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来计划是去周城的,不过,最终,还是去了无为寺。
去周城,是要坐车的,而LULU,一个辞掉英语老师工作的年轻女孩,更希望去一个能步行就到达的地方。她和雅君(美国加州的女孩,也是独自来大理小住的,她们同岁,二十三岁)都接受走路去赏景,所以,我又为什么要拒绝呢?
那么,让我们步行去无为寺吧。即使我们三个从来没去过无为寺,连具体地理方位也不清楚,路线也不清楚,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我只知道,无为寺在大理古城以北,沿滇藏公路向银桥镇方向前进便是。
烈日当空。下午二点左右,我们出发了。大理的太阳,终不至于让我们感觉透不过气来,倒是很吸引我们步行外出,任由灿烂的阳光普照着我们雀跃的身影。从榆安园出来,我们上了滇藏公路,一路北上。风和日丽,只有我擎着伞,她们二个都说不需要伞,就这样晒晒很健康的。
突地想起了《一二三四歌》,军歌,张口,便唱了出来,LULU跟我合音。对啊,想唱,为什么不唱呢?然后,我们继续想起什么,就唱什么,雅君也唱起了墨西哥歌曲(她曾去墨西哥住了一年),还有很多美国歌曲。只要是音乐,在苍洱之间,这样宽容、辽阔的地方,尽情地唱吧!
似乎是有一些预感,在看到滇藏公路某段突然变窄的那个路口,见一条蜿蜒而上的白石路时,脑海里跳出一个问号——这路,是否就是通向无为寺的路?找路过的当地村民打听,果然就是。于是我们转向苍山的脚下走去。很长的一条的弹石路,延向山上。路的左边,是宽宽的修筑过的溪流渠,约有十来米宽吧。从苍山上流下的泉水清澈见底,而且水流还是比较大的,在一个落潭下面,一些男孩儿们赤裸着身子从溪流高处跳进水潭,溅起一片浪花。
再往上走,一户人家的宅子,大得让我们惊讶,同时,亦是非常欣赏他们的这种环境。这户人家的宅子沿溪流向上,宽阔的大铁艺门,形态各异的植物,生机盎然,还有一座美丽的古式砖砌凉亭,四个角都是上翘的,一如古典戏剧中小姐与书生相会的地方。再往上,还有花园,然后,才是他们的住房,现代的建筑风格,但仍然带着白族建筑的特色。在这片缓行的山上,依山观海,何其享受!
还在山脚的时候,我们便遥指着这条长长的弹石路尽头,几乎是山脚下建筑中最高的一组白房子,说,那里,可能就是无为寺了吧。岂知,走近了,才发现,这组宅子,居然还有一个仿城门楼的大门,光看城门楼的深度,就有近二米深,城门楼顶上书“陈家堡”,恍如走近了某个山寨。LULU想起一个词语“嚣张”。她感叹着说,在大理,任何人,任何物,都可能很嚣张。“个性的张扬、自由的释放”,我补充道。
再往上走,已经没有民居和村民了,只有弹石路继续向山上蜿蜒着,不知尽头。左侧,苍山的溪流冲刷出深深的沟谷,溪水正潺潺地向古城而去。偶尔传来凿击石块的回声,在安静的山谷间回荡。山势渐陡,一路无人。我们坚定,无为寺就在山上,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探访,绝不会离开。这股信念,让我们走起来并不觉得疲惫。
一辆手扶拖拉机在山路拐弯处停了下来,年轻的司机,一名白族的阿鹏哥,在路边休息。见到我们上来,腼腆道,若我们不介意,他可以带我们上去一程,他要上山拉石头。我们三个女孩,开心地跳了起来。并不是让我们少走一段路,我们才开心,而是因为,我们居然可以亲身体会到在山上的弹石路乘坐这种曾经远离了我们生活的交通工具,去赏风观景的乐趣。我们都不去驾驶室,而是选择了各自提着或长或短的裙子,大大方方地翻上了拖拉机敞开的后车厢。
拖拉机在弹石路上,是非常颠簸的。LULU手握着驾驶室顶部的栏杆,腿也紧贴着车厢,紧张地看看我。我告诉她,不怕的,万一颠簸得厉害时,弯一弯膝盖,随时调节一下,便没事了。站得高,视野便更加开阔。我们惊呼已深处苍山之中,飘于洱海之上。拿出相机,我们恣意地笑着,跳跃着,欢舞着,在拖拉机上尽情地拍录像。颠就颠簸吧,这一刻,尽情地释放!
