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怎样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作文、会写作文呢?我认为,应该用生活的理念指导小学作文教学,从生活和写作的结合上,探索有效的指导途径,构建一个贴近生活、张扬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走进生活,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的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活水。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学会观察是作文训练的前提,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出的文章才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春天带学生到公园或田野里寻找春天的足迹;夏天带学生去观赏美丽幽静的荷花池;秋天,带学生去看丰收的田野和果园;冬天,带学生去踏雪赏梅;还可以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以实践为依托,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让实践活动介入作文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材料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视野开阔了,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种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平台。我常常结合教材,指导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更大空间内将课堂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如“了解家乡变化”活动中,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要求,交给学生观察和收集材料的方法,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到公园、田野、街道、农村等地方寻找家乡的变化;或者去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家乡的过去;或者去图书馆、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写出自己的收获,在全班交流展示。在这次活动中,让学生亲自走进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心感受生活,写出了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真正达到了“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的境界。我还鼓励同学们去扮演更多的社会角色,并且坚持写体验日记,积累习作素材。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习作素材,不但使学生有话可写,而且能写出新意。
3、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从组织活动入手引导写作,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出了自己在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并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避免了人云亦云,更不会无病呻吟。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总是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而写作;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习作教师评,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我努力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是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会沉睡不醒。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才有生命的律动。
三、創设交流展示的平台,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心
我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语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习作能力的高低更是天差地别。因此,关注到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都能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对于避免严重的习作能力的“两极分化”应该是有帮助的。我从三年级开始,创办班级“习作园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齐展习作的精彩。并设置了几个主题栏目:“小作家”一栏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收集学生的成功之作,是学生习作兴趣培养的加油站。“精彩片断”一栏主要是为习作水平相对一般和暂时落后的学生而设,摘录他们的单元习作、小练笔或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断,“诚于嘉许,乐于称道”,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课堂精彩镜头”记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奇言妙语、精彩言论,尤其是平时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们那些“一鸣惊人”的妙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的意识,这些栏目的设置,使优生有了展示的机会,不同水平的学生齐展精彩,使得全班同学都爱上了我们班的“习作园地”。我把学生的优秀作文送到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广播,或者向校刊《小荷》推荐发表,再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向各地报刊推荐发表。这样使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作文积极性空前高涨,享受成功的喜悦,奠定学生的习作自信心。
总之,生活是作文之根。让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的孩子沐浴着生活的阳光,时时关心生活,体验生活,人人把握生活,表达生活,用自己的笔去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感悟中写作,表达真情实感,充分展现自我,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习作来。
一、走进生活,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的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活水。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学会观察是作文训练的前提,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出的文章才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春天带学生到公园或田野里寻找春天的足迹;夏天带学生去观赏美丽幽静的荷花池;秋天,带学生去看丰收的田野和果园;冬天,带学生去踏雪赏梅;还可以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以实践为依托,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让实践活动介入作文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材料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视野开阔了,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种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平台。我常常结合教材,指导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更大空间内将课堂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如“了解家乡变化”活动中,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要求,交给学生观察和收集材料的方法,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到公园、田野、街道、农村等地方寻找家乡的变化;或者去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家乡的过去;或者去图书馆、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写出自己的收获,在全班交流展示。在这次活动中,让学生亲自走进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心感受生活,写出了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真正达到了“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的境界。我还鼓励同学们去扮演更多的社会角色,并且坚持写体验日记,积累习作素材。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习作素材,不但使学生有话可写,而且能写出新意。
3、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从组织活动入手引导写作,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出了自己在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并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避免了人云亦云,更不会无病呻吟。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总是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而写作;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习作教师评,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我努力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是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会沉睡不醒。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才有生命的律动。
三、創设交流展示的平台,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心
我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语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习作能力的高低更是天差地别。因此,关注到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都能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对于避免严重的习作能力的“两极分化”应该是有帮助的。我从三年级开始,创办班级“习作园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齐展习作的精彩。并设置了几个主题栏目:“小作家”一栏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收集学生的成功之作,是学生习作兴趣培养的加油站。“精彩片断”一栏主要是为习作水平相对一般和暂时落后的学生而设,摘录他们的单元习作、小练笔或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断,“诚于嘉许,乐于称道”,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课堂精彩镜头”记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奇言妙语、精彩言论,尤其是平时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们那些“一鸣惊人”的妙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的意识,这些栏目的设置,使优生有了展示的机会,不同水平的学生齐展精彩,使得全班同学都爱上了我们班的“习作园地”。我把学生的优秀作文送到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广播,或者向校刊《小荷》推荐发表,再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向各地报刊推荐发表。这样使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作文积极性空前高涨,享受成功的喜悦,奠定学生的习作自信心。
总之,生活是作文之根。让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的孩子沐浴着生活的阳光,时时关心生活,体验生活,人人把握生活,表达生活,用自己的笔去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感悟中写作,表达真情实感,充分展现自我,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习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