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为农村中小学实现信息化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农村中心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0-0075-02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地处区政府所在地——黄村,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学校,由1所中心校和8所完小构成,共有教职工300余名,学生3760多名。由于中心校的行政位置,决定对于其下属学校具有管理、指导、支持等作用。为了达到质量优秀、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我们以信息化促进农村中心校教育的现代化,以中心校为龙头,统一规划、典型带动、分层推进、均衡发展,完小、中心校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化,建设现代化的农村教育品牌学校。
学校的信息化研究从8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以“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为标志的起步阶段、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标志的飞跃阶段和以“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为标志的发展阶段。
一、统一规划,构建信息化教育环境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构建数字化和谐校园,努力做到工作科研化、科研工作化,把教育科研作为构建优秀教师群体,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途径。
1.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研究
“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的33个国家、市区级立项课题中,关于信息技术研究的课题有9项。包括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等。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引领,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在中心校的带领下,8所完小全部加入北京市小学电化教育研究会。学校积极引进新媒体、新技术,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2.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
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已由原来的“一室三机”发展为六种多媒体网络学习环境:一是计算机网络教室,它是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培养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主要场所;二是多媒体网络教室,它是开展各科网络教学研究,提供观摩研讨的场所;三是多功能报告厅,它是开展各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观摩、研讨的场所;四是各班装备多媒体教室,实现“班班通”、“班班都是多媒体教室”,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五是互动反馈系统“按按按”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提供及时反馈与互动的工具,适用于多种教学模式;六是专业的录课室,提供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两种环境模式,是制作高水平课堂实录的场所,用于教学研究、分析、评价;学校的校园网为开展课题实验奠定了网络基础。
2001年建立的学校门户网站,2007年被评选为大兴区优秀教育网站。经过大的四次改版,现在点击率达到50万多次,单篇点击率最高达2000人次。学校的门户网站实现了以下作用:(1)为学校管理搭建了便捷的交互平台。中心校可以通过管理权限发通知、发公告,在第一时间把上级的通知精神传达布置下去,提高了管理效率;(2)利用网络将专家的讲座、培训内容,优秀教师的事迹材料,各部门的计划、总结,以部门资料的形式发放到网上,供各完小教师下载学习,成为资源的平台;(3)门户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主阵地,首页上有部门动态和下属单位采风两个栏目,专门用来报道中心校各主管部门和各完小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动态和信息,成为学校宣传的窗口;(4)网站中的论坛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学校发展。
3.加强教育科研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学校聘请李建平、倪传荣、冉乃彦等教科研专家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聘请潘克明、赵保和、曾祤翊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优秀教学资源开发的培训;聘请吴正宪、李春旺、康静涵、赵景瑞等专家来校亲自讲课评课,引领课堂教学。
我们在教师中进行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应用、多媒体制作、办公软件、网页设计师国际认证、互动反馈系统“按按按”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培训。以培训促应用、以考核为评价、以课赛促提高、以典型带动各校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典型带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1.召开信息化现场会,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为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进程,首先在中心校举办现场会,通过校长发言、骨干教师宣读研究论文、介绍成长经历、课堂教学观摩、教学软件、网站、信息化环境专题片展示等形式,让大家深入了解信息化研究现状,找到自身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具体的做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引导各校以课程改革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与实验,进行“四种课型”(多媒体课型、网络课型、互动反馈课型、专题网站学习课型)的课堂教学,“三种课件”(演播式、组合式、网络式)的研制开发,开展“五个一”(教学设计、教学软件、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研究论文)的评比,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教师们在这些活动中,做到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信息渠道;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强化课程意识,自制电教素材;实施电子备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树立完小信息化典型,带动各校均衡发展
2005年,我们在大兴区第一个实现“班班通”的我校下属观音寺完小,举办以“信息技术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为主题的“信息化工作跨越式发展现场会”,总结过去、规划未来,以激发调动完小之间信息化工作的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整体协调、跨越式发展。使观音寺完小在大兴区信息化工作督导检查验收中第一个成为优秀等级的完小。此后又在观音寺完小举办网络视频直播集体教研活动,加强校际研究与交流,使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成长搭台,集纳教师智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种网络视频直播开展集体教研的形式,被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英语教研组运用,在全区的范围内进行尝试,使校本教研取得更大的实效。
三、搭建平台,实现学校整体的均衡发展