不久司机阿鹏在一堆石头旁停了下来,他要装石头下山了。淳朴的阿鹏不肯我们拍他,我们便托阿鹏给我们拍了一张在拖拉机上的合影做纪念。照片上,我们笑得很灿烂。
告别了司机阿鹏,我们继续向山上走去。我们带的水只有一瓶,三人悠着点喝,也快见底了,而且长时间的跋涉,体力消耗得很快,每人补充的一根火腿肠,也很快就消化吸收了。我们非常希望能喝到一些水。下午二点到四点,是一天中最热的一段时间,而我们,一直在行走,未曾停歇。
终于,在一处山林防火的办公室侧边,我们看到了一缕清泉,不断地从已修筑好的水管里流出来,连水龙头都没装。也顾不上跟人家打招呼了,我们用手捧着水猛喝了一顿。由于担心雅君水土不服,我们提醒她不要喝太多,等找到矿泉水再喝。清凉的泉水,带着一丝天然的甘甜,沁人肺腑。
阳光依然强烈,只是,我们没有满头大汗。山间的风,让我们感觉到舒适,偶尔绕到背阴处,便有一丝凉意。我们便不断地向下一片绿荫前进着。
一块大石头上,刻着无为寺的标记。去无为寺的路,是一条微微下坡的山路。一只灰黑的野猫,在石头旁的草丛里沉默地凝视着我们。我用猫的语言和它对话,它却因雅君的靠近,转身离开了。
佛门净地,一踏进来,感觉便明显不同。即便没有经幡,更没有成群的僧人,我们依然会心生敬仰。又闻泉水叮咚声,遁声望去,一个大理石围起来的水池长流不息,旁书“救疫池”。想当年,这里,该救赎了多少黎民百姓,身体上的疾病,还有精神上的寄托。
一名年老的僧人,在小路上缓缓地散步,对我们这样行走至此的人,毫不惊诧。这本是自然之境,一切皆空。我们恭敬地点头,行过。
六回九转,从一条陡峭的泥土路,我们相互照应着下来,转到了无为寺的正门。寺院正在进行日常的修缮,一些工人专注地工作着。除了我们,没有其他游客,也未闻寺院的其他动静。驮木料的马儿偶尔嘶鸣一声,便打破这里的宁静。
从偏堂转进正堂,没有香客。一间侧室里的黑板上,白色的粉笔写下了一排排的英文。桌椅整齐,干净。除了工人,还有一些十多岁的男孩也在庭院中穿梭,他们没有追逐嬉戏,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在扛圆木。安静,而有秩序。他们的眼神,除了纯,还有一种东西,让我很难形容。说是服从,也不尽是,只是觉得他们对寺院,似乎很尊敬,更重要的,我猜想,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戒、自定、共慧。直到听到他们对一位正在下棋的、身穿黄色僧衣、留一抹胡须的中年僧人恭敬作揖叫“师父”时,我们才想到,这些男孩,该是大师的弟子,也就是小沙弥了。
小师傅们对着大师行礼时,大师不管在做什么,都会立即回礼,念“阿弥陀佛”。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虔诚的态度,和相互的尊敬、爱护,我们三个微笑着互相点点头,用眼神交流着喜悦。
这时,已经是将近傍晚五点了。经过差不多三小时的不间断行走,我们累了,也饿了。这山间,除了无为寺,也没有第二户人家,而且,无为寺附近也没见商铺或餐厅。若是再走回下山,我们三个女孩子,体力是不能允许的。我便向大师走去,揖手作礼,请大师行个方便,问道可否让我们三位在寺院用餐斋饭。大师看了下我们,点头同意了,并吩咐弟子去办。我们为佛寺的接纳、善意,尊敬地感恩,满心欢喜。
我们不便打搅大师下棋,便走下了一层层的台阶。寺院正前,一株参天古杉足需三四人才能合抱。树心已被闪电劈成黑黑的空心,足以藏数人于内。绿叶却依然葱郁,生机旺盛。这坚韧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是诸多人类,还未曾练就的。
我们倚着新砌的石栏杆,看工人们用水泥细细修补石阶的缝隙。大片乌云从洱海上空压了过来。雨点开始小颗小颗地掉下来,起风了。我在心里念了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陆续,更多的云朵涌了过来,有些寒意。雷声轰隆隆地在头顶炸开。我们说,进寺院躲雨去。说这句话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古时雷雨夜里,若无处避雨,通常都能遇到一间破庙,生一堆炭火取暖。寺庙,便成了保护神的代名词。
回到寺院的内院,雨点渐密。我们在南厢房门口,和大师,还有刚上山的六个外国年轻人(他们是从以色列来,专程上来无为寺拜师学艺的)借着雨声聊天。我与大师就悟禅,何为空,何为有,何为得,何又为失略做了探讨。
何故世人多烦恼?妄想多,杂念多。有些事,光想不做,便实现不了,所以不必想;有些事,专心去做了,一心不乱,便无诸多畏惧,或是担忧,或是疑惑,或是不满。
