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的探析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xiaofei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而丧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文化的等级观念、宗教观念、人伦观紧密相连。丧葬仪式主要包括居丧、墓葬、祭祀等方面的风俗文化,这一套礼仪的主要价值和功用是让活人去体会,它直接反映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
  关键词:丧葬文化;葬礼仪式
  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60-02
  ML镇是地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小镇,同样也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然而没有因其地处偏僻而造成丧葬仪式的落后、迷信,这里的丧葬活动是随着经济、文化、政策的变化而改变。丧葬在ML镇又被称为“人老了”,是红白喜事中的白喜事。之所以称为“白喜事”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人们不认为死是人生旅途的终结,而是一种灵魂的转换。人死了只是肉体的终结而灵魂不灭,人只是从“阳间”过渡到“阴间”继续生活,同时也会庇佑着子孙后代。本文记述了2015年6月牡丹江市ML镇汉族陈姓家族一次丧葬仪式的过程,并通过以此个案揭示出汉人社会丧葬仪式的一些内涵。ML镇的陈王氏老人的葬礼主要包括起灵、出殡等几个阶段。
  一、起灵
  在确定王姓老人即将离开人世,其儿女就要开始准备其葬礼的一些事项,以保证送老人的最后一程。
  (一)入殓。
  入殓是丧葬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给死者穿衣、入棺等一系列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老人的一种大版、装饰。王姓老人病重之时是在医院,所以儿女回家把老人的装老衣服拿来并给老人穿好。寿衣包括:帽子、袜子、鞋子、衬衣、衬裤、棉袄、棉裤,这些衣服都是老人生前自己按照个人喜好挑选的,但是不可以备置齐全,必须少一到两样,比如:帽子、鞋。在王姓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儿女必须把她身体擦干净,抢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把寿衣都穿好。因为如果没有在咽气之前把衣服穿好,则被视为对死者的不敬,一般认为如果是在死后穿好的衣服死者,死者在“冥界”会光着身子,或者穿得很破烂。穿好衣服后,在老人的口中放入一枚铜钱,用红线栓上,这么做据说是为了防止老人在“阴间”被孟婆所迷惑,可以安全的进入在“阴间的家”。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用灵车将老人拉到殡仪馆,在殡仪馆设灵堂,供亲朋好友前来吊唁。选择去殡仪馆不是回家,是因为现代社会楼房越来越多,家里无法再向从前在自己家中设灵堂。而由于现在提倡火化,就不用在准备棺材。
  (二)守灵
  王姓老人的灵堂设在了殡仪馆,用的是殡仪馆提供的可以冷冻遗体的棺材,在底部铺上银色褥子,身上铺上金色的被子。在棺材上面铺着一块红布,在送葬之前会被亲朋好友拿走,因为这红布人们普遍认为可以辟邪。而灵堂的布置等事宜都有花钱请来的代东负责,他全全安排一切事宜。在墙上挂着引灵番,引领死人的灵魂。棺材前摆着贡品,左右两端摆着香,这香要燃烧到去送葬之时。在棺材前要放置一个火盆,用来烧纸,烧的纸越多就代表其在“阴间”的钱越多,所烧的纸化成的灰碳,用烧纸包好,等到下葬之时埋在骨灰盒下。还要准备一只鸡,用来在下葬之时放生,这是一只领魂鸡,引领随着进入阴间。在进行守灵之前要准备好孝布,而不同的辈分佩戴是不同的。儿女一代要比正常的宽,只在胳膊戴孝即可,他们是不能穿新鲜的衣服的,而孙子辈的就可穿五颜六色的衣服,意味着家族兴旺。而孩子们的孝上要多加块红布,而重孙子就一块红布即可。在准备好之后,就要开始守灵,在死者死亡的第三天死者要下葬,所以在守灵的时期,儿女要在棺材旁边的长椅上,不能离开。如果子女不守在老人身,老人在“阴间”则会十分孤独,儿女的行为会被视为不孝。亲朋好友来吊唁时,家属要跪在地上回礼。