学校信息化工作以中心校带动完小,从局部走向全面,从教师走向学生,从工作走向研究。我们强调中心校的统一规划,均衡发展,并不意味着所有学校、所有事情,都同一步调、齐头并进。而是采取搭建平台,活动推进的方式,给各校充分的自主权,突出学校信息化特色。
1.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利用学校网站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开设语文、数学、科任教研,名师风采,教学感悟等栏目,共25个专题。解决集体教研的时空局限,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成为教学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教师“学识与真诚同在,方法与智慧共享”的舞台。
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个人网站的建立,体现出“展示自我”、“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特点,以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带头与示范作用。
学校每学期“e智杯”信息技术与学教学整合系列研究活动,是在各校评优课的基础上统一摄录优质课,评选教学设计、教学软件、教学反思、研究论文的“五个一”活动。中心校和完小共同构建“资源库”,采取中心校教师电子备课,提供给各完小教师借鉴、修改与选用;中心校和完小教师的优秀作品征集到一中心资源库;中心校集中下载优质资源,提供给各完小使用。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中心校的“牵手心育网”,观音寺完小的“环保教育”主题网站,班级网站“阳光网站”、“和谐进取博客”等的建立,架起师生、家校沟通的桥梁。专任教师建立起的“科学少年网”、“小精灵博客作文网”、“学生网络作品展”等专题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提供便捷;为学生积累素材、交流表达评价提供平台;发表学生的信息技术作品,提供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素材。同时利用北京市学生电子邮件系统,形成师生教与学的网上学习环境,拓展教育时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立体教育网络,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3.构建新型学与教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探究学习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专题网站创新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2004年9月,《网络环境下学与教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在北京市五年一次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研究成果刊登在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北京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集萃——共同的追求》一书中。
2006年5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研究者的足迹》系列丛书,包括《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四册书共计120万字。从干部教师教育思想、“十五”立项课题研究、德育活动设计方案和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研究与实验四个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学校连续荣获“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等称号。信息化教育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5名中学高级教师、9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6名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科研骨干教师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促使学校向现代化的农村教育的品牌学校迈进!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农村中心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0-0075-02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地处区政府所在地——黄村,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学校,由1所中心校和8所完小构成,共有教职工300余名,学生3760多名。由于中心校的行政位置,决定对于其下属学校具有管理、指导、支持等作用。为了达到质量优秀、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我们以信息化促进农村中心校教育的现代化,以中心校为龙头,统一规划、典型带动、分层推进、均衡发展,完小、中心校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化,建设现代化的农村教育品牌学校。
学校的信息化研究从8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以“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为标志的起步阶段、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标志的飞跃阶段和以“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为标志的发展阶段。
一、统一规划,构建信息化教育环境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构建数字化和谐校园,努力做到工作科研化、科研工作化,把教育科研作为构建优秀教师群体,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途径。
1.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研究
“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的33个国家、市区级立项课题中,关于信息技术研究的课题有9项。包括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等。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引领,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在中心校的带领下,8所完小全部加入北京市小学电化教育研究会。学校积极引进新媒体、新技术,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2.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
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已由原来的“一室三机”发展为六种多媒体网络学习环境:一是计算机网络教室,它是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培养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主要场所;二是多媒体网络教室,它是开展各科网络教学研究,提供观摩研讨的场所;三是多功能报告厅,它是开展各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观摩、研讨的场所;四是各班装备多媒体教室,实现“班班通”、“班班都是多媒体教室”,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五是互动反馈系统“按按按”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提供及时反馈与互动的工具,适用于多种教学模式;六是专业的录课室,提供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两种环境模式,是制作高水平课堂实录的场所,用于教学研究、分析、评价;学校的校园网为开展课题实验奠定了网络基础。
