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进而论述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第三论述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最后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有关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学
1 前言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结构的软载体,是自然和人工创造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安全健康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减缓环境压力,实现良性循环的生态保证系统,保护城市特色风貌的绿色环境空间体系。当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开始不断地恶化,这也使众多国家开始意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2001年,我国在各大中小城市掀起了以细化绿地控制、提高生态质量、综合经济效益为特征的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的高潮,但由于所借鉴的模式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导致其存在着很多操作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了能改善城市环境,我国引入了生态学理论提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创新理念。
2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2.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生态旅游环境规划,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优化为基础,充分利用农田、山体、水体绿化,结合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全面协调绿地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
2.2 城市园林绿地分类规划,是研究各类绿地内容、指标、空间布局、文物古迹、名木古树、植物规划等。
2.3 城市垂直空间绿化规划,是指建筑外墙面绿化、高层及多层建筑屋顶绿化、庭院阳台建筑室内绿化等。
2.4 城市边缘绿地建设与城市扩展关系规划,是既要为将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又要为城市的环境改善提供充分的绿化支持,才能使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
3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
3.1 植物群落学理论:确定生态绿地系统中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垂直结构及植被类型,不同树种的组成决定了群落外貌和色彩,在位置安排上可依据于生态演替理论基础,使不同系列群落能具有各自的生态位,从而最终形成稳定发展的生态绿地系统。
3.2 景观生态学理论:这里的“景观”是指多个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空间尺度在几平方公里至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应用景观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景观及其變化动态,从而更好地实现景观管理。
3.3 可持续发展思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充分考虑自然潜力和自然美,又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3.4 环境规划理论:(1)生态伦理观:确定物种和生态环境有存在的权利,并自主担任起维持自然环境自我更新的责任;(2)生态规划。
3.5 环境行为理论:环境行为是指人类行为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特殊的需求,即:(1)共性需求,即包括社会性、安定性、独处性和自我显示性。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并满足人类的这种共性需求,既有宽敞通透、便于交往、游憩的开放空间,又有曲径通幽的隐蔽空间。(2)个性需求,即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环境的生态需求和文化需求。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并满足人类的这种个性需求,规划风格各异、特点鲜明的不同绿地类型。(3)人类的休闲行为,即在规划时可把绿地系统分为居住绿地、公园绿地、生态景观绿地和市区外围景观绿地等。
4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4.1 多维性与连续性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可以建设成多维实体,即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植物的水平生长、垂直生长、垂直绿化以及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植物群落结构都构成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多维性。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可通过设置绿色廊道(如环城绿带)、规划带形公园、设置“踏脚石”等手段加强孤立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加强绿地间生物物种的交流,使城市的生活区、工业区中的绿地通过廊道连接成一个连贯紧凑的绿化系统,形成连续性的城市景观,使城市绿地具有良好的连接度。这也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4.2 定性与定量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一定要明确各类绿地的性质、功能,同时还要根据相关研究来确定其绿地规模。据测算,要使城市生态绿地充分发挥其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小气候、减弱噪音等生态效益,城市绿化覆盖率至少应达到30%。
4.3 斑块大小结合
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小型植被斑块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斑块是大斑块的补充,二者应有机地结合。由于土地的集中布局,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的外环境中,沿自然廊道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斑块,都为形成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4 生态与可持续性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必须把城市与区域生态绿地系统视为一个有机体进行综合规划,使其在平衡中持续稳定发展。如在城市远郊建立森林生态系,这是实现城市生态绿地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同时,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既要制定远景发展目标,又要兼顾当前环境质量差的绿地建设问题,使之形成一种可持续景观,并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5 乡土与生物多样性结合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一,遗传多样性,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植物品种来进行提高;二,物种多样性须以乡土物种为主,模拟当地自然植被的顶级群落类型来进行提高;三,景观多样性表现为绿地景观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的多样性和格局的多样性。如在城市中,绿地按其规模分为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小游园等;按形状结构分为带状绿地、块状绿地等;绿地景观格局上有大小绿地镶嵌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绿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等。
由于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而乡土生物又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因此,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应在总体扩大绿量的基础上强调绿地均衡分布,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补充自然成分,既发挥乡土物种特色,又努力形成物种的多样性,以利于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协调城市景观结构,实现绿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4.6 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做到园林绿地与城市发展同步建设。
4.7 与城市景观规划结合,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4.8 绿地系统的空间定位要与城市功能的建设相呼应,并与城市产业结构的布局相配合。同时,结合河流水系进行绿地配置,创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城市景观。
