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实践环节的困境,提出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发展的建议,认为要改善教学环境,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促进国际交流,培养高质量双语教学教师;合理分班,探索恰当的双语教学方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双语教学整合。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双语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74-03
近年来,双语教学课程发展迅速,各高校均力求通过改革创新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双语化。双语教学课程,不能仅仅理解为单纯的语言课程或使用外来语种授课的专业理论课。其不能取代正规的外语教学,也不应该降低专业课程及该学科的教育质量。除了最基本的学科能力和知识的掌握,学生还应该同时收获与专业相关的专业术语的外文词汇,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甚至更深层次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目前,專业课教学和外语课教学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普遍现状,所培养的人才往往是单一型:专业方向精通的人士,英语能力不强;能熟练应用英语的人,缺乏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来说,两种能力都必不可少,如何将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融合,一直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涉外方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理论,熟知国际贸易惯例,掌握国际贸易操作规程,善于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从学科角度来看,国际贸易的大部分理论最初源自西方,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著作均由外语翻译而来。同时,在国际贸易的实践环节,不管是引进外资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都需要既熟悉业务又精通外语的人才承担信函起草、商务谈判、合同签署、单证审查等工作。甚至是包含保险运输、货款支付、检验索赔、报关通关等进出口环节的操作,都对实践者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富有实践性、全球通用性、与国际最为接轨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应该通过实现“专业课程双语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原始语言环境,运用英语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目前,梧州学院开设两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中由经济管理学院开设普通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由国际交流学院开设双语教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英双语教学),后者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设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授课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案。学生在报考时先确定大方向国际贸易专业,在入学后自行选择培养模式。在与选择双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学生的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肯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给出了好评。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了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巩固自身原有的英语水平,并在专业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方面也获得一定的提升。
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发展的困境
(一)开展全英教学具有局限性。中英结合或全英授课是目前双语教学的两种主要模式。其中,中英结合方式可以根据语言主次归纳为“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和“英文为主,中文为辅”两类。前者更适合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但缺点是学生所学的是基于中文的知识体系。后者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英语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知识体系,教师需要拥有娴熟的英文技能及充分的备课时间,同时对学生的外语水平的要求也相对提高。
相较于前两种方式,全英授课是双语教学最高级的开展方式。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全英文讲授,学生可以用英文的思维去理解专业知识体系,掌握在外语视角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才能实现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融合提高的目的。然而,这种方式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一些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生涩难懂,且本科阶段学生英文词汇水平有限,采用全英文授课,会使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进度。同时,学生来源的地区差异也为双语教学的实施带来一定难度。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在入学时对英语水平没有额外要求,来自区域不同的学生仍存在基础学习水平上的差距。一些初高中阶段未打好英语基础的本科层次学生未能拥有英文授课、英文试卷或英文答题所需要的丰富词汇量和专业素养。
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在双语教学课程中,原则上授课时应维持外语思维模式,使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教学较容易做到教学语言通俗化,讲授深入浅出。然而,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在需要介绍的概念或需要详细说明的定义上,全英文教学不一定能达到解释的效果,反而容易产生误解或迷惑。因此,母语作为解释语言仍然是必需的。如此看来,中英结合的双语教学仍然是当前较为适宜师生课堂沟通的方式。
(二)双语教学缺乏专业教材。与母语教学相比,双语教学对教材的选择要求应该更为严格。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合适的教材的选择面较窄,选择难度较大。国内双语教材种类较少,且大多译自国外优秀教材,但已有中译版本的外文教材内容较为陈旧,且脱离我国国情,更多的是采用他国视角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格伦·哈伯德等人所著《经济学》,最新版本为2016年7月第5版,在其原版中所举案例及分析均以美国为主观视角,中文版本完全忠实于原版翻译而来,没有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改编,一些内容与我国现实脱节,使学生产生困惑。
除此之外,外文原版教材的价格均较为昂贵,学生难以负担。同时,原版教材的难易程度也不适应本科层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若自行编写相应双语教材来适应教学需要,需要作者不仅具有扎实可靠的专业素养,有外语应用的专业水平,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存在较大的困难。 (三)师生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从学生角度看,日常生活中均使用母语交流,外语不是常用语言甚至很少使用。所以在全英文授課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所获取的知识点记忆不深或有信息上的缺漏。另外,当使用英文表达想法和观点时,中国学生倾向于先用中文思考后转述成英文。其中,关注点更多是放在翻译是否对应,语法是否正确。这种模式不利于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由于全英授课对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部分学生在受挫后其学习积极性降低,自信心渐弱,甚至产生自卑感放弃专业学习。
从教师角度看,任教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教学任务较重,目前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在课时相同的课程内,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准备和付出的更多,例如:撰写相应的教学大纲,配合生动的教学方式,配套难易相符的教学内容,考虑英语授课的方式和难度等。假若高等院校在绩效考核、教学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没有配套详细的激励机制,那么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工作压力会增加,同时会降低他们对双语教学的热情。
