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雕塑的审美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a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写意雕塑作品的审美,是领会写意雕塑作品之美。那么如何欣赏写意雕塑作品之美,正确地认识、接受、解读写意雕塑作品所释放的信息,中国的审美体系中又有什么审美标准?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The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expressive sculpture,is to comprehend the beauty of the expressive sculpture.So how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How to understand,accept and explain the information that was released from the expressive sculpture?what is the esthetic standard of the Chinese esthetic system?All these questions need us to discuss in this article.
  
  简单一句话,“审美”就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之美。“审美”一词,并非是中土所产,而是舶自西洋。然而,中土的审美意识萌动、成熟得甚早。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诞生了诸如《庄子》《楚辞》这样关于审美的经典著作。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再历两宋、元明清,经过了多次文化的交锋、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庞杂的审美理论体系。
  中国写意雕塑作品的审美,当然也是领会写意雕塑作品之美。如何欣赏写意雕塑作品之美,正确地认识、接受、解读写意雕塑作品所释放的信息,必然还要回归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上来。
  
  一、 中国古代的审美
  
  经过数千年的流变,由于社会等级的原因,由于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的结果,由于江山不断易帜、各民族交替执政的深刻影响,从而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产生了不同的层次。但是,这种审美层次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有时也是交错重叠的,不是泾渭分明的,甚至于有时会出现物极必反的现象。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层次呈现金字塔状。其实,审美就是一种需要,就是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上、思想上、文化上、身份上甚至于生理上的需要。
  艳俗。艳而俗,艳丽而且庸俗,凡俗、通俗,是最普遍的大众审美。大众审美并不完全是处于社会底层、普通老百姓的审美,而是一种审美的世俗化。由于礼乐传统和孔门仁学对内在人化自然(塑造情欲、陶冶性情)的强调,中国原始的象征艺术和审美崇高感走上了世俗人际之途,由崇高走向了壮美,再由功业的壮美走向了道德的伟大。道德是世俗的行为标准,也是基本的审美标准。在宋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俗文化,与雅文化自然分野,并导致了明清市民文化的思潮,并对现当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艳俗作品内容浅显、直白,以追求形似、色彩鲜艳浓郁为美。这个层次的审美,不仅有明显的道德评判标准,有很强的功能性,有一种追求与期盼,同时还有一种人性的释放。
  脱俗。脱去尘俗,摈弃世间功名、利禄、欲望的诱惑,是自恃清高,尚处于“穷则独善其身”阶段的小知识分子的审美倾向,其中有很大的自我安慰、自我疗伤、自我修复的成分。这其中,当然也有感情的注入与移出,也有“物化”的成分,作者或观者的人格与文艺作品的格调融合为一。脱俗的审美着眼于清新、淡雅,不重繁文缛节,也不着浓墨施重彩。
  含蓄。包含、隐藏,其实还包含退隐的层面。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目标,也是他们施展政治抱负、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途经。历史证明,这些踏上仕途的知识分子们宦海沉浮,在官场中无不屡遭挫折,身与心均受重创。当他们在“高处不胜寒”时,当他们遭受打击之时,当“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难以实现之时,他们不得已而明哲保身,学会了收敛锋芒,学会了保护自己。特别是在“道不行”“邦无道”,在“故国倾覆”遭覆巢突变之际,这些文人士大夫们便追慕老庄,寻求精神慰藉之所,在大自然的山水、花鸟之中获得灵魂的栖息,从而实现“与道冥同”的天地之境。含蓄之美,在于“深山藏古寺”,在于“踏花归来马蹄香”,在于“竹锁桥边卖酒家”的诗意;在于萧条寂寞而不颓唐,在于安宁平静而非死灰。如“野渡无人舟自横”之境,“非无舟人,止无行人”,“山居之意裕如也”才是理想的审美状态。正所谓“不道破一句”,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缺憾。所谓缺憾,就是不完美。审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走上了极端,以不完善为美,以病态为美,甚至于以丑为美。这种审美意识和审美倾向,来自于战国时期的庄子。在《庄子》一书中,庄子讲了许多外形丑陋而人格富有魅力的寓言故事,勾勒了许多动人的形象,如“不中绳墨”“大本臃肿”“小枝卷曲”而无所用的樗树,“阖肢支离无脓”“瓮 大瘿”的说客等等。庄子认为可“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庄子极大地扩展了审美的范围,把“丑”引进了“美”的领域,艺术之中若大巧之拙,成为较之工巧更为高级的审美。在后来的发展中,病态变异的金鱼、哈巴狗、梅花,败笔瑕疵造成的瓷器的窑变、开片,还有太湖石,捆扎的盆景,女性缠裹变形的三寸金莲等等,都变成为了审美的对象。中国的审美发展到此,出现了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这种原本在高级知识分子阶层或上层社会流行的审美意识,却突然间神奇地向社会大众骤然释放,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反而成为一种大众的审美情趣。
  