2001年建立的学校门户网站,2007年被评选为大兴区优秀教育网站。经过大的四次改版,现在点击率达到50万多次,单篇点击率最高达2000人次。学校的门户网站实现了以下作用:(1)为学校管理搭建了便捷的交互平台。中心校可以通过管理权限发通知、发公告,在第一时间把上级的通知精神传达布置下去,提高了管理效率;(2)利用网络将专家的讲座、培训内容,优秀教师的事迹材料,各部门的计划、总结,以部门资料的形式发放到网上,供各完小教师下载学习,成为资源的平台;(3)门户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主阵地,首页上有部门动态和下属单位采风两个栏目,专门用来报道中心校各主管部门和各完小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动态和信息,成为学校宣传的窗口;(4)网站中的论坛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学校发展。
3.加强教育科研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学校聘请李建平、倪传荣、冉乃彦等教科研专家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聘请潘克明、赵保和、曾祤翊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优秀教学资源开发的培训;聘请吴正宪、李春旺、康静涵、赵景瑞等专家来校亲自讲课评课,引领课堂教学。
我们在教师中进行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应用、多媒体制作、办公软件、网页设计师国际认证、互动反馈系统“按按按”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培训。以培训促应用、以考核为评价、以课赛促提高、以典型带动各校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典型带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1.召开信息化现场会,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为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进程,首先在中心校举办现场会,通过校长发言、骨干教师宣读研究论文、介绍成长经历、课堂教学观摩、教学软件、网站、信息化环境专题片展示等形式,让大家深入了解信息化研究现状,找到自身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具体的做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引导各校以课程改革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与实验,进行“四种课型”(多媒体课型、网络课型、互动反馈课型、专题网站学习课型)的课堂教学,“三种课件”(演播式、组合式、网络式)的研制开发,开展“五个一”(教学设计、教学软件、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研究论文)的评比,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教师们在这些活动中,做到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信息渠道;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强化课程意识,自制电教素材;实施电子备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树立完小信息化典型,带动各校均衡发展
2005年,我们在大兴区第一个实现“班班通”的我校下属观音寺完小,举办以“信息技术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为主题的“信息化工作跨越式发展现场会”,总结过去、规划未来,以激发调动完小之间信息化工作的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整体协调、跨越式发展。使观音寺完小在大兴区信息化工作督导检查验收中第一个成为优秀等级的完小。此后又在观音寺完小举办网络视频直播集体教研活动,加强校际研究与交流,使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成长搭台,集纳教师智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种网络视频直播开展集体教研的形式,被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英语教研组运用,在全区的范围内进行尝试,使校本教研取得更大的实效。
三、搭建平台,实现学校整体的均衡发展
学校信息化工作以中心校带动完小,从局部走向全面,从教师走向学生,从工作走向研究。我们强调中心校的统一规划,均衡发展,并不意味着所有学校、所有事情,都同一步调、齐头并进。而是采取搭建平台,活动推进的方式,给各校充分的自主权,突出学校信息化特色。
1.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利用学校网站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开设语文、数学、科任教研,名师风采,教学感悟等栏目,共25个专题。解决集体教研的时空局限,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成为教学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教师“学识与真诚同在,方法与智慧共享”的舞台。
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个人网站的建立,体现出“展示自我”、“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特点,以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带头与示范作用。
学校每学期“e智杯”信息技术与学教学整合系列研究活动,是在各校评优课的基础上统一摄录优质课,评选教学设计、教学软件、教学反思、研究论文的“五个一”活动。中心校和完小共同构建“资源库”,采取中心校教师电子备课,提供给各完小教师借鉴、修改与选用;中心校和完小教师的优秀作品征集到一中心资源库;中心校集中下载优质资源,提供给各完小使用。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中心校的“牵手心育网”,观音寺完小的“环保教育”主题网站,班级网站“阳光网站”、“和谐进取博客”等的建立,架起师生、家校沟通的桥梁。专任教师建立起的“科学少年网”、“小精灵博客作文网”、“学生网络作品展”等专题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提供便捷;为学生积累素材、交流表达评价提供平台;发表学生的信息技术作品,提供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素材。同时利用北京市学生电子邮件系统,形成师生教与学的网上学习环境,拓展教育时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立体教育网络,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3.构建新型学与教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探究学习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专题网站创新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2004年9月,《网络环境下学与教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在北京市五年一次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研究成果刊登在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北京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集萃——共同的追求》一书中。
2006年5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研究者的足迹》系列丛书,包括《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四册书共计120万字。从干部教师教育思想、“十五”立项课题研究、德育活动设计方案和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研究与实验四个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学校连续荣获“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等称号。信息化教育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5名中学高级教师、9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6名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科研骨干教师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促使学校向现代化的农村教育的品牌学校迈进!