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气候变暖呢?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志国 北京一见智库特约研究员

  厘清能源领域的真问题、假问题,找到人类和能源关系的恰当切口与合适姿态,是非常迫切的问题,而这又以梳理能源和人类互相作用的规律,理性定格人类能源观等为前提。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世界不是已经处在能源巨变的过程中,那么也是处在巨变前夕。
  借助新发现或者科技进步,风电、太阳能、核聚变、页岩气、可燃冰等新能源,均被各自行业寄予承担能源领域“终极救赎”的厚望。而更多人则看到了互联网和清洁能源结合在一起的威力,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智能能源网、泛能网、云能源等概念的集中出现,是最有力的证明。
  杰里米·里夫金在其《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一书中甚至栩栩如生地描述了未来的能源使用场景:作为分散式清洁能源点拥有者的每个用户,同时也是互联网连接形成的分散式能源系统的参与者,大家通过能源生产、储存和使用信息的即时交换,实现能源的免费、广泛共享。
  人类在互联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蕴藏的潜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上面提到的可能巨变,并非遥不可及。
  只是,真正发人深省的,或许不是这次巨变本身,而是促动、形成此次巨变背后的推力:在看待、处理与能源的关系时,人类态度所发生的惊人转变。
  人类的能源演进,大致上是沿着高品质能源替代低品质能源的脉络进行的,此次巨变之前,我们还经历过其他重要性差不多的巨变:煤炭之于柴禾,石油之于煤油,以至天然气、水电的使用等。
  但是,无论其间如何风云变幻,总体而言,人类在面对能源时的自私、片面、单向度思维,始终如一。
  大家通常会强调积极的一面,而忽視、无视不利乃至危害的一面。比如,主张建设水电和核电的声音几十年来一直很大,但在大中型河流建水坝,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循环系统的长期影响,以及核利用过程对人类可能的伤害,现在的估算仍不全面。
  还有,大家通常会忙于能源资源的掠夺和攫取,而疏于节省、节制和保护。1950年之前的美国,石油公司为了跑马圈地,不顾汩汩石油白白流失到江河湖泊、海洋陆地,仍然四处树井架、抢油田,结果导致绝大多数关闭油井还有80%的储量可采。而中国的大部分煤矿,长期以来回采率只有30%、40%,浪费严重也可想而知。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现在,人们逐渐跳出思考惯性的禁锢,承认能源的两面性:人类文明的推动力,控制不好也可能是人类文明的毁灭力;由于环境破坏、大气污染、资源消耗如影随形,致力于发展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但是,旧的思维误区还未走出,新的思维误区接踵而至:为倡导新能源文明,过于强调目标的政治正确性,而忽视实施的科学性、可行性;甚至南辕北辙,被某些似是而非的主张或概念绑架,蕴含“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危险。
  甚嚣尘上的“第一能源”之争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第一能源”、“唯一能源”的噱头,多如牛毛,可也轻如鸿毛。“第一能源”、“唯一能源”的标准是什么?燃烧效率,市场占有量,还是综合成本效益?仔细想想,不过是不靠谱的“第一”、“唯一”。
  原因很简单,无论按照哪一个标准,“第一”都会变的,此时的“第一”或许不同于彼时的“第一”,此国此地的“第一”或许也不同于彼国彼地的“第一”。一定条件下,哪种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处于何等位置,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和资源多少有关,和便利性有关,和不同能源品类之间的替代关系有关,和能源科技进步的成就也有关。
  例如,剑桥能源创始人丹尼尔·耶金,在其代表性著作《能源重塑世界》一书中便指出,能源的发展史,同时是一部人类因能源而愈发感受生活便利、经济的历史。
  19世纪中期以后至20世纪初期,石油称霸的历史说明了便利因素的重要性。没有内燃机的使用,没有汽车的发明,石油的开采将会停留在低水平和浪费的状态,石油也难以得到推广。
  与石油普及几乎同期的电力,逐渐为社会认知、接受的经过,则表明,经济因素何等重要,如果没有电表的出现,就不会出现便宜的电力,而如果电力不足够便宜,就无法普及。
