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更快速、更及时地获取最新的资讯。但同时,这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极大的冲击,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充分发挥礼仪文化课堂的作用,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礼仪文化的课堂教学,发挥礼仪文化课实用性、趣味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是一条摆脱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礼仪文化课堂 思政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抓好这一阶段的思想教育十分重要。网络时代,大学生可以快速、及时地获取各种资讯。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铺天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曾讲到“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一、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经过30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积累,高校思政教育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在教育的方法、模式上都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以往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实践调查、专题讨论等新式教育手段让大学生更有参与感。在参与的同时,也让他们在潜移默中地接受了思想教育。但我们不能否认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思政課程内容有些单调乏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甚至旷课等现象。其次,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移: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屡见不见。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能只限于思政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过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既然是系统工程,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就需要各专业、各课程的高校全体教师都能参与进来。”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注重对本门课程知识点的教学,更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礼仪文化课作为一门颇受学生欢迎的课,更要发挥好它应有的作用。礼仪是一种文化,高校礼仪文化教学除了对礼仪知识的讲授,让学生知礼、懂礼,更要让学生透过礼仪的表象,解读其所承载的文化和人文精神。
二、礼仪文化课堂中思政教育渗透的途径
作为礼仪之邦,知书达理、以礼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个人品格和礼仪修养。当前,很多高校都紧贴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开设了礼仪方面的选修课,使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外礼仪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熟悉个人礼俗、社际礼仪、求职、商务礼仪、公共礼仪、涉外礼仪及节日习俗礼俗及禁忌。学生选修这门课程就证明其加强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的希望需与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课程的思政渗透。
1. 钻研教材,发掘文本的思政价值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能让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今,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礼仪文化。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通过第一章《礼仪概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发展历史,明白五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也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和事业追求上的自强精神。
2)增强民族自豪感
涉外交往中必须以尊重为本,不卑不亢。我们的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还往往代表着我们所属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祖国的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以自己的言行损害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不崇洋媚外,不卑、不亢、自尊、自爱,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主动去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习俗和礼仪,展示我国作为文明礼仪之邦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
3)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对大学生而言,毕业就面临着就业。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他们的职场的“敲门砖”。职业素养不仅仅是指专业能力,还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等。职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在学习了有关求职和面试和职场的相关礼仪后,学生会明白作为职场人,你的言谈举止都会无形中向别人展示你的素质和修养,有时候决定成败的往往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而社交礼仪中涉及到电话礼仪可以让你的第一印象已经通过电话,通过声音传递给对方。而职场诚信更是我们在整个职业生涯所必须始终坚守的底线。
2.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和课下作业
《涉外礼仪》一章涉及有关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旗,国歌和国花的基本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这方面的知识问答,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旗、国歌和国徽的由来,让他们感受到国旗、国徽作为我们的国家符号,承载了无数先烈的热血和汗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身上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在《中外习俗礼仪》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我们少数民族特有的社交习俗、饮食习俗和节庆习俗,领略大中华不同的风土人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同学间相互介绍和展示。针对我们日常生活和校园里的不文明现象,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拍摄校内或者公共场合、公共交通上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存在什么不文明的现象,应该如何改进。这些课堂和课余的活动比教师单纯地说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鞭策他们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3. 言传身教,润物于无声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离开父母,步入大学的校园,老师对学生而言亦师亦友,亦父亦母。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灵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远比课堂上教授各种知识所运用的语言更富有魅力。对学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对生活上低调平实,对学生关爱耐心。这些点滴,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外化于行动。所以,一位好老师就好比是一本好书,他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三、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高效、集中、系统的特点,让课堂教学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应是所有学科老师的共同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礼仪文化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有很多可供发掘和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莫非.专业课老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问题的思考[J]. 2010.(8).
【2】王戈.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J].华章,2012(9).
