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培养高校学生忧患意识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忧患意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的优良思想。高校学生是祖国繁荣昌盛、民族振兴的希望,培养高校学生的忧患意识有助于他们形成“胜不骄,败不馁,顺不浮,逆不衰”的品性,能够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分析了忧患意识的价值所在,探讨了高校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的必要性,最后建设性的提出了高校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的途径。加强高校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校一项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内容。
  关键词:高校学生;忧患意识;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舒琦(1989-),女,江西上栗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99-02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一、忧患意识的价值剖析
  所谓忧患意识,是对事物在未来可能遇到的困境和危险抱有的一种警觉,以辩证的思维看到事物的否定面,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照所产生的一种忧国忧民的情绪,从而激发努力拼搏、战胜困难的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从哲学角度讲,它是一种能动的主体对被动客体的真实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必然态度。
  自古以来,忧患意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很明确的教导我们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为未来做好打算。孟子曾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古代文豪欧阳修写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这些都说明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近代的知识分子因朝廷腐败,国家落后,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于是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以求改变中国命运之落后现状,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无不体现了先人们因民族存亡的危机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虽然失败了,但却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民,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否则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不断在逆境中前进、壮大的政党。在党的带领下,我们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时刻保持危机感和急迫感,居安思危,朝着目标,满怀信心的在逆境中奋斗前行。时至今日,我们仍不忘忧患意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告诫我们,无论中国取得怎样的成就,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忧患意识。由此可见,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动力源。
  忧患意识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看,安与危是矛盾统一的。在社会发展中,每个领域、每个行业,无论其本身发展过程还是与其他事物的关系都存在矛盾,通过忧患意识对这一现实矛盾进行自觉、有目的的认识来总结经验教训,未雨绸缪,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忧患意识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是人精神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关注这一精神领域。国家的建设也就是人才的建设,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生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后备军,所以必须培养高校学生的忧患意识,让他们对历史和国情有所了解,激发他们的斗志,使其肩负起历史新使命,自觉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二、培养高校学生忧患意识的必要性
  1.培养高校学生忧患意识是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仍未摆脱“发展中国家”的称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个前行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不能因一时的成就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忧患意识。国际形势依然动荡不安,“中国威胁论”、台独问题、钓鱼岛问题等都时刻警醒着我们,在面临复杂形势时要冷静分析,要不断培养自身忧患意识,积极迎接各种挑战。在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班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 培养高校学生的忧患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事业的发展。因为高校学生正处在由学生向社会人过渡的转型期,对他们加强忧患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我国实情,以便更好的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中为之努力奋斗。
  2.培养高校学生忧患意识是高校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
  高校学生处在学习成长的重要时期,其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较好的家庭环境和安稳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受的磨砺有限,一旦进入群体生活,就可能会遇到一些他们不能或不敢正视的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就选择逃避问题。尤其是现在的高校学生中有些是“官二代”、“富二代”,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产生了骄傲自负感,对未来生活和就业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与规划,安逸的享受生活且缺乏奋斗的动力。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多经历挫折和忧患,才能从中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重新定位自己,然后为目标努力奋斗。因此,应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将其塑造成具有坚定人格和乐观向上精神的学生,并唤起他们对潜在危机的警惕性,使其树立坚定的目标和信念,并将这一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愈挫愈勇,自觉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到能灵活应对各种危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3.培养高校学生忧患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社会现实的需要   历史和现实反复的证明:居安思安则危险,居安思危则安。一个民族不具备忧患意识,是不可能有发展的。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而高校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工作以学风建设为主,其教育对象为学生,培养高校学生忧患意识为学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通过对他们进行忧患意识的教育,能激发其危机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改善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三、培养高校学生忧患意识的途径
  1.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培养高校学生的忧患意识,必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高校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的教育摆在首位,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教育。努力营造校园良好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成立爱国协会,举办和开展相关的讲座与辩论赛,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时事热点,吸引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氛围,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有利于他们忧患意识的培养,启发他们的思维、激发其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学校和国家的改革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2.创新教育方法,使忧患意识教育制度化
  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的有效渠道。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本身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近现代史教育和当代国情教育开始,提高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使其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和居安思危的作用。同时也要向他们传播当前国际情况的信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我国的根本任务仍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了解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从而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的忧患意识。根据学生的理论水平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忧患意识培养,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忧患意识教育机制。另外,高校也要重视警示教育,给予高校学生适当的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危机意识,才会有动力去完成既定的目标。
  3.高校要引导学生必须“知”、“行”统一
  要让学生明白忧患意识并不是一种悲观的情绪,也不是空洞的说教和愤然的指责,而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忧患意识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高校应多为学生提供诸如乡村支教、科技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真切感受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发现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当他们看到这些问题时,才会意识到问题亟待解决,国家的现状急需改变。于是他们便会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常怀忧患意识,辩证的看待和解决问题。长此以往,高校学生的忧患意识就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渗透到他们的精神领域,成为一种自发的意识。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最后指出:“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基地,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责任重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未成功的前提下,只有每位公民尤其是高校学生树立起忧患意识,才能更加冷静地迎接挑战,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宋亚丽.论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的意义[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
  [2]陈晓律.忧患意识与“日不落帝国”的兴衰[J].探索与争鸣,
  2011,(1).
  [3]李文武.为什么要有忧患意识[Z].主题党课,2010,(7).
  [4]李国亮.忧患意识是经受考验化解危险的强大精神动力[J].福建党史月刊,2012,(16).
  [5]卢文静,姚敏.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29).
  [6]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
  2012-11-08.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在改革开放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本文提出了作为党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纽带---工会,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开拓创新,做好
摘要: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下,作为新升格并与地方性本科院校合并的学校,如何传承历史,开拓创新,优化培养体系,培养长株潭经济区建设急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是一个既现实又重要的问题。针对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几年来学院基地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以“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为共享平台,建设具有广泛共享功能的综合实训环境。使之能更好地为学历教育、企业培训、下岗职工培训、
摘要:针对高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入手,讨论了实习基地、科研项目和专业课教学三个方面与毕业设计教学之间的联系,对近年来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分析,为提高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实习基地;科研项目;产学研  作者简介:李翠勤(1978-),女,河南南阳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王俊(1965-),男,黑龙江泰来
摘要:根据“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阐述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改革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和水平、高校与生产单位共赢四方面的成果。  关键词: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勘查  作者简介:吴振祥(1974-),男,福建漳州人,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樊秀峰(1975-),女,内蒙古赤峰人,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
摘要: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3年至2012年的“双师型”教师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等。利用高频关键词探讨了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研究热点,为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双师型;文献计量;研究热点  作者简介:蒋志刚(1961-),男,江苏镇江人,大唐淮北发电厂,助理工程师。(安徽 淮北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如何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此方面的理论性、系统性、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将艺术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心情、震撼学生的心灵,可以增添趣味性和综合教育性,从而真正的实现寓教于有形有声,由学习者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
摘要:大学生在大学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问题,出现思想上的困惑和不解,这些不解和困惑归根到底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问题,也就是价值导向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思想教育对大学生价值导向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发展,还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关键词:价值导向;思想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王俊成(1979-),男,吉林德惠人,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吉林 吉林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股新思潮,强调对人类积极力量和潜能的激发,该理念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取向从“消极”向“积极”转变。新取向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助于转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在新取向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秉持积极的学生观、增加道德的积极体验、优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郑玮(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