  光伏、风能等新能源的发展为何备受诟病?是各国支持的力度不够吗?非也。各国几乎都有配套的产业支持、补贴政策。深究全球范围内光伏、风能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便利、经济与否仍是关键,用起来够不够得心应手,成本够不够低,技术创新够不够精尖,方是社会最多考量的因素。
  化石能源促使气候变暖的推断亦未见得站得住脚。
  2012年10月13日,在气候变暖理论的发源地和大本营英国,《每日邮报》记者大卫·罗斯于其供职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气候变暖已终止16年》的报道,认为人们频繁提到的全球变暖趋势,早在1997年前便已停止。
  他整理以全球3000个监测站数据作为支撑的英国气象局资料后发现:1980年之前的40年期间,全球气温一直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甚至稍有下降;从1980年至1996年,全球温度微有上升;而1997年到2012年则处于稳定期或停滞期,1997年初和2012年8月相比,全球气温并无明显变化。
插图/ 茶茶

  虽然英国气象局随后发表声明不认可这篇报道的判断,理由在于,仅凭15年或16年内的气候变化情况,“无法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不过,考虑持气候变暖主张者的舆论优势恰好在最近的一二十年内获得,而在宣扬其主张时,他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气候变暖停滞的事实,英国气象局的说明难以服众。   事实好像也站在大卫·罗斯这边,2010年以来,北美、欧洲、亚洲都相继有突破历史记录的极寒天气造访。去年和今年冬天,美国和中国大部分地区,就分别经历了数十年一遇的寒冷考验。这让很多普通人忍不住发问,“说好的气候变暖呢?”
  悄悄地把“气候变暖”概念偷换成“气候变化”,不是负责任的应对吧。参加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后,我和普通人一样的疑惑,甚而演化为个人深深的失望。
  我是2012年11月底至12月初,参加多哈举行的第18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参会期间,看到多哈满地跑着的大排量越野车,以及经常空驶往返的燃油大巴会议用车,莫名的伤感时常涌上心头。成千上万的参会者,在缺少绿色、缺少生活用水的地区,用一种高碳的方式开展着“绿扮地球”的探讨,这样的活动,公信力究竟何在?
  組织者真的确信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的威胁,需要所有人的通力合作吗?如果这样,那他们就应该身体力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今天通信手段这么发达,能否倡导并协调大家在规定时间以视频会议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和争论呢?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航空、汽车燃油,还可以节省大量酒店一次性用品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假使做不到的话,至少也不能用和自己主张背道而驰的方式来号召世界该如何如何吧?可惜的是,至少刚结束的巴黎气候大会,组织形式依然如故。
  一方面对气候变暖危害地球生存言之凿凿,一方面又堂而皇之为气候变暖添砖加瓦,只能让我们有一个推论:要不气候变暖就是一个用来吸引眼球的假命题,要不其高碳消费的生活习惯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就不是宣讲的那么大。
  化石能源增加碳排放是化学事实,然而,碳排放是不是真让气候变暖了,或许只有天知道。
  除了以上两桩,类似的事例、现象还有不少:曾几何时,“石油峰值论”“石油枯竭论”甚嚣尘上,但现如今美国页岩气革命已经让这样的结论市场越来越小;曾几何时,核能被各国视为突破能源禁锢的主要或者重要出路,但是,三哩岛、切尔诺贝利、福岛核事故的相继发生,即使连法国、日本这样的传统核电大国也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如此等等。
  无视能源的负面影响固然不对,然而,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藉能源新文明之名,却反其道而行之,无异于“挂羊头卖狗肉”,不足取尤甚。
  可见,厘清能源领域的真问题、假问题,找到人类和能源关系的恰当切口与合适姿态,是非常迫切的问题,而这又以梳理能源和人类互相作用的规律,理性定格人类能源观等为前提。有鉴于此,特于《南风窗》开设“能源的哲学”专栏,和大家一起,戮力发现人类与能源的相处之道。
其他文献
所有的心理逻辑碰撞在一起,就相当于所有破坏性的心理能量聚合在一起。而在这个事件中,是小女孩的心理逻辑,引发了它们的碰撞,引爆了死亡、群体性事件。  一个13岁的初中女孩,因为贫穷、家教等原因,偷拿了超市的几块巧克力—这是一件很大的事吗?  但它很快就被扭转到一个可怕的方向—,通往死亡,通往群体性事件的链条就此展开……  超市工作人员发现了女孩的偷拿行为,进行搜身,并打电话叫女孩的父母来超市赔付。 