世事,何以为得,何以为失?得,本是你该得的,谓之得,实非得;失,只是非你的,不来而已,算不得失。更何况,有得有失,本是人生常态,何必执着于去界定得了多少,又失了多少。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得。
何以为乐?空为乐。空杯能装更多的水,宽容的心能容纳更大的天空,没有了妄想的要求,便没有了得与失的忐忑,也就能接纳和欣赏更多的人和事。
时间过得很快,似乎大家交流还没有多久,东厢房就敲起了盆碗的声音,斋饭开餐了。我们跟在大师后面走进了斋堂,低矮的木方桌,木条椅,摆得整整齐齐的碗筷。在大师的指引下,我们坐了下来。饭菜汤上齐,大家都恭敬地端坐着。众人随大师一起揖手念“阿弥陀佛”,然后才开始起筷。
斋菜很丰富,清炒包菜丝、红烧豆腐块、酸菜白果(在我们猜测过是黄豆,还是花生米之后,得出最终结论,是白果)、清炒丝瓜、炸蚕豆瓣,还有脆脆的千张丝,另外,还有一个紫菜白果汤。我们三位和另外几位以色列友人坐一桌,同桌的以色列女孩主动帮我们添米饭,加汤,而每一个人都是双手去接,然后微笑着点头示意,轻声说谢谢。在餐桌上,我们几国友人均一致评价,味道是非常好,可以说,是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菜肴。
有人离席时,会放下碗筷,站起来退向桌边,双手合什,向同桌的僧人或居士鞠躬道“阿弥陀佛”,众人亦同时放下碗筷回礼道“阿弥陀佛”。在小小的斋堂,一阵一阵的“阿弥陀佛”声此起彼伏。身在其中,我们皆安静地按规矩行礼,态度虔诚。
六点半,雨渐小,天色已暗。我们向大师告别。而后,下山,归世。雨点继续。心生清凉。
仙=人+山
穆紫以为,即便是仙女,亦会抵不住大理的吸引,误入凡尘。是的,穆紫,便曾在梦中,从凡间飘上仙界,再从仙界,缓缓坠入凡尘。
放眼望去,苍山之麓的松林,竟是如此青翠!终年积雪融化而汇成的清澈溪流,竟是如此一尘不染!淡淡青烟燎绕的肃穆古寺,竟保持如此净土!甚至,连轻轻包围着穆紫的空气,以及连绵于群山顶部轻雾飘渺的丝缕薄云,都是不沾人间烟火。一时间,恍若闯入仙界。而事实上,这里,的确是——凡尘。
若穆紫前世,真的曾是仙界一分子,那么今世,她就真的坠入凡尘了,在苍山洱海之间,这个集聚了天地之灵气的地方,定心做一回凡人吧。
在无为寺的后山,飘然的穆紫偶遇了结伴来此寻心灵静土的Z、C,还有L夫妇。他们是大理人,对旅游、文学、游泳等都有着共同的嗜好。让穆紫更为欣赏的是,他们即便是生活在大理数十年了,依然对苍山、洱海,还有更多细小的风情着迷。几乎每个周末,几个老友都会相约出游,一路上或随意赏景,或且行且摄,或下洱海戏水,或上苍山追云……
他们欣赏穆紫,穆紫亦微笑知福。故而,同道而聚,一起向苍山更深处掠进。用“掠”,是因为他们用摩托(当地方言昵称为铁驴子)捎上了穆紫,速度比起穆紫的步行,堪称“飞掠”。
漫山遍野的松林,间或一丛丛或黄或粉的野花,就从穆紫眼前唰唰闪过。穿越松林时,原始的松香味,似一扇扇的蒲花,随着呼呼的风声,从众人眼前、鼻边、耳旁拂过,待你一闭上眼,就整个儿地,把你包围,把你笼罩,把你淹没。穆紫沉沦于这种松香味儿,这种没有被污染的,没有被侵蚀的,没有被破坏的味道。于是,穆紫闭上眼,仰首,张开双臂,让风吹拂起五彩的披肩,就如张开翅膀的鸟儿,向苍山飞翔,向自然飞翔。
苍山的植被多,常在某一片云下,便悄然洒下甘霖。雨后苍山,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菇类菌类。C研究甚深,几乎每一种菇类菌类他都能叫得出名字,说得出生长习性和味道,有毒没毒也知道怎么区分。这种专业,或许,比起上山采菇的村民,更胜一筹吧。在山间的路旁,一行人停下来小憩,穆紫尝试着辨认松树下的菌类是否可识,偶尔忍不住好奇,用手悬攀着高处盘根错节的松树根茎,左右打量树下那一朵朵柔嫩的菌,或是木耳,看它们在清风中调皮地晃悠着小脑袋。
穆紫惊叹着,大自然竟能赐予人类如此丰富的物产。清新的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漫山的绿色山林、植被,是大自然赐予的;无以计量的大理石,是大自然赐予的;五颜六色的烂漫山花,是大自然赐予的;明媚的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甘霖、云雾、白雪、山泉溪流……这一切的一切,人类得以生存的空间,都是大自然赐予的!正是因为这份感恩,让穆紫对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尊敬,充满了敬畏,充满了好奇。故而,所有的一切,在穆紫眼中,都有了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噢……如此美妙的自然!仙界,这一定是仙界!