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改善教学环境,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首先,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充分使用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原版教材,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补充案例、新闻、练习等英文辅助材料,甚至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行编写部分章节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然而,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需要更多的工作量和学习量。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双语专业学习,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日常授课应该选取难度适宜的教学材料,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通过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积极发言,并认可学生获取的进步,向他们传递正能量,提升其自信心,加强学习动机。其次,高校对双语教学教师的工作考核计量应采取激励性的措施,如在课程工作量的计算和课时津贴标准上稍高于正常标准,或在教师职称评定、年终考核时给予相应倾斜,如此才能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有利于双语教师人才的发展。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研讨、教学方案交流、教学实践与观摩等活动,并进一步研究完善双语教学的课程质量评估体系。
(二)促进国际交流,培养高质量双语教学教师。适应双语教学的教师应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的专业知识,也应具备娴熟的外语应用技能。此外,应建立双语教学研究讨论组,对特定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教授方式等分享经验,提出建议。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大学之间以及国际的交流项目,让来自不同地域的教师相互观摩教学,或提供相关语言或专业方面的培训。
另外,在教师人才引进方面,可以关注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学者或是有经验的外籍教师。例如,梧州学院有针对性地选择经济类专业的外籍教师,其既可以教授英语语言应用类课程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说等,更多的是教授经济类课程如世界经济概论、国际经济学等,为学生提供新的讲授方式与多样化教学体验,丰富了专业及语言学习的方式。
(三)合理分班,探索恰当的双语教学方法。双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应该采用合理分班的方法,缩减班级的学生规模。一般班级应控制在30人以下或更少,形成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师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同时,分班应设置标准,不同的班级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差异及其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程度来确定双语教学的投入度,确定教学语言:中英结合或者全英授课。从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步向讨论式、参与式授课转变,课堂上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分析问题及总结发言,并尝试以英文表述为要求的随堂案例分析和课后案例研究。把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将英语式思维融入学生的讨论思考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其用英语思维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梧州学院采用留学生跟班教学的方式,在每一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专业中国学生班级都有留学生跟班上课,并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任务,设置有差异性的考核标准,为本国学生和留学生提供双语交流的环境,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语言上的沟通交流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多地突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校内语音室、实验室,通过国际贸易虚拟操作软件,模拟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单证缮制、信函写作等,提高学生的实务技能。同时,可以利用校外的实训基地,提供实训考察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中从事具体的涉外业务,用亲身经历把双语教学的内容实践化,更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双语教学整合。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专业,不应单单从普通国贸专业入手,应该是多学院多系部联合整合的结果。尤其是已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与国际贸易方向密不可分。两个专业的学生具有相似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交叉相似之处,实践平台具有相通性,所以具备整合的互补性优势。所谓“整合”,不单纯是用已有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材料,也包括整体双语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实践平台等方面的归纳融合。
相较而言,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缺陷,如语言类课程(主要为英语类课程)数量不足;专业选修课选择范围较小,缺乏配套的实验实训课程等。上述问题均可以通过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整合得到解决。如梧州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班,在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通过整合培养方案,融合专业类课程,增加了英语学习阶梯式课程。学生不再简单地学习通用的公共大学英语课程,而是更具专业化、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英语(商务)课程,在商务方向的引导下,把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英语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加深了理论课程与语言的实践运用之间的联系。同时,增加开设语言运用强化类课程,如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翻译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还配置选修课“第二外语”(越语、泰语、日语、德语任选一门),加深学习语言的趣味性,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该专业开设了多门双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跨文化商务谈判、世界经济概论、企业财务管理等,主要以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为主;还增加了进出口贸易模拟实训课程,在英文合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上也适当增加了实践时间或实训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专业应用水平,满足学生就业的实际能力需求。
综上所述,双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长期课题,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仍有改进创新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接受情况,灵活控制教学语言的使用比例,在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两方面协调整合,形成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应用相融合的教学环境,最终培养出既精通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蔡中华.“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6)
[2]刘伟良.基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
