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框架语义理论通过诠释理解者对意义识解的动态认知过程,为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提供理论依托和指导。在应对较难的翻译任务时,译者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能够在理论指导下得以充分体现并攻克任务难点。本文结合框架语义理論中的视角、焦点和场元素概念阐述创造性英译策略。
【关键词】框架语义;创造性英译;意义识解;视角
【作者简介】商莉君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Charles Fillmore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范畴之后,词汇的概念及意义识解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角度得到全新阐释。语言的语义定位和意义解读不再局限于语项本身的孤立语义,而是通过结合客观现实体验和心理感知,并考虑到特定语言民族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等多重因素推导而成。之后Taylor承接Fillmore的框架概念,进一步完善了框架语义学,综合了包括语境、原型、感知以及个体经验等元素,并强化了该意义理论的语义解释力,在翻译研究领域也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一、框架语义学与翻译
Fillmore将框架定义为一种认知结构,理解者在进行词语意义识解时会在脑中唤起相应的框架,相当于一种心理画面,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该词语所指的部分。Taylor则进一步将框架定义为能连结多个认知域的知识网络,将社会知识融入框架的意义获取过程,也就是说,理解者在进行语义推导时需参照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背景知识体系做出判断。在此过程中,语言唤起框架,而语言形式则是理解者观察整体心理画面的特定视角。Snell-Hornby之后将框架语义学与翻译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判断推导过程。原文作者在词语概念的原型场景中抽调部分场景并制作出当前场景,译者则基于该当前场景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社会知识推导出原文场景,再选取相应的框架及目标语语言表达完成意义传递。
二、创造性翻译
由于框架语义下词语的意义构建将心理空间和空间内的各个成分动态地连结在一起,因此译者在对原文语项语义的识解以及将唤起的场景框架传递至译语的整个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框架理论视角中的翻译活动包含两个认知阶段:解码和再编码阶段。所谓解码阶段就是译者基于原文词语激发的框架,依照自身知识经验再参考已获得的社会知识推断出原文场景的心理过程;再编码阶段就是译者在自己推导出的原文场景中选择视角,并在译语中选择相匹配的语言表达再现其框架和场景。译者在两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中的自主性使创造性翻译成为可能。但译者在翻译时的创造力不是无限的,不仅会受到自身经验和社会知识储备等制约因素的限制,还要将认知过程的思考与当前的翻译任务相契合。Kussmaul就在框架语义理论的视阈下探索创造性翻译的可能,充分利用框架理论的动态特征,提出了范畴链接法、场景元素选择法、场景元素扩大法、场景标注法和框架创新法五种创造性翻译策略。
三、框架语义视角下的创造性英译策略
1.框架借用与视角选择。框架语义学中的“视角”与“焦点”的概念是理解者通过观察框架与场景中的元素选取参与项的主要单位。译者经常会遇到原文框架在译语文化中无法找到匹配框架的缺省现象,尤其是涉及文化意象的翻译,此时译者可以启动框架借用机制来完成翻译任务。这就是框架借用法的要求。框架借用强调译者在观察原文意象激发的框架和场景时,选择一个视角,借助译语文化中找到可以体现该视角的借用框架完成任务,这种借用法能使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 框架转移与视角聚焦。原文词语会在译者脑中激起一个框架,其实该框架内的任何成分或范畴都能激活同一框架内的其它成分,并牵连其它框架。主框架还包括若干个次框架。原文词语在译者脑中所激起的框架还可能是次框架,该框架能同时激活其所属的主框架。此时译者的创造性就体现在如何在激起的所有框架中将视角聚焦,有选择性地集中在更具解释力的特定元素上,利用框架转移法来完成翻译。
3. 创建新框架与场元素选取。译者在面对原语文化意象在译语文化中的缺省现象时,可以充分调动自主性在译入语中创造一个全新框架完成传递任务。Kussmaul在提出创造性翻译策略中的框架创新法时,特别指出框架与场景中包含着若干元素。译者在创建新框架时并不能完全自由发挥,而应在各个场元素中选取能够“裁剪”和“拼接”成新框架的关键元素。例如Hawkes在处理屈原《九歌》中的“蛟”意象时将其译为“water-dragon”一个在译语文化中完全不存在的新意象。“蛟”在原文读者脑中所激发的场景包括元素:属龙,无角,发洪水以及水中生物。虽然这个译本中的dragon龙没有保留无角或发洪水的元素,但其它元素得以体现。译者还能选择发洪水元素,把flood与dragon框架拼接起来译成flood-dragon,该新意象框架也能被译文读者理解接受。
四、结语
框架语义理论通过结合理解者认知心理对词语意义识解过程进行动态诠释,将这种解释力应用到翻译具体活动中能充分利用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为创造性英译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帮助译者去完成相对较难的翻译任务。译者经常会遇到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差异较大甚至缺省现象,此时可以在创造性翻译策略的指导下攻克任务难点,并呈现出更易被译语读者接受且行文出色的译本。
参考文献:
[1]Fillmore,C.J.
