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救援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7091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中国人的又一悲痛时刻——公元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中国云南鲁甸遭受百年最强震,震伤云南,震痛中国!
  滇东北乌蒙群山,灾害撕裂这片土地,创造新的残酷纪录——617人遇难,112人失踪,3100余人受伤,百万余人受灾!
  震区告急:这里人口稠密,乡村贫困,房屋大多倒塌,伤情严重,急需救援!
  震区告急:这里山高谷深,道路阻断,伤员急需治疗,群众急需生存物资!
  “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
  军令如山——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万余官兵,第一时间疾驰灾区,打响鲁甸抗震救灾攻坚战!
  外媒称,鲁甸地震是“对中国政府和军队灾害紧急应对能力的一次最大考验”!
  应急机制日趋成熟——
  联合指挥 协同高效
  生命至上,救人第一。
  黄金72小时,救援部队官兵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震后仅仅5分钟,龙头山镇人武部部长马真训立即召集部属,就地展开救灾。震后10分钟,第十四集团军派出先遣队携带专业救援器材向震中挺进!
  紧随其后,更多救灾部队向灾区疾驰而来。云南省军区、武警云南总队等部队大规模奔赴一线,展开救援……
  “5分钟速度”是一种必须,“5分钟速度”是一个缩影。人民军队的速度让世界惊叹。美联社评价称:“中国政府调动军队的速度比以前更快,军队的人员、重型装备到达灾区很早,救援行动展开得很迅速。”
  应急速度的背后,是反应迅捷的应急救援机制。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彝良地震,到今天的鲁甸地震,人民军队应急救援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磨合、优化、完善。
  震后第一时间,成都军区迅即启动应急指挥机制。军区司令员李作成、政委朱福熙赶往军区作战指挥中心,传达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要指示,并成立由李作成、朱福熙任指挥长的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基本指挥所,指派军区副司令员石香元带领军区前指飞赴灾区,统一组织军队和武警部队抗震救灾。
  开设在云南鲁甸人武部大院一座军用帐篷里,救灾一线的海量信息源源不断向前指汇聚。信息汇总、数据分析、军地磋商、任务部署、方案拟订……从指挥员到参谋,人人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相比于以往,这个指挥部的躯干大为缩小。但它的“大脑”更强、“神经”更灵敏了——大屏幕上,来自卫星、无人机传递的画面和数据随时为决策提供支撑;实时连线的前后方地质、救援、气象等各路专家,随时为决策提供咨询。一线官兵手持的北斗卫星电话,让前方灾情直达指挥部……
  指挥部从容的背后,是联合指挥、高度协同带来的高效运转。
  联合指挥,让军兵种并肩协同奋战。成都军区空军受命紧急派出大型运输机输送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第二炮兵、武警部队、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奔赴灾区,无条件听从调遣。成都军区副参谋长王秋生感慨地说:“参加救援的各支部队大局意识、联合意识很强,不管交给什么任务,从来不讲价钱!”
  高度协同,让“生命通道”无缝对接。空中飞行的空军运输机、陆航直升机,铁路上奔驰的救援专列,山路上铲挖的重型机械,公路上疾驶的救护车、运货车……这幅立体的生命线,保证了危重伤员被迅速运出,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到灾区。
  科学用兵思路明晰——
  需求对接 精确救援
  这是一次精确的物资发放——
  8月6日,由总部统一协调的500台发电机首批刚一空运到昭通,联合指挥部便根据地方交来的需求清单,迅速将发电机送到需要的村寨。
  这是一次精确的兵力部署——
  从北京乘专机刚一落地,第三十八集团军工兵团组成的国家救援队便接到第一道命令:火速赶赴重灾区——震中龙头山镇银屏村。
  这一次救灾,以往常见的兵力扎堆现象不见了。几乎每一支救灾部队在第一时间都被指派到了相应的点位上——
  第十四集团军大部队抵达鲁甸后,接到兵分四路的命令,赶赴龙头山镇、沙坝乡、火德红乡、包谷垴乡;
  武警部队、成都军区两个工兵团以及第二炮兵部队,被重点摆在巧家县到龙头山镇、鲁甸县到龙头山镇、鲁甸县到火德红乡、巧家县老店镇到牛栏江堰塞湖等交通主通道上,突击打通生命线。
  在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一幅救灾兵力部署图引起我的注意。这幅图按照三个责任区,清晰地显示了摆布在救灾一线万余官兵的战位。让人惊讶的是,这幅兵力部署图并不是静态的,每天都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微调。
  王秋生副参谋长说:“指挥部层面,我们每天都会召开军地联席协调会,相互通报需求和兵力部署情况;一线救灾部队层面,每一级指挥机构,都是军地人员交叉配置,随时沟通需求。此外,我们还会根据突发情况,迅速调整兵力部署和物资投放。”
  越是心急如焚,越要科学用兵。鲁甸救援理念的最大升级,便是“科学用兵”:
  ——就近用兵,驻地部队多路立体并进。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针对受灾位置和交通条件,考虑部队的机动距离,就近调集最近兵力。不少救援部队从附近的训练基地直接转入救援。
  ——重点用兵,优先使用有救灾经验部队。第十三集团军、武警交通部队、国家救援队……笔者在震区一路采访,碰到不少在汶川、芦山、彝良地震救援中出现的熟悉身影。这是奋不顾身的身影,更是从容不迫的身影。
  一次灾难,便是一次洗礼;一次灾难,便是一次检验。
  科学用兵,让救灾更为有序;精确用兵,让救灾更为有力!