[3]杨静.国际贸易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6)
【作者简介】陆 璐(1991—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梧州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双语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74-03
近年来,双语教学课程发展迅速,各高校均力求通过改革创新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双语化。双语教学课程,不能仅仅理解为单纯的语言课程或使用外来语种授课的专业理论课。其不能取代正规的外语教学,也不应该降低专业课程及该学科的教育质量。除了最基本的学科能力和知识的掌握,学生还应该同时收获与专业相关的专业术语的外文词汇,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甚至更深层次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目前,專业课教学和外语课教学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普遍现状,所培养的人才往往是单一型:专业方向精通的人士,英语能力不强;能熟练应用英语的人,缺乏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来说,两种能力都必不可少,如何将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融合,一直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涉外方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理论,熟知国际贸易惯例,掌握国际贸易操作规程,善于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从学科角度来看,国际贸易的大部分理论最初源自西方,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著作均由外语翻译而来。同时,在国际贸易的实践环节,不管是引进外资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都需要既熟悉业务又精通外语的人才承担信函起草、商务谈判、合同签署、单证审查等工作。甚至是包含保险运输、货款支付、检验索赔、报关通关等进出口环节的操作,都对实践者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富有实践性、全球通用性、与国际最为接轨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应该通过实现“专业课程双语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原始语言环境,运用英语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目前,梧州学院开设两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中由经济管理学院开设普通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由国际交流学院开设双语教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英双语教学),后者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设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授课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案。学生在报考时先确定大方向国际贸易专业,在入学后自行选择培养模式。在与选择双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学生的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肯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给出了好评。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了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巩固自身原有的英语水平,并在专业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方面也获得一定的提升。
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发展的困境
(一)开展全英教学具有局限性。中英结合或全英授课是目前双语教学的两种主要模式。其中,中英结合方式可以根据语言主次归纳为“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和“英文为主,中文为辅”两类。前者更适合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但缺点是学生所学的是基于中文的知识体系。后者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英语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知识体系,教师需要拥有娴熟的英文技能及充分的备课时间,同时对学生的外语水平的要求也相对提高。
相较于前两种方式,全英授课是双语教学最高级的开展方式。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全英文讲授,学生可以用英文的思维去理解专业知识体系,掌握在外语视角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才能实现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融合提高的目的。然而,这种方式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一些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生涩难懂,且本科阶段学生英文词汇水平有限,采用全英文授课,会使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进度。同时,学生来源的地区差异也为双语教学的实施带来一定难度。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在入学时对英语水平没有额外要求,来自区域不同的学生仍存在基础学习水平上的差距。一些初高中阶段未打好英语基础的本科层次学生未能拥有英文授课、英文试卷或英文答题所需要的丰富词汇量和专业素养。
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在双语教学课程中,原则上授课时应维持外语思维模式,使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教学较容易做到教学语言通俗化,讲授深入浅出。然而,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在需要介绍的概念或需要详细说明的定义上,全英文教学不一定能达到解释的效果,反而容易产生误解或迷惑。因此,母语作为解释语言仍然是必需的。如此看来,中英结合的双语教学仍然是当前较为适宜师生课堂沟通的方式。
(二)双语教学缺乏专业教材。与母语教学相比,双语教学对教材的选择要求应该更为严格。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合适的教材的选择面较窄,选择难度较大。国内双语教材种类较少,且大多译自国外优秀教材,但已有中译版本的外文教材内容较为陈旧,且脱离我国国情,更多的是采用他国视角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格伦·哈伯德等人所著《经济学》,最新版本为2016年7月第5版,在其原版中所举案例及分析均以美国为主观视角,中文版本完全忠实于原版翻译而来,没有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改编,一些内容与我国现实脱节,使学生产生困惑。
除此之外,外文原版教材的价格均较为昂贵,学生难以负担。同时,原版教材的难易程度也不适应本科层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若自行编写相应双语教材来适应教学需要,需要作者不仅具有扎实可靠的专业素养,有外语应用的专业水平,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存在较大的困难。 (三)师生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从学生角度看,日常生活中均使用母语交流,外语不是常用语言甚至很少使用。所以在全英文授課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所获取的知识点记忆不深或有信息上的缺漏。另外,当使用英文表达想法和观点时,中国学生倾向于先用中文思考后转述成英文。其中,关注点更多是放在翻译是否对应,语法是否正确。这种模式不利于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由于全英授课对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部分学生在受挫后其学习积极性降低,自信心渐弱,甚至产生自卑感放弃专业学习。
从教师角度看,任教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教学任务较重,目前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在课时相同的课程内,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准备和付出的更多,例如:撰写相应的教学大纲,配合生动的教学方式,配套难易相符的教学内容,考虑英语授课的方式和难度等。假若高等院校在绩效考核、教学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没有配套详细的激励机制,那么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工作压力会增加,同时会降低他们对双语教学的热情。