铁驴队一路盘旋上行,在行至苍山海拔三千余米的一块可以俯瞰洱海、仰望更挺拔的苍山的空地上,停了下来。C说,我们就在这儿歇下吧,吃午餐。穆紫不解,这山上,四下空寂,唯剩大自然,何物可食?大家笑而不语,只是示意穆紫在铺好的地毯上坐下。而后,似变魔术一般,他们从各辆摩托车的后备车箱里,拿出各类食物:饭盒装的自制菜肴,温香的大饼,还有瓶装的酱菜,甚至,还有开水做的暖暖的汤!穆紫快合不拢嘴了……天啊,莫不是野餐?!久远的儿时回忆,居然瞬间穿梭时空,活色生香地展现在面前?!
穆紫正犹豫着,是不是拿手抓食物时,C已麻利地折了二枝食指般粗细的青篙,拿出小刀嚓嚓地削成一双筷子递给穆紫了,同时说道,这青篙也是药材,漫山都是,很管用。当下,令穆紫惊讶不已。这,也是大自然教给人类的生存技巧吗?
随后,大家围成一个圈席地而坐,分碗装汤,互相品彼此做的美味佳肴,并不约而同地给穆紫夹菜,并介绍着大理本地的做法,穆紫认真地听着,时而疑惑,时而恍然大悟,时而微笑着地与大家交谈。这野餐,就在大家的大口喝汤,大口啃饼中愉快地度过,实在是畅快至极!
吃饱喝足,大家一起动手收拾好餐具,清理垃圾装好,准备带下山。穆紫也是支持环保之人,见众位如此爱护自然环境,心中不禁越发欣赏。
这时,在路边草丛里一直寻找着什么的L 夫人欢快地叫了一声穆紫,快过来,这里有野草莓!这个清瘦的戴着眼镜的温婉女子,人到中年,依然保持着一颗善于发现的纯真之心,一面知性着,一面俏皮着,一如苍山中松林的清香,未被污染,未被侵蚀,未被改变初始的形态。快乐着,便是快乐着,毫无保留,毫不顾忌。是这宽容的苍山养育出善良的人们,还是这里宽容的人们钟爱、珍惜并造就了这宽容的苍山?似乎,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许,大自然与这里的人们,本就是互生互存,相辅相成的。
仅仅是一闪念,穆紫也跟着欢快地应了一声,雀跃般奔了过去。草丛里,墨绿的小片伏地叶丛中,一颗颗豌豆大小的粉白色、粉红色果实,点缀其中,甚是精巧。穆紫忍不住伸手轻轻摘下一颗,左右端详着。这小巧的野草莓,可谓是普通草莓的微缩版,大小还不及手指盖,却能保留着普通草莓的所有形态:青青的果蒂,或圆球状或尖锥状的粉色果实,表面有条理地分布着细小的黑色种子,甚至还带着一些花蕊,手指轻轻捏起来,有着新鲜草莓的微微弹性。穆紫颇为小心地用食指和拇指捏着,生怕一用力,就捏破了这娇嫩欲滴的小草莓。而后,学着L夫人的样子送入口中。唇齿始一触及,温软的小草莓便流淌出清甜的果汁,甘香四溢,回味无穷。
这山间,除了野草莓,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野果,若不是偶遇众位师长,穆紫怕是无缘相识于它们的。穆紫不禁再次怀疑,这里的人,这里的山,是仙界,还是人间?
话说“仙”字,拆开来便是人、山。人与山伴,则为仙也。悟透,不禁莞尔。看来,此程是不枉仙界走一遭也!
