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情境;生活化
新世纪的教育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一、 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创设玩扑克牌游戏,每人找出1~10的牌,同桌合作每人任抽一张牌,再把两张牌上的数合起来,然后,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数字加减运算融入玩扑克牌的游戏中,学生兴趣盎然,每个人都动手、动口、动脑,个个积极投入其中,这样将每位学生的思维都激活起来。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原有的教学范例已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原来的例题改为:下面是开发区中心小学食堂价目表,你中午打算买哪几样菜,算一算,你要花多少钱?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轻松的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
二、 走进生活,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2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就必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借用生活素材,探究数学问题的策略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用已有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尽量为学生提供贴近孩子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例如,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出示“青岛啤酒的酒精度为3.4%”“绍兴老酒的酒精度为15%”“酒鬼酒的酒精度为52%”,然后问学生:“喝哪种酒容易醉?”“为什么喝这种酒最容易醉?”这个问题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探索欲望,个个情绪高涨,积极思考、交流,最后发现了酒精度(百分数)这个数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索数学问题,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四、 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一) 從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对于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最”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们举行了一次一分钟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的含义了。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再将书中的例题作为练习题让学生解答,降低了难度,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更准确的掌握。
(二) 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出概念
如,对于“面积单位”的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在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中懂得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的、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懂得“面积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再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进行大小比较,使学生深思后懂得“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标准”的结论,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教和学是无味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练数学,而是更多地做数学、玩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应用中学数学,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经历、体验和探索数学,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价值和意义,让我们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使学生感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作者简介:
黄华丽,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南安市洪濑第二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情境;生活化
新世纪的教育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一、 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创设玩扑克牌游戏,每人找出1~10的牌,同桌合作每人任抽一张牌,再把两张牌上的数合起来,然后,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数字加减运算融入玩扑克牌的游戏中,学生兴趣盎然,每个人都动手、动口、动脑,个个积极投入其中,这样将每位学生的思维都激活起来。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原有的教学范例已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原来的例题改为:下面是开发区中心小学食堂价目表,你中午打算买哪几样菜,算一算,你要花多少钱?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轻松的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
二、 走进生活,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2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就必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借用生活素材,探究数学问题的策略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用已有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尽量为学生提供贴近孩子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例如,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出示“青岛啤酒的酒精度为3.4%”“绍兴老酒的酒精度为15%”“酒鬼酒的酒精度为52%”,然后问学生:“喝哪种酒容易醉?”“为什么喝这种酒最容易醉?”这个问题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探索欲望,个个情绪高涨,积极思考、交流,最后发现了酒精度(百分数)这个数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索数学问题,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四、 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一) 從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对于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最”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们举行了一次一分钟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的含义了。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再将书中的例题作为练习题让学生解答,降低了难度,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更准确的掌握。
(二) 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出概念
如,对于“面积单位”的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在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中懂得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的、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懂得“面积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再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进行大小比较,使学生深思后懂得“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标准”的结论,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教和学是无味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练数学,而是更多地做数学、玩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应用中学数学,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经历、体验和探索数学,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价值和意义,让我们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使学生感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作者简介:
黄华丽,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南安市洪濑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