5 有关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时要使城乡绿地与城市结构有机结合,要因地制宜的开展空间、大气、水体、土地、生物于一体的综合建设,形成“城市—绿地—乡野风光”相结合,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景观。
5.1 建立绿地网络系统,形成绿色空间体系
城市要持续发展,就要健全气流通道,恢复城市外部生物的正常输入和主城区生物的自然调节,使城市的动植物群落之间相适宜。因此,建立绿地网络系统,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径。
5.1.1 建立环城林带
环城林带是城市的“绿色项链”,它不但为城市提供大量绿地,也为都市人带来一个绿意盎然的休闲世界,同时,它对防止城市无节制扩展起着重要作用,将城市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成为城市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屏障。
环城林带建设一直被世界各城市重视,如伦敦、巴黎、莫斯科、渥太华的环城林带就很出名。如英国伦敦的环城绿带宽度13~24公里不等,涉及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而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也相继提出了环城林带建设的理念。如2010年,上海市远景规划紧贴外环线道路外侧,蜿蜒环绕整个上海市区一圈建立了环城林带,总宽度500m,全长97km,总面积7241公顷。
5.1.2 建立绿色廊道体系
绿色廊道是指沿城市主要道路、公路、铁路、河流、湖泊等周边规划一定宽度的绿带,即城市的带状绿地。它不但是城市的重要自然景观体系,具有景观视觉美化功能,而且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也能将人引出城市,进入大自然,使城市居民可以体验自然环境之美。
5.2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又是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工作。在绿地指标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布局,使其生态作用最大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根据其规划原则之一—连续性,在布局时应保持绿地的连接度。在城市生态绿地规划中,要适当加宽带状绿地的宽度,注意其群落厚度的建设,同时注意系统之间要很好地连接,强化生态廊道的作用,尽可能使整个城市的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5.3 加大块状绿地,减少分散的零碎绿地
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城市中,绿地的面积越大,生长在上面的植物群落越容易达到丰富的程度,种群的稳定性越高。在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上,由于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因此应从整个城市的层面上统一规划其绿地。
5.4 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
树种的规划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化的主要材料是树木,树木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承担着,承担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树种越丰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种群的生命力越旺盛。城市的气候、土壤等植物所需的立地條件相对较差,树种的选择应该考虑树种的丰富性,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增强其整个群落的生命力。
在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上,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苗源多,易成活,有地方特色,且易于临近区域的群落能流、物流、基因流的交换,形成本地原生生境或近似地原生生境,这也是生态学所极力推崇的。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在规划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须站在整个城市环境的层面上,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地段的平衡,而忽视整体。
参考文献:
[1]朱红顺.城市景观生态与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0).
[2]李明品,高慧.关于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J].内蒙古水利,2009(05).
[3]黎志辉.城市景观生态与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生活,2010(12).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学
1 前言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结构的软载体,是自然和人工创造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安全健康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减缓环境压力,实现良性循环的生态保证系统,保护城市特色风貌的绿色环境空间体系。当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开始不断地恶化,这也使众多国家开始意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2001年,我国在各大中小城市掀起了以细化绿地控制、提高生态质量、综合经济效益为特征的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的高潮,但由于所借鉴的模式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导致其存在着很多操作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了能改善城市环境,我国引入了生态学理论提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创新理念。
2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2.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生态旅游环境规划,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优化为基础,充分利用农田、山体、水体绿化,结合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全面协调绿地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
2.2 城市园林绿地分类规划,是研究各类绿地内容、指标、空间布局、文物古迹、名木古树、植物规划等。
2.3 城市垂直空间绿化规划,是指建筑外墙面绿化、高层及多层建筑屋顶绿化、庭院阳台建筑室内绿化等。
2.4 城市边缘绿地建设与城市扩展关系规划,是既要为将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又要为城市的环境改善提供充分的绿化支持,才能使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
3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
3.1 植物群落学理论:确定生态绿地系统中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垂直结构及植被类型,不同树种的组成决定了群落外貌和色彩,在位置安排上可依据于生态演替理论基础,使不同系列群落能具有各自的生态位,从而最终形成稳定发展的生态绿地系统。
3.2 景观生态学理论:这里的“景观”是指多个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空间尺度在几平方公里至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应用景观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景观及其變化动态,从而更好地实现景观管理。
3.3 可持续发展思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充分考虑自然潜力和自然美,又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3.4 环境规划理论:(1)生态伦理观:确定物种和生态环境有存在的权利,并自主担任起维持自然环境自我更新的责任;(2)生态规划。
3.5 环境行为理论:环境行为是指人类行为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特殊的需求,即:(1)共性需求,即包括社会性、安定性、独处性和自我显示性。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并满足人类的这种共性需求,既有宽敞通透、便于交往、游憩的开放空间,又有曲径通幽的隐蔽空间。(2)个性需求,即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环境的生态需求和文化需求。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并满足人类的这种个性需求,规划风格各异、特点鲜明的不同绿地类型。(3)人类的休闲行为,即在规划时可把绿地系统分为居住绿地、公园绿地、生态景观绿地和市区外围景观绿地等。
