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促进教学对话的关键,尤其对于身心发展处于特殊时期的初中阶段学生而言,可以说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审美表达能力、个性化见解的形成都依赖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如何进行课堂提问才能有效激励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升美术教学的效益,本文对美术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初中美术 课堂提问 技巧 实践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137-03
一、关于初中美术课堂提问
教育家王大根先生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初中阶段学生系统的独白言语发展迅速,能明确、概括、富于表现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基于此发展特点,教师需要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课堂”的解释为“教师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提问”的解释为“提出问题来问”。总的来说,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交流形式,是将教师与学生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产生深度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并通过及时反馈调控教师教学行为,进而促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总结。
二、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如何设计问题并通过有效的提问启发思考、推进教学并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需要思考的。而在當前的美术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重视。
(一)问题导向模糊,范围界定混乱
尹少淳先生指出:“教师在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知识与思维价值,无谓的问题只能耗费课堂的时间,导致课堂教学行为偏离目标”。然而许多教师在提问时忽略了问题的导向和范围,导致思考问题受阻,思维价值不高。例如在欣赏画作时提出“这幅画美不美”“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两个颜色哪个让你感觉到压抑”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且缺乏关键词导向,难以启发有效思考,从而导致课堂活动陷入僵局,浪费课堂时间。
(二)问题难度有误,学生参与局限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及美术基础都存在差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既需要考虑到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要考虑到能力较弱的学生,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划分问题的难易层次。若问题难度过高,则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到交流互动中,反之则学生无法从提问中获得启发,久而久之,将会导致学生丧失对美术课堂的兴趣,影响教学效益。
(三)问题过于专业,脱离实际生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的性质包括“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这一理论要求问题的设计要联系实际生活,基于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贯通来启发思考。初中美术教材中知识内容的专业性呈现逐渐变强的规律,但大多初中生对美术专业内容了解较少,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提问时要适当地转换专业词汇,使得知识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当前却有不少教师将提问置于专业化之中,问题设计专业性过强,导致学生无法将已有的美术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联系思考。例如教授透视原理时,教师开篇就将透视的定义用文字呈现,接着在展示了不同透视类型的绘画作品后直接提问“透视的类型包括哪几种”?这样的问题脱离生活实际,难以提示思考路径,因而导致课堂陷入僵局。
(四)问题启发性低,难以深度思考
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包括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所提问题不仅要具有启发价值,还要注重问题与问题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提问体系,学生跟随问题的不断深入可以拓展思维,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前美术教师所提的问题思考价值不强、相互联系不密切等现象并不鲜见,这就导致学生思维难以有效激活,而深度思考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联系学生生活,衡量专业程度
教育家王大根先生说过:“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充实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趋向”。这说明课堂提问要想激发学生思考与回答,就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并适应学生兴趣,注重引入符合学生兴趣偏好的图片、视频、实物等。例如在一堂《让图表说话》的课程中,教师以生活环境中的表格元素启发学生思考,相继展示了学校宣传栏、零食包装及新闻中常出现的各类表格,随即提问“为什么这些表格各有不同?又有哪些共同点”?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后积极举手,表达出各自不同的想法,课堂氛围积极愉悦。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现阶段的美术基础,并以此设计不同难度等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不仅如此,在问题的表述中还需注意用词的专业程度,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例如“这幅作品体现了三远法中的哪一种”?学生若从未接触过三远法则难以理解,不妨将提问转化为“这幅作品你认为作者的视线是怎样的一个观察、变化过程”?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做进一步引导。
(二)注意问题梯度,逐步发散思维
朱熹说:“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传授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因而问题的设置也同样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更要注重问题之间的梯度。问题的难度需要略高于学生现有能力,即学生跳一跳便能够得着的程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适时引导,根据学生反应调控提问方式,逐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其自主思考与探究能力。例如在欣赏郑思肖《墨兰图》时,教师提问“说到兰花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这幅兰花作品相较于生活中的兰花有什么不同”“尝试分析作者这样画的原因是什么”“作品传递了怎样的情感”,教师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梯度设计与思维渐进,逐步将作品由表面现象深入作者情感,引导学生发现其本质内容与内在情感。注意提问的梯度,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其思维也逐渐得到发散。从作答形式而言,既可以鼓励学生个人思考,也可以适当进行小组讨论活动,互相交流思考,从中学习他人思维方式的优点。 (三)善于进行追问,适时拓展延伸
