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中国人的又一悲痛时刻——公元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中国云南鲁甸遭受百年最强震,震伤云南,震痛中国!
滇东北乌蒙群山,灾害撕裂这片土地,创造新的残酷纪录——617人遇难,112人失踪,3100余人受伤,百万余人受灾!
震区告急:这里人口稠密,乡村贫困,房屋大多倒塌,伤情严重,急需救援!
震区告急:这里山高谷深,道路阻断,伤员急需治疗,群众急需生存物资!
“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
军令如山——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万余官兵,第一时间疾驰灾区,打响鲁甸抗震救灾攻坚战!
外媒称,鲁甸地震是“对中国政府和军队灾害紧急应对能力的一次最大考验”!
应急机制日趋成熟——
联合指挥 协同高效
生命至上,救人第一。
黄金72小时,救援部队官兵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震后仅仅5分钟,龙头山镇人武部部长马真训立即召集部属,就地展开救灾。震后10分钟,第十四集团军派出先遣队携带专业救援器材向震中挺进!
紧随其后,更多救灾部队向灾区疾驰而来。云南省军区、武警云南总队等部队大规模奔赴一线,展开救援……
“5分钟速度”是一种必须,“5分钟速度”是一个缩影。人民军队的速度让世界惊叹。美联社评价称:“中国政府调动军队的速度比以前更快,军队的人员、重型装备到达灾区很早,救援行动展开得很迅速。”
应急速度的背后,是反应迅捷的应急救援机制。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彝良地震,到今天的鲁甸地震,人民军队应急救援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磨合、优化、完善。
震后第一时间,成都军区迅即启动应急指挥机制。军区司令员李作成、政委朱福熙赶往军区作战指挥中心,传达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要指示,并成立由李作成、朱福熙任指挥长的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基本指挥所,指派军区副司令员石香元带领军区前指飞赴灾区,统一组织军队和武警部队抗震救灾。
开设在云南鲁甸人武部大院一座军用帐篷里,救灾一线的海量信息源源不断向前指汇聚。信息汇总、数据分析、军地磋商、任务部署、方案拟订……从指挥员到参谋,人人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相比于以往,这个指挥部的躯干大为缩小。但它的“大脑”更强、“神经”更灵敏了——大屏幕上,来自卫星、无人机传递的画面和数据随时为决策提供支撑;实时连线的前后方地质、救援、气象等各路专家,随时为决策提供咨询。一线官兵手持的北斗卫星电话,让前方灾情直达指挥部……
指挥部从容的背后,是联合指挥、高度协同带来的高效运转。
联合指挥,让军兵种并肩协同奋战。成都军区空军受命紧急派出大型运输机输送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第二炮兵、武警部队、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奔赴灾区,无条件听从调遣。成都军区副参谋长王秋生感慨地说:“参加救援的各支部队大局意识、联合意识很强,不管交给什么任务,从来不讲价钱!”
高度协同,让“生命通道”无缝对接。空中飞行的空军运输机、陆航直升机,铁路上奔驰的救援专列,山路上铲挖的重型机械,公路上疾驶的救护车、运货车……这幅立体的生命线,保证了危重伤员被迅速运出,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到灾区。
科学用兵思路明晰——
需求对接 精确救援
这是一次精确的物资发放——
8月6日,由总部统一协调的500台发电机首批刚一空运到昭通,联合指挥部便根据地方交来的需求清单,迅速将发电机送到需要的村寨。
这是一次精确的兵力部署——
从北京乘专机刚一落地,第三十八集团军工兵团组成的国家救援队便接到第一道命令:火速赶赴重灾区——震中龙头山镇银屏村。
这一次救灾,以往常见的兵力扎堆现象不见了。几乎每一支救灾部队在第一时间都被指派到了相应的点位上——