4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4.1 多维性与连续性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可以建设成多维实体,即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植物的水平生长、垂直生长、垂直绿化以及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植物群落结构都构成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多维性。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可通过设置绿色廊道(如环城绿带)、规划带形公园、设置“踏脚石”等手段加强孤立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加强绿地间生物物种的交流,使城市的生活区、工业区中的绿地通过廊道连接成一个连贯紧凑的绿化系统,形成连续性的城市景观,使城市绿地具有良好的连接度。这也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4.2 定性与定量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一定要明确各类绿地的性质、功能,同时还要根据相关研究来确定其绿地规模。据测算,要使城市生态绿地充分发挥其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小气候、减弱噪音等生态效益,城市绿化覆盖率至少应达到30%。
4.3 斑块大小结合
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小型植被斑块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斑块是大斑块的补充,二者应有机地结合。由于土地的集中布局,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的外环境中,沿自然廊道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斑块,都为形成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4 生态与可持续性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必须把城市与区域生态绿地系统视为一个有机体进行综合规划,使其在平衡中持续稳定发展。如在城市远郊建立森林生态系,这是实现城市生态绿地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同时,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既要制定远景发展目标,又要兼顾当前环境质量差的绿地建设问题,使之形成一种可持续景观,并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5 乡土与生物多样性结合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一,遗传多样性,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植物品种来进行提高;二,物种多样性须以乡土物种为主,模拟当地自然植被的顶级群落类型来进行提高;三,景观多样性表现为绿地景观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的多样性和格局的多样性。如在城市中,绿地按其规模分为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小游园等;按形状结构分为带状绿地、块状绿地等;绿地景观格局上有大小绿地镶嵌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绿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等。
由于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而乡土生物又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因此,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应在总体扩大绿量的基础上强调绿地均衡分布,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补充自然成分,既发挥乡土物种特色,又努力形成物种的多样性,以利于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协调城市景观结构,实现绿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4.6 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做到园林绿地与城市发展同步建设。
4.7 与城市景观规划结合,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4.8 绿地系统的空间定位要与城市功能的建设相呼应,并与城市产业结构的布局相配合。同时,结合河流水系进行绿地配置,创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城市景观。
5 有关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时要使城乡绿地与城市结构有机结合,要因地制宜的开展空间、大气、水体、土地、生物于一体的综合建设,形成“城市—绿地—乡野风光”相结合,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景观。
5.1 建立绿地网络系统,形成绿色空间体系
城市要持续发展,就要健全气流通道,恢复城市外部生物的正常输入和主城区生物的自然调节,使城市的动植物群落之间相适宜。因此,建立绿地网络系统,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径。
5.1.1 建立环城林带
环城林带是城市的“绿色项链”,它不但为城市提供大量绿地,也为都市人带来一个绿意盎然的休闲世界,同时,它对防止城市无节制扩展起着重要作用,将城市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成为城市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屏障。
环城林带建设一直被世界各城市重视,如伦敦、巴黎、莫斯科、渥太华的环城林带就很出名。如英国伦敦的环城绿带宽度13~24公里不等,涉及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而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也相继提出了环城林带建设的理念。如2010年,上海市远景规划紧贴外环线道路外侧,蜿蜒环绕整个上海市区一圈建立了环城林带,总宽度500m,全长97km,总面积7241公顷。
5.1.2 建立绿色廊道体系
绿色廊道是指沿城市主要道路、公路、铁路、河流、湖泊等周边规划一定宽度的绿带,即城市的带状绿地。它不但是城市的重要自然景观体系,具有景观视觉美化功能,而且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也能将人引出城市,进入大自然,使城市居民可以体验自然环境之美。
5.2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又是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工作。在绿地指标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布局,使其生态作用最大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根据其规划原则之一—连续性,在布局时应保持绿地的连接度。在城市生态绿地规划中,要适当加宽带状绿地的宽度,注意其群落厚度的建设,同时注意系统之间要很好地连接,强化生态廊道的作用,尽可能使整个城市的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5.3 加大块状绿地,减少分散的零碎绿地
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城市中,绿地的面积越大,生长在上面的植物群落越容易达到丰富的程度,种群的稳定性越高。在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上,由于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因此应从整个城市的层面上统一规划其绿地。
5.4 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
树种的规划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化的主要材料是树木,树木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承担着,承担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树种越丰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种群的生命力越旺盛。城市的气候、土壤等植物所需的立地條件相对较差,树种的选择应该考虑树种的丰富性,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增强其整个群落的生命力。
在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上,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苗源多,易成活,有地方特色,且易于临近区域的群落能流、物流、基因流的交换,形成本地原生生境或近似地原生生境,这也是生态学所极力推崇的。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在规划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须站在整个城市环境的层面上,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地段的平衡,而忽视整体。
参考文献:
[1]朱红顺.城市景观生态与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0).
[2]李明品,高慧.关于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J].内蒙古水利,2009(05).
[3]黎志辉.城市景观生态与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生活,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