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南京地域文化小说的意义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叶兆言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本土作家,对南京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风俗掌故、南京人的性情习惯等有着独到的见解。细腻展现在他创作的南京地域文化小说中,活画出南京人作为一个群体的精神和灵魂。
  关键词: 叶兆言 小说 地域文化 意义
  无论从历史底蕴还是文化积淀上,南京城市在中国城市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里兼具金陵王气与六朝粉黛,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墨宝。现代以来的作家对南京城市的书写一直笔耕不辍。叶兆言可以算上是书写南京的代表性作家,南京城作为背景贯穿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的书写几乎没有离开过南京城,是这座城市忠实的“形象塑造者”。“地域标识和文学地理越集中、鲜明,文学的辨识度也会越高。”[1]
  叶兆言生长在南京,他作为南京城市的本土作家,在他的创作中,展现南京地域文化的特色是他本土文化的自觉意识的体现。本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自觉加强对地域特色的书写与表达,来彰显作家生活的地域特色,同时记录、保持本土地域的文化精神内涵。叶兆言创作的系列小说,借助虚拟的历史时空,展示出南京城特有的厚重的历史与沧桑感,诗意审美与市井文化。小说内容发生的时代他无缘经历,但他借助现实“残存遗迹”到达“历史的真实现场”,即通过具有南京特色的物质空间和代表性的地标景观等文化符码,构造一种“历史南京”的文学语境。“它令人想到,当历史故事因年代久远而磨损、破碎、消失在人们记忆长廊的时候,鲜活的文学想象也许是能够将它的碎片再组合,拼接成另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故事的。”[2]
  一、叶兆言的创作对南京地域文化特征的保存与记录
  单从书写城市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总结出优秀的城市书写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城市典型的外在景观、城市各阶层人民生活的刻画,从而体现出城市独特的精神。毫无疑问地,叶兆言全部都做到了。“一册《夜泊秦淮》,将旧日南京诸色人等写得活灵活现,军阀旧妓、腐儒名士、贵妇名媛,各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3]
  叶兆言作品中的秦淮河、夫子庙、小巷弄堂,是最常书写的环境,这里展现了大量的南京地域符码。夫子庙的茶楼、饮食文化、各种风味美食、南京地方的历史传说与风俗掌故等,例如《状元境》里“状元境”地名的由来、“城南三害”、“状元境三霸”的传说由来等。
  进一步看,在书写的环境中,各式民间人物、秦淮妓女、封建传统文人等的生存状态被历史性得再现出来。例如,在“夜泊秦淮”系列中,叶兆言对秦淮文化浸染下的秦淮人的生存有着深刻的理解。三姐、张二胡、丁老先生都可以称得上具有标本意味的“文化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后面都隐含着文化的影子。他们是一群文化的守灵人,秦淮文化已经深入到他们的血液中,并且影响着他们的生存态度和生存方式。你可能不理解三姐或张二胡的人生,但是你却会被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氤氲所感染。
  作家叶兆言不止于对地域各种风情特色的展现,其中更夹杂着人性的诠释、欲望的抗争与释放、民族气节与民族大义的思考,饱含他对生长的南京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追忆与怀念。南京这座城市最本质的文化特征与历史记忆被叶兆言以精准的笔触描摹出来,他以文人的情怀深入这一篇篇小说中。将乱世中的风俗人情、政治生态和文化记忆进行了精细的铺陈,在这一卷轴上呈现历史长河里颓败的人生图景和情感形态。好像谱一曲悲凉大气的挽歌。
  二、叶兆言创作的南京地域文化小说对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来自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它强调了作为本土作家在展现地域文化的时候,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冷静、客观地对本土文化进行反思。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中,用大量的故事传说、民间歌谣等对该地域文化的物质、制度、审美以及精神层面的各种文化信息进行解读。作为本土文化的主体者,本土作家直接提供了本土文化信息,自然地、经由提炼当地地域文化信息,重新理解、整合、阐释。而作为本土文化的外来者,缺乏直接经验与理性思考,他们大多只能根据理论或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某种程度上失去了魅力。
  叶兆言在书写南京地域文化小说时,不仅拥有地域文化自觉的感性,也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对南京城市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有深深眷恋,同时冷静观察历史变迁中的南京城。例如,尽管叶兆言在小说里写了几个老派人物,却没有极力批判他们,而是写出了几分顽皮。“丁老先生发起了书呆子脾气,发誓寇一日不消,一日不下追月楼。为了显示决心,让小文找出他平时出门会客的衣服,就在院子里烧了。又把楼上他睡的那间卧室易名為‘不死不活庵’。”[4]这样的描写,为一个倔强的老顽童形象上增加了两分妙趣。丁家大院经历了繁华的岁月,在中日战争时败落,几个人物的不同命运交织在一起。丁老爷子至死都坚持日寇不除不出门的誓言,最后被汉奸少荆给气死了。精神被打挎的老人,终于在沉闷的空气中离幵了人世。
