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这虽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随之,在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他们的教育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障碍,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现状
1、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同时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只有小学层次的文化水平。
2、留守儿童学习情况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他们大多数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孩子多数有厌学的情绪。
3、留守儿童心理情况
大多数留守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二、原因分析
1、宏观层面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各地区相继出现第一批大规模的民工潮。经济政策的不平衡导致沿海沿江城市相对发达,民工流动集中,从而形成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民工越流动越穷。其次,农业发展的后知后觉,土地国有化,导致农民无地可种,无房可住。房价上涨,市场经济又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所得。本来就薄弱的农业基础开始动摇。外出务工成了首选。都奢望能在城市有所出息。
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了对社会不公平的怨恨心理,加上农村教育的落后,父母的关爱的缺乏,以及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便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2、微观层面分析
(1)家长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表现不足。留守儿童年龄尚小,其社会性并未完全成熟,依恋父母情感是他们的基本需求。
(2)学校教育资源有限,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关注不够。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矛盾性,一方面提倡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实行的仍是应试教育,升学率是评判一个学校优秀与否的唯一指标。因此,学校和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相对淡化对学生身心教育和感情上的沟通。同时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学习环境不好,教师水平有限,无法激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相对而言,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比城市里的孩子要差,也表现的过分敏感、性格内向。如果他们没有达到目标,就很容易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三、对策思考
1、完善教育制度
通常来说,学校是传授知识教育的最直接来源,而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并不发达甚至非常落后,老师自身的教育水平也不高,学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教育设备落后,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教学环境。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扶持力度,创造更多的福利吸引城市里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培养较高素质水平的农村教师并提高他们的津贴。同时可以发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寄宿制发展能解决隔辈监管的不利因素,也为学生安全提供了保障。寄宿制的发展,又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学校必须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并给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寄宿条件,这更进一步要求政府和各界的大力支持。
2、政府应长期关注留守问题,建立长效支持机制
彻底消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目前部分城市建有留守儿童的学校,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在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上,这些学校还是不能和城里孩子的学校相提并论。针对仍然留守的儿童,我们首先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努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其次社会各界应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充分的关爱,例如不在校园周边设立网吧和游戏厅,最大程度上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干净的学习环境。此外,政府应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3、平等沟通,守护留守学生的自尊心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多数在城市务工的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仅限于次数不多电话。他们在电话里也只询问孩子的成绩,并未对他们的身体,心灵与过多的关怀。鉴于此,作为家长,应该改变以往的观念,与孩子平等沟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应该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多回家看望孩子,当孩子遇到实际问题时,应该给予指导,而不是一句“问爷爷奶奶”。父母尽可能留一人在家教育和监护孩子,建议每周给子女打一个电话,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增强亲情,决不能用金钱代替情感;每月与班主任通电话沟通一次、询问孩子在校情况;每学期尽量回来和孩子见一次面,或让孩子利用寒暑假到父母身边,培养健康心理,形成良好习惯
4、更新教育理念
学校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教师既当先生又当保姆。通过进一步确立“留守儿童不等同问题儿童”、“教师无小节,事事关教育”、“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等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教与学转向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提高教学内涵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喜欢和留恋的场所,从而乐不思“家”。同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的情况,弥补因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一些教育缺失。
儿童时期是快速发育体格、接受教育、培养健康心智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要在学校里享受义务教育,在外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在家庭中在父母的爱心呵护下感受亲情的温暖。而农村留守儿童偏偏最缺乏的就是父母的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人格心智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让这些儿童健康成长,享有和其他在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一样美好的童年,学校和社会需要做的很多。孩子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少儿强则中国强,他们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将来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贡献。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深切地知道,留守儿童比其他孩子更需要关爱,更需要沟通,他们的父母已经不在身边了,所以社会更需要给予他们更多关注。解决好孩子的问题,他们的父母也才能在外面更安心地工作,为城市化建设贡献力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社会的民生问题,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之所在。