第十四集团军大部队抵达鲁甸后,接到兵分四路的命令,赶赴龙头山镇、沙坝乡、火德红乡、包谷垴乡;
武警部队、成都军区两个工兵团以及第二炮兵部队,被重点摆在巧家县到龙头山镇、鲁甸县到龙头山镇、鲁甸县到火德红乡、巧家县老店镇到牛栏江堰塞湖等交通主通道上,突击打通生命线。
在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一幅救灾兵力部署图引起我的注意。这幅图按照三个责任区,清晰地显示了摆布在救灾一线万余官兵的战位。让人惊讶的是,这幅兵力部署图并不是静态的,每天都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微调。
王秋生副参谋长说:“指挥部层面,我们每天都会召开军地联席协调会,相互通报需求和兵力部署情况;一线救灾部队层面,每一级指挥机构,都是军地人员交叉配置,随时沟通需求。此外,我们还会根据突发情况,迅速调整兵力部署和物资投放。”
越是心急如焚,越要科学用兵。鲁甸救援理念的最大升级,便是“科学用兵”:
——就近用兵,驻地部队多路立体并进。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针对受灾位置和交通条件,考虑部队的机动距离,就近调集最近兵力。不少救援部队从附近的训练基地直接转入救援。
——重点用兵,优先使用有救灾经验部队。第十三集团军、武警交通部队、国家救援队……笔者在震区一路采访,碰到不少在汶川、芦山、彝良地震救援中出现的熟悉身影。这是奋不顾身的身影,更是从容不迫的身影。
一次灾难,便是一次洗礼;一次灾难,便是一次检验。
科学用兵,让救灾更为有序;精确用兵,让救灾更为有力!
专业力量空前投入——
多路精兵 尽显其能
红石岩村村民杨红刚不会想到,一觉醒来,救命的物资会从天而降!
8月8日,两架直升机对震区八宝村、龙井村、红石岩村等地面部队进入特别困难的单家独户定点空投帐篷、棉被、水、食品等生活必需品。 自8月4日紧急起飞勇闯地震重灾区以来,成都军区某陆航旅所属的10架直升机的轰鸣声,便响彻在鲁甸震区上空。起飞,降落,装卸——每天近百次的起落架次,直升机飞行的密度之大,前所未有。
直升机,只是此次鲁甸地震专业化救援的一个缩影。行进在悬崖和山谷里的村寨,闯进眼帘的救援官兵的服装颜色从未如此丰富:绿色,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迷彩服颜色;红色,导弹工程兵的钢盔颜色;白色,医疗救护队员圣洁的制服颜色;橙色,国家救援队和武警消防官兵专业救护服颜色;蓝色,防化部队防护服颜色……每一种颜色的背后,都是一支专业化的救援精兵——“专业队来了!”几年前,“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如今,由第三十八集团军、第十三集团军、第十四集团军等多支工兵团组成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此次鲁甸救援。武警水电部队第一时间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火速调集水工、爆破、地质、测绘等专业技术骨干。
医疗分队的表现可圈可点。由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等组成的4个野战医院和19支医疗分队进村入户,仅前4天就收治伤员8000余人次;由成都军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组成的4支防疫队以及第十四集团军防化团组成的防疫消毒专业团队,地毯式全天候消毒,全力打好防疫硬仗。
不仅是救援人员专业化,灾区路面上的各种车辆装备、重型机械,显示了此次抗震救灾装备的专业化升级。这次救灾共出动指控、车辆、工程、防化、舟桥、专业救援、空军陆航飞行装备等七大类装备万余件,大型装备1368台,动用15个作业面的地震专业救援装备,包括搜索、破拆、顶撑、营救等设备930余件,几乎涵盖了救灾应急所需各型各类装备。
科技也成为此次抗震救灾的“千里眼”。武警黄金部队首次动用四旋翼无人机参与救援,为合理分配力量、确定救灾地点、选择救援路线、畅通指挥系统、搜救转移受灾群众提供了高效准确的信息参考;国家救援队携带了160件(套)声波、光学、电磁、热成像生命探测仪等先进装备和专业搜救犬,救援效率大为提高。
各路精兵,全副武装,尽显其能。
8月6日,随着通往鲁甸县火德红乡堰塞湖道路的抢通,如何把武警水电部队的大型工程机械设备运到堰塞湖的堵塞口成为新的难题!关键时刻,第十三集团军某工兵团官兵迅速在湖面架设起载重60吨的漕渡门桥,成功打通了牛栏山堰塞湖排险的“最后一公里”,打赢了这场关键战役!
