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师,送你一串追问
我觉得,加入教育行业十几年来,自己最大的一个改变是学会了追问。也许当我还是个孩子时,也曾经有过追问的能力与渴求,但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能力反而消失了。直到面对孩子们这么多年,在孩子们的影响下才慢慢找回这个可贵的能力——因为孩子是喜欢追问的,这是他们的天性。
因而,对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你,我想送你一串追问。这样的追问可能不会教给你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方法,但肯定会对你以后的成长有所帮助。
我们都在说教育、做教育,也都知道教育的定义。甚至,你对教育的定义掌握得比我透彻,毕竟你是才毕业的大学生,这点肯定比我强。那么,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认为教育的前提是什么?
我想,你一定会回答“爱”。对,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而且我认为,这个爱不单单指对孩子的爱,也有对教育的爱、对社会的爱。说实在的,如果不爱教育、不爱社会,单单只对这些将要接受你教育的孩子产生爱,这样的爱并不具有足够的生命力。
现在,我的第二个问题来了——如果你认为教育的前提是爱,那么,爱的前提又是什么?
我之所以这样追问,是因为作为一个比你先走一步的教师,我见到过太多打着爱的旗号伤害孩子的事情了:爱孩子,所以给孩子无穷无尽的作业、压力;爱孩子,所以不能包容孩子的任何一点缺憾;爱孩子,总拿着孩子与别的孩子对比……
而如果你回答“爱的前提是尊重”,非常荣幸我又与你的思维一致了。确实,如果不能够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的自尊、自信,也就谈不上引导孩子自强、自立了——缺乏尊重的爱,往往只是一种虚伪的表达,说是为了孩子们,其实最终还是为自己。
接下来是我的第三个问题——如果你也赞同爱的前提是尊重,那么,尊重的前提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凭什么可以心平气和地对自己即将教育的孩子表示尊重?
我之所以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因为说自己“尊重孩子”的教师太多,但真正做到的却相应来说少得多。比如有孩子犯错误了,有的教师放弃自己的教育权利,他说这就是尊重孩子的一种方式。但这样的“尊重”是尊重吗?不是,这是放任自流,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真的要尊重孩子,不是无为而治,而是要理解孩子,并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他们适宜的帮助。如果你也这么认为,那真的是太高兴了,因为我们又一次想到一起去了。可能我们就是那“尺码相同”的人吧。
尊重孩子,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也只有理解他们的幼稚,理解他们的懵懂,理解他们的个性表达,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还只是孩子,我们才可能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深度的理解,我们才能真的去“相信孩子、解放孩子、利用孩子、发展孩子”,使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好了,这就是我送给你的一串追问。如果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继续追问下去,比如还可以问“理解的前提是什么”之类的。而如果在我追问的时候,你感觉到这样追问的形式对自己理解问题还是挺有帮助的,那就当我不经意又送给你一点能用上的东西。
我想,这样的追问有时还是挺有趣也挺有用的,可以促使你对教育的思考更深入那么一点点,更具体那么一点点,更清楚那么一点点。当然,你也可以再试着从“教学”等方面去进行自己的追问,而坚持这样的追问,爱上这样的追问,相信对你的成长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炒大蒜与做教师
爱人不在家,我便独自一人生火做饭,做的是炒大蒜。等大蒜炒好,不由得叹了口气——技术不过关,将叶子都快炒焦了。再尝一下,叶子很咸,但茎却一股辛辣味,根本就没炒熟。记忆中爱人炒的大蒜不但青白相间非常漂亮,而且非常好吃啊!