【作者简介】穆紫:本名李方,喜欢大自然的女子,身居闹市,心飞自然,视大理为第二故乡。曾独居于大理,行走于山水自然之间,修身养性。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大理的生活之趣,写有《穆紫的隐居生活》系列小文。
责任编辑 张乃光
去周城,是要坐车的,而LULU,一个辞掉英语老师工作的年轻女孩,更希望去一个能步行就到达的地方。她和雅君(美国加州的女孩,也是独自来大理小住的,她们同岁,二十三岁)都接受走路去赏景,所以,我又为什么要拒绝呢?
那么,让我们步行去无为寺吧。即使我们三个从来没去过无为寺,连具体地理方位也不清楚,路线也不清楚,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我只知道,无为寺在大理古城以北,沿滇藏公路向银桥镇方向前进便是。
烈日当空。下午二点左右,我们出发了。大理的太阳,终不至于让我们感觉透不过气来,倒是很吸引我们步行外出,任由灿烂的阳光普照着我们雀跃的身影。从榆安园出来,我们上了滇藏公路,一路北上。风和日丽,只有我擎着伞,她们二个都说不需要伞,就这样晒晒很健康的。
突地想起了《一二三四歌》,军歌,张口,便唱了出来,LULU跟我合音。对啊,想唱,为什么不唱呢?然后,我们继续想起什么,就唱什么,雅君也唱起了墨西哥歌曲(她曾去墨西哥住了一年),还有很多美国歌曲。只要是音乐,在苍洱之间,这样宽容、辽阔的地方,尽情地唱吧!
似乎是有一些预感,在看到滇藏公路某段突然变窄的那个路口,见一条蜿蜒而上的白石路时,脑海里跳出一个问号——这路,是否就是通向无为寺的路?找路过的当地村民打听,果然就是。于是我们转向苍山的脚下走去。很长的一条的弹石路,延向山上。路的左边,是宽宽的修筑过的溪流渠,约有十来米宽吧。从苍山上流下的泉水清澈见底,而且水流还是比较大的,在一个落潭下面,一些男孩儿们赤裸着身子从溪流高处跳进水潭,溅起一片浪花。
再往上走,一户人家的宅子,大得让我们惊讶,同时,亦是非常欣赏他们的这种环境。这户人家的宅子沿溪流向上,宽阔的大铁艺门,形态各异的植物,生机盎然,还有一座美丽的古式砖砌凉亭,四个角都是上翘的,一如古典戏剧中小姐与书生相会的地方。再往上,还有花园,然后,才是他们的住房,现代的建筑风格,但仍然带着白族建筑的特色。在这片缓行的山上,依山观海,何其享受!
还在山脚的时候,我们便遥指着这条长长的弹石路尽头,几乎是山脚下建筑中最高的一组白房子,说,那里,可能就是无为寺了吧。岂知,走近了,才发现,这组宅子,居然还有一个仿城门楼的大门,光看城门楼的深度,就有近二米深,城门楼顶上书“陈家堡”,恍如走近了某个山寨。LULU想起一个词语“嚣张”。她感叹着说,在大理,任何人,任何物,都可能很嚣张。“个性的张扬、自由的释放”,我补充道。
再往上走,已经没有民居和村民了,只有弹石路继续向山上蜿蜒着,不知尽头。左侧,苍山的溪流冲刷出深深的沟谷,溪水正潺潺地向古城而去。偶尔传来凿击石块的回声,在安静的山谷间回荡。山势渐陡,一路无人。我们坚定,无为寺就在山上,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探访,绝不会离开。这股信念,让我们走起来并不觉得疲惫。
一辆手扶拖拉机在山路拐弯处停了下来,年轻的司机,一名白族的阿鹏哥,在路边休息。见到我们上来,腼腆道,若我们不介意,他可以带我们上去一程,他要上山拉石头。我们三个女孩,开心地跳了起来。并不是让我们少走一段路,我们才开心,而是因为,我们居然可以亲身体会到在山上的弹石路乘坐这种曾经远离了我们生活的交通工具,去赏风观景的乐趣。我们都不去驾驶室,而是选择了各自提着或长或短的裙子,大大方方地翻上了拖拉机敞开的后车厢。
拖拉机在弹石路上,是非常颠簸的。LULU手握着驾驶室顶部的栏杆,腿也紧贴着车厢,紧张地看看我。我告诉她,不怕的,万一颠簸得厉害时,弯一弯膝盖,随时调节一下,便没事了。站得高,视野便更加开阔。我们惊呼已深处苍山之中,飘于洱海之上。拿出相机,我们恣意地笑着,跳跃着,欢舞着,在拖拉机上尽情地拍录像。颠就颠簸吧,这一刻,尽情地释放!
