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井冈山红色歌谣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时代印记,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井冈山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井冈山红色歌谣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井冈山红色歌谣兴起的背景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井冈山红色歌谣的历史内涵及其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井冈山 红色歌谣 历史内涵 文化价值
一、井冈山红色歌谣的基本情况
在井冈山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和集体力量的创作,形成了一批红色歌谣,并在人民群众的反复传唱中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井冈山红色歌谣内容丰富,气势豪迈,是井冈山人民不畏艰险的历史写照。笔者经过广泛的收集整理,目前找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范围内红色歌谣300多首,主要来源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砻市朱毛会师纪念馆和一些文章和书籍中,如《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歌谣选》、《炎陵飞歌》、《永新民谣谚语选》、《江西革命歌谣选》、《红色歌谣》等。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火与血的斗争中,广大人民群众用山歌、小调等歌曲形式颂扬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领袖及红军,于是产生大量的红色歌谣。一些流行的民歌、小调填进了革命的新内容,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些红色歌谣内容包括:诉苦歌、颂歌、工农革命歌、建立工农政权歌、参加红军歌、红军纪律歌、红军战斗胜利歌、支援红军歌、慰问红军歌、打土豪分田地歌、妇女解放歌、儿童歌谣、送别红军歌、盼望红军歌等。这些红色歌谣,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很好的宣传动员作用,是战争的号角和战鼓。
这些歌谣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历史事实。如 1928年2月18日,毛泽东率部攻克宁冈新城,时有歌谣《打新城》:“茅坪出发打新城,连夜布置围好城。毛委员到了棋盘山顶,亲自指挥烧东门。东门烧开两点钟,朱连长端枪就冲锋,机枪打得咯咯响,反动军听了失了魂。南门烧到北门转,打开两门就出城。顾连长早已布置好,打死百多反动军,营长打死官活捉,自愿缴枪两百人。当兵是无产阶级的,自愿报名当红军。毛委员的计划好,消灭一营反动军,枪枝弹药缴的多,群众挑起归茅坪。第二天砻市开大会,宁冈县苏就建成,处决狗官张开阳,穷人拍手真开心。”也有对英雄、伟人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歌颂,如毛泽东、朱德等人在井冈山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一些歌谣中也有不少内容是对革命领导的歌颂,如《三湾降了北斗星》、《井冈山来了毛泽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贵人就是毛委员》、《好领袖是毛泽东》、《朱司令》、《好得有朱毛》等等。如《三湾降了北斗星》唱到:“三湾降了北斗星,满山遍野通通明。一九二七那一年,三湾来了毛委员。三湾来了毛委员,带来工农子弟兵。红旗飘飘进三湾,九陇山沟闹革命。”《朱司令》唱到:“头戴竹斗笠,脚着麻草鞋,肩挑十石米,手种百担菜。打仗一阵风,横扫八百里,苏区人人敬,红军朱司令。”这都表达了根据地人民对毛泽东和朱德由衷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井冈山红色歌谣不少内容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也非常押韵,内容层次和逻辑都比较清楚,政治宣传色彩明显,价值导向也很明确。如《红米饭,南瓜汤》:“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寒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首歌谣结合了“吃(念qia)的精打光”之类的当地土话,反映的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价值重大。
二、井冈山红色歌谣兴起的背景及其原因
井冈山红色歌谣是红军和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经过集体创作和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歌曲艺术。作为红色文化的形式之一,红色歌谣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的产生,首先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紧密相连,这是其产生的思想理论背景;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实践是井冈山红色歌谣产生的现实土壤;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是红色歌谣产生的催化剂;井冈山地区人民的民间歌谣传统,是井冈山红色歌谣产生的历史人文渊源。
具体来说,井冈山红色歌谣兴起的主要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
一是井冈山地区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红色歌谣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有其土壤。井冈山红色歌谣的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如歌谣《打遂川》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红军攻打打遂川胜利的盛况:“一九二八年八月中,遂川城里驻白军;白匪七师五个营,到处作恶害百姓。革命农民被他杀,年青妇女被奸淫;好的东西都抢去,白匪真是虎狼心。百姓恨匪恨透心,日盼夜盼盼红军,指望红军早日来,早来一刻早太平。红军出了井冈山,消息传到遂川城;朱军长带领二八团,到了堆前瓜子洲。红二八团是铁军,战士善战来英勇。遂川百姓来助战,自然马到就成功。红军飞奔到草林,战斗打响第一声,靖卫队和挨户团,听到枪声就逃命。红军战士周志亭,三颗子弹打头阵,一直冲到阳关滩,三十几里追敌人。红军来到阳关滩,直逼县城白匪军。红军整队打县城,速战速决获全胜。朱军长前来把话讲:现在该我们打头阵。可是战士不肯让,大家都争打先锋。你争我争囔好久,协商办法才通行,先锋四个领人马,四队人马攻四门。朱军长率领一个队,身先士卒打头阵,队里人马一个连,排山倒海攻西门。听说来了朱司令,城上匪军丧胆魂,屁滚尿流跑得急,只怪爷娘少生腿。西门一破满城慌,东南北门也攻破,五营匪兵没漏网,死的死来降的降。打回遂川城一座,俘虏武器数不清;遂川人民得解放,满城百姓齐欢庆。”