【关键词】框架语义;创造性英译;意义识解;视角
【作者简介】商莉君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Charles Fillmore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范畴之后,词汇的概念及意义识解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角度得到全新阐释。语言的语义定位和意义解读不再局限于语项本身的孤立语义,而是通过结合客观现实体验和心理感知,并考虑到特定语言民族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等多重因素推导而成。之后Taylor承接Fillmore的框架概念,进一步完善了框架语义学,综合了包括语境、原型、感知以及个体经验等元素,并强化了该意义理论的语义解释力,在翻译研究领域也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一、框架语义学与翻译
Fillmore将框架定义为一种认知结构,理解者在进行词语意义识解时会在脑中唤起相应的框架,相当于一种心理画面,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该词语所指的部分。Taylor则进一步将框架定义为能连结多个认知域的知识网络,将社会知识融入框架的意义获取过程,也就是说,理解者在进行语义推导时需参照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背景知识体系做出判断。在此过程中,语言唤起框架,而语言形式则是理解者观察整体心理画面的特定视角。Snell-Hornby之后将框架语义学与翻译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判断推导过程。原文作者在词语概念的原型场景中抽调部分场景并制作出当前场景,译者则基于该当前场景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社会知识推导出原文场景,再选取相应的框架及目标语语言表达完成意义传递。
二、创造性翻译
由于框架语义下词语的意义构建将心理空间和空间内的各个成分动态地连结在一起,因此译者在对原文语项语义的识解以及将唤起的场景框架传递至译语的整个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框架理论视角中的翻译活动包含两个认知阶段:解码和再编码阶段。所谓解码阶段就是译者基于原文词语激发的框架,依照自身知识经验再参考已获得的社会知识推断出原文场景的心理过程;再编码阶段就是译者在自己推导出的原文场景中选择视角,并在译语中选择相匹配的语言表达再现其框架和场景。译者在两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中的自主性使创造性翻译成为可能。但译者在翻译时的创造力不是无限的,不仅会受到自身经验和社会知识储备等制约因素的限制,还要将认知过程的思考与当前的翻译任务相契合。Kussmaul就在框架语义理论的视阈下探索创造性翻译的可能,充分利用框架理论的动态特征,提出了范畴链接法、场景元素选择法、场景元素扩大法、场景标注法和框架创新法五种创造性翻译策略。
三、框架语义视角下的创造性英译策略
1.框架借用与视角选择。框架语义学中的“视角”与“焦点”的概念是理解者通过观察框架与场景中的元素选取参与项的主要单位。译者经常会遇到原文框架在译语文化中无法找到匹配框架的缺省现象,尤其是涉及文化意象的翻译,此时译者可以启动框架借用机制来完成翻译任务。这就是框架借用法的要求。框架借用强调译者在观察原文意象激发的框架和场景时,选择一个视角,借助译语文化中找到可以体现该视角的借用框架完成任务,这种借用法能使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 框架转移与视角聚焦。原文词语会在译者脑中激起一个框架,其实该框架内的任何成分或范畴都能激活同一框架内的其它成分,并牵连其它框架。主框架还包括若干个次框架。原文词语在译者脑中所激起的框架还可能是次框架,该框架能同时激活其所属的主框架。此时译者的创造性就体现在如何在激起的所有框架中将视角聚焦,有选择性地集中在更具解释力的特定元素上,利用框架转移法来完成翻译。
3. 创建新框架与场元素选取。译者在面对原语文化意象在译语文化中的缺省现象时,可以充分调动自主性在译入语中创造一个全新框架完成传递任务。Kussmaul在提出创造性翻译策略中的框架创新法时,特别指出框架与场景中包含着若干元素。译者在创建新框架时并不能完全自由发挥,而应在各个场元素中选取能够“裁剪”和“拼接”成新框架的关键元素。例如Hawkes在处理屈原《九歌》中的“蛟”意象时将其译为“water-dragon”一个在译语文化中完全不存在的新意象。“蛟”在原文读者脑中所激发的场景包括元素:属龙,无角,发洪水以及水中生物。虽然这个译本中的dragon龙没有保留无角或发洪水的元素,但其它元素得以体现。译者还能选择发洪水元素,把flood与dragon框架拼接起来译成flood-dragon,该新意象框架也能被译文读者理解接受。
四、结语
框架语义理论通过结合理解者认知心理对词语意义识解过程进行动态诠释,将这种解释力应用到翻译具体活动中能充分利用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为创造性英译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帮助译者去完成相对较难的翻译任务。译者经常会遇到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差异较大甚至缺省现象,此时可以在创造性翻译策略的指导下攻克任务难点,并呈现出更易被译语读者接受且行文出色的译本。
参考文献:
[1]Fillmore,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