  叶兆言的小说既对民族心态有一定程度上的批判,又弘扬着对生长着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褒扬。在《追月楼》这篇小说中,他不仅渲染了整个文化氛围,对民族气节的坚守持有肯定与赞扬的态度。在他的小说中,传统与新潮,和谐自然,分寸感拿捏得精准到位,以至在他的作品中很难辨别出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新潮作品的痕迹。叶兆言有关现代人生活的小说体现着南京市井文化的本质特征,这似乎也在启示我们:文学的创新和现代化,其出路既不在全面继承传统,也不在全盘西化,而恰恰在于在中西文化的融汇中,促进当代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促进当代小说的质的飞跃。作家叶兆言以他的新写实小说汇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换,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不断寻觅着“自我”。
  三、南京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南京城市文学的拓展意义
  在新文学视野中,除去显赫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形象以外,南京城市形象经由南京作家们的书写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叶兆言孜孜不倦地试图建立南京这座城市文学形象。
  从新时期开始,南京作家创作出诸多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受到全国文学界的关注。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引出这样一个概念:“南京作家群”。自新中国成立,就有一批生长或者生活于南京的作家,以高晓声、陆文夫、方之等为代表,他们独立从事文学创作。在当代还有一批作家,他们出生或谋生于南京,曾经或依然在南京勤恳地耕耘着。这些作家主要有苏童、叶兆言、毕飞宇、朱文、韩东、魏微、荆歌、鲁敏等。   叶兆言似乎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首先,他便是南京文学精神与实践的传递者。高晓声、陆文夫、方之等在1957年就大胆提出“干预生活”、“不盲从权威”的观念,到了20世纪80年代相继复出文坛后,他们重聚南京,继续坚持用高尚的文学精神“探求”人生和社会。随后出现的苏童、叶兆言、毕飞宇等作家一直生活在南京,这些作家在文学精神与实践上也与南京这座城市文化品格有着共通之处,他们追求文学本真状态,他们的创作与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一直是切近的。紧随其后,1998年,在南京发生了震动全国文学界的“断裂”事件。“断裂”事件中的作家以韩东、朱文、鲁羊为主要代表,他们出生于南京或成长或就学或工作在南京,长期生活的经历,让他们也感染着南京地域文化的浓厚氛围,在文学创作中对此地域文化进行思考、探索。1998年他们发出了《断裂:一份问卷》,就文学的关键问题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立场和态度。韩东等人相继编辑出版了“断裂丛书”,对断裂进行了由宣言到创作的实际操作层面。他们决绝的姿态显得更加忠于文学精神,更加切近文学本位。我们可以发现,由高晓声、陆文夫、方之等“老一辈”作家,至叶兆言,再至“断裂”作家有着一脉相承之处。他们都旗帜鲜明地体认自己对文学的忠诚。文学是个人精神世界的产物,只有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从个人灵魂出发,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有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
  其次,叶兆言也是南京城“感伤”气质与风格的传递者。作家的精神气质、审美趣味、创作风格常常受到地域环境影响。“当代南京作家群”他们共有的“内心的感伤”也保持着一致性。高晓声、陆文夫新时期复出文坛后创作的小说中,暗含着对于人事更迭的不满和悲伤。例如,《李顺大造屋》结尾是喜剧般地把房子造好了,但依然留了一个不光明的尾巴,那是行贿建造起来的。苏童和叶兆言的小说里弥漫着一股感伤的基调。方之的《内奸》,整体基调也是悲伤的,一个小商人解救了党的干部,在“文革”中却遭受那么多人世的不公。在韩东、朱文等人的小说创作里,揭示的似乎是一些消极的文人生活,显示生活中一些卑微的东西,他们不愿意成为时代的代言人,而且要和时代坚决地“断裂”。于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当代“南京作家群”中间,其小说的总体意象有一脉相承的悲伤气质之线贯穿始终。
  2015年,由市文联、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实施、《青春》杂志社承办的“青春文学人才计划”,自6月份启动以来吸引了大批报名者。“签约作家”是南京市文联和作家协会曾经成功的果实。早在1996年,南京作家签约制的九年来,共有9批65人次参与签约,出版、发表和播映长篇小说、纪实文学、电视剧、话剧、诗集等签约作品38部。首先,作家签约制度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也为作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其次作家更多地关注南京,将南京文学推向世界舞台。签约作家连同他们的创作成果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文坛上一个崭新的景观。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它凭借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文学人才和发达的报刊出版业,为南京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如何整合好资源并发挥出优势,把文学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我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研究叶兆言南京地域文化小说,也许可以对我们有着更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结语