二是井冈山地区的音乐文化传统影响。有很多红色歌谣都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但是这些歌谣的创作很多都是融合了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些音乐文化传统,如以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润色加工的一些红色歌谣流传很广。此外,亦有诸多红色歌谣受到客家山歌的影响,尤其是将客家山歌的审美特性与政治宣传鼓动的契合性融为一体。《分田歌》、《暴动歌》等红色歌谣等大多是在当地客家山歌、民谣音律的基础上,由当地群众创作出来的。它们采用传统比、兴、赋表现手法,溶入全新的革命内容,语言通俗,朗朗上口,便于传唱。 三是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使得语言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和自由灵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利益代表,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整个社会有一种破旧立新的气势,我们从很多红色歌谣在其内容上便是对社会新气象的歌颂或者对于共产主义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便可知一二。因此,整个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改变对于井冈山地区红色歌谣的创作兴起及其发展流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井冈山红色歌谣的历史内涵及文化价值分析
对于井冈山红色歌谣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解读应该主要从井冈山红色歌谣产生的基本背景出发,从其根本的核心实质出发,井冈山红色歌谣的历史文化内涵最为关键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内核和精神实质。井冈山红色歌谣,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斗争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井冈山波澜壮阔斗争历史画卷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光荣的革命传统,蕴含了井冈山精神。
可以说,井冈山红色歌谣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战争文化的优秀结晶。《毛委员挑粮上井冈》、《朱司令》、《三碗茶》、《同心革命歌》、《红米饭南瓜汤》、《十别妹》、《胜利歌》、《动员歌》、《喊话歌》、《冲锋歌》、《杀敌歌》、《暴动歌》、《赤卫队歌》、《放哨歌》等等,这些红色革命歌谣注重内容,不拘形式,较全面地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战斗生活和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过境迁,这些当年的红色音乐资源已经成为佐证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的民间档案,深深地镌刻在井冈儿女的心间。时至今日,红色歌谣背后所反映的故事与人物成为历史,但是其代表的卓越的精神仍然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井冈山红色歌谣其语言通俗生动,感情强烈,朴实直白,一针见血。就音律而言,不少歌曲借用了客家山歌的旋律填词,非填词的旋律也接近客家山歌,是当地客家话与普通话的结合体,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事实上,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井冈山几首革命歌曲,大多是以当时的红色歌谣为基础重新创作的,都可以找到当年革命歌谣的影子。著名的《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是1960年代唐山樵根据《红米饭,南瓜汤》、《毛委员带头吃苦菜》两首歌谣改编而成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则来源于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军纪律歌》。《十送红军》的素材也来源于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大量的送别歌曲,如《送郎当红军》、《十送郎》等。
笔者认为井冈山的红色歌谣的文化价值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井冈山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文化的传承,庐陵文化、客家文化、湖湘文化、吉安、宁冈采茶戏、茶陵湘剧、客家山歌、莲花落等等,都能够在井冈山红色歌谣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说,井冈山的红色歌谣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传承。二是井冈山红色歌谣是革命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既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又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井冈山红色歌谣蕴含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保持高尚的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意义重大;井冈山红色歌谣蕴含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风貌,对各级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军事人员和当代青年都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井冈山红色歌谣蕴含着积极乐观、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革命激情,对于激发人们的革命激情和革命青春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这些无形的资源,对于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在井冈山,红色歌曲永远是流行音乐,在红歌广场、集市、旅游车、红色景点中,到处都飘荡是《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十送红军》、《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这样的歌曲。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院级课题“井冈山红色歌谣思想性研究”(项目编号10dsyb10)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西省委党史委编著,江西革命歌谣选[Z].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2]永新县文广局、永新县文化馆编,永新民谣谚语选[Z].内部印刷,2006.
[3]红色歌谣[Z].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4]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歌谣选[J], 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77, (3).
[5]万雅超,井冈山红色歌谣探析[J].老区建设,2013,(6).
