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件小东西,到我手中已经有些日子了。如果说它曾经作为“货”被卖来卖去,那么到我手中它便结束了流浪的日子,成了我的珍藏。每每拿着它,摩挲把玩,看着它满身伤残,便怜意横生。是的,好瓷如美人,惟有怜,才会惜,也才会爱。而我们玩物,大抵也都是因爱成癖的结果。
细观此物,它应该是四个人共同完成的作品。一面少游诗,录者子墨;一面黄庭坚诗,录者子翼;一面绶带鸟,绘者钤有一方朱印,究系何字,还要求教于方家;一面班姬小像并诗,绘者子胡。其中尤以子胡为四人中的翘楚,笔墨丹青,都要高出一筹。这件作品应为丙子年亦即清光绪二年冬天四人雅聚的结果。遥想当年,大冷的天,好友相聚,围炉把酒,在小小的琮瓶上写字作画,真是风雅得很,让我辈俗人好不艳羡!
四个人中,有没有我们现已知名的浅绛大家呢?这就只能存疑了。
小瓶已残。但惟其有残,才更有沧桑感,也才美得凄婉,让人喜爱。其中黄鲁直的那首七绝,末一句“青灯分坐写蝇头”尤能引人遐思。人生若能有一红颜,与之共坐于青灯之下,各自默默写着自己的文章,偶尔抬头,相视一笑,其间自有一份会心,可真好。当然分坐在电脑前打字也是一样的——然而这是求之而不可得的境界。因此,每读到这句,总是不胜低回。
什么叫文人瓷绘?我想,这小瓶子大约可以算作一个实物的例证了。
极而言之,文人瓷绘应该是文人怡情遣性的作品,不带任何功利的色彩,亦不是商品。然而我想,商品瓷模仿文人的格调,绘烧出来的也算清雅的作品,亦不妨算在文人瓷中,毕竟它带着文人品格的流风余韵,虽不过是附庸,也还是对审美趣味起到了某种提升的作用。瓷上的绘事,与纸上的诗书画毕竟不一样。瓷是物质的,纸是精神的,用纯精神的东西去要求瓷,恐怕就是本末倒置了。因此,我们的标准不妨宽泛一些。
文人瓷绘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是瓷上彩绘逐渐成熟后的必然结果。不甘寂寞的文人,迟早会在瓷上作画,以昭示自己的存在。很可惜,这场瓷上盛事滥觞并兴盛于末世,处在一个文化相对萧条的社会环境中,躬逢其盛的所谓“大家”如程、金、王者,亦并非真正的大师(从整体的绘画而言),它的精彩,也因此并没有臻于极致。
文人瓷绘的消亡亦是时代使然。浅绛彩谢幕的真正原因,也不仅仅是因为它容易脱彩。其实不光是浅绛彩,有明以来的瓷上绘事,明代是最高峰,以后一路下滑,到封建社会消亡之际,那些在青花瓷上纯朴率意的描绘,那些在粉彩瓷上古拙奇绝的表达,包括我极喜欢的道光彩和同光彩,也都走了一条穷途末路。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谁也无法否认。更何况,在一个新时代面前,我们所有的旧的艺术形式几乎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又何止于瓷绘?
艺术有一条悖论。艺术的本质应该是质朴,然而它的发展却是一路繁华。繁华的结果是艺术品质每况愈下,艺术没有了躯体,只剩下华丽的衣裳。要找到某种境界,只能回到从前,回到青铜时代甚至更早……然而我们回得去吗?我们还会变本加厉地繁华下去,我们止不住繁华的步子了。
时尚是个相当可怖的东西。
看看当代瓷绘,看看所谓的中国红还有一些别的什么,我们只有一声叹息。
我们对浅绛彩的喜欢与摩挲把玩,亦只是一段不了情。
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责编 雨岚
细观此物,它应该是四个人共同完成的作品。一面少游诗,录者子墨;一面黄庭坚诗,录者子翼;一面绶带鸟,绘者钤有一方朱印,究系何字,还要求教于方家;一面班姬小像并诗,绘者子胡。其中尤以子胡为四人中的翘楚,笔墨丹青,都要高出一筹。这件作品应为丙子年亦即清光绪二年冬天四人雅聚的结果。遥想当年,大冷的天,好友相聚,围炉把酒,在小小的琮瓶上写字作画,真是风雅得很,让我辈俗人好不艳羡!
四个人中,有没有我们现已知名的浅绛大家呢?这就只能存疑了。
小瓶已残。但惟其有残,才更有沧桑感,也才美得凄婉,让人喜爱。其中黄鲁直的那首七绝,末一句“青灯分坐写蝇头”尤能引人遐思。人生若能有一红颜,与之共坐于青灯之下,各自默默写着自己的文章,偶尔抬头,相视一笑,其间自有一份会心,可真好。当然分坐在电脑前打字也是一样的——然而这是求之而不可得的境界。因此,每读到这句,总是不胜低回。
什么叫文人瓷绘?我想,这小瓶子大约可以算作一个实物的例证了。
极而言之,文人瓷绘应该是文人怡情遣性的作品,不带任何功利的色彩,亦不是商品。然而我想,商品瓷模仿文人的格调,绘烧出来的也算清雅的作品,亦不妨算在文人瓷中,毕竟它带着文人品格的流风余韵,虽不过是附庸,也还是对审美趣味起到了某种提升的作用。瓷上的绘事,与纸上的诗书画毕竟不一样。瓷是物质的,纸是精神的,用纯精神的东西去要求瓷,恐怕就是本末倒置了。因此,我们的标准不妨宽泛一些。
文人瓷绘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是瓷上彩绘逐渐成熟后的必然结果。不甘寂寞的文人,迟早会在瓷上作画,以昭示自己的存在。很可惜,这场瓷上盛事滥觞并兴盛于末世,处在一个文化相对萧条的社会环境中,躬逢其盛的所谓“大家”如程、金、王者,亦并非真正的大师(从整体的绘画而言),它的精彩,也因此并没有臻于极致。
文人瓷绘的消亡亦是时代使然。浅绛彩谢幕的真正原因,也不仅仅是因为它容易脱彩。其实不光是浅绛彩,有明以来的瓷上绘事,明代是最高峰,以后一路下滑,到封建社会消亡之际,那些在青花瓷上纯朴率意的描绘,那些在粉彩瓷上古拙奇绝的表达,包括我极喜欢的道光彩和同光彩,也都走了一条穷途末路。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谁也无法否认。更何况,在一个新时代面前,我们所有的旧的艺术形式几乎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又何止于瓷绘?
艺术有一条悖论。艺术的本质应该是质朴,然而它的发展却是一路繁华。繁华的结果是艺术品质每况愈下,艺术没有了躯体,只剩下华丽的衣裳。要找到某种境界,只能回到从前,回到青铜时代甚至更早……然而我们回得去吗?我们还会变本加厉地繁华下去,我们止不住繁华的步子了。
时尚是个相当可怖的东西。
看看当代瓷绘,看看所谓的中国红还有一些别的什么,我们只有一声叹息。
我们对浅绛彩的喜欢与摩挲把玩,亦只是一段不了情。
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责编 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