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贸增速逐渐降低,出口企业面临困境,转型升级成为必由之路。本文对出口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许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出有益的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出口企业;转型升级
一、出口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贸出口作为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是一股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从1978年到2012年,除少数年份,中国的年出口总值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12年出口总值为201489.3亿美元,比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出口企业的生存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生存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维持下去。2012年,中国的年出口总值与上年相比,仅增长了7.9%,终结了10年来的两位数高增长。业界纷纷惊呼:外贸低增长时代来临!
统计数据的低增长所对应的现实情况是出口企业普遍的生存困境。据温州经贸委监测显示,2011年前三个月,该市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同时,这些企业订单金额出现减少趋势,单笔订单平均金额比去年同期减下降的占16.7%。这些企业中亏损的占四分之一还多,行业平均利润3.1%,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在珠三角,情况也不容乐观,超过30%的中小出口企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二、现阶段我国出口企业存在的问题
表面上看,出口企业的生存困境是祝多外部因素造成的,比如人民币快速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辅材料价格上涨、金融危机等国际经济波动、国际贸易壁垒等。但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外部变化,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后必然要发生的转变,每一个经济体在经历了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后,都会面临这些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但为什么许多中国出口企业没有做好应变的准备,使自身陷入了生存困境呢?
这还要从分析中国出口企业的特点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
1.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模式落后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因为企业规模小,所以大多数出口中小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企业管理落后,规避风险能力较差的问题。据全国工商联调查,我国中小企业中有近80%是家族企业或泛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普遍采用“任人唯亲”或企业管理人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发展与扩张。当企业经营规模逐步扩大进而实行国际化经营时,原先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就不能再有效地对其内外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在人才竞争方面与大企业难以抗衡,中小出口企业普遍缺乏优秀的国际化精英人才,因此企业在经营战略上缺乏国际化视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附加价值低,利润微薄,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正是抓住了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人口红利”,大力发展以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加工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这一传统优势已逐渐不在,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日益被压缩。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价值较低,利润微薄,抗冲击能力差。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出口加工商品的利润率都低于10%,有的甚至低于5%。每一次大的经济波动,都是压倒一些中小出口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3.以代工方式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国际竞争力弱
2012年福布斯最新公布的全球品牌100强里,绝大部分都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创立的品牌,如苹果、微软、可口可乐等。我国依然没有一个品牌入围。这与我们“世界工厂”的名号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强有力的自主品牌,所以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工业分工格局中只能处于第三级(美国垄断标准和规则、日本德国等国垄断技术、中国从事加工)。我们消耗了中国大量的能源、劳动力和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增加值却只有发达国家的1/6-1/4。而且由于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竞争力差,很容易就会被资源和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取代。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订单外流现象,基本都是流向周边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4.融资难、资金积累慢,抵御风险能力差
目前中国的出口和出口加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缺乏国企的国家背景作为担保,民营企业一向融资较难,仅靠自身的积累又难以扩大再生产,许多时候就不得不借助于民间借贷。但民营出口企业一头背负国内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另一头又面临着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市场价格萎靡不振的局面,虽苦苦支撑但危机四伏。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一点点问题,就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三、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从根本上来讲,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在于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并保持市场占有率。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难题,就要促进出口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品牌建设能力及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过渡。但转型升级非一日之功,出口企业的困境却迫在眉睫。近些年来,政府和企业层面的关于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探索一直都在进行,有些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希望这些成功的经验,能给仍在苦苦寻觅中的其他出口企业带来启发。