  二、 中国的审美趣味
  
  在中国的审美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味”。
  这种“味”,非常独特。“味”源自于“美”。何谓美?羊大为美,即羊肥且大味甘而美。味觉的快感中包含了美感的萌芽,显示了美感所具有的不同于科学认识或道德判断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美”这个字是因味觉的快感自然和“味”联系在一起的。西汉以后的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的许多著作,常常将“味”同艺术鉴赏相连。
  《晋书·成公简传》:“潜心道味。”
  葛洪《抱朴子外篇·辞义》:“五味舛而并甘,众色乖而皆丽。”
  陆机《文赋》:“阙大美之遗味……固既雅而不艳。”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余味曲包。”
  钟嵘《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辨于味而后言语,”“味在酸咸之外,”“味外之旨。”欧阳修《六一诗话》:“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苏轼《送参寥师》:“咸酸杀众好,中有至味永。”
  严羽《沧浪诗话》:“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到了明清之时,谢榛、胡应麟、王世贞、叶燮、王士祯、袁枚、刘熙载诸批评大家亦讲“味”不绝。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亦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以“味”来品评许多东西。譬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雕塑、文学等作品。甚至,也可以用之品评女人,可以说这个女人长得不算漂亮,但是很有味。
  那么,这个“味”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个“味”就是意图,就是情之旨归。同时,“味”也是“写意”这个词的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舒服”“舒适”。说这幅画画得很有味,就是说此画看起来很舒服,使人百看不厌,有很强的吸引力。说这件雕塑做得有味,也同样是说此件雕塑看起来很舒服,耐人琢磨,体会其味。当然,“味”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特色与个性。很简单,梅兰芳的“味”不同于程砚秋的“味”,任伯年的“味”不同于吴昌硕的“味”,而齐白石的“味”又不同于任、吴二氏。在当代雕塑界,钱绍武的“味”不同于潘鹤,也不同于程允贤,也不同于叶毓山,诸先生各有各味,一辨即知。但是,这个味如水中之盐,“有味无痕,性存体匿,”不可名状。只能看得见、看得出,但无论如何也难用语言来准确表达出来。
  
