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结合,打造“诗意”课堂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NT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言简意丰,字字珠玑,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美丽画面,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蕴含着优美的意境,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打造诗意课堂,让学生们走进诗的王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笔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情”字当头
  “诗言志”,每首古诗都是诗人情感的体现。教古诗,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字词意思和主要内容,还必须入情入境。
  1. 以图配诗,展现诗景情境。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古诗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发挥其作用,更好地展现诗景,这对学生进入情境,理解诗意很有帮助。下面,以杜甫的《绝句》一诗为例。
  师:我们发现,在这首短短28个字的七言绝句中,杜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同学们能够借助插图想象诗人写作这首绝句时的情景吗?杜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观察思考讨论)
  生:诗人看到两只漂亮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还看到了许多精美的景色。
  生:杜甫又看到了一群白鹭悠闲地飞向蔚蓝的天空。
  师:观察很仔细。接下来谁说说杜甫还看到了什么?
  生:远处的山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看到停泊在江边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行船。
  师:这些景致诗人是怎么看到的?从哪儿看到的?
  生:通过窗户和门。诗人从窗口望去,可以看到远处的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万里之外的船只。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理解怎么样啊?
  生:很好,说得也好。
  师:全诗一句一景,分开来看是四幅独立的图画,连缀起来则组成一幅完整的画卷。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充分利用插图,捕捉初春的典型景物,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感受“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色彩鲜艳、动静结合、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
  2. 进入角色,体会诗意情感。在古诗教学中,尝试运用角色体验策略,也就是将学生置于古诗文本的各种角色,让他们充分体验角色所处的环境及背景,用角色的眼睛去观察,用角色的心灵去揣摩,用角色的言行去再现形象等,从而引领他们深入走进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体验。
  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安排一个学生饰演贾岛,一个学生饰演童子。他们在松树下相遇,拱手行礼,互相问好。当贾岛询问童子的师傅时,童子做出动作,指向远方,正要回答,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老师趁机追问:“如果你就是賈岛,你寻访朋友却没有遇到,会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们陷入沉思。因为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体验,学生感同身受,纷纷举手发言,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从而体会到诗人因寻访友人不得而失落的心情。在教学中寻找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逼真的情境,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体验情感。
  二、“趣”字当先
  1. 诵读诗词,体会韵律趣味。古诗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读起来郎朗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老师指导学生吟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逻辑重音,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体会古诗语言的韵律趣味。为了表现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要适当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一般而言,句末是平声字,朗读时可适当延长;每句第四个字亦可适当延宕或做较大的停顿。如教学《山行》一诗时,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加深其对诗境的感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如《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才能体现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增加古诗课堂的趣味性。
  2. 品味语言,体味文字生趣。古诗的语言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体现的就是诗人作诗锤字炼句,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推敲”“一字千金”就合此意。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推敲古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古诗的文字生趣。如《泊船瓜洲》一诗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字等,最后选定为“绿”字。王安石几经更改,最终以一个“绿”字勾活全诗。从这一诗眼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且领略了满眼新绿的色彩之美。品味推敲后,学生便能感受到古诗用词的准确性。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飞”字,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情景描绘得生动传神。李白的山水诗大都以气势取胜,可谓飞动的山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黄河西来决昆仑”,等等。所以,清代文论家刘熙载曾用一个“飞”字来概括李白的诗。