现场目睹这一幕的云南省省委书记秦光荣感叹:“工兵团不愧是专业队,真是雪中送炭!”
滇东北乌蒙群山,灾害撕裂这片土地,创造新的残酷纪录——617人遇难,112人失踪,3100余人受伤,百万余人受灾!
震区告急:这里人口稠密,乡村贫困,房屋大多倒塌,伤情严重,急需救援!
震区告急:这里山高谷深,道路阻断,伤员急需治疗,群众急需生存物资!
“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
军令如山——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万余官兵,第一时间疾驰灾区,打响鲁甸抗震救灾攻坚战!
外媒称,鲁甸地震是“对中国政府和军队灾害紧急应对能力的一次最大考验”!
应急机制日趋成熟——
联合指挥 协同高效
生命至上,救人第一。
黄金72小时,救援部队官兵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震后仅仅5分钟,龙头山镇人武部部长马真训立即召集部属,就地展开救灾。震后10分钟,第十四集团军派出先遣队携带专业救援器材向震中挺进!
紧随其后,更多救灾部队向灾区疾驰而来。云南省军区、武警云南总队等部队大规模奔赴一线,展开救援……
“5分钟速度”是一种必须,“5分钟速度”是一个缩影。人民军队的速度让世界惊叹。美联社评价称:“中国政府调动军队的速度比以前更快,军队的人员、重型装备到达灾区很早,救援行动展开得很迅速。”
应急速度的背后,是反应迅捷的应急救援机制。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彝良地震,到今天的鲁甸地震,人民军队应急救援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磨合、优化、完善。
震后第一时间,成都军区迅即启动应急指挥机制。军区司令员李作成、政委朱福熙赶往军区作战指挥中心,传达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要指示,并成立由李作成、朱福熙任指挥长的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基本指挥所,指派军区副司令员石香元带领军区前指飞赴灾区,统一组织军队和武警部队抗震救灾。
开设在云南鲁甸人武部大院一座军用帐篷里,救灾一线的海量信息源源不断向前指汇聚。信息汇总、数据分析、军地磋商、任务部署、方案拟订……从指挥员到参谋,人人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相比于以往,这个指挥部的躯干大为缩小。但它的“大脑”更强、“神经”更灵敏了——大屏幕上,来自卫星、无人机传递的画面和数据随时为决策提供支撑;实时连线的前后方地质、救援、气象等各路专家,随时为决策提供咨询。一线官兵手持的北斗卫星电话,让前方灾情直达指挥部……
指挥部从容的背后,是联合指挥、高度协同带来的高效运转。
联合指挥,让军兵种并肩协同奋战。成都军区空军受命紧急派出大型运输机输送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第二炮兵、武警部队、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奔赴灾区,无条件听从调遣。成都军区副参谋长王秋生感慨地说:“参加救援的各支部队大局意识、联合意识很强,不管交给什么任务,从来不讲价钱!”
高度协同,让“生命通道”无缝对接。空中飞行的空军运输机、陆航直升机,铁路上奔驰的救援专列,山路上铲挖的重型机械,公路上疾驶的救护车、运货车……这幅立体的生命线,保证了危重伤员被迅速运出,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到灾区。
科学用兵思路明晰——
需求对接 精确救援
这是一次精确的物资发放——
8月6日,由总部统一协调的500台发电机首批刚一空运到昭通,联合指挥部便根据地方交来的需求清单,迅速将发电机送到需要的村寨。
这是一次精确的兵力部署——
从北京乘专机刚一落地,第三十八集团军工兵团组成的国家救援队便接到第一道命令:火速赶赴重灾区——震中龙头山镇银屏村。
这一次救灾,以往常见的兵力扎堆现象不见了。几乎每一支救灾部队在第一时间都被指派到了相应的点位上——
第十四集团军大部队抵达鲁甸后,接到兵分四路的命令,赶赴龙头山镇、沙坝乡、火德红乡、包谷垴乡;
武警部队、成都军区两个工兵团以及第二炮兵部队,被重点摆在巧家县到龙头山镇、鲁甸县到龙头山镇、鲁甸县到火德红乡、巧家县老店镇到牛栏江堰塞湖等交通主通道上,突击打通生命线。
在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一幅救灾兵力部署图引起我的注意。这幅图按照三个责任区,清晰地显示了摆布在救灾一线万余官兵的战位。让人惊讶的是,这幅兵力部署图并不是静态的,每天都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微调。
王秋生副参谋长说:“指挥部层面,我们每天都会召开军地联席协调会,相互通报需求和兵力部署情况;一线救灾部队层面,每一级指挥机构,都是军地人员交叉配置,随时沟通需求。此外,我们还会根据突发情况,迅速调整兵力部署和物资投放。”
越是心急如焚,越要科学用兵。鲁甸救援理念的最大升级,便是“科学用兵”:
——就近用兵,驻地部队多路立体并进。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针对受灾位置和交通条件,考虑部队的机动距离,就近调集最近兵力。不少救援部队从附近的训练基地直接转入救援。
——重点用兵,优先使用有救灾经验部队。第十三集团军、武警交通部队、国家救援队……笔者在震区一路采访,碰到不少在汶川、芦山、彝良地震救援中出现的熟悉身影。这是奋不顾身的身影,更是从容不迫的身影。
一次灾难,便是一次洗礼;一次灾难,便是一次检验。
科学用兵,让救灾更为有序;精确用兵,让救灾更为有力!
