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乡村”风貌特色保留问题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当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乡村”风貌特色逐渐消亡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乡村“风貌”特色保持策略,以此引导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小镇形象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风貌特色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了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2012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指出,我国已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在城市物质条件迅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进程中,中国社会必须面临一系列从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为主体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如何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社会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这些问题当中,如何避免在乡村改造过程中再次重复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趋同现象”,这是每一个规划师和建筑师需要直面的首要问题(如图1)。
  事实上,我们目前在大多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导向在重复着城市发展初期阶段的路线------过于专注技术性规划手段的应用,过于用城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乡村的发展。一个村庄的消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种无序状态下的消失和改变。我们必须要反复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新型农村社区的“新特征”基础是农村社区,他的出现是为解决城乡二元矛盾,提升乡镇居民生活质量,但不是为了割裂中国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传承。
  一、乡村风貌的“特色”在逐渐消亡。
   [ 王晓雅,《从英国的田园风光到美国的特色小镇》]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俞孔坚说:“祖坟,村头的风水树、 风水林、风水池塘,一条小溪,一块界碑,一条栈道,一座龙王庙,都是一家、 一族、 一村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 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 民间的遗产景观,与我们的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乡村的魅力所在正是那些融入记忆中的生活要素,与城市人造景观有所区别的生活“记忆”。这种记忆一旦被破坏,其修复过程是不可逆的。 一方面,我们需要消除城乡的巨大物质差别,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愿失去原有的历史传承。两相比较,在GDP、经济利益以及发展速度的壓力下,人们很自然的放弃了乡村与城市的不同,选择抹杀了根植于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地域特征。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怪圈:人们不遗余力地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地呼吁和尝试运用自然的属性纳入城市人工环境为市民服务,却在乡村改造建设过程中毫不留情的为他们烙上城市的痕迹,重新打造一个微缩的小型城镇。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以往村头那个乘凉、交谈、戏耍的树下空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中的广场和喷泉雕塑。以往具有人体自然尺度空间的街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中笔直的马路。惬意的农家小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中随处可见的阳台。广场、马路、高层建筑,这些城市中特有的要素逐渐的取代了原有乡村风貌中的要素,儿时记忆中清澈流淌的小河,随意攀爬的后院大树、偷偷翻墙去采摘的葡萄,这一切都随着城镇化数字的节节攀升而成为了乡村下一代孩子们生活的绝版场景。
  乡村“风貌”特色保持策略
  记忆中的乡村生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逐渐的消亡,我们不能单方面的否定城镇化过程中为乡村居民所带来的巨大的利益和生活状态的改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城镇化过程中对乡村建设的误读。
  首先,新的乡村面貌应是“洁净的”。早期乡村面貌在自然景观上是无可比拟的,尽管在基础设施上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整体的自然环境保持着一种城市没有的“单纯”与“洁净”。然而,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乡镇发展在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和碳排放上都是扩张性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乡村也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大量无法在城市落户的污染企业在乡村不受控制的发展,排污处理形同虚设,不仅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隐患。因此,经济发展速度不应以环境为代价,乡村社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保留原有面貌的“洁净性”。修建先进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是新建社区和改建村庄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不应成为工业排污和垃圾处理的场所,而应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提供可能性,成为居民选择“慢节奏”生活的栖居地。
  其次,追求个性,追求乡镇建设特点应成为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准则。每个地区,每个村落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魅力所在。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应以乡村生活的“模式化”和“趋同化”为代价。全球城市建设在经历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之后,已经开始将城市发展模式转向以人为中心和保持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平衡的发展模式。因此,作为与自然环境唇齿相依的乡村生活环境,从一开始就应该始终坚持保持其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性。这种地域特色的保持,不能仅仅依靠个别人或人群的自我意识来实现,而应纳入整体区域发展策略进行控制,制订详细的城市设计导则进行指导,避免“千村一面”的情况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愈演愈烈。
  第三,环境建设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设计。乡村环境与城市环境相比,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乡村环境建设应纳入到整体区域的自然环境中去,无论是过去分散的村落,还是如今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都应该将其看作是从整体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一种特殊自然环境,而不能将其与周边自然环境用人工的方式割裂开来。因此,乡村环境的治理和设计应更加注意景观环境的设计。不仅仅注重花草园艺、植树造林方面,更应注重建筑的形体设计、道路的线形设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设计以及城镇标识的设计。应注意区别对待大都市-城市-小城镇-乡村在不同级别中的景观设计要素,通过全面细致地规划,既要保护那些肥沃的农田,又要保护水域、沼泽、山坡、林木等环境资源;要进行全局性的成片保护原则,而不是单纯的个体保护原则。
