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心理测试和调查问卷中的多项指标获悉,我国的中小学校课堂上约57%的学生有从众心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发现,引导学生反思,劝慰学生宽容,那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拥有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健康的人格;自信;反思自己;完善自己
从心理测试和调查问卷中的多项指标获悉,我国的中小学校课堂上约有57%的学生从众心理强。他们常常丢弃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被老师和“权威”同学的意见左右,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教程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呢?我针对学生实际就此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拥有自信的魅力——相信自己
由于出生的环境、阅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于每个人来说,各有各的性格和思想,这就导致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小学生往往因为心理的柔弱,常会不自觉地丢弃自己的想法,去追随老师和“权威”学生的意见,这是可悲的。所以,新课程改革呼吁我们在教学中相信学生,勉励学生,宽容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中成长,敢干直抒己见,敢于挑战“权威”。
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为课文中的插图题名。插图的内容是:音乐家爱德华帮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提着装满了野果的篮子,一边送她回家,一边微笑着答应十年以后送给她一件很好的礼物。因为有了对文本的充分解读,有了前期资料的大量引入,因而学生很快地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题为“令我敬佩的人”,有的题为“和蔼的音乐家”,有的题为“令我感动的一个人”……大多是音乐家的行为和评议方面进行构思命名。巡视时,我发现一名学生题为“美好的明天”,可交流时,他却改为“令我尊敬的一个人”。问她为什么,他说刚才的不好,现在的好。我说:“你能把起先题为‘美好的明天’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他胆怯地回答:“我觉得,音乐家能在十年后遵守承诺,将一支乐曲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他高深的品格不仅打动了达格妮,还深深地教育我们。从这里可以联想到我们学习这种品质后,我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可是,跟他们的想法不一样啊!”我说:“你的这种想法不是很好吗?说明你的思维与众不同。人啊,最重要的是要有表明自己想法的勇气,可不能人云亦云哟!”经过一番师生交流后,同学们的自信心迅速增强。
孩子就是这样,只要你依赖他,他就依赖你,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二、培养学生拥有批判的精神——反思自己
正在日益深化的語文教育改革无疑更关注学生个性形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个性、有主见。我们既要培养孩子敢干直抒已见的品质,同样也要培养孩子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解剖自己的品质。为人师表,要善于以科学的眼光,敏锐地捕捉时机,对学生加以指点和引导。
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坚定的锡兵》后,我让学生就“如果有一天锡兵发现小姑娘有健全的两条腿,他还会保护小姑娘吗”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锡兵从此可以大松一口气,小姑娘有能力保护自己,他不必为了要保护小姑娘而经历那么多危险了。学生得到的认识竟是与当今社会上片面追求享乐的不良风气是一致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进行一番斟酌:锡兵有什么更值得你学习呢?这一问,使学生自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能大胆地、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要学习锡兵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坚定执著、责任心强。他这种坚定执著的精神不会困为小姑娘有健全的两条腿而改变,他还会因为经历了危险旅程之后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执著地去保护需要保护的人。
一个简单的问题,透视出来的却是一个人的思维、一个人的思想。如果老师不加指导,看似满足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实严重阻碍了学生科学人生观的形成,这对他们的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启迪学生学会审视他人、审视自我,才能养成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
三、培养学生拥有宽广的胸怀——完善自己
“基于学生发展,关心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充盈着的是人文关爱。作为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更需要这样一个能包容一切的胸怀,让他们学会承受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失败、痛苦和不幸,明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只有经得起痛苦和失败,才能够包容他人的过失与指责,才能够虚心接纳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有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课上,骆威和曾亮(均为化名)同学合作表演古诗《山行》。排练时,骆威听不进曾亮的建议,坚决要求就诗意加以表演和背诵。而曾亮则提议结合自己的想象,再充实一些山行情节,以显现古诗内涵。为了表演的成功,为了合作的愉快,我暗地里开导曾亮,劝慰他包容骆威的“自以为是”,同时讲道理给骆威听。慢慢地,骆威接受了曾亮的意见。表演成功后,面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骆威说:“如果当初曾亮也和我一样任性,表演肯定会失败,幸亏曾亮大度,包容了我的错误”。而曾亮呢,则落落大方地说:“别说这样的话,从你身上,我也尝到不少,如果没有你,又哪能成功呢?”
总之,如果我们能常常让学生自信,教会学生发现,引导学生反思,劝慰学生宽容,那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拥有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瑶.社会化的过程成就了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年03期.
[2]吴敏.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幼儿快乐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西卷)[C].2010年.