专业力量空前投入——
多路精兵 尽显其能
红石岩村村民杨红刚不会想到,一觉醒来,救命的物资会从天而降!
8月8日,两架直升机对震区八宝村、龙井村、红石岩村等地面部队进入特别困难的单家独户定点空投帐篷、棉被、水、食品等生活必需品。 自8月4日紧急起飞勇闯地震重灾区以来,成都军区某陆航旅所属的10架直升机的轰鸣声,便响彻在鲁甸震区上空。起飞,降落,装卸——每天近百次的起落架次,直升机飞行的密度之大,前所未有。
直升机,只是此次鲁甸地震专业化救援的一个缩影。行进在悬崖和山谷里的村寨,闯进眼帘的救援官兵的服装颜色从未如此丰富:绿色,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迷彩服颜色;红色,导弹工程兵的钢盔颜色;白色,医疗救护队员圣洁的制服颜色;橙色,国家救援队和武警消防官兵专业救护服颜色;蓝色,防化部队防护服颜色……每一种颜色的背后,都是一支专业化的救援精兵——“专业队来了!”几年前,“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如今,由第三十八集团军、第十三集团军、第十四集团军等多支工兵团组成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此次鲁甸救援。武警水电部队第一时间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火速调集水工、爆破、地质、测绘等专业技术骨干。
医疗分队的表现可圈可点。由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等组成的4个野战医院和19支医疗分队进村入户,仅前4天就收治伤员8000余人次;由成都军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组成的4支防疫队以及第十四集团军防化团组成的防疫消毒专业团队,地毯式全天候消毒,全力打好防疫硬仗。
不仅是救援人员专业化,灾区路面上的各种车辆装备、重型机械,显示了此次抗震救灾装备的专业化升级。这次救灾共出动指控、车辆、工程、防化、舟桥、专业救援、空军陆航飞行装备等七大类装备万余件,大型装备1368台,动用15个作业面的地震专业救援装备,包括搜索、破拆、顶撑、营救等设备930余件,几乎涵盖了救灾应急所需各型各类装备。
科技也成为此次抗震救灾的“千里眼”。武警黄金部队首次动用四旋翼无人机参与救援,为合理分配力量、确定救灾地点、选择救援路线、畅通指挥系统、搜救转移受灾群众提供了高效准确的信息参考;国家救援队携带了160件(套)声波、光学、电磁、热成像生命探测仪等先进装备和专业搜救犬,救援效率大为提高。
各路精兵,全副武装,尽显其能。
8月6日,随着通往鲁甸县火德红乡堰塞湖道路的抢通,如何把武警水电部队的大型工程机械设备运到堰塞湖的堵塞口成为新的难题!关键时刻,第十三集团军某工兵团官兵迅速在湖面架设起载重60吨的漕渡门桥,成功打通了牛栏山堰塞湖排险的“最后一公里”,打赢了这场关键战役!
现场目睹这一幕的云南省省委书记秦光荣感叹:“工兵团不愧是专业队,真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