一、现状
1、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同时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只有小学层次的文化水平。
2、留守儿童学习情况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他们大多数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孩子多数有厌学的情绪。
3、留守儿童心理情况
大多数留守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二、原因分析
1、宏观层面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各地区相继出现第一批大规模的民工潮。经济政策的不平衡导致沿海沿江城市相对发达,民工流动集中,从而形成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民工越流动越穷。其次,农业发展的后知后觉,土地国有化,导致农民无地可种,无房可住。房价上涨,市场经济又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所得。本来就薄弱的农业基础开始动摇。外出务工成了首选。都奢望能在城市有所出息。
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了对社会不公平的怨恨心理,加上农村教育的落后,父母的关爱的缺乏,以及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便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2、微观层面分析
(1)家长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表现不足。留守儿童年龄尚小,其社会性并未完全成熟,依恋父母情感是他们的基本需求。
(2)学校教育资源有限,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关注不够。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矛盾性,一方面提倡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实行的仍是应试教育,升学率是评判一个学校优秀与否的唯一指标。因此,学校和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相对淡化对学生身心教育和感情上的沟通。同时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学习环境不好,教师水平有限,无法激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相对而言,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比城市里的孩子要差,也表现的过分敏感、性格内向。如果他们没有达到目标,就很容易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三、对策思考
1、完善教育制度
通常来说,学校是传授知识教育的最直接来源,而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并不发达甚至非常落后,老师自身的教育水平也不高,学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教育设备落后,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教学环境。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扶持力度,创造更多的福利吸引城市里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培养较高素质水平的农村教师并提高他们的津贴。同时可以发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寄宿制发展能解决隔辈监管的不利因素,也为学生安全提供了保障。寄宿制的发展,又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学校必须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并给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寄宿条件,这更进一步要求政府和各界的大力支持。
2、政府应长期关注留守问题,建立长效支持机制
彻底消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目前部分城市建有留守儿童的学校,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在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上,这些学校还是不能和城里孩子的学校相提并论。针对仍然留守的儿童,我们首先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努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其次社会各界应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充分的关爱,例如不在校园周边设立网吧和游戏厅,最大程度上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干净的学习环境。此外,政府应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3、平等沟通,守护留守学生的自尊心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多数在城市务工的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仅限于次数不多电话。他们在电话里也只询问孩子的成绩,并未对他们的身体,心灵与过多的关怀。鉴于此,作为家长,应该改变以往的观念,与孩子平等沟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应该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多回家看望孩子,当孩子遇到实际问题时,应该给予指导,而不是一句“问爷爷奶奶”。父母尽可能留一人在家教育和监护孩子,建议每周给子女打一个电话,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增强亲情,决不能用金钱代替情感;每月与班主任通电话沟通一次、询问孩子在校情况;每学期尽量回来和孩子见一次面,或让孩子利用寒暑假到父母身边,培养健康心理,形成良好习惯
4、更新教育理念
学校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教师既当先生又当保姆。通过进一步确立“留守儿童不等同问题儿童”、“教师无小节,事事关教育”、“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等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教与学转向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提高教学内涵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喜欢和留恋的场所,从而乐不思“家”。同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的情况,弥补因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一些教育缺失。
儿童时期是快速发育体格、接受教育、培养健康心智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要在学校里享受义务教育,在外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在家庭中在父母的爱心呵护下感受亲情的温暖。而农村留守儿童偏偏最缺乏的就是父母的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人格心智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让这些儿童健康成长,享有和其他在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一样美好的童年,学校和社会需要做的很多。孩子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少儿强则中国强,他们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将来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贡献。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深切地知道,留守儿童比其他孩子更需要关爱,更需要沟通,他们的父母已经不在身边了,所以社会更需要给予他们更多关注。解决好孩子的问题,他们的父母也才能在外面更安心地工作,为城市化建设贡献力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社会的民生问题,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