  在老人死后的第二天傍晚六点钟,在家里亲属都到齐之后,在代东的引领下举行了发盘缠仪式,长子举着烧纸,烧纸上披着老人生前的衣服,在殡仪馆后面的一个烧纸炉子附近转。而其他亲属跪在地上,给老人送钱。与钱一起烧的还有用纸做的轿子和牛马,为了抬老人去该去的地方。烧纸是因为冥间也是有贫富差别的,也需要金钱用来要购物,这是因为老人初来咋到,很多事情需要打点,还要行贿一些小鬼,否则要遭欺辱。因此,生者要给亡者足够多的“钱”,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有了发盘缠之说。在这些事情进行之后,骨灰盒也选好了,准备死后第三天进行下葬。
  二、送葬
  (一)出殡。
  在守了一晚上灵之后,五点大家齐聚灵堂,准备送老人火化之后,下葬。在送老人去火化之前,代东主持了敬面,也就是让老人的亲人在再见老人的最后一面,儿女子孙在这最后一面之后就真的要送老人去要去的地方了。在送去火化之前,代东像报户口那样,将报老人的名字、出生年月、何时死亡等等报出来,以为了指引他的灵魂去阴间。所有这些是让阴间收留她,同时也防止走错路,免得灵魂无所依靠。在仪式之后,进行下一个仪式----送灵。长子贵州第一排,其余子女跪在长子后面,长子手持火盆,把盆在灵车前摔碎。这是因为死亡意味着进入了一种角色转换,要进如另一个世界生活,这一行为表明要在老人与在世的其他人之间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再断老人在“阳间”的联系,进入冥界生活。“摔盆”之后,亲朋上车,送老人去火化。在火化的路上,一路要撒“冥币”,这是为了避免在路上遭到什么阻碍。
  出殡就是把骨灰送到埋葬的地方,是整个丧葬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环。在火化之后,王姓老人要送到坟地与其丈夫并骨。老人的下葬是不允许女子参加的,坟地是经由风水大师早就选好的,以求庇荫子孙后代。在下葬后,放生鸡,并将引魂幡插在坟头。这是因为没在死亡后,死者对阴间还不熟悉,还有很多给死者带来危险的野鬼,而引魂幡恰恰就是起到了成功指引死者灵魂,把死者灵魂顺利送到墓地的作用。在下葬之后,下起了下雨,很多人都说“雨浇新坟,发后代”,到此,最重要的仪式结束了,老人在阴间不会是孤魂野鬼,而其子孙也祈求老人的庇护。   (二)圆坟。
  在老人下葬后的第三天必须再上一次坟,叫做三天圆坟,也叫“踩新院”。这是老人死后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子女要到坟前烧纸、摆贡品、转坟,转坟就是子女要围着坟左三圈、右三圈。三天圆坟是子女与死者的沟通,子女以生者的姿态祭奠老人,祈福老人在新的“家”可以顺利、平安。
  三、五七坟
  从老人死后那天算起,第一个七天为头七,第二个七天为二七……以此类推,第五个七天为五七。老人的子女要上坟,进行一系列仪式帮助老人真正的的走向“阴间”。这里要说一下,“五七”不可以在第三十五上坟,要提前,所以老人的子女在第三十三天上坟。“五七”坟强调儿女要全,那是因为这天老人要正式走入“阴间”,要过雷劈、油炸,家人去了可以减轻痛苦。老人在家人的帮助下,使老人找到真正归属。在上坟之前,要进行一系列准备,要找花店扎了一些东西,例如洗衣机、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脑等等一系列仿照阳间生活必须物品的纸质模拟物。这是原因生者按照自己的逻辑构建了死者的世界,认为阴阳两界生活方式差不多相同,必须为死者准备基本的生活用品才能使死者进入另一世界生活的好。而这些东西按照习俗,必须有老人的女儿付钱。