1.加强研发,创新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通过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自身在产业链上的利润空间。利润空间大了,才能顶住成本上升的压力,而技术含量的增加也同时可以提升自身的竞价能力。东莞电工工具企业创科集团通过收购欧美企业或品牌,从一家贴牌生产的企业“反客为主”,坐上了全球电工工具行业的第二把交椅。创科在收购后加强研发,成功实现从OEM(贴牌加工)到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再到OBM(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的转型。 2.转身向内,品牌经营,开发国内市场潜能
与两头在外、操作简便、回款迅速的外销相比,内销的确要复杂很多。外贸和内销本质的区别在于,外贸仅仅是产品的提供者,而内销出了是产品的提供者外,更是产品的营销策略和品牌价值的提供者。但只要选对产品、营销对路,国内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宁波鄞州伊蕾工贸有限公司2003年开始做外贸,2007年遇到发展瓶颈,做出口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与此同时,他们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从2008年起,注册了“尚竹缘”竹纤维家居纺织品品牌,并把销售主渠道定位为电子商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走出去开拓新兴市场
近些年外贸企业的经营困境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持续低迷直接相关。但俄罗斯、中东、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供开发。山东云龙绣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20多年出口经验的家纺企业,此前98%的产品都出口到欧盟和北美市场。不过,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云龙绣品的海外客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来自欧盟地区的订单锐减,而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异军突起,成为新的支柱。2011年,该公司在约旦设立营销点,正式将营销重点转向中东新兴市场。
4.产业转移,维持竞争力
随着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产业转移已成为鞋服等劳动力密集企业的必然选择。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广东东莞市的鞋业企业中,目前有50%左右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如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地设厂,25%左右则赴东南亚地区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正如改革开放初期台商、港商选择来大陆投资办厂的道理一样,时至今日,中国出口企业也要遵循投资梯度转移的规律,将产业转移到有资源优势的地方办厂,才能继续维持竞争力。虽然在长期看仍是权宜之计,但可以为我国出口企业的继续发展赢得时间,也不失为可行的解决之道。
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企业的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政府层面的帮助,如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和信贷支持、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适当的税收减免、更多的公共服务平台,更方便企业的政策措施等。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出口这架“马车”的带动,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裴 平 张 倩 胡志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金融研究》. 2009年第8期.
[2]李文涛 李鑫 王燕武 王俊海:论我国出口加工企业的转型,《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3]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新浪财经.
关键词:出口企业;转型升级
一、出口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贸出口作为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是一股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从1978年到2012年,除少数年份,中国的年出口总值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12年出口总值为201489.3亿美元,比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出口企业的生存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生存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维持下去。2012年,中国的年出口总值与上年相比,仅增长了7.9%,终结了10年来的两位数高增长。业界纷纷惊呼:外贸低增长时代来临!
统计数据的低增长所对应的现实情况是出口企业普遍的生存困境。据温州经贸委监测显示,2011年前三个月,该市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同时,这些企业订单金额出现减少趋势,单笔订单平均金额比去年同期减下降的占16.7%。这些企业中亏损的占四分之一还多,行业平均利润3.1%,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在珠三角,情况也不容乐观,超过30%的中小出口企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二、现阶段我国出口企业存在的问题
表面上看,出口企业的生存困境是祝多外部因素造成的,比如人民币快速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辅材料价格上涨、金融危机等国际经济波动、国际贸易壁垒等。但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外部变化,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后必然要发生的转变,每一个经济体在经历了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后,都会面临这些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但为什么许多中国出口企业没有做好应变的准备,使自身陷入了生存困境呢?
