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冬天,我去瑞典的基律纳看极光。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我们吃力地在雪中跋涉,林间有不少小木屋,好客的主人请我们入内:灯色橙柔,壁炉里火焰熊熊——我确认了好几次,那是真的柴火,真的火焰,真的松脂香。
围着壁炉烤火,转头看向窗外:皑皑白雪让一切都变得温柔无比。身边的华人导游告诉我:电影《冰雪奇缘》里的场景就是以这里为原型的。
我对小木屋赞不绝口,而导游却口气平淡:“在瑞典,每个男人都能亲手建造一座小木屋。男生只有掌握这项技能,才能中学毕业。”
在坐火车返回斯德哥尔摩的路上,铁轨两侧是大片的黑森林,各式各样的小木屋或隐或现。我迷惑地问:“这些真的都是自己盖的吗?”
导游肯定地告诉我:“是的。”
每个国家对人才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中国讲的是治国平天下,标准儒生形象是这样的:君子远庖厨,手不释卷足不出户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瑞典人没这么远大的理想,只是朴实地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学会动手,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庭,若还有余力,就为社区出点力。我们求大,学的尽是经史子集;他们求小,强调一个人做实事的能力。
在瑞典中小学里,是有家政课的,男生女生都要学会做饭——不管是否身怀绝技,你首先得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每年夏天,大部分瑞典家庭都会带上孩子去森林,教他们学会钓鱼、支帐篷、捡柴、生火……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起,木工课就是每个瑞典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有专门的木工房和木工老师,各色工具一应俱全,各种板材码放整齐。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小木锯、小木刨、电动工具甚至机床,做出一个个笔筒、玩具和木偶。
我脱口而出:“爱因斯坦和三只小板凳。”这在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应该也是在类似的教育下出现的。
除此之外,瑞典学校还有手工课、缝纫课……“会妨碍学习吗?”作为中国家长,我不能不问。
导游答:“如果会妨碍,那很可能说明你不是学术型人才,就不必强求了。”
我问他:“那你呢?”
他笑了,说:“很惭愧。”
导游出生在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老师,母亲是医生,他是独生子女,从小被众星捧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路顺风顺水地读到大学毕业,连煤气灶都不会开。到瑞典来读研,纯粹是抱着玩票的心情。从来心高气傲的他,到了瑞典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个笨人:不会做饭,扣子掉了不会缝,实验室里小物件坏了不会修,宿舍里电灯灭了不会换……他是蛟龙,困住他的不是外在的浅滩,而是内在的短板。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此刻他才知道这是深重的耻辱,以及严厉的谴责——就因为你读了点书,就有资格百无一用吗?毫无疑问,瑞典是世界上人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瑞典的这些年,他慢慢学会了用双手解决问题,在高速公路上车抛锚的时候,除了打电话叫救援,自己也能钻到车底下。国内朋友向他抱怨因为装修而闹离婚,他只笑笑。他在瑞典的房子搞装修时,他和妻子一起动手,从刷墙、布线到做防水,事事亲力亲为。看着“家”在自己手里逐渐成型,他们无论如何不会舍得放弃。
当提升了动手能力后,他意外地发现:对服务员,他再也不喝来呼去了。他知道体力劳动是多么辛苦。他也像每个瑞典男人一样,在森林里建造了自家的小木屋,每个夏天带着孩子们去那里度假。孩子们并不以此为傲,这是家家户户、每个父亲都会做的事。这种“不傲”更令他心生满足:这本来就应该是常态。空说什么“父爱如山”,不如实打实做一个劈柴担水、带孩子玩儿、为家庭创造未来的好男人。
听完他的话,我暗自下了决定:要从壁橱深处拿出那古老的工具箱。它曾经属于我父母,在我念工科那几年,他们给了我。现在,是拿出来交给我女儿的时候了。我将慢慢教她炒几个菜,分辨火线和零线,暖气片不热的時候怎么办……
毕竟,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智慧来自于双手。
围着壁炉烤火,转头看向窗外:皑皑白雪让一切都变得温柔无比。身边的华人导游告诉我:电影《冰雪奇缘》里的场景就是以这里为原型的。
我对小木屋赞不绝口,而导游却口气平淡:“在瑞典,每个男人都能亲手建造一座小木屋。男生只有掌握这项技能,才能中学毕业。”
在坐火车返回斯德哥尔摩的路上,铁轨两侧是大片的黑森林,各式各样的小木屋或隐或现。我迷惑地问:“这些真的都是自己盖的吗?”
导游肯定地告诉我:“是的。”
每个国家对人才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中国讲的是治国平天下,标准儒生形象是这样的:君子远庖厨,手不释卷足不出户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瑞典人没这么远大的理想,只是朴实地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学会动手,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庭,若还有余力,就为社区出点力。我们求大,学的尽是经史子集;他们求小,强调一个人做实事的能力。
在瑞典中小学里,是有家政课的,男生女生都要学会做饭——不管是否身怀绝技,你首先得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每年夏天,大部分瑞典家庭都会带上孩子去森林,教他们学会钓鱼、支帐篷、捡柴、生火……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起,木工课就是每个瑞典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有专门的木工房和木工老师,各色工具一应俱全,各种板材码放整齐。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小木锯、小木刨、电动工具甚至机床,做出一个个笔筒、玩具和木偶。
我脱口而出:“爱因斯坦和三只小板凳。”这在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应该也是在类似的教育下出现的。
除此之外,瑞典学校还有手工课、缝纫课……“会妨碍学习吗?”作为中国家长,我不能不问。
导游答:“如果会妨碍,那很可能说明你不是学术型人才,就不必强求了。”
我问他:“那你呢?”
他笑了,说:“很惭愧。”
导游出生在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老师,母亲是医生,他是独生子女,从小被众星捧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路顺风顺水地读到大学毕业,连煤气灶都不会开。到瑞典来读研,纯粹是抱着玩票的心情。从来心高气傲的他,到了瑞典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个笨人:不会做饭,扣子掉了不会缝,实验室里小物件坏了不会修,宿舍里电灯灭了不会换……他是蛟龙,困住他的不是外在的浅滩,而是内在的短板。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此刻他才知道这是深重的耻辱,以及严厉的谴责——就因为你读了点书,就有资格百无一用吗?毫无疑问,瑞典是世界上人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瑞典的这些年,他慢慢学会了用双手解决问题,在高速公路上车抛锚的时候,除了打电话叫救援,自己也能钻到车底下。国内朋友向他抱怨因为装修而闹离婚,他只笑笑。他在瑞典的房子搞装修时,他和妻子一起动手,从刷墙、布线到做防水,事事亲力亲为。看着“家”在自己手里逐渐成型,他们无论如何不会舍得放弃。
当提升了动手能力后,他意外地发现:对服务员,他再也不喝来呼去了。他知道体力劳动是多么辛苦。他也像每个瑞典男人一样,在森林里建造了自家的小木屋,每个夏天带着孩子们去那里度假。孩子们并不以此为傲,这是家家户户、每个父亲都会做的事。这种“不傲”更令他心生满足:这本来就应该是常态。空说什么“父爱如山”,不如实打实做一个劈柴担水、带孩子玩儿、为家庭创造未来的好男人。
听完他的话,我暗自下了决定:要从壁橱深处拿出那古老的工具箱。它曾经属于我父母,在我念工科那几年,他们给了我。现在,是拿出来交给我女儿的时候了。我将慢慢教她炒几个菜,分辨火线和零线,暖气片不热的時候怎么办……
毕竟,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智慧来自于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