  第四,合理制定开发策略,形成多元共建的健康环境。乡村小镇的建设在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的情况下需要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努力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这其中,建设资金的来源成为乡村小镇建设发展导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常,国家资金、地方财政和开发商建设是建设资金的主导力量,而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建设意图往往成为乡村小镇建设的主导风向。缺少行之有效的开发策略的约束和指导,地方性开发就成为个人主观臆断的试验场。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多的是在具体的技术数据层面进行指导与限定,而对于城市设计方面的内容限定与指导过于宽泛,缺少针对性,这就很容易造成乡村小镇在建设过程出现“趋同化”和“城市化”的现象;而开发商在乡镇发展过程中极易创造经济效益,却无法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因此,加强制定总体开发策略,形成完善的城市设计导则,并将其纳入法定章程,保护国家、地方政府、开发商、居民的各方利益,形成多远共建的健康发展环境,是当前我国乡村小镇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将公众参与机制落实到行动中去。公众参与机制在我国的乡村小镇建设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种参与机制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表面性。地方政府应鼓励公众参与到建设中来,而不仅仅是“坐、等、靠”的依赖国家、政府进行开发建设。同时,公众参与应摆脱形式化、模式化,保证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合法性。通过行之有效的参与机制,促进公众对乡镇建设的支持和理解,加深公众对家乡的归属感,减少民众与政府的对抗,同时,也能有效的保护地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现代高质量的生活品质不能依靠马路的宽度和建筑的高度来衡量,生活中也不能仅仅充斥着噪音和汽车尾气;独具魅力的人文生态和文化沉淀永远是一个地方吸引人的决定因素。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不能与城市的发展相脱节,但是也不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模仿者”和“复制者”。以城市为中心,以自然为背景,乡村小镇是两者之间最好的过渡和桥梁,如何保有“乡村”风貌的自然、人文特色,延续乡村社会发展的历史,发展现代化的生活条件,是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小城镇形象探索的战略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6.3
  小城镇形象设计研究---以江南水乡为例[D].苏州科技学院,2008
  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形象问题及对策研究[M].王华 陈红玉.福建建筑,2010.08
  农村社区变迁与新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从英国的田园风光到美国的特色小镇[M].王晓雅.决策探索,2013.03
  
  【项目基金】:
  1、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形象设计体系构建战略研究(2012-QN-289)
  2、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有河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古镇保护及更新设计研究(2013-GH-11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就是指通过地震时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结合建筑结构工程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总结形成的一种基本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想,也是进行建筑与结构整体布置并且确定细部构造措施的一个过程。地震动理论上来說就是一种随机的振动,它具
摘要:本文以介绍高层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特点和要求,并重点探讨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基本规定、施工技术、施工配比设计、混凝土养护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高层建筑结构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基本规定和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时,除应满足普通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可施工性能外,还应控制有害裂缝的产
摘 要:本文從建筑施工管理的特点入手,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内容和现实问题及隐患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措施和特别需要注意的重点事项,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TL3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考核中,施工管理作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对施工质量有举足轻重的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别从地下室室埋深、层高的取值、抗浮问题、外墙设计和顶板问题等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地下室;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般说来,地下室是相对于大底盘的高层建筑的地下部分而言的,由于地下室的建设和施工是在地下作业,环境较为特殊,涉及到的施工类型多、工序复杂,是一项具有高度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结构设计、工
摘要:建筑工程预结算是决定和控制工程项目投资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是进行招标、考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依据,是项目投标标准的重要手段,也是工程前期和后期工程造价的考核依据。本文将主要谈建筑工程预结算常见问题与采取措施。  关键词:工程预算;工程结算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快速,在这样的形势下,为适应目前基本建设管
摘要随着国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无论是水利工程的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机制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从水利工程管理效率和效益上,将水利工程体制改革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定位,探索出一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新路,从而实现我国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结合管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 体制改革; 问题; 管理
摘要:工程监理是建筑工程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取得发展的同时,建筑工程监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本文笔者结合多年建筑工程的工作实践,针对工程监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问题,有效的提出了改正策略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监理 问题分析 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监理人员素质不高
摘 要: 随着国家能源的逐渐减少,房屋建筑节能的结构与设计的良好发展对于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以及带动国家与地方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建筑节能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节能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结构设计节能方面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中国的建筑业发展现状,与许多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看到国外先进的建筑节能理念、
摘 要:工程建设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依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以及批准的项目建设文件、建设工程合同以及建设监理合同,对工程建设实行的监督管理。本文着重介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理及监理机构组建、监理工程师人员素质要求、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并结合自己近几年来对监理工作的一点肤浅体会,总结一下工程监理工作的经验与同行们互相交流学习,对提高工程监理的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剪力墙结构设计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在建筑施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目前,剪力墙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中正在逐渐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剪力墙体系的主要作用是承受建筑物竖直和水平方向的各种荷载引起的内力,对于其他结构的水平力也可以很好地控制。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分类特点及剪力墙结构的合理布置,并通过工程实例对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