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的那片松林一直在我记忆里掀动着松涛。无论我在哪里,也无论我在做什么事情,它们都能在不经意间掀起巨大的涛声,把我内心深藏的激情调动出来。
那涛声就是长在山顶的一片片松林发出的。
故乡的松树都有着一副怪脾气,它们高傲地居住在一座座山岭之上。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始终挺拔,傲视一切。只有那些娇生惯养的杉树、栗树、柳树,才喜欢躲在阴暗的峡谷里,靠着山的呵护,苟且偷生。而松树却从来不选择靠山,只选择战胜自己。它们将强壮的躯干扎根在可见阳光的山顶,顶住一切狂风、暴雨和冰雪的侵袭。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它们才会走进人们心里,并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在我的故乡,只要一抬头,首先望见的必是它们的身影。只要一出门,首先听见的必是它们的声音。
但是松树们并不自以为是,它们并不是一开口就大声咆哮,而是依照风的大小来调整嗓门的高低:如果是微风,它们则是细语;如果是狂风,它们才会怒吼。
就这样,它们掀起的涛声慢慢地在我内心扎下根来。
一直留在我记忆里的松涛,是老家子娘园学校旁边的那片松林发出的。
学校建在一个叫华儿岭的地方。那是村子中间的一条山岭,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为村子的文化与议事中心。松树选择了与它们为伴,在那里扎下根,组成了一大片松海,茁壮地从半山腰一直延伸到了山顶。建在那里的学校就被它们紧紧地搂在了怀里。
学校离我家只有半里地的路程。读小学的时候,我一直走读,每天与太阳一起起床,听着松涛步入教室,并在松涛的陪伴下学习,玩耍,快乐地成长。
而到了初中之后,因为学习任务的加重,我只好选择寄宿。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便与松涛形影不离了,就连夜晚也是枕着松涛一起入睡。
初中快毕业的时候,因为要发起最后的冲刺,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坐在教室里,因为有其他同学的影响,精力总是不能全部集中,所以早晚自习,我就选择了走进松林里学习。
记得最初在做这种选择的时候,我还犹豫了许久。因为我是学生会主席,又是班长,早晚自习选择逃离教室,会给其他同学带来坏影响,但最终我还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因为我要在我习惯的松涛里走进书本的最深处,完成好最后的备考复习。只要自习铃声一响,我就带上书本,走进学校旁边的那片松林里。先选择一块岩石坐下来,再展开书,在松涛的细语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学校旁边的松林一直都很茂盛,它们抱团生长,其他的树根本就插不进一只脚来,最多也只是围着松林的边缘,占上一点点贫瘠的土地,显得那样可怜、娇小和柔弱。每年春天,当映山红开遍山岗的时候,它们反而成了松林的点缀,映衬得松林更加美丽。也正是因为松林的抱团,才给下面的树林留出了大片干净的地方,落下的松毛铺了厚厚的一层。我就坐在厚厚的松毛之中,身旁是笔直的树干,头顶则是它们语重心长的细语。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的。
后来,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但是他并没有批评我。记得那天我刚在松林里坐下来,就看见班主任的身影转过屋角,朝我这边走了过来。望着越来越近的老师,我的脑子在瞬间一片空白,原先想好的解释也不知逃到哪去了。还好,班主任在我前方不远处停了下来,然后用信任的目光看了看我,就静静地离开了。
这之后,有的同学也加入进来,跟着我一起走进松林,走进了松涛里。
就这样,我在松涛的陪伴下读完初中,并顺利地考上高中,走出了我出生的村子。
遗憾的是,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松涛陪伴我了。因为我就读的高中建在一个山坳里,长在山顶的松树不愿意屈尊到山下来。之后我走向社会,更没有松涛的陪伴,但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掀动着故乡的松涛,是它们让我永远铭记坚强与专心。
[写作指要]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或许这是对本文最好的诠释。文章朴实文字的背后,涌动着笔者对故乡的深情。这份深挚的情感细腻而温婉,融在精彩的细节描写中,揉在真实的故乡生活里,那么自然,真切,流畅。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那涛声就是长在山顶的一片片松林发出的。