每个学生对同一事物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无法完全预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生成性的问题,但不少教师会在课堂上回避生成性的提问,认为这些超出预设的问题扰乱了课堂的正常秩序,这样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自主思考品质的养成。面对此类问题,教师应敏锐捕捉其思考价值,并通过适时追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例如在《创意的组合文字》一课中,学生掌握曲线编排形式后,教师不改变文字,改变字的位置,再提问“这还属于曲线编排形式吗”此时学生们出现了不同看法,教师以宽容的心态积极应对并适时追问,在宽松的思考讨论环境下,学生积极探索并收获新知。
(四)紧跟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提问
课堂反馈伴随着一堂课的始终,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不仅体现在举手发言上,还包括其表情、肢体语言的变化等,而这些对于教师判断学习效果、反思调控教学行为尤为重要。教师在抛出问题后应密切关注学生表现的细节,以此判断问题的合理与否,当发现大多数学生无法作答时,应及时转换提问的方式或问题的侧重点,再进一步提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面对课堂生成能够冷静积极地处理。例如在《藏书票》一课导入时,教师提问“你会怎样在书上进行标记”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画横线、画圈等,显然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预想发生了偏差,此时教师快速反应并再次提问“你会怎样在书上进行标记来证明这本书是属于你的”,如此学生便准确地捕捉到了问题的信息。可见,课堂反馈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过程,而教师的应对则决定着教学效果。如若教师在面对提问僵局时选择视而不见或直接将答案抛出,这样学生不仅无法获得启发并自主思考,甚至可能产生错误的学习观念。
(五)设置趣味形式,交换提问主体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影响学生参与课堂问答积极性的原因有三,其一是怯于回答,其二是不屑于回答,第三则是不知答案。怯于回答的这类学生多是由于性格原因,不敢在公开场合表达自我,缺乏自信心;而知道答案却不屑于回答的学生则多是出于对美术学科的不重视,还有受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对于这两类学生,教师应适当转变问答方式,给予一些外部刺激,激发学生参与课堂问答的积极性。例如以小组形式进行问答积分活动,对分数最高的小组予以奖励,如此也可以提升团结意识。奖励的适度把控非常重要,应引导学生明确奖励的目的,防止出现以获得奖励为唯一目标的错误倾向。南宋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但当前的美术课堂少有学生提问,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单向提问。事实上,学生由问题进行思考,思考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疑惑,此时应将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当一个问题经过了多次提问主体的交换后,问题的范围和内容已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拓展,学生也因此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究。
四、课堂提问的反思与建议
(一)关注性格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赞科夫说过:“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点,许多不同类型的学生汇聚于一个班集体,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文静、还有的善于表现自我等等。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性格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例如在课堂中性格活跃的学生往往勇于表达,但如果教师仅仅总点名几位活跃的学生回答问题,就会导致其他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减弱。不仅如此,教师应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和评价标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进行更完整的回答,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放宽要求,以鼓励为主。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因材施教,注意问题的差异性,预设多种方案。
(二)尊重学生想法,及时鼓励反馈
美术课堂有着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关于问题答案的表述也不具有唯一性,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也可以大胆表达个人看法。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想法,切勿轻易否定学生,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时,应及时予以肯定。当前虽然不少教师重视课堂提问,但却常常忽略作答后所给出的评价,常以“说得真好”“很不错”“很对”等诸如此类的评价进行解答,这类评价看似作出了回应,实则学生从中没有得到任何有效信息。教師应改变评价用词,根据学生回答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你的思维很活跃,和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向都不同”“你的回答用词很专业,值得学习”等,还可以结合肢体语言加强暗示,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信心,提升学生参与课堂问答的积极性。
(三)善于反思教学,不断优化提问
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对课堂提问进行总结与思考,可以将实际的课堂反馈与备课时的预设相比较,将不足之处进行记录分析,探寻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方法;也可以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提问的看法,尝试换位思考,清晰改进方向;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课堂进行录影,仔细回看并分析提问部分的细节;同时,针对不同班级的同一授课内容,可尝试根据学生特点转换提问方式和活动形式,以实验与研究的态度在实践中探寻优化提问的路径;不仅如此,还要多阅读相关书籍,扎实掌握教学理论基础,并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内容,不断优化课堂提问,尽可能发挥提问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课堂提问是教学对话的主要形式,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能够激励学生思考,增进师生的信息和情感交流,为学生整合美术信息、表达审美情感、形成个性化见解提供路径。本文立足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为导向,探索美术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提出的善于联系生活、注重问题梯度、适时调整问法、多样提问形式等方法,是在实践中所做的初步探索。而探究更为有效的提问策略以提升美术教学的效益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也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尹少淳.初中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张丽霞.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关键词:初中美术 课堂提问 技巧 实践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137-03