[3]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李国丽.润物细无声——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
作者简介:邬明强,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健康的人格;自信;反思自己;完善自己
从心理测试和调查问卷中的多项指标获悉,我国的中小学校课堂上约有57%的学生从众心理强。他们常常丢弃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被老师和“权威”同学的意见左右,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教程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呢?我针对学生实际就此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拥有自信的魅力——相信自己
由于出生的环境、阅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于每个人来说,各有各的性格和思想,这就导致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小学生往往因为心理的柔弱,常会不自觉地丢弃自己的想法,去追随老师和“权威”学生的意见,这是可悲的。所以,新课程改革呼吁我们在教学中相信学生,勉励学生,宽容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中成长,敢干直抒己见,敢于挑战“权威”。
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为课文中的插图题名。插图的内容是:音乐家爱德华帮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提着装满了野果的篮子,一边送她回家,一边微笑着答应十年以后送给她一件很好的礼物。因为有了对文本的充分解读,有了前期资料的大量引入,因而学生很快地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题为“令我敬佩的人”,有的题为“和蔼的音乐家”,有的题为“令我感动的一个人”……大多是音乐家的行为和评议方面进行构思命名。巡视时,我发现一名学生题为“美好的明天”,可交流时,他却改为“令我尊敬的一个人”。问她为什么,他说刚才的不好,现在的好。我说:“你能把起先题为‘美好的明天’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他胆怯地回答:“我觉得,音乐家能在十年后遵守承诺,将一支乐曲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他高深的品格不仅打动了达格妮,还深深地教育我们。从这里可以联想到我们学习这种品质后,我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可是,跟他们的想法不一样啊!”我说:“你的这种想法不是很好吗?说明你的思维与众不同。人啊,最重要的是要有表明自己想法的勇气,可不能人云亦云哟!”经过一番师生交流后,同学们的自信心迅速增强。
孩子就是这样,只要你依赖他,他就依赖你,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二、培养学生拥有批判的精神——反思自己
正在日益深化的語文教育改革无疑更关注学生个性形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个性、有主见。我们既要培养孩子敢干直抒已见的品质,同样也要培养孩子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解剖自己的品质。为人师表,要善于以科学的眼光,敏锐地捕捉时机,对学生加以指点和引导。
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坚定的锡兵》后,我让学生就“如果有一天锡兵发现小姑娘有健全的两条腿,他还会保护小姑娘吗”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锡兵从此可以大松一口气,小姑娘有能力保护自己,他不必为了要保护小姑娘而经历那么多危险了。学生得到的认识竟是与当今社会上片面追求享乐的不良风气是一致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进行一番斟酌:锡兵有什么更值得你学习呢?这一问,使学生自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能大胆地、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要学习锡兵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坚定执著、责任心强。他这种坚定执著的精神不会困为小姑娘有健全的两条腿而改变,他还会因为经历了危险旅程之后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执著地去保护需要保护的人。
一个简单的问题,透视出来的却是一个人的思维、一个人的思想。如果老师不加指导,看似满足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实严重阻碍了学生科学人生观的形成,这对他们的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启迪学生学会审视他人、审视自我,才能养成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
三、培养学生拥有宽广的胸怀——完善自己
“基于学生发展,关心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充盈着的是人文关爱。作为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更需要这样一个能包容一切的胸怀,让他们学会承受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失败、痛苦和不幸,明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只有经得起痛苦和失败,才能够包容他人的过失与指责,才能够虚心接纳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有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课上,骆威和曾亮(均为化名)同学合作表演古诗《山行》。排练时,骆威听不进曾亮的建议,坚决要求就诗意加以表演和背诵。而曾亮则提议结合自己的想象,再充实一些山行情节,以显现古诗内涵。为了表演的成功,为了合作的愉快,我暗地里开导曾亮,劝慰他包容骆威的“自以为是”,同时讲道理给骆威听。慢慢地,骆威接受了曾亮的意见。表演成功后,面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骆威说:“如果当初曾亮也和我一样任性,表演肯定会失败,幸亏曾亮大度,包容了我的错误”。而曾亮呢,则落落大方地说:“别说这样的话,从你身上,我也尝到不少,如果没有你,又哪能成功呢?”
总之,如果我们能常常让学生自信,教会学生发现,引导学生反思,劝慰学生宽容,那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拥有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瑶.社会化的过程成就了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年03期.
[2]吴敏.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幼儿快乐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西卷)[C].2010年.
[3]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李国丽.润物细无声——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
作者简介:邬明强,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