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让学生觉得朗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感到学习语言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还要让这种乐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动力,从而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使朗读教学达到最高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究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都能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其写作能力一般来说也是强的,特别是凡朗读正确流畅的,其作文语句一般也是通顺,流畅的;凡朗读中添字、漏字、破读、重读多的,其作文语病一定较多。这就说明朗读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感和语文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看到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形式教育。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起来效果不佳。因此我总结了一些朗读教学的问题及改善的方法:
一、保证学生朗读时间,精讲多读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了,教师的讲就必然少了。时间少了就只能精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
二、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所以,在朗读训练时,应该引导学生采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朗读。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时,就可引导学生抓住体现邓爷爷植树过程的几个句子进行品读。“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不肯休息”,可抓住“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进行品读体会。对“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则要抓住“挑选”、“小心”、“挥锹”进行品读。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练,体会到邓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由此,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诵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在课堂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以朗读小组为单位,由朗读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引发竞争意识;也可随时点拨、指导,调整情绪,使之产生激情。当教师把方法教给孩子们以后,就让他们自己去练习,由小组按照上面确定的朗读标准,进行评价,看谁朗读得最好。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五、多样的朗读方式,渗透朗读技巧
一年级学生的朗读技巧比较薄弱,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朗读技巧,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注重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并注重范读、领读和提示性的引读。要让朗读溶“导”、“练”于一炉,而不是“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读出高兴的语气”这样毫无落实地指导。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学生的不同程度,采用范读、领读或提示性引读等不同的“导”。如教学《美丽的小路》这课,可通过教师范读“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这三个句子。让学生注意听,比较带有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句子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再自由练读,体会,比较,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朗读技巧。此外,教师领着学生朗读,也非常适用于低年级,特别是对于一些较长的、学生容易读错的句子。这时,教师就可领着学生多次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读的次数多了,读成了破句的现象自然就消失了。
其次,教师还可进行提示性引读。如朗读《松鼠和松果》第一自然段时,师读“松鼠--”,学生接“聪明活泼”;师读“学会了--”,生接“摘松果吃”;师读“他高高兴兴地--”,生接“起进大森林”……通过这样引读,学生很容易就把新课读熟了。总之,教师要注重不同形式的“导读”,让学生在导读中不断地练读,从而掌握朗读技巧。
六、让学生读够、读懂、读透
如果学生将一篇课文读懂、读透了,那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一定要保证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要让全班学生都能读够、读懂、读透。同时,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朗读代替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代替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真正做到课堂上“书声琅琅”。此外,还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让学生说说哪里读得好,哪里还有待加强,应该怎样读,等等。由此,强化朗读的评价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倾听、评价中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
当然,朗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仅就我个人的见解发表一个看法。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究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都能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其写作能力一般来说也是强的,特别是凡朗读正确流畅的,其作文语句一般也是通顺,流畅的;凡朗读中添字、漏字、破读、重读多的,其作文语病一定较多。这就说明朗读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感和语文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看到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形式教育。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起来效果不佳。因此我总结了一些朗读教学的问题及改善的方法:
一、保证学生朗读时间,精讲多读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了,教师的讲就必然少了。时间少了就只能精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
二、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所以,在朗读训练时,应该引导学生采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朗读。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时,就可引导学生抓住体现邓爷爷植树过程的几个句子进行品读。“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不肯休息”,可抓住“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进行品读体会。对“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则要抓住“挑选”、“小心”、“挥锹”进行品读。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练,体会到邓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由此,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诵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在课堂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以朗读小组为单位,由朗读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引发竞争意识;也可随时点拨、指导,调整情绪,使之产生激情。当教师把方法教给孩子们以后,就让他们自己去练习,由小组按照上面确定的朗读标准,进行评价,看谁朗读得最好。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五、多样的朗读方式,渗透朗读技巧
一年级学生的朗读技巧比较薄弱,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朗读技巧,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注重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并注重范读、领读和提示性的引读。要让朗读溶“导”、“练”于一炉,而不是“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读出高兴的语气”这样毫无落实地指导。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学生的不同程度,采用范读、领读或提示性引读等不同的“导”。如教学《美丽的小路》这课,可通过教师范读“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这三个句子。让学生注意听,比较带有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句子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再自由练读,体会,比较,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朗读技巧。此外,教师领着学生朗读,也非常适用于低年级,特别是对于一些较长的、学生容易读错的句子。这时,教师就可领着学生多次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读的次数多了,读成了破句的现象自然就消失了。
其次,教师还可进行提示性引读。如朗读《松鼠和松果》第一自然段时,师读“松鼠--”,学生接“聪明活泼”;师读“学会了--”,生接“摘松果吃”;师读“他高高兴兴地--”,生接“起进大森林”……通过这样引读,学生很容易就把新课读熟了。总之,教师要注重不同形式的“导读”,让学生在导读中不断地练读,从而掌握朗读技巧。
六、让学生读够、读懂、读透
如果学生将一篇课文读懂、读透了,那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一定要保证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要让全班学生都能读够、读懂、读透。同时,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朗读代替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代替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真正做到课堂上“书声琅琅”。此外,还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让学生说说哪里读得好,哪里还有待加强,应该怎样读,等等。由此,强化朗读的评价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倾听、评价中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
当然,朗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仅就我个人的见解发表一个看法。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