一、关于初中美术课堂提问
教育家王大根先生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初中阶段学生系统的独白言语发展迅速,能明确、概括、富于表现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基于此发展特点,教师需要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课堂”的解释为“教师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提问”的解释为“提出问题来问”。总的来说,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交流形式,是将教师与学生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产生深度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并通过及时反馈调控教师教学行为,进而促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总结。
二、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如何设计问题并通过有效的提问启发思考、推进教学并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需要思考的。而在當前的美术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重视。
(一)问题导向模糊,范围界定混乱
尹少淳先生指出:“教师在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知识与思维价值,无谓的问题只能耗费课堂的时间,导致课堂教学行为偏离目标”。然而许多教师在提问时忽略了问题的导向和范围,导致思考问题受阻,思维价值不高。例如在欣赏画作时提出“这幅画美不美”“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两个颜色哪个让你感觉到压抑”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且缺乏关键词导向,难以启发有效思考,从而导致课堂活动陷入僵局,浪费课堂时间。
(二)问题难度有误,学生参与局限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及美术基础都存在差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既需要考虑到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要考虑到能力较弱的学生,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划分问题的难易层次。若问题难度过高,则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到交流互动中,反之则学生无法从提问中获得启发,久而久之,将会导致学生丧失对美术课堂的兴趣,影响教学效益。
(三)问题过于专业,脱离实际生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的性质包括“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这一理论要求问题的设计要联系实际生活,基于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贯通来启发思考。初中美术教材中知识内容的专业性呈现逐渐变强的规律,但大多初中生对美术专业内容了解较少,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提问时要适当地转换专业词汇,使得知识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当前却有不少教师将提问置于专业化之中,问题设计专业性过强,导致学生无法将已有的美术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联系思考。例如教授透视原理时,教师开篇就将透视的定义用文字呈现,接着在展示了不同透视类型的绘画作品后直接提问“透视的类型包括哪几种”?这样的问题脱离生活实际,难以提示思考路径,因而导致课堂陷入僵局。
(四)问题启发性低,难以深度思考
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包括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所提问题不仅要具有启发价值,还要注重问题与问题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提问体系,学生跟随问题的不断深入可以拓展思维,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前美术教师所提的问题思考价值不强、相互联系不密切等现象并不鲜见,这就导致学生思维难以有效激活,而深度思考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联系学生生活,衡量专业程度
教育家王大根先生说过:“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充实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趋向”。这说明课堂提问要想激发学生思考与回答,就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并适应学生兴趣,注重引入符合学生兴趣偏好的图片、视频、实物等。例如在一堂《让图表说话》的课程中,教师以生活环境中的表格元素启发学生思考,相继展示了学校宣传栏、零食包装及新闻中常出现的各类表格,随即提问“为什么这些表格各有不同?又有哪些共同点”?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后积极举手,表达出各自不同的想法,课堂氛围积极愉悦。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现阶段的美术基础,并以此设计不同难度等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不仅如此,在问题的表述中还需注意用词的专业程度,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例如“这幅作品体现了三远法中的哪一种”?学生若从未接触过三远法则难以理解,不妨将提问转化为“这幅作品你认为作者的视线是怎样的一个观察、变化过程”?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做进一步引导。
(二)注意问题梯度,逐步发散思维
朱熹说:“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传授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因而问题的设置也同样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更要注重问题之间的梯度。问题的难度需要略高于学生现有能力,即学生跳一跳便能够得着的程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适时引导,根据学生反应调控提问方式,逐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其自主思考与探究能力。例如在欣赏郑思肖《墨兰图》时,教师提问“说到兰花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这幅兰花作品相较于生活中的兰花有什么不同”“尝试分析作者这样画的原因是什么”“作品传递了怎样的情感”,教师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梯度设计与思维渐进,逐步将作品由表面现象深入作者情感,引导学生发现其本质内容与内在情感。注意提问的梯度,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其思维也逐渐得到发散。从作答形式而言,既可以鼓励学生个人思考,也可以适当进行小组讨论活动,互相交流思考,从中学习他人思维方式的优点。 (三)善于进行追问,适时拓展延伸
