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伯强从社会底层打拼起家,30岁以前,他卖过冰棍,卖过咸鱼,卖过旧服装;有过得意,有过失意。那时,像许多想创业却找不到准确定位的人一样,他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也不知道自己能做多大。然而14年后,梁伯强靠卖小小的指甲钳一年营业收入两亿元人民币。
“你知道男人和女人的指甲有什么不同吗?小孩老人的指甲、脚指甲和手指甲的差别在哪?”梁伯强用带有广东口音的普通话得意地问记者,“一个小小的指甲钳藏有多少奥秘?看看我们‘非常小器’的200多种指甲钳,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梁伯强创建的“非常小器”目前已经是全球三大指甲钳制造商之一。他说,他要在以后的两年内做到第一。
小商品也需要品牌
1998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说:“指甲钳,我国并不是没有,但我没用过好的。我们生产的指甲钳,剪了两天就剪不动指甲了,使大劲也剪不断。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高了,可以买得起这些小商品了。一个国家繁荣与否就看这些小商品,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梁伯强在一份登载这句话的报纸上看到了机会,于是他决定生产高品质的指甲钳。
当时,曾辉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五大指甲钳厂纷纷倒下。颇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他去上海“双箭”指甲钳厂时,法院正在贴封条。尘封的机器和破落的厂房给梁伯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浙江海宁、义乌等个体作坊热火朝天地生产,也同样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为了小小的指甲钳,梁伯强随后考察了日、韩、法、美等国家的指甲钳市场。他得出结论:国外的指甲钳定位于个人护理用具,而不是国内的五金用品。从国外回来后,梁伯强创立了“非常小器”的品牌。他想:“非常小器”要成功,就只能走精致和细化市场的产品路线。吉列不就是把一个小小的剃须刀片做成了全球大品牌吗?梁伯强想,“非常小器”为什么不能做成全球最大的指甲钳品牌?
梁伯强决定向韩国指甲钳企业“777”取经。为了获得生产指甲钳的核心技术,他成了“777”的代理商,先后订购了30万元的产品,并不断以经销商的身份去韩国“777”工厂考察。一年飞20次韩国,先后1000多万元的资金流通,梁伯强终于学来了“777”的技术。
然而在四处考察的过程中,梁伯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次途中遇上车祸,左腿留下残疾。
刻着名片的指甲钳
有了过硬技术和好的产品,如何将产品卖出去呢?不做广告,却可以将“非常小器”做到全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程度,梁伯强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营销方式。
梁伯强算过一笔账,如果指甲钳只是个人护理工具,那要是想卖出10万个指甲钳,即使是放在北京王府井生意最好的商场里,10万人排队没日没夜地买,也需要整整10天。另外,一个人每天可能会收到大量名片,也会发出大量名片,但那些名片很少有会被拿出来看第二次的。
所以他决定将需要被人想起而且没人嫌多的“名片”和容易被人想起但每人只需要一个的“指甲钳”结合起来——一个刻着赠送人名字、头衔和电话号码的薄片指甲钳。
起初,梁伯强给广东中山周边的保险业务员和政府官员免费订做了大批名片指甲钳。这些交友广泛的人成了“非常小器”产品营销的免费渠道。北京铁路局首次实现安全生产1000天,给全局47万职工每人发一份有纪念意义的礼物便是一套“非常小器”指甲钳。甚至广州媒体的记者们都十分“厌烦”“非常小器”,因为“每次厂商活动都会送他们‘非常小器’指甲钳。”
这样的模式被一次次地证明成功了,而现在“非常小器”在国内的销售额有60%是通过企业订购完成的。国外的模式则相对简单。梁伯强说,一个国产品牌要进入国外市场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非常小器”出口与内销比例为55:45,但产品在发达国家还主要是做OEM。
最近,梁伯强正忙着培训加盟商。“‘非常小器’的加盟商是需要在公司下设的商学院毕业的。因为拥有优秀的销售团队,企业才能持续发展。”梁伯强在2004年创立的“非常小器”商学院包括“单打冠军”班和“领军人物”班,现在共有200多名学员。
“‘非常小器’与全球前两位企业的销售额还有四分之一之差,距离已经不远了,两年后,我们一定会成为全球第一。”梁伯强说。
(编辑: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