  三、 中国写意雕塑的审美
  
  中国当代社会的审美,除了承袭上述所有的审美习惯之外,还出现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审美倾向——矫情。何谓矫情?故违常情以立异也。说白了,就是故作高深,就是故弄玄虚,故意地标新立异,故意地做出让别人看不懂甚至自己也不明不白的东西。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其中,有做秀的成分,当然也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说艺术家们要表现一些原有的艺术形式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表现一种空间更广阔、表现力更强、语言形式更有张力的东西。所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复杂了。这一类的作品,油画、雕塑、装置、观念、影像皆有之。
  从审美层次上来看,中国写意雕塑的审美,不在艳俗,不在脱俗,不在缺陷病态,更不在矫情之列,而在于含蓄。但是,此“含蓄”已非昔日之“含蓄”,已经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下面,就按照审美体验所需要的过程,尝试展开如何对写意雕塑之美的欣赏与领会的研究。
  1.审美注意
  审美注意是审美过程的第一步,是把审美对象具体化了。就是对审美对象——写意雕塑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加以注意,就是把各种心理因素倾注在作品的形式、结构本身,充分感受写意雕塑作品的形式、线条、形状、色彩、空间以及节奏、韵律所产生的变化,在变化中求得平衡和统一。
  2.审美判断
  美感虽然是感性的,又是个体的,也是主观的,但仍然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审美就是要求对作品中蕴涵的一种人人都共同承认的普遍必须的有效性质做出判断。对写意雕塑作品的审美判断,就是要对写意雕塑作品中所蕴涵的共性或普遍规律,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品格与精神进行判断,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3.审美感受
  对写意雕塑作品的审美感受不仅要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不仅仅是要获得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体验,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因素的交错融合。审美愉悦之所以产生,就是由于各种心理功能相互活动、交错融合的结果。换句话来说,就是欣赏者要通过欣赏作品的过程,与作者在创作时所倾注的情感发生交流,产生共鸣。
  4.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较之审美感受更进了一步,也更理性了一些。审美感知除了感情之外,还渗透了其他心理因素,处在与其他因素的结构体中。这也就是艺术并不要求感觉真实的真正原因。写意雕塑作品诉之于感知的色彩、线条、形体本身,从物质对象世界中解放出来,以自身的形体组合与空间组合而产生独立的审美效果。
  5.审美理解
  由审美感受到审美感知,再进一步就是要对审美对象予以理解。这个理解,包括对写意雕塑作品内容的认识,对作品的题材,对所塑造的人物,所表现的故事,所展现的情节,以及作者在创作时所使用的技法,所表现出的技巧,都要予以理知的认识。另外,在审美过程中,在美感体验中,应该从理知上认识写意雕塑作品的情感性质和技术特征。如,作品所呈现出的情感调子是高兴抑或悲伤,在创作时作者所使用的手法特征是简洁洗练还是粗犷奔放。在审美理解中,还有一种渗透在感知、想象、情感诸因素并与之融为一体的某种非确定性的认识。正是这种非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才使得写意雕塑作品呈现出含蓄的诗意之美,韵味悠长。
  6.审美欣赏
  审美的最终结果和目的是欣赏。对写意雕塑作品感受也好,感知也好,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理解也罢,都是围绕着作品本身展开的,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真正理解还是要靠形象来联系,来帮助完成的。写意雕塑作品之所以被认为属于含蓄审美层次的艺术,就是因为它具有空白点,留有想象的余地,富有想象的空间,具有一定的朦胧意味。如此,由具像到抽象,再由抽象到想象,则完成了对写意雕塑作品欣赏的全部过程。
  写意雕塑作品的审美,就是欣赏其形体之美,理解其空间之美,认识作品中保留的作者创作时的手法特征和原创性痕迹之美,体会作者艺术个性特征所释放出的独特的“味”,领悟作品的形上精神和形下精神,洞察作者的创作意图,参透作品的化外之机,施展丰富的想象力,畅游在作者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无限空间。概括地说,中国写意雕塑作品的审美,要赏其形,识其技,辨其味,体其情,悟其旨,解其意,参其机。
  