  在上坟之前还要进行一项重要的仪式,领魂。由王姓老人的长子剪一个类似人形状的纸小人,在小人的头部插上一根针,针上有长长的白线。而后老人的长子手持老人生前的衣物,在老人生前的屋子转圈,并念道“娘,安新家了,跟我走吧”,直到白线贴到墙壁,长子就坐车去坟地。之所以会有这个仪式,是因为其儿女相信老人死后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死亡,还会如平常一样在其生前居住家中徘徊,经过这种仪式下,在其儿女引的领下,老人平安的过“鬼门关”,正式融入“阴间”。
  在老人的子女都来到坟前后,由于其儿女的父母均去世,为此其儿女为他们先立碑。在立碑结束后,正式开始烧“五七”。先少一堆黄色的假花,并在口中念道“五殿君大善魂,今天是王某某的五七坟,给您送花看,请把王某某平安送到西天门”。之后其儿女开始烧扎的那些纸类仿人间物品,其儿女把想说的话在这个期间对老人说了,比如祈求老人保佑平安。最后,其儿女磕头离开,这一系列老人死后的重要仪式暂时告一段落,代表着老人一生正式终结。
  四、丧葬仪式背后的内涵
  弗思说“仪式是用一套程序把信仰和愿望联系在一起的”。葬礼是生命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演了一个社会群体的信仰,积淀了熟人社会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某一群体精神和文化的内涵。
  第一,增强家族凝聚力。参加葬礼的人们由于有着相同的血缘,这种集体性活动使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合力处理事情,是每个家庭成员沟通加强,拉近了每个人的心理距离,在老人死后可以凭借亲情继续来往、走动。在丧葬仪式的过程中强化了亲属意识,增强了族群认同感。
  第二,增加社会性。丧葬礼仪有的教育功能,帮助人们意识死亡是生命的正常现象,从而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让人们明白孝道的含义承担起责任。同时通过丧葬仪式人们来抒发悲伤的心情,整理与是逝去之人的情感。葬礼,之所以隆重、复杂,就是其子孙期望通过仪式明确其家族,让其子孙后代有“根”可寻,葬礼也承担着希望死者在其死后继续庇佑其子孙,让其免受灾难,生活的平安、幸福。
  第三,扩展关系网。在葬礼中存在两种礼物:一种是生者给去世之人的烧纸、贡品,另一种是各个子女收到的礼金。子女收到的是现金,随礼者通过礼金表达自己和丧家的关系好坏、亲密程度,大家在这个时候捧个“人场”。利用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网。这种随礼金的行为体现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群方式,这次送了礼金下次送礼金者有事情,必须回礼。这其实是一种互惠方式,钱相当于寄存与某处,他们之间相互流动。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
  结论
  葬礼,是一个人生命的最后谢幕,但是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人们一直依照着传统为死去的人举行着仪式。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斩断与死者之间的联系,也是为了进行血缘之间关系的强化,并且依照万物有灵的说法,祖先的灵魂会庇佑后代,葬礼使死者进入“阴间”具有身份,不会是孤魂野鬼,也是其亲人心理有了安慰和祈求死者的保佑。通过丧葬的仪式,强化亲属之间的认同关系,巩固社会关系网增强亲属凝聚力。同时,人们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经过丧葬的仪式,坚信“阴阳”之间仍然有血缘这条线,去世的人在“阴间”可以发挥不可抗力的作用,保佑在“阳界”的家人平安、幸福。丧葬的文化源远流长,葬礼是强化亲属关系的仪式,是在世的人通过仪式向“阴间”的家人祈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守斌.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民族文化研究.
