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唐代文学家。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元稹的创作,以诗的成就最大。他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
东晋诗人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元稹的《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十分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至陶渊明家之感。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这里将植菊的地方自比“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诗人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繞”“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其爱菊之情,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然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自开放,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凋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刻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情,即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欣赏与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东晋诗人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元稹的《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十分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至陶渊明家之感。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这里将植菊的地方自比“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诗人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繞”“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其爱菊之情,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然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自开放,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凋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刻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情,即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欣赏与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