  专业力量空前投入——
  多路精兵 尽显其能
  红石岩村村民杨红刚不会想到,一觉醒来,救命的物资会从天而降!
  8月8日,两架直升机对震区八宝村、龙井村、红石岩村等地面部队进入特别困难的单家独户定点空投帐篷、棉被、水、食品等生活必需品。   自8月4日紧急起飞勇闯地震重灾区以来,成都军区某陆航旅所属的10架直升机的轰鸣声,便响彻在鲁甸震区上空。起飞,降落,装卸——每天近百次的起落架次,直升机飞行的密度之大,前所未有。
  直升机,只是此次鲁甸地震专业化救援的一个缩影。行进在悬崖和山谷里的村寨,闯进眼帘的救援官兵的服装颜色从未如此丰富:绿色,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迷彩服颜色;红色,导弹工程兵的钢盔颜色;白色,医疗救护队员圣洁的制服颜色;橙色,国家救援队和武警消防官兵专业救护服颜色;蓝色,防化部队防护服颜色……每一种颜色的背后,都是一支专业化的救援精兵——“专业队来了!”几年前,“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如今,由第三十八集团军、第十三集团军、第十四集团军等多支工兵团组成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此次鲁甸救援。武警水电部队第一时间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火速调集水工、爆破、地质、测绘等专业技术骨干。
  医疗分队的表现可圈可点。由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等组成的4个野战医院和19支医疗分队进村入户,仅前4天就收治伤员8000余人次;由成都军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组成的4支防疫队以及第十四集团军防化团组成的防疫消毒专业团队,地毯式全天候消毒,全力打好防疫硬仗。
  不仅是救援人员专业化,灾区路面上的各种车辆装备、重型机械,显示了此次抗震救灾装备的专业化升级。这次救灾共出动指控、车辆、工程、防化、舟桥、专业救援、空军陆航飞行装备等七大类装备万余件,大型装备1368台,动用15个作业面的地震专业救援装备,包括搜索、破拆、顶撑、营救等设备930余件,几乎涵盖了救灾应急所需各型各类装备。
  科技也成为此次抗震救灾的“千里眼”。武警黄金部队首次动用四旋翼无人机参与救援,为合理分配力量、确定救灾地点、选择救援路线、畅通指挥系统、搜救转移受灾群众提供了高效准确的信息参考;国家救援队携带了160件(套)声波、光学、电磁、热成像生命探测仪等先进装备和专业搜救犬,救援效率大为提高。
  各路精兵,全副武装,尽显其能。
  8月6日,随着通往鲁甸县火德红乡堰塞湖道路的抢通,如何把武警水电部队的大型工程机械设备运到堰塞湖的堵塞口成为新的难题!关键时刻,第十三集团军某工兵团官兵迅速在湖面架设起载重60吨的漕渡门桥,成功打通了牛栏山堰塞湖排险的“最后一公里”,打赢了这场关键战役!
  现场目睹这一幕的云南省省委书记秦光荣感叹:“工兵团不愧是专业队,真是雪中送炭!”