每个学生对同一事物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无法完全预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生成性的问题,但不少教师会在课堂上回避生成性的提问,认为这些超出预设的问题扰乱了课堂的正常秩序,这样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自主思考品质的养成。面对此类问题,教师应敏锐捕捉其思考价值,并通过适时追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例如在《创意的组合文字》一课中,学生掌握曲线编排形式后,教师不改变文字,改变字的位置,再提问“这还属于曲线编排形式吗”此时学生们出现了不同看法,教师以宽容的心态积极应对并适时追问,在宽松的思考讨论环境下,学生积极探索并收获新知。
(四)紧跟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提问
课堂反馈伴随着一堂课的始终,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不仅体现在举手发言上,还包括其表情、肢体语言的变化等,而这些对于教师判断学习效果、反思调控教学行为尤为重要。教师在抛出问题后应密切关注学生表现的细节,以此判断问题的合理与否,当发现大多数学生无法作答时,应及时转换提问的方式或问题的侧重点,再进一步提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面对课堂生成能够冷静积极地处理。例如在《藏书票》一课导入时,教师提问“你会怎样在书上进行标记”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画横线、画圈等,显然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预想发生了偏差,此时教师快速反应并再次提问“你会怎样在书上进行标记来证明这本书是属于你的”,如此学生便准确地捕捉到了问题的信息。可见,课堂反馈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过程,而教师的应对则决定着教学效果。如若教师在面对提问僵局时选择视而不见或直接将答案抛出,这样学生不仅无法获得启发并自主思考,甚至可能产生错误的学习观念。
(五)设置趣味形式,交换提问主体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影响学生参与课堂问答积极性的原因有三,其一是怯于回答,其二是不屑于回答,第三则是不知答案。怯于回答的这类学生多是由于性格原因,不敢在公开场合表达自我,缺乏自信心;而知道答案却不屑于回答的学生则多是出于对美术学科的不重视,还有受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对于这两类学生,教师应适当转变问答方式,给予一些外部刺激,激发学生参与课堂问答的积极性。例如以小组形式进行问答积分活动,对分数最高的小组予以奖励,如此也可以提升团结意识。奖励的适度把控非常重要,应引导学生明确奖励的目的,防止出现以获得奖励为唯一目标的错误倾向。南宋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但当前的美术课堂少有学生提问,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单向提问。事实上,学生由问题进行思考,思考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疑惑,此时应将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当一个问题经过了多次提问主体的交换后,问题的范围和内容已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拓展,学生也因此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究。
四、课堂提问的反思与建议
(一)关注性格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赞科夫说过:“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点,许多不同类型的学生汇聚于一个班集体,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文静、还有的善于表现自我等等。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性格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例如在课堂中性格活跃的学生往往勇于表达,但如果教师仅仅总点名几位活跃的学生回答问题,就会导致其他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减弱。不仅如此,教师应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和评价标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进行更完整的回答,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放宽要求,以鼓励为主。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因材施教,注意问题的差异性,预设多种方案。
(二)尊重学生想法,及时鼓励反馈
美术课堂有着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关于问题答案的表述也不具有唯一性,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也可以大胆表达个人看法。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想法,切勿轻易否定学生,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时,应及时予以肯定。当前虽然不少教师重视课堂提问,但却常常忽略作答后所给出的评价,常以“说得真好”“很不错”“很对”等诸如此类的评价进行解答,这类评价看似作出了回应,实则学生从中没有得到任何有效信息。教師应改变评价用词,根据学生回答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你的思维很活跃,和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向都不同”“你的回答用词很专业,值得学习”等,还可以结合肢体语言加强暗示,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信心,提升学生参与课堂问答的积极性。
(三)善于反思教学,不断优化提问
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对课堂提问进行总结与思考,可以将实际的课堂反馈与备课时的预设相比较,将不足之处进行记录分析,探寻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方法;也可以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提问的看法,尝试换位思考,清晰改进方向;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课堂进行录影,仔细回看并分析提问部分的细节;同时,针对不同班级的同一授课内容,可尝试根据学生特点转换提问方式和活动形式,以实验与研究的态度在实践中探寻优化提问的路径;不仅如此,还要多阅读相关书籍,扎实掌握教学理论基础,并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内容,不断优化课堂提问,尽可能发挥提问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课堂提问是教学对话的主要形式,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能够激励学生思考,增进师生的信息和情感交流,为学生整合美术信息、表达审美情感、形成个性化见解提供路径。本文立足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为导向,探索美术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提出的善于联系生活、注重问题梯度、适时调整问法、多样提问形式等方法,是在实践中所做的初步探索。而探究更为有效的提问策略以提升美术教学的效益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也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尹少淳.初中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张丽霞.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