  3. 激发想象,感悟诗境意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诗中所包含的意象和画面进行“再现”,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感悟诗的意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使之饶有兴趣地学习欣赏。古诗文讲究含蓄,以极少量的内容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因而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古诗文中隐性的想象资源,让学生补白,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诗,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抓住“关”和“出”字,想象院子里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艳艳的杏花已悄悄地伸出墙外来了。一幅明媚的画面,通过想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受到大自然生命的美的感染,从而体会到诗人虽然“游园不值”,却不虚此行的心情。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古诗的“诗意”课堂,需要每一位语文老师从每一节课做起,细心雕琢,耐心锤炼,精心打造。同时,充满诗意的古诗课堂也值得每位教师静心思考,不断探索,追求进步,去展现它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作者单位:无锡市金桥双语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大师于永正先生不幸病逝,不禁使我悲哀情感的潮水在胸中激荡不已,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我心中他不仅是一位“学高为师”的名师大家,而且还是一位“身正为范”的小语界的引路者。我是一个“草根教师”,我的成长和专业发展就颇受他的深刻影响。虽然有些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但回想起来至今仍历历在目、倍感亲切。  初识于永正,缘于听课总求真  初识于永正老师,缘于我有幸在多地聆听到他上的示范课。记得10多年
期刊
二、以行促学—方式选择  人生修习首在行。  “以行促学”观,倡导以践行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实践是学习语言、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婴幼时期的儿童都是在行中学的,他们学习语言是在真实的生活交际实践中进行的。在践行中学习的婴幼儿,学习效率极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婴幼儿学习语言的效率和效果远比成人脱离言语交际实践的语言学习要高得多、好得多。很多成人在学校系统地学
期刊
群文阅读是一种高品质的阅读形态,旨在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享受阅读的快乐。基于笔者在所教的高年级尝试群文阅读教学,在此,以苏教版五上第七单元为例,谈一谈群文阅读中阅读内容的选择策略。  一、立足文本,确定阅读目的  群文阅读要求围绕一个阅读目的进行功能性阅读。首先阅读目的要明确。苏教版五上第七单元中有选自古典文学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出自文学著作的《少年王冕》,由唐诗《黄鹤
期刊
书信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没有什么难度;而《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用“质朴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这一写作特色,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一写作秘妙呢?一个疑惑,引发了笔者关于“普通”的思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文本生疑——“普通文”“普通人”  师:通过预习,你掌握了哪些生字新词,积累了哪些优美词句?(学生交流课后的生字读音、意思、书写等)  生:老师,我
期刊
一  王兰老师直到90多岁,仍然坚持每天到学校,为的就是走进青年教师的课堂,去指导青年人的教学。王老师的办公室在一楼,听一年级的课是比较方便的,但要是听我的课就比较麻烦了。我一直教高年级,教室通常在三楼、四楼。每当王老师要进我们班的时候,我就提早赶下楼去搀扶老人家,而这时候她总说:“没事儿,我自己能走。”说着,便扶着楼梯扶手一级一级地登高,途中不时有学生、教师向她问好,她都一一微笑着点头回应。  
期刊
板书是教师凭借黑板,以凝练的文字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图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所以,人们把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无论何时,板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于板书中识字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期刊
“现在,我们来到了恐龙园,园区想招募一批小导游给游客介绍恐龙,你们想做小导游吗?课文的第二小节就可以作为大家的导游词,自由读读这一小节吧,想一想这一小节介绍了哪几种恐龙,你最想给大家介绍哪种恐龙?”教师以读懂导游词为切入口,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了解恐龙特点,体会表达方法,指导朗读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读懂”导游词。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对这四种恐龙的特点已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们要正式
期刊
对于美食类习作大家都不陌生,从三年级开始这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喜闻乐见的习作主题,学生下笔千言,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教师满本红圈,批语“本文描写具体,色、香、味、形俱全……”那么,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我们的习作赏析课能再给学生带来哪些方面的提升呢?笔者认为,真挚的“情”和高雅的“趣”才能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学习生态场。  一、多元评价,激活“情趣态”课堂学生写作热情  情趣态习作教学,
期刊
《苏东坡传》以四卷文字写出了北宋文豪苏轼浮沉曲折、潇洒清旷的一生。师生阅读交流这本书,要在了解苏轼一生的基础上,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苏轼在风雨浮沉中清旷的心态。在与六年级学生交流《苏东坡传》时,我设计了四条线索,由浅入深地穿插在课堂交流里,编织成一张阅读交流的“网”,使得阅读中的碎片化信息得以整合,交流讨论中的联系更紧密,使得苏轼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立体。  一、从阅读体验中交流一本书  阅读体验,
期刊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一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和一组《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牧童和狼》 《蝉和狐狸》),我在教学《伊索寓言》第一课时时,以《狐狸和葡萄》为例,抓住伊索寓言直接揭示寓意的“小尾巴”,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寓言、“不一样”的狐狸和“不一样”的寓意。  一、比较质疑,“不一样”让思维发生  1. 不一样的狐狸。本册“我阅读 我快樂”推荐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