[6]夏立生,王颖峰.论井冈山红色歌谣的现实意义[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31(3).
关键词 井冈山 红色歌谣 历史内涵 文化价值
一、井冈山红色歌谣的基本情况
在井冈山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和集体力量的创作,形成了一批红色歌谣,并在人民群众的反复传唱中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井冈山红色歌谣内容丰富,气势豪迈,是井冈山人民不畏艰险的历史写照。笔者经过广泛的收集整理,目前找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范围内红色歌谣300多首,主要来源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砻市朱毛会师纪念馆和一些文章和书籍中,如《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歌谣选》、《炎陵飞歌》、《永新民谣谚语选》、《江西革命歌谣选》、《红色歌谣》等。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火与血的斗争中,广大人民群众用山歌、小调等歌曲形式颂扬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领袖及红军,于是产生大量的红色歌谣。一些流行的民歌、小调填进了革命的新内容,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些红色歌谣内容包括:诉苦歌、颂歌、工农革命歌、建立工农政权歌、参加红军歌、红军纪律歌、红军战斗胜利歌、支援红军歌、慰问红军歌、打土豪分田地歌、妇女解放歌、儿童歌谣、送别红军歌、盼望红军歌等。这些红色歌谣,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很好的宣传动员作用,是战争的号角和战鼓。
这些歌谣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历史事实。如 1928年2月18日,毛泽东率部攻克宁冈新城,时有歌谣《打新城》:“茅坪出发打新城,连夜布置围好城。毛委员到了棋盘山顶,亲自指挥烧东门。东门烧开两点钟,朱连长端枪就冲锋,机枪打得咯咯响,反动军听了失了魂。南门烧到北门转,打开两门就出城。顾连长早已布置好,打死百多反动军,营长打死官活捉,自愿缴枪两百人。当兵是无产阶级的,自愿报名当红军。毛委员的计划好,消灭一营反动军,枪枝弹药缴的多,群众挑起归茅坪。第二天砻市开大会,宁冈县苏就建成,处决狗官张开阳,穷人拍手真开心。”也有对英雄、伟人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歌颂,如毛泽东、朱德等人在井冈山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一些歌谣中也有不少内容是对革命领导的歌颂,如《三湾降了北斗星》、《井冈山来了毛泽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贵人就是毛委员》、《好领袖是毛泽东》、《朱司令》、《好得有朱毛》等等。如《三湾降了北斗星》唱到:“三湾降了北斗星,满山遍野通通明。一九二七那一年,三湾来了毛委员。三湾来了毛委员,带来工农子弟兵。红旗飘飘进三湾,九陇山沟闹革命。”《朱司令》唱到:“头戴竹斗笠,脚着麻草鞋,肩挑十石米,手种百担菜。打仗一阵风,横扫八百里,苏区人人敬,红军朱司令。”这都表达了根据地人民对毛泽东和朱德由衷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井冈山红色歌谣不少内容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也非常押韵,内容层次和逻辑都比较清楚,政治宣传色彩明显,价值导向也很明确。如《红米饭,南瓜汤》:“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寒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首歌谣结合了“吃(念qia)的精打光”之类的当地土话,反映的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价值重大。
二、井冈山红色歌谣兴起的背景及其原因
井冈山红色歌谣是红军和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经过集体创作和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歌曲艺术。作为红色文化的形式之一,红色歌谣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的产生,首先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紧密相连,这是其产生的思想理论背景;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实践是井冈山红色歌谣产生的现实土壤;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是红色歌谣产生的催化剂;井冈山地区人民的民间歌谣传统,是井冈山红色歌谣产生的历史人文渊源。
具体来说,井冈山红色歌谣兴起的主要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
一是井冈山地区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红色歌谣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有其土壤。井冈山红色歌谣的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如歌谣《打遂川》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红军攻打打遂川胜利的盛况:“一九二八年八月中,遂川城里驻白军;白匪七师五个营,到处作恶害百姓。革命农民被他杀,年青妇女被奸淫;好的东西都抢去,白匪真是虎狼心。百姓恨匪恨透心,日盼夜盼盼红军,指望红军早日来,早来一刻早太平。红军出了井冈山,消息传到遂川城;朱军长带领二八团,到了堆前瓜子洲。红二八团是铁军,战士善战来英勇。遂川百姓来助战,自然马到就成功。红军飞奔到草林,战斗打响第一声,靖卫队和挨户团,听到枪声就逃命。红军战士周志亭,三颗子弹打头阵,一直冲到阳关滩,三十几里追敌人。红军来到阳关滩,直逼县城白匪军。红军整队打县城,速战速决获全胜。朱军长前来把话讲:现在该我们打头阵。可是战士不肯让,大家都争打先锋。你争我争囔好久,协商办法才通行,先锋四个领人马,四队人马攻四门。朱军长率领一个队,身先士卒打头阵,队里人马一个连,排山倒海攻西门。听说来了朱司令,城上匪军丧胆魂,屁滚尿流跑得急,只怪爷娘少生腿。西门一破满城慌,东南北门也攻破,五营匪兵没漏网,死的死来降的降。打回遂川城一座,俘虏武器数不清;遂川人民得解放,满城百姓齐欢庆。”