【3】潘敏,陈中润,于朝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11)
【4】郑华萍,柴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07(01)
【5】孙和平. 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J].理论月刊,2010,16(24)
【6】金丽娟.《中外礼仪》[M]. 武汉理工出版社,2010
【关键词】:礼仪文化课堂 思政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抓好这一阶段的思想教育十分重要。网络时代,大学生可以快速、及时地获取各种资讯。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铺天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曾讲到“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一、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经过30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积累,高校思政教育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在教育的方法、模式上都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以往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实践调查、专题讨论等新式教育手段让大学生更有参与感。在参与的同时,也让他们在潜移默中地接受了思想教育。但我们不能否认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思政課程内容有些单调乏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甚至旷课等现象。其次,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移: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屡见不见。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能只限于思政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过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既然是系统工程,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就需要各专业、各课程的高校全体教师都能参与进来。”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注重对本门课程知识点的教学,更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礼仪文化课作为一门颇受学生欢迎的课,更要发挥好它应有的作用。礼仪是一种文化,高校礼仪文化教学除了对礼仪知识的讲授,让学生知礼、懂礼,更要让学生透过礼仪的表象,解读其所承载的文化和人文精神。
二、礼仪文化课堂中思政教育渗透的途径
作为礼仪之邦,知书达理、以礼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个人品格和礼仪修养。当前,很多高校都紧贴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开设了礼仪方面的选修课,使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外礼仪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熟悉个人礼俗、社际礼仪、求职、商务礼仪、公共礼仪、涉外礼仪及节日习俗礼俗及禁忌。学生选修这门课程就证明其加强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的希望需与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课程的思政渗透。
1. 钻研教材,发掘文本的思政价值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能让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今,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礼仪文化。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通过第一章《礼仪概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发展历史,明白五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也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和事业追求上的自强精神。
2)增强民族自豪感
涉外交往中必须以尊重为本,不卑不亢。我们的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还往往代表着我们所属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祖国的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以自己的言行损害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不崇洋媚外,不卑、不亢、自尊、自爱,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主动去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习俗和礼仪,展示我国作为文明礼仪之邦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
3)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对大学生而言,毕业就面临着就业。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他们的职场的“敲门砖”。职业素养不仅仅是指专业能力,还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等。职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在学习了有关求职和面试和职场的相关礼仪后,学生会明白作为职场人,你的言谈举止都会无形中向别人展示你的素质和修养,有时候决定成败的往往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而社交礼仪中涉及到电话礼仪可以让你的第一印象已经通过电话,通过声音传递给对方。而职场诚信更是我们在整个职业生涯所必须始终坚守的底线。
2.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和课下作业
《涉外礼仪》一章涉及有关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旗,国歌和国花的基本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这方面的知识问答,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旗、国歌和国徽的由来,让他们感受到国旗、国徽作为我们的国家符号,承载了无数先烈的热血和汗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身上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在《中外习俗礼仪》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我们少数民族特有的社交习俗、饮食习俗和节庆习俗,领略大中华不同的风土人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同学间相互介绍和展示。针对我们日常生活和校园里的不文明现象,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拍摄校内或者公共场合、公共交通上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存在什么不文明的现象,应该如何改进。这些课堂和课余的活动比教师单纯地说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鞭策他们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3. 言传身教,润物于无声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离开父母,步入大学的校园,老师对学生而言亦师亦友,亦父亦母。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灵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远比课堂上教授各种知识所运用的语言更富有魅力。对学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对生活上低调平实,对学生关爱耐心。这些点滴,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外化于行动。所以,一位好老师就好比是一本好书,他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三、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高效、集中、系统的特点,让课堂教学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应是所有学科老师的共同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礼仪文化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有很多可供发掘和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莫非.专业课老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问题的思考[J]. 2010.(8).
【2】王戈.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J].华章,2012(9).
【3】潘敏,陈中润,于朝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11)
【4】郑华萍,柴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07(01)
【5】孙和平. 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J].理论月刊,2010,16(24)
【6】金丽娟.《中外礼仪》[M]. 武汉理工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