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改善教学环境,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首先,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充分使用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原版教材,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补充案例、新闻、练习等英文辅助材料,甚至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行编写部分章节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然而,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需要更多的工作量和学习量。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双语专业学习,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日常授课应该选取难度适宜的教学材料,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通过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积极发言,并认可学生获取的进步,向他们传递正能量,提升其自信心,加强学习动机。其次,高校对双语教学教师的工作考核计量应采取激励性的措施,如在课程工作量的计算和课时津贴标准上稍高于正常标准,或在教师职称评定、年终考核时给予相应倾斜,如此才能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有利于双语教师人才的发展。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研讨、教学方案交流、教学实践与观摩等活动,并进一步研究完善双语教学的课程质量评估体系。
(二)促进国际交流,培养高质量双语教学教师。适应双语教学的教师应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的专业知识,也应具备娴熟的外语应用技能。此外,应建立双语教学研究讨论组,对特定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教授方式等分享经验,提出建议。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大学之间以及国际的交流项目,让来自不同地域的教师相互观摩教学,或提供相关语言或专业方面的培训。
另外,在教师人才引进方面,可以关注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学者或是有经验的外籍教师。例如,梧州学院有针对性地选择经济类专业的外籍教师,其既可以教授英语语言应用类课程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说等,更多的是教授经济类课程如世界经济概论、国际经济学等,为学生提供新的讲授方式与多样化教学体验,丰富了专业及语言学习的方式。
(三)合理分班,探索恰当的双语教学方法。双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应该采用合理分班的方法,缩减班级的学生规模。一般班级应控制在30人以下或更少,形成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师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同时,分班应设置标准,不同的班级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差异及其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程度来确定双语教学的投入度,确定教学语言:中英结合或者全英授课。从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步向讨论式、参与式授课转变,课堂上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分析问题及总结发言,并尝试以英文表述为要求的随堂案例分析和课后案例研究。把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将英语式思维融入学生的讨论思考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其用英语思维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梧州学院采用留学生跟班教学的方式,在每一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专业中国学生班级都有留学生跟班上课,并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任务,设置有差异性的考核标准,为本国学生和留学生提供双语交流的环境,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语言上的沟通交流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多地突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校内语音室、实验室,通过国际贸易虚拟操作软件,模拟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单证缮制、信函写作等,提高学生的实务技能。同时,可以利用校外的实训基地,提供实训考察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中从事具体的涉外业务,用亲身经历把双语教学的内容实践化,更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双语教学整合。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专业,不应单单从普通国贸专业入手,应该是多学院多系部联合整合的结果。尤其是已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与国际贸易方向密不可分。两个专业的学生具有相似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交叉相似之处,实践平台具有相通性,所以具备整合的互补性优势。所谓“整合”,不单纯是用已有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材料,也包括整体双语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实践平台等方面的归纳融合。
相较而言,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缺陷,如语言类课程(主要为英语类课程)数量不足;专业选修课选择范围较小,缺乏配套的实验实训课程等。上述问题均可以通过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整合得到解决。如梧州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班,在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通过整合培养方案,融合专业类课程,增加了英语学习阶梯式课程。学生不再简单地学习通用的公共大学英语课程,而是更具专业化、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英语(商务)课程,在商务方向的引导下,把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英语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加深了理论课程与语言的实践运用之间的联系。同时,增加开设语言运用强化类课程,如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翻译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还配置选修课“第二外语”(越语、泰语、日语、德语任选一门),加深学习语言的趣味性,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该专业开设了多门双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跨文化商务谈判、世界经济概论、企业财务管理等,主要以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为主;还增加了进出口贸易模拟实训课程,在英文合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上也适当增加了实践时间或实训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专业应用水平,满足学生就业的实际能力需求。
综上所述,双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长期课题,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仍有改进创新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接受情况,灵活控制教学语言的使用比例,在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两方面协调整合,形成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应用相融合的教学环境,最终培养出既精通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蔡中华.“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6)
[2]刘伟良.基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
[3]杨静.国际贸易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6)
【作者简介】陆 璐(1991—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梧州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