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思考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li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笔者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为新课程的高中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传统教学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笔者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
   社会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提出了什么要求?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笔者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应该被忽视。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以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以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效果不理想。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
其他文献
高性能纤维以其高强、高模、耐高温特性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对照研究了两种高性能纤维PBO和Kermel的热学性能。发现在100,200,300,400℃下处理1.5h,两种高性能纤维的强度和断裂伸
1、机械采棉与棉花品种不相配套。有些棉花品种存在吐絮不畅、卡壳、含絮率强等现象;有些棉花品种第一果枝始节高度在20cm以下,如标杂A1、富全3号、冀杂3268等;还有个别品种易倒
玉米在整个生育期中遭遇多种病虫害的危害,防治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采取长效治理、应急防治相结合治理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物理、生物、化学防治,将重大病虫
玉米粗缩病(MRDV)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重要的病害,该病害主要由介体灰飞虱传播,侵染的植株表现严重矮化和叶片浓绿等病症。在农技推广和植保工作中,我们总结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
过去的十年,对酶、催化漂白及超声波应用于棉前处理工艺的研究非常多,但目前在工业上的应用仍然很少,主要原因在于对酶催化工艺理论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缺乏。基于近年来纺织品低温
玉米是国内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中粘玉米属于特用型玉米,与普遍玉米相比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价值更高的特点。
根据棉花不同生育时期的特点,因苗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栽培管理技术,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进品质的目的。
有机硅的发展使在连续的工艺中生产很薄的薄膜(〈50μm)成为可能。薄膜在罗拉之间的转移可以不用防护箔片。与直接涂层的材料可能出现气泡和针孔等瑕疵相比,这种独立的薄膜产品
由于棉花在不同生育期的特点不同.所以对于不同的地区要因苗制宜的采取不同的栽培管理技术来满足棉花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而使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会得到提高。
研究了水处理对织物外观和部分织物性能的影响。织物选用由两种不同线密度的纱线(分别为29.5tex和19.7tex)制备的20块平纹棉针织物,水处理(0、5、15和25次水洗)之后,测试对织物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