不久司机阿鹏在一堆石头旁停了下来,他要装石头下山了。淳朴的阿鹏不肯我们拍他,我们便托阿鹏给我们拍了一张在拖拉机上的合影做纪念。照片上,我们笑得很灿烂。
告别了司机阿鹏,我们继续向山上走去。我们带的水只有一瓶,三人悠着点喝,也快见底了,而且长时间的跋涉,体力消耗得很快,每人补充的一根火腿肠,也很快就消化吸收了。我们非常希望能喝到一些水。下午二点到四点,是一天中最热的一段时间,而我们,一直在行走,未曾停歇。
终于,在一处山林防火的办公室侧边,我们看到了一缕清泉,不断地从已修筑好的水管里流出来,连水龙头都没装。也顾不上跟人家打招呼了,我们用手捧着水猛喝了一顿。由于担心雅君水土不服,我们提醒她不要喝太多,等找到矿泉水再喝。清凉的泉水,带着一丝天然的甘甜,沁人肺腑。
阳光依然强烈,只是,我们没有满头大汗。山间的风,让我们感觉到舒适,偶尔绕到背阴处,便有一丝凉意。我们便不断地向下一片绿荫前进着。
一块大石头上,刻着无为寺的标记。去无为寺的路,是一条微微下坡的山路。一只灰黑的野猫,在石头旁的草丛里沉默地凝视着我们。我用猫的语言和它对话,它却因雅君的靠近,转身离开了。
佛门净地,一踏进来,感觉便明显不同。即便没有经幡,更没有成群的僧人,我们依然会心生敬仰。又闻泉水叮咚声,遁声望去,一个大理石围起来的水池长流不息,旁书“救疫池”。想当年,这里,该救赎了多少黎民百姓,身体上的疾病,还有精神上的寄托。
一名年老的僧人,在小路上缓缓地散步,对我们这样行走至此的人,毫不惊诧。这本是自然之境,一切皆空。我们恭敬地点头,行过。
六回九转,从一条陡峭的泥土路,我们相互照应着下来,转到了无为寺的正门。寺院正在进行日常的修缮,一些工人专注地工作着。除了我们,没有其他游客,也未闻寺院的其他动静。驮木料的马儿偶尔嘶鸣一声,便打破这里的宁静。
从偏堂转进正堂,没有香客。一间侧室里的黑板上,白色的粉笔写下了一排排的英文。桌椅整齐,干净。除了工人,还有一些十多岁的男孩也在庭院中穿梭,他们没有追逐嬉戏,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在扛圆木。安静,而有秩序。他们的眼神,除了纯,还有一种东西,让我很难形容。说是服从,也不尽是,只是觉得他们对寺院,似乎很尊敬,更重要的,我猜想,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戒、自定、共慧。直到听到他们对一位正在下棋的、身穿黄色僧衣、留一抹胡须的中年僧人恭敬作揖叫“师父”时,我们才想到,这些男孩,该是大师的弟子,也就是小沙弥了。
小师傅们对着大师行礼时,大师不管在做什么,都会立即回礼,念“阿弥陀佛”。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虔诚的态度,和相互的尊敬、爱护,我们三个微笑着互相点点头,用眼神交流着喜悦。
这时,已经是将近傍晚五点了。经过差不多三小时的不间断行走,我们累了,也饿了。这山间,除了无为寺,也没有第二户人家,而且,无为寺附近也没见商铺或餐厅。若是再走回下山,我们三个女孩子,体力是不能允许的。我便向大师走去,揖手作礼,请大师行个方便,问道可否让我们三位在寺院用餐斋饭。大师看了下我们,点头同意了,并吩咐弟子去办。我们为佛寺的接纳、善意,尊敬地感恩,满心欢喜。
我们不便打搅大师下棋,便走下了一层层的台阶。寺院正前,一株参天古杉足需三四人才能合抱。树心已被闪电劈成黑黑的空心,足以藏数人于内。绿叶却依然葱郁,生机旺盛。这坚韧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是诸多人类,还未曾练就的。
我们倚着新砌的石栏杆,看工人们用水泥细细修补石阶的缝隙。大片乌云从洱海上空压了过来。雨点开始小颗小颗地掉下来,起风了。我在心里念了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陆续,更多的云朵涌了过来,有些寒意。雷声轰隆隆地在头顶炸开。我们说,进寺院躲雨去。说这句话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古时雷雨夜里,若无处避雨,通常都能遇到一间破庙,生一堆炭火取暖。寺庙,便成了保护神的代名词。
回到寺院的内院,雨点渐密。我们在南厢房门口,和大师,还有刚上山的六个外国年轻人(他们是从以色列来,专程上来无为寺拜师学艺的)借着雨声聊天。我与大师就悟禅,何为空,何为有,何为得,何又为失略做了探讨。
何故世人多烦恼?妄想多,杂念多。有些事,光想不做,便实现不了,所以不必想;有些事,专心去做了,一心不乱,便无诸多畏惧,或是担忧,或是疑惑,或是不满。
