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海鸥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被分配到青海某偏远学校当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谁知,近万人的单位,却没一家像样的照相馆,每年学生照畢业照都得乘坐汽车到几百里外的一个小镇去拍。
  1986年回南方探亲,我终于实现了萦绕心头许久的梦。用同事托我代买衣服剩余的钱先买了一台海鸥4A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买了一台简易放大机和几本学摄影的书。为了能让“海鸥”跟随我飞越万水千山平安地回到亘古大漠,途中我着实费尽心机。那时从江苏返回青海柴达木,需乘坐三天两夜的火车和两天的汽车,而且汽车是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中颠簸行驶。为了确保“海鸥”在途中不遭受任何损伤,我用衣服将“海鸥”包了一层又一层,两天的汽车行程中,我几乎是时时将“海鸥”拥在怀里。
  带回了“海鸥”,仿佛带回了一个灿烂的春天。从那时起,我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学摄影和摄影创作中,“海鸥”成了我唯一的知己。每天除了工作,我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倾注到它的身上。因陋就简,我找来几根铁架,用纸壳做灯罩,用200瓦和60瓦的照明灯泡分别做主光和侧光的光源,用卫生问当暗室……在自己住家的客厅办起了业余摄影部,每当看到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小脸呈现在海鸥相机前,每当看到一张张片子经自己的手冲洗制作而成时,心中的那份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随着自己不断地学习、摸索、总结,在很短时期内,我就熟练掌握了从拍摄到冲洗、放大等一系列的摄影操作,我的名气也在不断扩大。各种证件照和集体合影全来找我拍,我家更是门庭若市。每天不管是中午下班,还是下午下班,我一跨进家门不是走进厨房,而是捧起了我心爱的海鸥相机。不停地耕耘,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从1986年起,我的摄影作品就被省内外各级报刊杂志陆续刊用,摄影作品也在省内外大展中多次获奖。那时,我成了单位和地区小有名气的人物。《青海日报》《青海青年报》等也都相继聘请我为报社通讯员、特约记者。单位对我十分重视,曾几次送我外出深造、学习,并将我提拔到领导工作岗位。
  有一次,我一人外出搞创作。高原的天,似孩子的脸,说变即变。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中午天地就浑黄一体,如猛兽般狂奔呼啸而来的沙暴将我围困了近三个小时。我连滚带爬地滚到了路边的沙坑,摔得鼻青脸肿。心想:这次海鸥相机一定受伤了,我心疼地将“海鸥”拥得更紧。沙暴过后,我顾不得抖去身上的沙土,迫不及待地从怀中掏出相机。呀!“海鸥”,安然无恙!我欣慰地笑了。
  那几年,我先后加入了青海省摄影家协会(现为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加入了中国女摄影家协会,读完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的全部课程,并考取了国家级高级摄影师证,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摄影、美术、文学作品几千幅(篇)。这些成绩的取得,我都归功于我心爱的“海鸥”啊。
其他文献
中国散文诗的草场终于焕发了生机。南、北、西、中,不同方向的风信一股脑地吹响了散文诗的歌号,即令原本浩浩荡荡的新诗、散文创作的队列中,陡然擦亮了惊异的眼神。那是什么?是谁重又让“野草”泛青,用心滋养了“草根”?但无论怎样,倔犟且执拗的散文诗仍然以其虽不硬朗但却坚韧、虽不美丽但却葱郁、虽不强劲但却广袤的生长态势,叶叶青翠地挑亮了人们的视野,翘首企盼着更多阳光雨露的哺育和浇灌。  诚然,散文诗在整个的文
期刊
人生的路可以相似,但却不会相同,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注定了每个人要走不同的路。  ——题记  故乡在偏远的陇中一隅,贫瘠干旱。雨水丰沛时,山头披绿;天燥溽热时,黄土似火。在这里我读了小学,念了中学。生于斯,长于斯。而今我远在异乡,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默念故乡,仍能感受到融化在我血液中的那条从家乡通往县城的路,带着温热,跟随心脏跳动,时而濡润全身,时而泵回心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逛书