二是井冈山地区的音乐文化传统影响。有很多红色歌谣都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但是这些歌谣的创作很多都是融合了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些音乐文化传统,如以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润色加工的一些红色歌谣流传很广。此外,亦有诸多红色歌谣受到客家山歌的影响,尤其是将客家山歌的审美特性与政治宣传鼓动的契合性融为一体。《分田歌》、《暴动歌》等红色歌谣等大多是在当地客家山歌、民谣音律的基础上,由当地群众创作出来的。它们采用传统比、兴、赋表现手法,溶入全新的革命内容,语言通俗,朗朗上口,便于传唱。 三是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使得语言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和自由灵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利益代表,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整个社会有一种破旧立新的气势,我们从很多红色歌谣在其内容上便是对社会新气象的歌颂或者对于共产主义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便可知一二。因此,整个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改变对于井冈山地区红色歌谣的创作兴起及其发展流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井冈山红色歌谣的历史内涵及文化价值分析
对于井冈山红色歌谣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解读应该主要从井冈山红色歌谣产生的基本背景出发,从其根本的核心实质出发,井冈山红色歌谣的历史文化内涵最为关键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内核和精神实质。井冈山红色歌谣,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斗争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井冈山波澜壮阔斗争历史画卷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光荣的革命传统,蕴含了井冈山精神。
可以说,井冈山红色歌谣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战争文化的优秀结晶。《毛委员挑粮上井冈》、《朱司令》、《三碗茶》、《同心革命歌》、《红米饭南瓜汤》、《十别妹》、《胜利歌》、《动员歌》、《喊话歌》、《冲锋歌》、《杀敌歌》、《暴动歌》、《赤卫队歌》、《放哨歌》等等,这些红色革命歌谣注重内容,不拘形式,较全面地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战斗生活和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过境迁,这些当年的红色音乐资源已经成为佐证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的民间档案,深深地镌刻在井冈儿女的心间。时至今日,红色歌谣背后所反映的故事与人物成为历史,但是其代表的卓越的精神仍然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井冈山红色歌谣其语言通俗生动,感情强烈,朴实直白,一针见血。就音律而言,不少歌曲借用了客家山歌的旋律填词,非填词的旋律也接近客家山歌,是当地客家话与普通话的结合体,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事实上,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井冈山几首革命歌曲,大多是以当时的红色歌谣为基础重新创作的,都可以找到当年革命歌谣的影子。著名的《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是1960年代唐山樵根据《红米饭,南瓜汤》、《毛委员带头吃苦菜》两首歌谣改编而成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则来源于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军纪律歌》。《十送红军》的素材也来源于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大量的送别歌曲,如《送郎当红军》、《十送郎》等。
笔者认为井冈山的红色歌谣的文化价值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井冈山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文化的传承,庐陵文化、客家文化、湖湘文化、吉安、宁冈采茶戏、茶陵湘剧、客家山歌、莲花落等等,都能够在井冈山红色歌谣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说,井冈山的红色歌谣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传承。二是井冈山红色歌谣是革命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既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又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井冈山红色歌谣蕴含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保持高尚的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意义重大;井冈山红色歌谣蕴含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风貌,对各级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军事人员和当代青年都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井冈山红色歌谣蕴含着积极乐观、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革命激情,对于激发人们的革命激情和革命青春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这些无形的资源,对于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在井冈山,红色歌曲永远是流行音乐,在红歌广场、集市、旅游车、红色景点中,到处都飘荡是《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十送红军》、《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这样的歌曲。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院级课题“井冈山红色歌谣思想性研究”(项目编号10dsyb10)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西省委党史委编著,江西革命歌谣选[Z].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2]永新县文广局、永新县文化馆编,永新民谣谚语选[Z].内部印刷,2006.
[3]红色歌谣[Z].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4]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歌谣选[J], 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77, (3).
[5]万雅超,井冈山红色歌谣探析[J].老区建设,2013,(6).
[6]夏立生,王颖峰.论井冈山红色歌谣的现实意义[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