆均在都府堤片区。自中央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来此参观学习的党组织和来至全国各地的游客明显增加,“四馆”和廉政公园日接待量达10000多人。当前,整个片区存在红色氛围不浓厚、交通不畅、片区周边环境待整治等问题,导致游客体验感下降。
2006年底,武汉市政府对都府堤片区进行了综合整治,恢复成立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将纪念馆对面,毗邻毛泽东同志旧居的武昌公园打造成廉政文化主题公园。这条417米,并集中三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都府堤成为历史风貌文化区。
1.2设计范围
景观设计范围包括红巷、都府堤、火炬路沿线、华东天地片区、武昌廉政文化及基址周边市政道路沿街改造,用地面积约为4.74公顷。
1.3提升整治必要性
都府堤红色片区内有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均为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开展红色革命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及社会文化价值。整体红色片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入口标志不强:入口领域感不强,缺乏导视标志。
(2)街道步行不适:路边停车严重,铺装破损严重,铺装不统一,节点铺装平淡,盲道不规范。
(3)林下景观不秀:植物配置杂乱,缺乏参与性。
(4)城市家具不靓:缺乏统一设计,文化性体现不足。
(5)建筑特色不显: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建筑质量较差,墙面破损较多。
(6)交通流线不畅:微循环道路尚未形成,停车配套不足。
为进一步提升片区影响力和美誉度、展现都府堤红色片区风貌、提升居民品质,对片区的整治提升亟待进行。
二、片区文物保护单位概况及其与工程位置关系
2.1文物保护单位概况
(1)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武汉农民运动进习所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由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组成学校最高领导机构,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旧址原为北路学堂,大革命失败后一度为军队驻地,后一直为学校。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有房屋四栋,为晚清砖木结构学宫式建筑。1958年筹建旧址纪念馆,1963年正式开放。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图2)。
保护范围: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及周围一定范围。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四至:东、西、内面至旧址围墙以外10米,南至红巷道路边线。
建设控制地带: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实行联体控制。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东、西两面向外延伸40米,南面向外延伸至中华路规划红线,与毛泽东同志旧居和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建设控制地带连为一体,北面向外延伸50米。
(2)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都府堤二十号的中华路小学谭秋校区,始建于一九一八年,其前身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小(见图3)。纪念馆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内有七幢融合西式风格的学宫式建筑,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设规模系国内党代会纪念馆之最。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与同条街上的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互相映衬,形成了一片“红色景区”。
保护范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及周围一定范围。西至:以旧址外墙为界,东面向外延伸至都府堤规划道路红线,西面向外延伸20米,南、北面向外延伸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实行联体控制。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东面向外延伸至毛泽东同志旧居以东60米,西面向外延伸30米,南面向外延伸至中华路规划道路红线,北面向外延伸至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以北60米。 (3)毛泽东同志旧居
毛泽东同志旧居是1926年12月至1927年8月毛泽东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所(见图4)。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旧居是晚清民居式建筑,坐东朝西,青砖灰瓦,三进三天井。原建筑于1957年修武昌儿童公园时拆除。1967年经省、市委批准在原址按原貌重建,1976年经市委同意在旧址南侧修建陈列馆,其门面按当年居民房复原,内部为平顶回廊式大厅。陈列面积312平方米。1977年9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