世事,何以为得,何以为失?得,本是你该得的,谓之得,实非得;失,只是非你的,不来而已,算不得失。更何况,有得有失,本是人生常态,何必执着于去界定得了多少,又失了多少。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得。
何以为乐?空为乐。空杯能装更多的水,宽容的心能容纳更大的天空,没有了妄想的要求,便没有了得与失的忐忑,也就能接纳和欣赏更多的人和事。
时间过得很快,似乎大家交流还没有多久,东厢房就敲起了盆碗的声音,斋饭开餐了。我们跟在大师后面走进了斋堂,低矮的木方桌,木条椅,摆得整整齐齐的碗筷。在大师的指引下,我们坐了下来。饭菜汤上齐,大家都恭敬地端坐着。众人随大师一起揖手念“阿弥陀佛”,然后才开始起筷。
斋菜很丰富,清炒包菜丝、红烧豆腐块、酸菜白果(在我们猜测过是黄豆,还是花生米之后,得出最终结论,是白果)、清炒丝瓜、炸蚕豆瓣,还有脆脆的千张丝,另外,还有一个紫菜白果汤。我们三位和另外几位以色列友人坐一桌,同桌的以色列女孩主动帮我们添米饭,加汤,而每一个人都是双手去接,然后微笑着点头示意,轻声说谢谢。在餐桌上,我们几国友人均一致评价,味道是非常好,可以说,是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菜肴。
有人离席时,会放下碗筷,站起来退向桌边,双手合什,向同桌的僧人或居士鞠躬道“阿弥陀佛”,众人亦同时放下碗筷回礼道“阿弥陀佛”。在小小的斋堂,一阵一阵的“阿弥陀佛”声此起彼伏。身在其中,我们皆安静地按规矩行礼,态度虔诚。
六点半,雨渐小,天色已暗。我们向大师告别。而后,下山,归世。雨点继续。心生清凉。
仙=人+山
穆紫以为,即便是仙女,亦会抵不住大理的吸引,误入凡尘。是的,穆紫,便曾在梦中,从凡间飘上仙界,再从仙界,缓缓坠入凡尘。
放眼望去,苍山之麓的松林,竟是如此青翠!终年积雪融化而汇成的清澈溪流,竟是如此一尘不染!淡淡青烟燎绕的肃穆古寺,竟保持如此净土!甚至,连轻轻包围着穆紫的空气,以及连绵于群山顶部轻雾飘渺的丝缕薄云,都是不沾人间烟火。一时间,恍若闯入仙界。而事实上,这里,的确是——凡尘。
若穆紫前世,真的曾是仙界一分子,那么今世,她就真的坠入凡尘了,在苍山洱海之间,这个集聚了天地之灵气的地方,定心做一回凡人吧。
在无为寺的后山,飘然的穆紫偶遇了结伴来此寻心灵静土的Z、C,还有L夫妇。他们是大理人,对旅游、文学、游泳等都有着共同的嗜好。让穆紫更为欣赏的是,他们即便是生活在大理数十年了,依然对苍山、洱海,还有更多细小的风情着迷。几乎每个周末,几个老友都会相约出游,一路上或随意赏景,或且行且摄,或下洱海戏水,或上苍山追云……
他们欣赏穆紫,穆紫亦微笑知福。故而,同道而聚,一起向苍山更深处掠进。用“掠”,是因为他们用摩托(当地方言昵称为铁驴子)捎上了穆紫,速度比起穆紫的步行,堪称“飞掠”。
漫山遍野的松林,间或一丛丛或黄或粉的野花,就从穆紫眼前唰唰闪过。穿越松林时,原始的松香味,似一扇扇的蒲花,随着呼呼的风声,从众人眼前、鼻边、耳旁拂过,待你一闭上眼,就整个儿地,把你包围,把你笼罩,把你淹没。穆紫沉沦于这种松香味儿,这种没有被污染的,没有被侵蚀的,没有被破坏的味道。于是,穆紫闭上眼,仰首,张开双臂,让风吹拂起五彩的披肩,就如张开翅膀的鸟儿,向苍山飞翔,向自然飞翔。
苍山的植被多,常在某一片云下,便悄然洒下甘霖。雨后苍山,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菇类菌类。C研究甚深,几乎每一种菇类菌类他都能叫得出名字,说得出生长习性和味道,有毒没毒也知道怎么区分。这种专业,或许,比起上山采菇的村民,更胜一筹吧。在山间的路旁,一行人停下来小憩,穆紫尝试着辨认松树下的菌类是否可识,偶尔忍不住好奇,用手悬攀着高处盘根错节的松树根茎,左右打量树下那一朵朵柔嫩的菌,或是木耳,看它们在清风中调皮地晃悠着小脑袋。
穆紫惊叹着,大自然竟能赐予人类如此丰富的物产。清新的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漫山的绿色山林、植被,是大自然赐予的;无以计量的大理石,是大自然赐予的;五颜六色的烂漫山花,是大自然赐予的;明媚的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甘霖、云雾、白雪、山泉溪流……这一切的一切,人类得以生存的空间,都是大自然赐予的!正是因为这份感恩,让穆紫对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尊敬,充满了敬畏,充满了好奇。故而,所有的一切,在穆紫眼中,都有了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噢……如此美妙的自然!仙界,这一定是仙界!