故乡的松树都有着一副怪脾气,它们高傲地居住在一座座山岭之上。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始终挺拔,傲视一切。只有那些娇生惯养的杉树、栗树、柳树,才喜欢躲在阴暗的峡谷里,靠着山的呵护,苟且偷生。而松树却从来不选择靠山,只选择战胜自己。它们将强壮的躯干扎根在可见阳光的山顶,顶住一切狂风、暴雨和冰雪的侵袭。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它们才会走进人们心里,并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在我的故乡,只要一抬头,首先望见的必是它们的身影。只要一出门,首先听见的必是它们的声音。
但是松树们并不自以为是,它们并不是一开口就大声咆哮,而是依照风的大小来调整嗓门的高低:如果是微风,它们则是细语;如果是狂风,它们才会怒吼。
就这样,它们掀起的涛声慢慢地在我内心扎下根来。
一直留在我记忆里的松涛,是老家子娘园学校旁边的那片松林发出的。
学校建在一个叫华儿岭的地方。那是村子中间的一条山岭,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为村子的文化与议事中心。松树选择了与它们为伴,在那里扎下根,组成了一大片松海,茁壮地从半山腰一直延伸到了山顶。建在那里的学校就被它们紧紧地搂在了怀里。
学校离我家只有半里地的路程。读小学的时候,我一直走读,每天与太阳一起起床,听着松涛步入教室,并在松涛的陪伴下学习,玩耍,快乐地成长。
而到了初中之后,因为学习任务的加重,我只好选择寄宿。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便与松涛形影不离了,就连夜晚也是枕着松涛一起入睡。
初中快毕业的时候,因为要发起最后的冲刺,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坐在教室里,因为有其他同学的影响,精力总是不能全部集中,所以早晚自习,我就选择了走进松林里学习。
记得最初在做这种选择的时候,我还犹豫了许久。因为我是学生会主席,又是班长,早晚自习选择逃离教室,会给其他同学带来坏影响,但最终我还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因为我要在我习惯的松涛里走进书本的最深处,完成好最后的备考复习。只要自习铃声一响,我就带上书本,走进学校旁边的那片松林里。先选择一块岩石坐下来,再展开书,在松涛的细语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学校旁边的松林一直都很茂盛,它们抱团生长,其他的树根本就插不进一只脚来,最多也只是围着松林的边缘,占上一点点贫瘠的土地,显得那样可怜、娇小和柔弱。每年春天,当映山红开遍山岗的时候,它们反而成了松林的点缀,映衬得松林更加美丽。也正是因为松林的抱团,才给下面的树林留出了大片干净的地方,落下的松毛铺了厚厚的一层。我就坐在厚厚的松毛之中,身旁是笔直的树干,头顶则是它们语重心长的细语。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的。
后来,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但是他并没有批评我。记得那天我刚在松林里坐下来,就看见班主任的身影转过屋角,朝我这边走了过来。望着越来越近的老师,我的脑子在瞬间一片空白,原先想好的解释也不知逃到哪去了。还好,班主任在我前方不远处停了下来,然后用信任的目光看了看我,就静静地离开了。
这之后,有的同学也加入进来,跟着我一起走进松林,走进了松涛里。
就这样,我在松涛的陪伴下读完初中,并顺利地考上高中,走出了我出生的村子。
遗憾的是,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松涛陪伴我了。因为我就读的高中建在一个山坳里,长在山顶的松树不愿意屈尊到山下来。之后我走向社会,更没有松涛的陪伴,但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掀动着故乡的松涛,是它们让我永远铭记坚强与专心。
[写作指要]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或许这是对本文最好的诠释。文章朴实文字的背后,涌动着笔者对故乡的深情。这份深挚的情感细腻而温婉,融在精彩的细节描写中,揉在真实的故乡生活里,那么自然,真切,流畅。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