好在大蒜即便是生的也可以吃,于是勉强就着它吃完了饭。饭后便打电话给爱人,闲聊了几句,便聊到今天的晚餐。听我说得可怜,爱人在电话那头笑了。“你是不是将茎、叶子都一道下锅的?”她问道。我说是的——其实不光这盘大蒜,烧其它菜我也是一样,先择好、洗好,然后再切好装在盘子里,等一切完备我才生火去做的。
“我就用教育给你打个比方吧。”身为教师的爱人有个“职业病”,总怕我听不懂她的话,常常用“打比方”来说事儿。她接着不紧不慢地说道:“大蒜的茎就好比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一下子是教不会的,得多教几遍。因而,炒的时候要先下锅,多翻炒一会儿。叶子呢,就是那成绩好的学生,非常聪明、一点就透的,所以放到锅里一下就能熟。下次记着,炒大蒜时得将茎先下锅,等快炒熟时再放叶子进去稍稍翻两下,这样茎与叶子就能同时熟了。你将需要翻炒时间不同的茎与叶同时下锅,当然是生的生、焦的焦了。”这下,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炒的大蒜既不中看,又不中吃了。
挂了电话,我心里暗暗夸着爱人,不仅给我说明白了烧大蒜的理儿,还借着烧大蒜这件事,顺便给同为教师的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是的,大蒜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特质,炒时用同一火候、同等时间去炒,必然是炒不好的,而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特质,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作业、同样的语言去教他们,也是很难全部教好的。
拿知识的学习来说,有的孩子领悟能力强,教师只需要稍稍指导便已经掌握所要学的知识点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逼着他们按部就班地与其他孩子一道去学习,必然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无数次的“翻炒”而减弱。而有的孩子领悟能力弱,可能一时半会很难将新教的知识全部掌握。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逼着他如其他孩子一般向前赶,那么,他的学习自信心也必将在这样匆匆忙忙的追逐中丧失。
又进一步想到,其实孩子个体的各种素养非常不均衡,也就如同这大蒜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味道与口感,因而教师对于孩子的不同领域的不同表现也得合理区分,给予适当的评价,千万不要不加区分地“一锅炒”。所谓的“多元评价”,也就是这个理儿吧。
所谓“生活处处皆教育”,今天我也因炒大蒜这件事受到了教育,并引发了我对做教师的这么一些思考与感悟,也算是一个意外收获吧。
责任编辑 赵霭雯
我觉得,加入教育行业十几年来,自己最大的一个改变是学会了追问。也许当我还是个孩子时,也曾经有过追问的能力与渴求,但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能力反而消失了。直到面对孩子们这么多年,在孩子们的影响下才慢慢找回这个可贵的能力——因为孩子是喜欢追问的,这是他们的天性。
因而,对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你,我想送你一串追问。这样的追问可能不会教给你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方法,但肯定会对你以后的成长有所帮助。
我们都在说教育、做教育,也都知道教育的定义。甚至,你对教育的定义掌握得比我透彻,毕竟你是才毕业的大学生,这点肯定比我强。那么,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认为教育的前提是什么?
我想,你一定会回答“爱”。对,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而且我认为,这个爱不单单指对孩子的爱,也有对教育的爱、对社会的爱。说实在的,如果不爱教育、不爱社会,单单只对这些将要接受你教育的孩子产生爱,这样的爱并不具有足够的生命力。
现在,我的第二个问题来了——如果你认为教育的前提是爱,那么,爱的前提又是什么?
我之所以这样追问,是因为作为一个比你先走一步的教师,我见到过太多打着爱的旗号伤害孩子的事情了:爱孩子,所以给孩子无穷无尽的作业、压力;爱孩子,所以不能包容孩子的任何一点缺憾;爱孩子,总拿着孩子与别的孩子对比……
而如果你回答“爱的前提是尊重”,非常荣幸我又与你的思维一致了。确实,如果不能够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的自尊、自信,也就谈不上引导孩子自强、自立了——缺乏尊重的爱,往往只是一种虚伪的表达,说是为了孩子们,其实最终还是为自己。
接下来是我的第三个问题——如果你也赞同爱的前提是尊重,那么,尊重的前提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凭什么可以心平气和地对自己即将教育的孩子表示尊重?