美国当地时间11月2日,美国众议院共和党人公布了长达429页的税法改革方案。这次税改方案涵盖多项重大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家庭为单位缴税的税率从7档调整为4档,公司税税率由35%降为20%,对企业海外利润汇回给予大幅优惠,将会一次性征税等等。  这份方案并非最终版本,接下来还会进行一系列商议和投票表决。但此次方案中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外界将其与里根时代的减税计划相提并论
《天下》12月7日  2016年,印度经济在总理莫迪执政的第二年,维持高速增长,经济改革也获得重大进展。国际货币基金预估,印度2017年增长率将达到7.6%,持续卫冕全球大型经济体成长最快的领头羊。而其执政联盟在2016年国会与地方议会选举中获胜,也预示印度在2017年的改革应该会有更多收获。今年8月,莫迪为改善印度经商困境,加强吸引外人投资而推动的商品服务税法(GST),终于在国会联邦院获得朝野
颁奖词:  如果有一天,每一位养羊、打鱼、种田、写字和开车的普通民众在社会或他人遇到危害时,都能像卢伟那样挺身而出,每个普通人的内心都具有英雄主义,这样的社会,将是一个更强大的社会。  卢伟是个普通农民,住在乡村里,家境普通,放羊为生,朴实而不擅言辞。  2014年7月15日下午5点多,河北保定西北方位的涞源县下起暴雨和冰雹,山沟里的洪水汹涌而来,冲下来的泥沙将火车轨道淹没。42岁的当地村民卢伟正
王晓鹰导演的戏,如果一定要归类的话,不妨归入“知识分子戏剧”,也就是给知识分子看的戏剧。有人会问,如今看戏的哪个不是本科以上学历,不都是知识分子么?的确,现在看戏的学历都不低,不是博士也是硕士。但我说的“知识分子”是有特指的,是指“家事、国事、天下事声声入耳”的那部分人,跟学历有联系但没必然联系。  其实,中国话剧100多年来的主流就是“知识分子戏剧”,其功能在于为现代化转型进行文化动员,在这一点
1月4日我在上海排队坐地铁,队分两列,我排在左边第三位的时候,已经上不去了,需要继续等待下一列。此时,一位没有排队的姑娘急匆匆从中间挤了上去,人上去了,背包却有一半被门夹住,进退不得。这时,在我前面有4位排队者,都只是眼睁睁看着不动,我急忙上前两步,用力把她的背包塞进去,刚把手抽出来,列车倏然开动。  如果认真考虑一下我们这几个人都是怎么想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社会学科尤其是哲学,思想家喜欢假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中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做出了务实而坚定的回应。作为一个已经执政63年的世界第一大政党,遭遇过多次艰难时刻,如今又再次处在“攻坚克难”的历史节点上。  所有挑战集中到一点,就是我们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的美好家园。这在十八大报告的行文中,比如政治清明、公平正义、美丽中国等,都有简洁和明确的概括。可以说,几乎所有具有普适性
理论的价值,在于被实践所呼应,对于理论工作者而言,最好的自我价值确认,无过于其研究建树能够获得外部世界的积极回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顾涧清先生就是一个幸运的理论工作者。1988年,当中国社会对“海上丝绸之路”还没有表现出多少研究兴趣的时候,他便开始史海徜徉,在理论层面深求曲奥,28年从未懈怠。“青舟映霞千帆过”,时至今日,“21世纪海上丝路”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回首他过往写下的专著与论文,
早年的经历往往给人的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充满阳光的事还是有点阴影的事情。年少时去理发,有一次亲眼见到有一个人理发理了一半,一摸口袋,说“忘了带钱”。理发师傅说:不要紧,回家拿吧。那个人的头刚理了一半,有点青黄不接的样子,像一个特务,或像连环画中的匪寇。那“匪寇”问:能不能理好发才去拿?师傅说:“没事,谁会看你这模样,这样才两不拖欠。”于是那人一咬牙,飞窜而去取钱。当然,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只
美国是狂热伊斯兰及其杀手的主要攻击对象,一点都不亚于欧洲。现在,美国不应该重复“这与伊斯兰教无关”之类的老生常谈,而应该承认美国已经成为激进伊斯兰与开明伊斯兰和法治之间的战斗的新战场。  日前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发生的大规模枪击案已经造成50人死亡(包括凶手在内)和50多人受伤—其中一些伤势严重,并且至少留下了三个问题。  首先是美国大部分地区可以轻易获得战争武器的问题。据估计,美国有数百万支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