  参考资料:
  1 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0
其他文献
《奇葩说》讨论过一个辩题:没钱时可不可以要孩子?这个题目,几十年前不会有讨论的空间:大家都没钱,大家都要孩子。今天讨论这个题目,说明时代进步了,有了选择权:可以要,可以不要,也可以过几年再要。但是选择权也带来了新的焦虑:有没有科学、理性的选法?万一选得不好,将来后悔怎么办?  其实,如果真有科学、理性的选法,那我们等于仍然没有选择权。我们无非是在做考试时的选择题——看似有多个选项,其实只有惟一的标
董明光,199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雕塑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现为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讲师。  主要作品:  1999年《情调与角色》肖像系列(玻璃钢彩色雕塑);  2000年《诡异》变形人体系列(青铜雕塑);  2001年《诡异2》、《方脑袋》、《大金牙》系列(综合材料);  2002年《偶像》系列(陶);  2003~2005年《关于儿童》(数码影像与实体雕塑)。
对于斯图·麦克唐纳来说,他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在不同时期两次被診断得了癌症。他也是一个幸运的人,两次都能够大难不死战胜癌症。近日,麦克唐纳买了张彩票,结果中了46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55万元)。   据报道,斯图·麦克唐纳来自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每次买彩票,他的妻子克劳迪娅都会说:“这会中奖。”这次,克劳迪娅却忘了说,没想到他们的愿望竟然实现了。
12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新华社报道把这句话拎出来做了标题。笔者觉得,这算是抓住了文眼。表面看去,这句话太平白了,但是,体察现实——正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概括的那样——就会领会到这个标题的深切意味。反过来理解,如果宪法从来都在不休眠地为国家和人民站岗,它的权威性从来不容挑战,那么,这个标题就是一句空话了。  习近平的讲话在“充分肯定成绩”之后,仍“强调”了如下的
得罪当道,台湾“揭弊天王”邱毅即将入狱    假如细数台湾泛蓝政治人物,谁最有资格被称为近两年的风云人物,则非“爆料天王”邱毅莫属。  踏破铁鞋无觅处,民进党当局找到了邱毅的“把柄”,并想用这个“把柄”,把邱毅关进大牢,永除后患,更让泛蓝阵营失去揭弊天王。2004年3月20日,邱毅和一群泛蓝支持者,抗议民进党当局在“总统”大选当中舞弊做票。抗议现场,邱毅站在一部卡车车顶高喊口号,卡车司机猛踩油门冲
自从英国广播公司(BBC)已故知名主播吉米·萨维尔性侵丑闻曝光后,越来越多的受害者浮出水面。伦敦警方表示,目前受害者的人数已达到300人  其行为可能受到BBC高层隐瞒、掩饰。真相曝光后,这家老牌公营传媒机构名誉扫地,陷入了“半世纪以来最大危机”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陷入了“半世纪以来最大危机”:该台已故著名资深主持人吉米·萨维尔生前涉嫌性侵未成年女性,且其行为可能受到BBC高层隐瞒、掩饰。
本文对日本雕塑的古今发展作了一次总体性的巡礼:从古代日本雕塑的原始土偶形式:发展至6世纪的日本佛教雕塑;明治时代日本雕塑受西方的影响催生了近代雕塑的出现直到日本战后雕塑出现新的变化。笔者勾勒了一幅日本雕塑历史发展的鸟瞰图。    日本雕塑的历史与中国雕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中国的秦始皇的千军万马从埋藏千年的泥土中重现风采的时候,在日本社会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上至知名的学者下至普通的家庭主妇都无不
深度瘾君子戒除毒瘾,只能慢慢戒,而不是一次戒除,丢掉小命。中国的房地产就是中国宏观经济的鸦片,不可能在一年之内戒除。  宏观经济数据越糟,对房地产就越是利好。迄今为止,宏观经济数据不妙,基础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用量电、财政收入等关键数据都在下行。但鸡蛋、蔬菜等价格上升,宏观经济冷热失衡,实体经济过冷而食品、煤气水电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升压力明显。房地产市场成为经济争夺战中的焦点。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第一个专题性的雕塑展,“回顾与展望  湖北雕塑艺术展”在热切的期盼中,于2009年11月21日在湖北省艺术馆隆重开幕。展览通过作品和文献的方式,试图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雕塑艺术在湖北的发展脉络。据展览学术主持人孙振华指出:“这是一个在中国雕塑界开风气之先的展览。现有资料表明,在国内以省为单位,追踪雕塑艺术的历史轨迹,进行系统的学术整理和总结,较为系统地展现这个省份雕塑的历史成就
《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的刊发,引发了海外媒体的丰富联想:“解套说”、“投石问路说”等揣测纷纷出笼,而俞文对民主的论述,亦被视作对传统意识形态表述的重大突破    “实在抱歉,俞教授在年前都没有时间了,请您理解!”1 月10日,俞可平的秘书第N次客气而坚定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而从1月 10日到 13日,记者变换号码,数次拨打俞可平本人的手机,或者关机,或者始终无人接听。  俞可平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