我之所以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因为说自己“尊重孩子”的教师太多,但真正做到的却相应来说少得多。比如有孩子犯错误了,有的教师放弃自己的教育权利,他说这就是尊重孩子的一种方式。但这样的“尊重”是尊重吗?不是,这是放任自流,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真的要尊重孩子,不是无为而治,而是要理解孩子,并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他们适宜的帮助。如果你也这么认为,那真的是太高兴了,因为我们又一次想到一起去了。可能我们就是那“尺码相同”的人吧。
尊重孩子,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也只有理解他们的幼稚,理解他们的懵懂,理解他们的个性表达,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还只是孩子,我们才可能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深度的理解,我们才能真的去“相信孩子、解放孩子、利用孩子、发展孩子”,使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好了,这就是我送给你的一串追问。如果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继续追问下去,比如还可以问“理解的前提是什么”之类的。而如果在我追问的时候,你感觉到这样追问的形式对自己理解问题还是挺有帮助的,那就当我不经意又送给你一点能用上的东西。
我想,这样的追问有时还是挺有趣也挺有用的,可以促使你对教育的思考更深入那么一点点,更具体那么一点点,更清楚那么一点点。当然,你也可以再试着从“教学”等方面去进行自己的追问,而坚持这样的追问,爱上这样的追问,相信对你的成长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炒大蒜与做教师
爱人不在家,我便独自一人生火做饭,做的是炒大蒜。等大蒜炒好,不由得叹了口气——技术不过关,将叶子都快炒焦了。再尝一下,叶子很咸,但茎却一股辛辣味,根本就没炒熟。记忆中爱人炒的大蒜不但青白相间非常漂亮,而且非常好吃啊!
好在大蒜即便是生的也可以吃,于是勉强就着它吃完了饭。饭后便打电话给爱人,闲聊了几句,便聊到今天的晚餐。听我说得可怜,爱人在电话那头笑了。“你是不是将茎、叶子都一道下锅的?”她问道。我说是的——其实不光这盘大蒜,烧其它菜我也是一样,先择好、洗好,然后再切好装在盘子里,等一切完备我才生火去做的。
“我就用教育给你打个比方吧。”身为教师的爱人有个“职业病”,总怕我听不懂她的话,常常用“打比方”来说事儿。她接着不紧不慢地说道:“大蒜的茎就好比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一下子是教不会的,得多教几遍。因而,炒的时候要先下锅,多翻炒一会儿。叶子呢,就是那成绩好的学生,非常聪明、一点就透的,所以放到锅里一下就能熟。下次记着,炒大蒜时得将茎先下锅,等快炒熟时再放叶子进去稍稍翻两下,这样茎与叶子就能同时熟了。你将需要翻炒时间不同的茎与叶同时下锅,当然是生的生、焦的焦了。”这下,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炒的大蒜既不中看,又不中吃了。
挂了电话,我心里暗暗夸着爱人,不仅给我说明白了烧大蒜的理儿,还借着烧大蒜这件事,顺便给同为教师的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是的,大蒜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特质,炒时用同一火候、同等时间去炒,必然是炒不好的,而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特质,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作业、同样的语言去教他们,也是很难全部教好的。
拿知识的学习来说,有的孩子领悟能力强,教师只需要稍稍指导便已经掌握所要学的知识点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逼着他们按部就班地与其他孩子一道去学习,必然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无数次的“翻炒”而减弱。而有的孩子领悟能力弱,可能一时半会很难将新教的知识全部掌握。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逼着他如其他孩子一般向前赶,那么,他的学习自信心也必将在这样匆匆忙忙的追逐中丧失。
又进一步想到,其实孩子个体的各种素养非常不均衡,也就如同这大蒜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味道与口感,因而教师对于孩子的不同领域的不同表现也得合理区分,给予适当的评价,千万不要不加区分地“一锅炒”。所谓的“多元评价”,也就是这个理儿吧。
所谓“生活处处皆教育”,今天我也因炒大蒜这件事受到了教育,并引发了我对做教师的这么一些思考与感悟,也算是一个意外收获吧。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