铁驴队一路盘旋上行,在行至苍山海拔三千余米的一块可以俯瞰洱海、仰望更挺拔的苍山的空地上,停了下来。C说,我们就在这儿歇下吧,吃午餐。穆紫不解,这山上,四下空寂,唯剩大自然,何物可食?大家笑而不语,只是示意穆紫在铺好的地毯上坐下。而后,似变魔术一般,他们从各辆摩托车的后备车箱里,拿出各类食物:饭盒装的自制菜肴,温香的大饼,还有瓶装的酱菜,甚至,还有开水做的暖暖的汤!穆紫快合不拢嘴了……天啊,莫不是野餐?!久远的儿时回忆,居然瞬间穿梭时空,活色生香地展现在面前?!
穆紫正犹豫着,是不是拿手抓食物时,C已麻利地折了二枝食指般粗细的青篙,拿出小刀嚓嚓地削成一双筷子递给穆紫了,同时说道,这青篙也是药材,漫山都是,很管用。当下,令穆紫惊讶不已。这,也是大自然教给人类的生存技巧吗?
随后,大家围成一个圈席地而坐,分碗装汤,互相品彼此做的美味佳肴,并不约而同地给穆紫夹菜,并介绍着大理本地的做法,穆紫认真地听着,时而疑惑,时而恍然大悟,时而微笑着地与大家交谈。这野餐,就在大家的大口喝汤,大口啃饼中愉快地度过,实在是畅快至极!
吃饱喝足,大家一起动手收拾好餐具,清理垃圾装好,准备带下山。穆紫也是支持环保之人,见众位如此爱护自然环境,心中不禁越发欣赏。
这时,在路边草丛里一直寻找着什么的L 夫人欢快地叫了一声穆紫,快过来,这里有野草莓!这个清瘦的戴着眼镜的温婉女子,人到中年,依然保持着一颗善于发现的纯真之心,一面知性着,一面俏皮着,一如苍山中松林的清香,未被污染,未被侵蚀,未被改变初始的形态。快乐着,便是快乐着,毫无保留,毫不顾忌。是这宽容的苍山养育出善良的人们,还是这里宽容的人们钟爱、珍惜并造就了这宽容的苍山?似乎,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许,大自然与这里的人们,本就是互生互存,相辅相成的。
仅仅是一闪念,穆紫也跟着欢快地应了一声,雀跃般奔了过去。草丛里,墨绿的小片伏地叶丛中,一颗颗豌豆大小的粉白色、粉红色果实,点缀其中,甚是精巧。穆紫忍不住伸手轻轻摘下一颗,左右端详着。这小巧的野草莓,可谓是普通草莓的微缩版,大小还不及手指盖,却能保留着普通草莓的所有形态:青青的果蒂,或圆球状或尖锥状的粉色果实,表面有条理地分布着细小的黑色种子,甚至还带着一些花蕊,手指轻轻捏起来,有着新鲜草莓的微微弹性。穆紫颇为小心地用食指和拇指捏着,生怕一用力,就捏破了这娇嫩欲滴的小草莓。而后,学着L夫人的样子送入口中。唇齿始一触及,温软的小草莓便流淌出清甜的果汁,甘香四溢,回味无穷。
这山间,除了野草莓,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野果,若不是偶遇众位师长,穆紫怕是无缘相识于它们的。穆紫不禁再次怀疑,这里的人,这里的山,是仙界,还是人间?
话说“仙”字,拆开来便是人、山。人与山伴,则为仙也。悟透,不禁莞尔。看来,此程是不枉仙界走一遭也!
【作者简介】穆紫:本名李方,喜欢大自然的女子,身居闹市,心飞自然,视大理为第二故乡。曾独居于大理,行走于山水自然之间,修身养性。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大理的生活之趣,写有《穆紫的隐居生活》系列小文。
责任编辑 张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