保护范围:毛泽东同志旧居及周围一定范围。毛泽东同志旧居四至:旧居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实行联体控制。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东面向外延伸60米,西面向外延伸至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保护范围以西30米,南面向外延伸至中华路规划红线,北面向外延伸至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建设控制地带。
2.2文保单位与设计范围的关系
本项目景观设计范围包括红巷、都府堤、火炬路沿线、华东天地片区、武昌廉政文化及基址周边市政道路沿街改造,用地面积约为4.74公顷。其中,位于文保單位保护范围线内设计面积471.01㎡,位于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设计面积12831.90㎡,位于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设计面积28705.31㎡。景观设 计范围与文保单位关系详见下图5。
三、都府堤红色片区文化整治提升方案
3.1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入口广场节点改造
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入口广场节点位于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现状存在问题:缺乏仪式感及文化氛围;都府堤道路人车混行,零乱缺乏轴线感;园路流线单调缺乏休憩空间;植物种植零乱;现状高杆型号发射塔过于突出,影响农讲所入口形象。
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入口广场节点改造措施:第一,规整公共绿地空间,增加人的参与性;第二,取消入口广场两侧绿地,设置林荫广场,兼具日间林下活动及夜间停车功能;第三,保留大乔木,场地局部增加林下铺装场地,通过园路与主轴线道路连接,丰富场地可活动空间;第四,增加休息坐凳,提供可停留的林下空间;第五,增加文化浮雕,强调主轴线文化内涵;第六,将现状高杆信号发射塔进行仿树型设计。
改造思路上,以保留现状苗木为基础,充分考虑新增植物、地面设施与历史街区原始风格的协调性,从色彩、高度、郁闭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3.2农垦局宿舍休闲绿地
农垦局宿舍休闲绿地节点位于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现状存在问题:现状两道平行围墙,破旧且由于两道围墙中间杂形成荒地;围墙外植物疏于修建,长势混乱;农垦局宿舍外无休息休息空间。
农垦局宿舍休闲绿地节点改造措施:第一,拆除外层围墙,改造内层农垦局宿舍围墙;第二,梳理现状植物;第三,增加口袋公园。
3.3毛泽东同志旧居节点改造
毛泽东同志旧居节点位于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现状存在问题:现状竹子种植混乱,对毛泽东同志旧居这一文保单位造成了遮挡。
毛泽东同志旧居节点改造措施:移除现状竹子,将文保单位充分展现在人们面前。
3.4泵站外纪念林节点改造
泵站外纪念林节点位于建设控制地带内,文物保护范围外,现状存在问题:配电箱较大并裸露,影响景观效果;植物配植较为散乱,大乔木规格较大。
泵站外纪念林节点改造措施:第一,现状围墙移除,并将电箱移至筷子湖泵站内;第二,扩展休息空间,增加文化景墙;第三,梳理现状植物。
3.5廉政文化公园景观提升
廉政文化公园总面积20669.50㎡,大部分位于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部分位于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部分位于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外。
现状存在问题:轴线不强,实用性不强;廉政文化庄严性不够,高差考虑不足;现状植被大而密,导致居民无活动场地而都集中在主轴上。
对于廉政文化公园的提升改造,在毛泽东同志旧居保护范围内的部分保持现状,其他部分进行提升改造。
A. 整体设计
保留公园整体结构,利用主轴进行功能划分。主轴南侧定位为廉政文化展示区,保留部分现有道路,整体设计成横平竖直道路体系,拆除原有弧形廊架,并设计红色文化舞台;主轴北侧定为市民活动区,设计运动场地、儿童活动场地、广场舞场地、休息廊架等。廉政文化公园提升改造合理布置漫步游道,梳理与周边城市道路系统关系,并考虑游人集散及休闲功能需求,人性化角度设计各个重要景观节点,提供给市民在公园内安全、舒适的交通环境。
B. 交通设计
公园内交通均为人行交通,通过明确的功能分区,使文化参观流线与日常活动流线形成相对独立的交通系统,组织原则是保证行人流线简单、明确,行人流线尽量以直接、简单为标准,并充分考虑无障碍行人通道的设计。通过广场地面铺装的方向性指引以及标志牌的设置来完善引导系统。同时还要考虑到人员集会时快速疏散的需要,保证整体交通组织流线顺利高效的运转。
地库出入口设计:保留现状车行及人行出入口。
市政道路出入口:保留现状东侧主要出入口。将原有8.5m入口广场扩宽至
30m,广场两侧各设置一段20m长的文化景墙,形成框景,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集散空间:在广场东西主轴设计平均宽度不低于10m,局部30m的硬质广场空间,满足场地内主要人流要求,并承担文化活动的要求。主轴两侧灵活设置2m-5m不等景观园路,局部设计小型集散广场与休息设施,充分考虑并满足游人休闲、通行与停留的需要。 C. 主轴设计
主轴整体扩宽,整体由2.5m扩宽成 12m,提升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这一文保单位形象轴线,突出文保单位展示面。保留主轴中心圆形广场及休息廊架,以及主轴高大乔木,如榉树、香樟等。因公园没有车行要求,为考虑与都府堤整体风貌相协调,对于主轴属于面积较大的硬质场地,采用剁斧面花岗岩铺装。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口现广场由8米扩大到28米,形成开阔的林下活动场地,设计现状雕塑仪式轴线及宣誓广场。
