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开放园地,在这个园地里,教师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吸取丰富的知识,以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技巧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逐渐成熟,绽放绚丽的花朵;学生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在优秀作品的滋养下,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探究下,生命之树日益长高、茂盛。这样的课堂才会拥有最灿烂的阳光,最清新的空气,最甘甜的泉水,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适合教师创新发展、学生个性飞扬的生命成长园地。
一、设疑问难,活跃思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要实现由生疑到无疑的转换,需要对文本的不断叩问,不断探究。
例如,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一位学生在阅读后提出:“那位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九百多级石阶,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游客常常是爬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而老人却为何说不累呢?换了我早就累趴下了。”
师微笑着:“你说得很好,能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生1:“因为老人热爱劳动,认为劳动是乐趣,所以不觉得累。”
师:“是呀,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能不高兴吗?”
生2:“老人每天都要扫一个来回,天天锻炼,已形成习惯,已不觉得累。”
师点头:“天天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已习惯了,不感到累了。”
生3:“老人喜爱这里,爱这里的山,这里的水,爱这里的生活,因此,扫得再辛苦,他也不觉得累了。”
师赞许地:“同学们说得都很正确,包括提问的同学。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希望大家以后能像今天一样勇于思考,敢于表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不仅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带领学生突破难点,解决重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二、换位思考,开拓思维
引导学生大胆换位,从不同角度、角色、方向去解读文本,大胆冲破狭隘的老框架,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互动中开拓思维。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海伦,当自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海伦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如果海伦在学习盲文,练习说话时一遇到困难就像有些没有恒心的人一样放弃,结果会怎样?”
学生通过变换角色的思考,对凯勒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展开联想,放飞思维
如学习《黄鹤楼送别》一课,联想曾经点燃众多学生思维的火花。当学到“孟浩然坐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一句时,我抓住此处空白,让学生展开联想:此时的李白也许在想什么?也许在说什么?
此时的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老朋友啊,今日一别,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真盼望我们再见面的那一刻。有的说:“老朋友,你走了,谁来陪我喝酒聊天呢?”还有的说:“水啊,请你告诉我的朋友,虽然我们刚分别,但我却开始想念他。让他到达扬州后一定要给我来信。”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想打开了诸多事物之间的联系通道,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在联想中深刻体会到李白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使文本得到多元解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一、设疑问难,活跃思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要实现由生疑到无疑的转换,需要对文本的不断叩问,不断探究。
例如,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一位学生在阅读后提出:“那位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九百多级石阶,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游客常常是爬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而老人却为何说不累呢?换了我早就累趴下了。”
师微笑着:“你说得很好,能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生1:“因为老人热爱劳动,认为劳动是乐趣,所以不觉得累。”
师:“是呀,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能不高兴吗?”
生2:“老人每天都要扫一个来回,天天锻炼,已形成习惯,已不觉得累。”
师点头:“天天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已习惯了,不感到累了。”
生3:“老人喜爱这里,爱这里的山,这里的水,爱这里的生活,因此,扫得再辛苦,他也不觉得累了。”
师赞许地:“同学们说得都很正确,包括提问的同学。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希望大家以后能像今天一样勇于思考,敢于表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不仅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带领学生突破难点,解决重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二、换位思考,开拓思维
引导学生大胆换位,从不同角度、角色、方向去解读文本,大胆冲破狭隘的老框架,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互动中开拓思维。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海伦,当自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海伦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如果海伦在学习盲文,练习说话时一遇到困难就像有些没有恒心的人一样放弃,结果会怎样?”
学生通过变换角色的思考,对凯勒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展开联想,放飞思维
如学习《黄鹤楼送别》一课,联想曾经点燃众多学生思维的火花。当学到“孟浩然坐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一句时,我抓住此处空白,让学生展开联想:此时的李白也许在想什么?也许在说什么?
此时的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老朋友啊,今日一别,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真盼望我们再见面的那一刻。有的说:“老朋友,你走了,谁来陪我喝酒聊天呢?”还有的说:“水啊,请你告诉我的朋友,虽然我们刚分别,但我却开始想念他。让他到达扬州后一定要给我来信。”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想打开了诸多事物之间的联系通道,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在联想中深刻体会到李白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使文本得到多元解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