  叶兆言作为南京本土作家,用极为精准的笔墨展现出南京城的种种地域风情,其中夹杂着人性、欲望的抗争与释放、以及对民族气节与民族大义的思考,饱含对生长的南京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追忆与怀念。他以文人的情怀深入一篇篇小说中,描摹出乱世中的风俗人情、政治生态等,展现出历史颓败期人的生存图景和情感形态。这种成功的典范,对当下南京文学的书写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意义。笔者只是从以上三个方面研究了叶兆言创作的南京地域文化小说带给我们的启迪,希望以后能开拓更深更远。
  参考文献:
  [1]沈杏培.没落风雅与乱世传奇:叶兆言的南京书写——兼论长篇新作《长久以来》[J].当代作家评论,2014(3).
  [2]程光炜.当代文学的“历史化”[M].北京:北京火学出版社,2011.
  [3]季红真.被拆解的名节神话:读《追月楼》[M].文艺争鸣,1993(4).
  [4]叶兆言.夜泊秦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02.
其他文献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我省提出的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这一区域定位是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历届省委
一、关于城镇化建设问题我国目前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科学的认识和解决。首先是不能盲目进行城镇化建设。目前,许多地方在搞城镇化建
摘 要: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设计构建了123微课程教学运作模式,该模式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共6个要素,6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由此构成了一个教与学的有机整体。该模式以1组微课为核心,2套教案组织教学,3组教学资料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通过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等6门课程的试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等都得到较大提高。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这一论断充分揭示了就业的重要性和解决就业问题的艰巨性。因此,从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研究和解
摘 要: “互聯网 教育”是国家战略“互联网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资源、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等教育要素带来深刻影响,并由此带来教育理念的变革。尽管互联网发端于非教育领域,但以其开放创新、跨界优化等特点对“专接本”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启示。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在医学院校“专接本”工作中合理地借鉴“互联网 教育”带来的启示,改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水平。  关键词: “互联网 教育” 医学院校
针对产科护理纠纷的发生的原因,提出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规范护理文书、严格操作规程、强化主动服务意识、等防范措施,从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满意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发生率为20%-30%。既往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子宫切除术,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现就个人学习的体会,谈一些观点与同志们交流。一、当代中国社会劳动的特点认识社会主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对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救治。方法临床上对52例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手术治疗进行分析,观察其治疗效果,寻找引起急性胆管炎的原因。结果由结石引起胆管炎42例,由
脊柱结核是一种继发症,在全身骨结核中发病率最高,是肺外结核的常见部位,好发于活动多、负重大、附着肌肉少、血液供应差的椎体,以腰椎最多见,其次为颈椎、胸椎。临床症状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