其他文献
“星”语录:“这件事总要有人做,即使花上20年,我也要坚持做下去。”  “星”荣誉:郑毅,男,某所二室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总装“115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防化技术专家组专家,主持完成11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0项。  每年冬至,太阳光直射地球南回归线,北半球这天黑夜最长,白昼最短,是进行卫星地面观测的好时机。2010年冬至,凌晨4
期刊
桌上摆着各类中外书籍,话不多却句句分量十足,专家型领导,是我们采访院长最直接的印象。这位从防化兵成长起来的领导,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对自己工作最朴实的理解和定位。担当精神,忧患意识,让他引领着防化科研不断向前迈进。从中,我们也重新认识了防化兵,重新认识了防化科研。  解放军生活:今年是防化研究院建院60周年。我们了解到,防化科研在我军战斗力生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您能介绍一下研究院为我军防化
期刊
“星”语录:“如果科学研究是一座摩天大厦,那么基础研究就是这摩天大厦的地基,只有过了理论关,大厦才能稳固。”  “星”荣誉:李磊,男,某所三室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总装“双百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和“115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力学专业同行评议专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余篇。  在防化研究院某研究所,一个3年前的科研项目至
期刊
从小立志“横戈马上行”的我穿上绿军装,成为某师司令部直属队的一名新兵。新兵训练时,虽然身体素质好,各项训练遥遥领先,但由于个性太强,三天两头惹事,一度被认为是“刺头兵”。新兵下连,军事训练考核名列前茅的我被分到师教导队炊事班,成了一名炊事员。穿上厨师服、挽袖掌大勺,我像一匹渴望驰骋沙场的战马被关进笼子里一样难受。心想:既然被打入“冷宫”,那就“破罐子破摔”呗,很快我称病压起了床板。  一天,战友陈
期刊
“我‘当兵’的时候被评为连队最佳内务!”  “我获得连队理论达人的称号呢!”  “我当兵半个月,体重减了五公斤,混熟了以后他们都叫我减肥达人。”  乍一看,大家一定以为是几个新兵在晒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可是再一看交谈者肩上的星星、胸前的资历章,都是一些当兵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机关领导干部,他们彼此交谈怎么会晒起这些新兵的成绩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组照片来回顾一年多以来,领导和机关干部们的“列兵
期刊
“星”语录:“爱心助学这件事做起来真有点‘上瘾’,没想到一干就是7年,当年的‘小不点’都长成‘小大人’啦!”  “星”荣誉:张敏,女,某研究室工程师,总装“1153”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研究室某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被总装备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先进个人。  今年春节刚过,一封来自山西原平失学儿童亢丽英的感谢信寄到了防化研究院某研究室工程师张敏的手中。“张叔叔,新学
期刊
10多年来,北海舰队某船先后7次赴远海战备值班,每次持续近半年时间,官兵们远离部队驻地,远离亲人家庭,坚守一方海域,在大海上犁出忠诚航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赴远海战备值班,时间跨度长、生活困难多,无时无刻不是对官兵的意志品质进行考验。北海舰队某船官兵坚决听从指挥,携手攻坚克难,连续11年被上级评为先进舰连,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军事训练一级单位,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牵挂  “不好
期刊
【这样的我】  我来自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是从小就喜欢吃麻辣火锅的川妹子,也许是辣椒吃多的缘故,培养了我敢说敢做的泼辣性格。离开大学校园告别学习8年的舞蹈,开始自己在军营的追梦之旅,我坚信凭借自己勇往直前的泼辣性格,就一定能演绎精彩的军旅人生。  【魅力评语】  作为一名列兵,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只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聪明而又有灵性的你已绽放出美丽的色彩。你是旅晚会舞台上的领舞,用青春的舞
期刊
“星”语录:“我没想过自己成为一名发明家,履行使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的科研项目尽管不是什么巨大工程,却是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星”荣誉:马兰,女,某所一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被中国发明协会评为“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同时被授予“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被总装备部评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科技创新贡献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发明专利10余项。  初识马兰,虽说她没有马兰花的婀
期刊
在茫茫的海平面上,灯塔就是永远明亮的航行坐标。青岛海边有一个老兵,守着一座百年灯塔,已有38载。38年的时光在一个人的人生中何其漫长,但这盏38年不曾熄灭的灯光却不知在大海上指引了多少船舶前行的航程。  灯塔是大海会说话的眼睛,是船舶海上航行的“指针”。因此,很多船舶在通过灯塔的时候,都会向灯塔和灯塔守护人鸣笛致敬,因为没了灯塔,船舶很可能迷失前行的方向。  57岁的“掌塔人”  团岛灯塔位于青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