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向上流动的推进器,现代社会是以教育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接受更好更多的教育是进入更高社会阶层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才更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流动人口的参与和支持,而农村流动人口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对其教育培训。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教育问题。只有提高人力资本及职业技能,加强其个人修养,才能使其心理上、行为上、能力上不断接近市民生活。笔者叙述了我国当前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这些困境的粗浅建议。
关键词: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技能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数量的日渐庞大,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社会的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以及部分省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则明确指出:“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孩子教育,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已经落实的要完善政策,没有落实的要加快落实”。但要彻底解决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方付出极大的努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一、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教育现状
农村流动人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而出现的社会特殊流动群体。它在对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积极推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教育已经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
(一)农村流动人口学历整体水平偏低。目前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其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远远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据统计数据可知,从现有农村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看,他们中约有50%左右是初中文化程度,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甚少,具有大专以上高等学历的只占极微小的比例。
(二)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教育受限。据统计数据可知,目前对于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只是停留在如何让其能“进得来”(能在城里有学上)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让其“学得好”(与城里孩子一样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也就是说,现在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享有的受教育权还是不完整的、有折扣的。更有甚者,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在流入地不能得到保证,或因高额的赞助费,或因严格控制的入学名额,被迫将子女留在老家。
(三)农村流动人口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匮乏。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虽有普遍提高,但大部分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更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这与当前劳动力市场所需的人才(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要求严重不相适应,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大的压力。据统计数据可知,因为这个缘故的农村流动人口常常被被拒之就业门外。
(四)农村流动人口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淡漠。农村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水平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成正相关)。多数农村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就业不稳定,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也比较低,即使他们重视家庭教育,自身素质和水平有限,家庭教育往往是畸形的,很容易走向极端。多数家长一味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忽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致使家庭的教育职能丧失。
二、解决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构建农村流动人口培训体系,提升自身素质。首先是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的指导。政府应该转变理念,明确政策定位,把农村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完善法制建设,从根本上保障农村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的权利。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歧视与偏见,营造全社会重视农村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的良好氛围,给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心理支持。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的责任。创办农民工学校,提供培训机构保证。其次是政府加大对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增加政府公共支出的实际比例,以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水平。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二)实施因人而异的社会教育。首先是根据农村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基础性教育与实用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提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工作性质的教育培训内容,实施分层施教。注重质量,分类指导、优势互补。使农村流动人口在获得职业技能、文化素养提升的同时,加速市民化进程和城市适应能力的提高。其次是根据城镇化和市民化的要求,对农村流动人口进行公民素質教育与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能力水平,使之了解城市生活习惯、文化素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真正融入城市之中,成为新市民中的一员。对有创业能力与创业愿望且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流动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训,激发农村流动人口创业热情,鼓励其就地创业。
(三)加大经费筹措力度,保障农村流动人口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农村流动人口教育培训队伍越来越庞大,培训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指望政府包揽全部教育经费显然有点不太现实的。要化解这一矛盾首先是靠政府不断扩大经费投入,并使之制度化,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为此,政府应该大力推行社区教育和企业培训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和企业内部的各类教育资源,促进社区教育发展。其次是发挥社会办学力量,开放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在规范其管理的基础上,扩大培训范围,提升培训层次。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流动人口教育培训中来,从而解决其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形成“就业靠竞争,竞争靠技能,技能靠培训”的有效机制。既能增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服务意识,又有利于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农村流动人口素质,把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建设成为和谐家庭,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惠志娟.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续亚萍.非政府组织对农民工权益保障作用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
关键词: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技能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数量的日渐庞大,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社会的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以及部分省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则明确指出:“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孩子教育,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已经落实的要完善政策,没有落实的要加快落实”。但要彻底解决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方付出极大的努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一、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教育现状
农村流动人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而出现的社会特殊流动群体。它在对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积极推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教育已经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
(一)农村流动人口学历整体水平偏低。目前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其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远远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据统计数据可知,从现有农村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看,他们中约有50%左右是初中文化程度,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甚少,具有大专以上高等学历的只占极微小的比例。
(二)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教育受限。据统计数据可知,目前对于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只是停留在如何让其能“进得来”(能在城里有学上)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让其“学得好”(与城里孩子一样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也就是说,现在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享有的受教育权还是不完整的、有折扣的。更有甚者,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在流入地不能得到保证,或因高额的赞助费,或因严格控制的入学名额,被迫将子女留在老家。
(三)农村流动人口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匮乏。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虽有普遍提高,但大部分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更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这与当前劳动力市场所需的人才(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要求严重不相适应,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大的压力。据统计数据可知,因为这个缘故的农村流动人口常常被被拒之就业门外。
(四)农村流动人口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淡漠。农村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水平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成正相关)。多数农村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就业不稳定,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也比较低,即使他们重视家庭教育,自身素质和水平有限,家庭教育往往是畸形的,很容易走向极端。多数家长一味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忽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致使家庭的教育职能丧失。
二、解决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构建农村流动人口培训体系,提升自身素质。首先是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的指导。政府应该转变理念,明确政策定位,把农村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完善法制建设,从根本上保障农村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的权利。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歧视与偏见,营造全社会重视农村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的良好氛围,给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心理支持。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对农村流动人口教育与培训的责任。创办农民工学校,提供培训机构保证。其次是政府加大对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增加政府公共支出的实际比例,以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水平。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二)实施因人而异的社会教育。首先是根据农村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基础性教育与实用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提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工作性质的教育培训内容,实施分层施教。注重质量,分类指导、优势互补。使农村流动人口在获得职业技能、文化素养提升的同时,加速市民化进程和城市适应能力的提高。其次是根据城镇化和市民化的要求,对农村流动人口进行公民素質教育与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能力水平,使之了解城市生活习惯、文化素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真正融入城市之中,成为新市民中的一员。对有创业能力与创业愿望且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流动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训,激发农村流动人口创业热情,鼓励其就地创业。
(三)加大经费筹措力度,保障农村流动人口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农村流动人口教育培训队伍越来越庞大,培训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指望政府包揽全部教育经费显然有点不太现实的。要化解这一矛盾首先是靠政府不断扩大经费投入,并使之制度化,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为此,政府应该大力推行社区教育和企业培训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和企业内部的各类教育资源,促进社区教育发展。其次是发挥社会办学力量,开放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在规范其管理的基础上,扩大培训范围,提升培训层次。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流动人口教育培训中来,从而解决其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形成“就业靠竞争,竞争靠技能,技能靠培训”的有效机制。既能增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服务意识,又有利于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农村流动人口素质,把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建设成为和谐家庭,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惠志娟.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续亚萍.非政府组织对农民工权益保障作用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