这还要从分析中国出口企业的特点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
1.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模式落后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因为企业规模小,所以大多数出口中小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企业管理落后,规避风险能力较差的问题。据全国工商联调查,我国中小企业中有近80%是家族企业或泛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普遍采用“任人唯亲”或企业管理人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发展与扩张。当企业经营规模逐步扩大进而实行国际化经营时,原先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就不能再有效地对其内外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在人才竞争方面与大企业难以抗衡,中小出口企业普遍缺乏优秀的国际化精英人才,因此企业在经营战略上缺乏国际化视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附加价值低,利润微薄,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正是抓住了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人口红利”,大力发展以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加工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这一传统优势已逐渐不在,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日益被压缩。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价值较低,利润微薄,抗冲击能力差。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出口加工商品的利润率都低于10%,有的甚至低于5%。每一次大的经济波动,都是压倒一些中小出口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3.以代工方式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国际竞争力弱
2012年福布斯最新公布的全球品牌100强里,绝大部分都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创立的品牌,如苹果、微软、可口可乐等。我国依然没有一个品牌入围。这与我们“世界工厂”的名号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强有力的自主品牌,所以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工业分工格局中只能处于第三级(美国垄断标准和规则、日本德国等国垄断技术、中国从事加工)。我们消耗了中国大量的能源、劳动力和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增加值却只有发达国家的1/6-1/4。而且由于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竞争力差,很容易就会被资源和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取代。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订单外流现象,基本都是流向周边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4.融资难、资金积累慢,抵御风险能力差
目前中国的出口和出口加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缺乏国企的国家背景作为担保,民营企业一向融资较难,仅靠自身的积累又难以扩大再生产,许多时候就不得不借助于民间借贷。但民营出口企业一头背负国内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另一头又面临着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市场价格萎靡不振的局面,虽苦苦支撑但危机四伏。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一点点问题,就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三、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从根本上来讲,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在于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并保持市场占有率。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难题,就要促进出口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品牌建设能力及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过渡。但转型升级非一日之功,出口企业的困境却迫在眉睫。近些年来,政府和企业层面的关于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探索一直都在进行,有些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希望这些成功的经验,能给仍在苦苦寻觅中的其他出口企业带来启发。
1.加强研发,创新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通过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自身在产业链上的利润空间。利润空间大了,才能顶住成本上升的压力,而技术含量的增加也同时可以提升自身的竞价能力。东莞电工工具企业创科集团通过收购欧美企业或品牌,从一家贴牌生产的企业“反客为主”,坐上了全球电工工具行业的第二把交椅。创科在收购后加强研发,成功实现从OEM(贴牌加工)到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再到OBM(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的转型。 2.转身向内,品牌经营,开发国内市场潜能
与两头在外、操作简便、回款迅速的外销相比,内销的确要复杂很多。外贸和内销本质的区别在于,外贸仅仅是产品的提供者,而内销出了是产品的提供者外,更是产品的营销策略和品牌价值的提供者。但只要选对产品、营销对路,国内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宁波鄞州伊蕾工贸有限公司2003年开始做外贸,2007年遇到发展瓶颈,做出口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与此同时,他们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从2008年起,注册了“尚竹缘”竹纤维家居纺织品品牌,并把销售主渠道定位为电子商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走出去开拓新兴市场
近些年外贸企业的经营困境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持续低迷直接相关。但俄罗斯、中东、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供开发。山东云龙绣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20多年出口经验的家纺企业,此前98%的产品都出口到欧盟和北美市场。不过,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云龙绣品的海外客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来自欧盟地区的订单锐减,而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异军突起,成为新的支柱。2011年,该公司在约旦设立营销点,正式将营销重点转向中东新兴市场。
4.产业转移,维持竞争力
随着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产业转移已成为鞋服等劳动力密集企业的必然选择。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广东东莞市的鞋业企业中,目前有50%左右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如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地设厂,25%左右则赴东南亚地区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正如改革开放初期台商、港商选择来大陆投资办厂的道理一样,时至今日,中国出口企业也要遵循投资梯度转移的规律,将产业转移到有资源优势的地方办厂,才能继续维持竞争力。虽然在长期看仍是权宜之计,但可以为我国出口企业的继续发展赢得时间,也不失为可行的解决之道。
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企业的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政府层面的帮助,如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和信贷支持、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适当的税收减免、更多的公共服务平台,更方便企业的政策措施等。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出口这架“马车”的带动,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裴 平 张 倩 胡志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金融研究》. 2009年第8期.
[2]李文涛 李鑫 王燕武 王俊海:论我国出口加工企业的转型,《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3]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