期刊
1984年,我第一次来泉州游玩,第一次在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前听老师给我们讲“白鸽听经”“桑莲法界”的故事。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正屋脊装饰5条龙,正中央是黄龙托塔,两侧的是蓝色龙,燕尾脊旁是绿色龙,两侧的龙都朝向塔的方向,即是在加持中间的元气,又像警惕地护卫着宝塔。此外,屋脊上的5条龙,呈对称排布状态,既融合了古人对“地”的认识及相对应守护神的信仰,同时,符合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因此,人们对天
期刊
父亲是一位地质工作者,他们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山越多、越险、越闭塞的地方,就是他们要去工作的地方。  逢暑假,妈妈便带着我和弟弟去寻父亲。父亲的单位夹在大山的中间,我们乘坐着解放牌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转晕了头,才看到山坳里的一大片青砖楼房。车子在那幢略高些的房前停下来,司机跑进去连叫了几声“韩工”,才见父亲不紧不慢地走出来。他蓬松着头,满脸胡子拉碴,又黑又瘦,像山中烧炭的老农,怎么看父亲也不像是
期刊
到九鲤湖去!  靠着车窗望去,蜿蜒的盘山公路两侧奇石兀立、风光旖旎,牢牢攫住我的眼光。通常会晕车的我,这次竟然没有感到不适。或许这个地方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仙人住过,风中真的有“仙气”,我抵达目的地依然精神抖擞。  清冽的九鲤湖,漾荡着故事:传说西汉时,安徽庐江何姓太守是淮南王刘安部属,他的九个儿子,因反对其参与淮南王谋反,逃到这里炼丹造福百姓,丹炼成后,九位兄弟跨上巨鲤升天成仙,炼丹的大湖被人们
期刊
我想顺着父亲的皱纹,回到小时候。  父亲背我上学的那几年,我的双脚总是挫伤,不是小左看不惯小右,就是小右对不起小左,内侧的脚踝常常旧伤好了新伤不断。这些日子父亲就会延迟上班,早早下班,背我上学,接我放学。记忆中,早上醒来看见父亲坐在我床沿,等鸡叫第二遍的时候父亲才会叫醒我,这时天差不多也就亮了。  父亲轻轻把我的脚从被子里挪出来,放在他腿上。小心翼翼掀开纱布,小心翼翼消毒,小心翼翼涂抹药膏,再小心
期刊
一  海拔不过800米的莫干山,因雨水充沛,树木茂盛,花草葱茏,风景异常秀丽别致。山雨欲来未来时,山风起势,搅得满山竹林“风来凤尾罗拜忙”;待到山雨已来时,云山雾罩,远峰近谷,空蒙如诗,飞云似画,便宛如仙境一般。一条弯弯曲曲、怪石嶙峋的下山小道,在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的陪伴缠绕下,从莫干山著名的景点“飞瀑剑池”,直达山脚下的庾村小集镇。  每天要到山下的庾村初小初中读书,出生在莫干山的小男孩褚定侯,
期刊
1998年,我参加了湖北省成人高考,考上了梦寐以求的武汉航海学院驾驶专业。  在武汉的时候,我们嫌弃学校食堂的伙食太差,就经常光顾学校大门斜对面的小巧餐馆。年轻的老板娘一口地道的武汉话:“同学,你们吃什么?有热干面、炒粉、蛋炒饭、武昌鱼、鸭脖,还有各类小炒等。”那个年代,一块五角钱可以吃上一碗热干面。我虽不是湖北人,但也偏爱这些武汉特色小吃。每当我们想聚餐的时候,会叫上班里关系要好的同学,四五个人
期刊
时值初夏,“青蒿牵衣细草长”,正是朵颐蚕豆、品味乡愁的大好时节。  宛如青衣卿的“立夏豆”,新鲜摘下,剥出翠綠的豆粒,连内皮用葱油生煸,或加些切碎的咸菜,或加些蒜苗,吃进口中,绿皮柔嫩,绿皮内的豆肉,糯软甘润,正所谓“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是江南人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时令菜”。当代江南才子范烟桥《茶烟歇》云:“摘而剥之,小如薏苡,煮而食之,可忘肉味。”  蚕豆除葱油生煸外,吃法有N种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初,正当贫困时期,家里人多劳力少,父母上工赚工分维持生计,有时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父亲根本拿不出钱来为我们买像样的衣服鞋袜穿。我们姐弟四人穿的,都是补丁打补丁的旧衣裳,脚穿的鞋都是补了又补的土布鞋。  母亲看在眼里,忧在心头。那年头,家里贫穷,买新鞋买不起,纳布鞋没有布料,母亲为了给我纳一双新鞋,到处收集零碎的布条,向邻居亲友讨要,到圩镇的染布厂坊去收捡,然后一点点积累起来,费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