D. 主轴南侧廉政文化展示区设计
保留部分现有道路,整体设计成横平竖直道路体系;拆除原有弧形廊架,并设计140㎡方形红色文化舞台;现状景石众多,保留或根据景观设计移动景石。
E. 主轴北侧市民活动区设计
保留现状公厕、休息亭、地库人行出入口、公园管理中心及大乔,增加300m运动跑道、2个羽毛球场、210㎡儿童活动场地、20m弧形景观廊架。
F.植物提升设计
公园现状大乔木长势良好,在后期提升改造中尽量保留现状大乔,对下层植物进行梳理。公园空间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灌木花草为辅,乔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植物配置原则,发挥乔木的遮阴降温功能。在相对热闹、人流较多的区域,根据其特点选用树形端正、造景性强、观赏价值高、易养护的植物品种,增加些开花的乔、灌木,创造四时浪漫,色彩斑斓的热闹气氛。
在主要入口空间内,由于人流量大,植物配置上适宜用小型花草组成小花坛、花钵等,既可以阻挡车辆进入,又可以分隔人流;在步行街不同路段节点处,采用孤植、对植形式布置特色不同的树木,可起到标识和引导作用。
对于相对集中的绿化区域,植物应与其他设施结合,在街道中间布置座椅休息的绿色空间,满足购物、观光人群的休息需要,可种植冠形优美、常绿阔叶乔木,树下设座椅、花台等,构成林荫休闲空间。
根据不同场所要求,可以灵活选用的乔木有:悬铃木、香樟、榉树、女贞、杜英、白玉兰、银杏等;可以选用灌木有:杜鹃、紫叶小檗、南天竺、栀子花、二月兰等。
还可以种植时令花卉,打造花镜景观,结合不同环境下的功能要求,可以灵活配置专类植物花镜、混合式花镜或宿根花卉花镜,重点打造双面观赏花镜,辅以单面花镜与对应式花镜。在选择植物材料时,应考虑其生长习性,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抗寒性等,在植物配置上做到观赏性和生态效果并重。在花镜种植中,耐阴或喜半阴的植物是常用的观赏植物,通常应种植在乔灌木的边缘半阴条件下,如一些耐阴的植物有:玉簪、八角金盘、八仙花、常青藤、沿阶草等。
其次,植物搭配要能表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例如宿根花卉(如:芍药、石竹、荷包牡丹、蜀葵等)与花灌木(如小叶女贞、海桐、杜鹃、连翘、黄杨等)搭配,不同层次展现植物特性不同。
花镜植物配置时还应选择相互促进、控制病虫害的植物组合,如牡丹+芍药、石榴+太阳花、月季+石榴、百合+绣球、百合+美人蕉、金盏菊+月季等。
E.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的建设活动
在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改造建设总面积约4108.18㎡,更换及新建人行铺装(含基层)1552.31㎡;优化中层小乔及下层灌木2555.87㎡,保留现状乔木(含小乔)94棵,迁移现状乔木(含小乔)74棵,新增乔木(含小乔)43棵。
在文物保护建设控制地带内、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外改造建设总面积约8308.14㎡,更换及新建人行铺装(含基层)2552.83㎡;拆除现状廊架1个,新建300m运动跑道、2个羽毛球场、210㎡儿童活动场地、20m弧形景观廊架1个;优化中层小乔及下层灌木5345.31㎡,保留现状乔木(含小乔)197棵,迁移现状乔木(含小乔)106棵,新增乔木(含小乔)174棵。
3.6美化城市家具
统一升级片区座椅、垃圾桶、路灯及宣传立牌、车挡石、树池篦子、雨水收集盖板、市政井盖、路缘石、排水立缘石等,提高红色氛围观感。统筹设置片区旅游标牌、道路标牌,清理重复、混淆的导视标识。通过统一的标识设计,加强街区文化气息,使之与街区的气质融合。
四.结论
城市历史街区景观缘起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城市格局汇总,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人文、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影响,最终体现出物质性的街巷、建筑、节点以及非物质的文化、生活、精神之间。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必须优先从文物保护、文化保护的角度,要综合不同竖向、层级的各类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街区保护一定是系统的、整体的,充分考虑各种保护要素的相辅相成、相互递进,理清改造内容与历史文化街区各构成要素的关系,从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对对其完整性和原真性进行保护与更新。
参考文献:
[1]孙津、钱云,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构成研究,主题 文化景观,中国园林,2018(4),139-143。
[2]张天慈.地域文化语境下的历史街区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方尉元.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初探[D].北京:北京林業大学,2006.
[4]汪原.生产·意识形态与城市空间:亨利·勒斐伏尔城市思想述评[J].城市规划,2006(6):81-83。
[5]邵钰涵、刘滨谊,城市街道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研究,主题 风景园林感受,中国园林,2017(9),17-22。
作者简介:王迪(1981.3—),男,汉族,湖北武汉人,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