  [2]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豫剧音乐是中原地区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之魂宝。而今,经济的全球化对豫剧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应该导致中华民族特色音乐的消亡。在这个阶段中,广大豫剧工作者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传承豫剧音乐”、“如何创新豫剧音乐”、“如何发扬豫剧音乐”、“如何吸引观众”等。因为传承与创新豫剧音乐是我们的责任,它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与存续。本文从四个方面寻求豫剧音乐在新形势下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豫
期刊
摘要:读《The House On The Mango Street》,本书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在观察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或许是作者想努力贴近孩子的世界,所以在书里感受到的不是多么丰富的句型变化,也没有过多冗长难理解的句子,更多时候,作者多拟用一些超短句和一些非常规似乎不符合成句规则的句子(如My brothers for example等)。在一遍遍细细体会之后发现,每一个短句里都包涵着作者内心
期刊
摘要:本文对白先勇的作品进行大致梳理。对于曾长期辗转于大陆、台湾、和美国的白先勇来说,始终深深眷恋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品表层意义是传达对家、国的思念,实则深层次的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留恋。留美求学或者移民的华侨都是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背井离乡生存着,其“身份”是种别样的故乡牵绊,承载着故乡情。  关键词:乡情;身份困境;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
期刊
摘要:村上春树是现代日本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下卷)的发行数量目前已经超过了1000万册。在中国之所以会出现“村上春树现象”,与村上春树文章的文体不无关系。村上作品富有独特的想象力和风趣的幽默感,善于采用比喻的表达方式,得到中国广大读者的认可。  关键词:村上春树现象;文体;比喻手法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
期刊
摘要:铁凝对女性一直倾注着独特的关爱,毕生致力于对女性命运及生存状态的探索,不断寻求着两性关系的和谐, 而在她貌似前卫现代的叙事背后,掩盖的却是男权中心思想下的传统女性意识。  关键词:男权意识;传统观念;女性独立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11-02  自五四新文学时期以来,有关女性解放的文学创作长盛不衰,从第一代女作家冰心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趋势,1998年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将会是全方位的、深远的,对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构成了直接挑战。本文通过对南阳市农村养老模式进行研究,并借鉴国外养老模式中做的好地方,对我国原有养老模式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进而提出适应我国的“复合型”养老模式。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养老模式;复合型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窗”因其观景性功能而渐进入文人墨客的视野,经过历朝历代文人的笔墨渲染而逐渐具有了意蕴的象征,由此而形成了意蕴丰富的“窗”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文人骚客纷纷借“窗”表明自己心境,以此抒发感情。也正是因为这些文人的爱“窗”之作,使得“窗”意象的意蕴愈见丰富。而“窗”所象征的爱情、灾祸以及生命通道三种意蕴特征在众多明清小说中屡见不鲜。  关键词:窗;爱情;灾祸;生命通道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农转居社区居民将面临着改变其原有农村生活方式,逐步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其中,休闲生活方式是农转居社区居民城市化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内江资中某农转居社区的问卷调查发现该农转居区在休闲生活现状上存在以下现状:农转居社区现居住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从而导致社区休闲活动方式单一;社区居委会主动举办活动较少,社区管理组织对休闲活动缺乏关注,以居民自发为主;社区居民对于休闲活动影响的内在认
期刊
摘要:文章考察了过去十年定居于重庆市DJ县GA镇mzq社区的三峡移民之间以及同当地居民之间人际互动的现状、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发现,移民社区中的居民在适应移民地社会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本社区内与移民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广泛的互动,他们对移民社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情感上更依靠和信赖同自己拥有相同身份的移民,社区内部团结。而在与当地居民互动也较为频繁,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定的互动,
期刊
摘要:孟子“爱有差等”观念的独特之处在于明确指出了“爱有差等”表现为“亲亲——仁民——爱物”的实践过程。而这一思想体系的构建,则是一种基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考察,主要表现为:战国社会传统社会准则的影响与松动下所强调的“血亲至上”“孝悌”观念,促使“亲亲”作为“爱有差等”观念的第一步而存在;其后“人”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社会属性之思考使得性善论、君子式的道德关怀成为“仁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